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人字梯,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變換直梯使用的人字梯。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人字梯包括左梯架和右梯架,左梯架的頂端和右梯架的頂端通過鉸鏈轉動鉸接在一起,不使用時,左梯架和右梯架合攏并排靠在一起,使用時,左梯架和右梯架轉動打開形成人字形以便平穩(wěn)站立在地面之上。
為了豐富人字梯的功能,有人對傳統(tǒng)人字梯的結構進行了改進,使人字梯的左梯架和右梯架可相對轉動至同一直線上,充當直梯使用。這樣,人字梯就有三種狀態(tài),第一種狀態(tài)是左梯架和右梯架收折靠攏在一起,第二種狀態(tài)是左梯架和右梯架轉動形成人字梯,第三種狀態(tài)是左梯架和右梯架轉動形成直梯。
但是,在歐美的安全技術標準當中,對直梯的結構是有特殊要求的,要求直梯從底部到頂部,每一個踏步的距離都必須相等。由于現(xiàn)有的人字梯在直梯狀態(tài)時,左梯架頂部踏板和右梯架頂部踏板靠得很近(甚至疊在一起),導致左梯架和右梯架銜接位置的實際踏步距離與正常踏步距離不相等(實際踏步距離很小、或者實際踏步距離比正常踏步距離小一個踏板厚度值、或者實際踏步距離比正常踏步距離大一個踏板厚度值)。因此,現(xiàn)有的帶直梯切換功能的人字梯并不符合歐美的安全技術標準。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可變換直梯使用的人字梯,在直梯使用狀態(tài)下和人字梯使用狀態(tài)下,踏步距離都相等。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可變換直梯使用的人字梯,包括左梯架、右梯架及鉸鏈機構,該左梯架頂部與該右梯架頂部之間通過該鉸鏈機構連接,該左梯架和該右梯架可相對轉動從而在人字梯和直梯兩種狀態(tài)下切換使用,
該左梯架包括二左腿及偶數(shù)個連接在二左腿之間的左踏板,這些左踏板等間距平行設置,相鄰兩個左踏板之間的距離是l1;該右梯架包括二右腿及奇數(shù)個連接在二右腿之間的右踏板,這些右踏板等間距平行設置,相鄰兩個右踏板之間的距離是l2;在人字梯狀態(tài),該鉸鏈機構的旋轉中心在該左梯架和該右梯架之間,并且,該鉸鏈機構的旋轉中心的高度介于人字梯頂部的踏板的最高點和最底點之間;轉動至直梯狀態(tài),該左梯架與該右梯架在一直線上,該左梯架頂部的左踏板與該右梯架頂部的右踏板之間的距離是l3;l1=l2=l3。
本技術方案與背景技術相比,它具有如下優(yōu)點:
左踏板偶數(shù)個,右踏板奇數(shù)個,左踏板和右踏板的數(shù)量總和是奇數(shù)個,當變換到直梯使用時,左梯架與該右梯架銜接的位置不會有重復的踏板,左踏板之間的踏步距離(l1)、右踏板之間的踏步距離(l2)、左踏板與右踏板之間的踏步距離(l3)都相等,符合歐美的安全技術標準。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繪示了本發(fā)明可變換直梯使用的人字梯在人字梯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2a和2b繪示了圖1所示人字梯在折疊狀態(tài)的側視圖和立體圖。
圖3a和3b繪示了圖1所示人字梯在直梯狀態(tài)的側視圖和立體圖。
圖4繪示了圖1所示人字梯的分解示意圖。
圖5繪示了圖1所示人字梯的鉸鏈機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6繪示了圖1所示人字梯從人字梯狀態(tài)轉動至直梯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7繪示了本發(fā)明可變換直梯使用的人字梯的左踏板或右踏板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fā)明的一種可變換直梯使用的人字梯,包括左梯架10、右梯架20及鉸鏈機構30,該左梯架10頂部與該右梯架20頂部之間通過該鉸鏈機構30連接,該左梯架10和該右梯架20可相對轉動從而在人字梯和直梯兩種狀態(tài)下切換使用。
