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馬桶蓋,特別是涉及一種馬桶蓋阻尼器的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馬桶中,馬桶的上蓋和座圈都通過鉸鏈與馬桶本體鉸接,人們在使用完后,若不用手將馬桶蓋或者馬桶圈輕放下去,就會使馬桶蓋或馬桶圈與馬桶本體相撞,產生很大的噪音,也會是馬桶圈或馬桶蓋破損。為此,有業(yè)者就設計出帶阻尼機構的馬桶蓋,現(xiàn)有阻尼機構大都單純通過阻尼油壓力實現(xiàn)阻尼功能,這類結構阻尼器主要通過阻尼油壓力推動葉片實現(xiàn)油腔的封閉和打開,這類結構的阻尼器應用到座便器蓋板上時,蓋板的打開角度受到限制,無法實現(xiàn)完全靜音和慢落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范圍廣、動作平穩(wěn)、打開角度大、密封性能好、緩降時間穩(wěn)定的馬桶蓋阻尼器的結構。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本發(fā)明是一種馬桶蓋阻尼器的結構,包括閥芯套和阻尼器;所述的閥芯套套接在阻尼器的一端;所述的阻尼器包括封蓋、密封圈、閥芯、葉片、油腔殼;
所述的閥芯自上而下設有沿圓周方向開設的膠圈槽、沿軸線方向凸設的肋條、沿閥芯壁面的圓周方向開設的卸壓油槽且該卸壓油槽位于肋條的中間位置,在肋條的兩側分別設有肋條槽,在兩肋條槽之間設有大過油槽;
所述的葉片呈瓦狀,沿其兩側邊分別垂直向內延伸出一塊擋片和一塊限位片,在葉片的外壁中部開設一條小過油槽,葉片貼合在閥芯肋條的外壁上,葉片上的擋片和限位片分別位于閥芯肋條的兩側且構成了限制葉片擺動的角度;
所述的油腔殼為兩端敞開的