該左梯架10包括二左腿12及偶數(shù)個連接在二左腿之間的左踏板14,這些左踏板14等間距平行設置,相鄰兩個左踏板14之間的距離是l1。該右梯架20包括二右腿22及奇數(shù)個連接在二右腿之間的右踏板24,這些右踏板24等間距平行設置,相鄰兩個右踏板24之間的距離是l2。在人字梯狀態(tài),該鉸鏈機構30的旋轉中心在該左梯架10和該右梯架20之間,并且,該鉸鏈機構30的旋轉中心的高度介于人字梯頂部的踏板的最高點和最底點之間(如果左踏板14高于右踏板24,則旋轉中心在最上方的左踏板14的最高點和最底點之間;如果右踏板24高于左踏板14,側旋轉中心在最上方的右踏板24的最高點和最底點之間,如圖6、圖7所示)。轉動至直梯狀態(tài),該左梯架10與該右梯架20在一直線上,該左梯架10頂部的左踏板14與該右梯架20頂部的右踏板24之間的距離是l3;l1=l2=l3。因此,在直梯和人字梯狀態(tài)下,每一個踏步的距離都是相等值。
該左梯架10底部的左踏板14與左腿12下底端之間的距離是l4,l4=l1。該右梯架20底部的右踏板24與右腿22下底端之間的距離l5,l5=l2。保證使用者在爬梯的一開始就能夠保持相同距離的踏步。
該左踏板14的厚度與該右踏板24的厚度相同,該右踏板24的數(shù)量是五個,該左踏板14的數(shù)量是四個,右踏板24比左踏板14多1個,該右腿22的長度比該左腿12的長度大一個踏板的厚度。可以理解地,當該左踏板的數(shù)量比該右踏板的數(shù)量多1個時,該左腿的長度則比該右腿的長度大一個踏板的厚度。
請參照圖4至圖6,該鉸鏈機構30包括分別連接在二左腿12頂部的二左轉片31、分別連接在二右腿22頂部的二右轉片32、同時穿過二左轉片和二右轉片的轉軸33。所述左轉片31以該轉軸33為中心轉動,所述右轉片32以該轉軸33為中心轉動。該轉軸33所在的軸線就是該鉸鏈機構30的旋轉中心。
該轉軸33前端部設有前插銷331,該轉軸33后端部設有后插銷332。在收折狀態(tài)或人字梯狀態(tài)或直梯狀態(tài),該前插銷331插入到一左轉片31和一右轉片32當中限制左、右轉片相對轉動,后插銷332插入到另一左轉片31和另一右轉片32當中限制左、右轉片相對轉動,保持左梯架10和右梯架20相對不動的效果。該轉軸33可控制地沿軸向移動使該前插銷331和后插銷332解除對左轉片31和右轉片32的限制。
該鉸鏈機構30還包括彈簧34,該彈簧34對該轉軸33施加軸向彈性力使該轉軸33產(chǎn)生軸向移動帶動該前插銷331和后插銷332分別插入到左轉片31和右轉片32當中的趨勢。該轉軸33的一端連接端蓋35,該彈簧34套在該轉軸33上并彈頂在該端蓋35上。
需要轉動左梯架10和右梯架20時,克服彈簧34的彈力按下該端蓋35并帶動該轉軸33移動,使前插銷331和后插銷332分別解除對左轉片31和右轉片32的限制。
優(yōu)選地:左轉片31和右轉片32貼靠在一起,該左轉片31側邊連接有平板36,該右轉片32側邊連接有平板37,在直梯狀態(tài)下,左轉片31的平板36和右轉片32的平板37對接疊靠在一起。
該右梯架20頂部的右踏板24設有用于從上方遮住該轉軸33的包邊結構242,或者,如圖7所示,也可以在該右梯架20頂部的右踏板24的側壁設置用于放置該轉軸33的凹槽244。當然,如果左踏板14的數(shù)量比右踏板24更多時,所述包邊結構則設置在左梯架10頂部的左踏板14上,或者,所述凹槽設置在該左梯架10頂部的左踏板14的側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依本發(fā)明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fā)明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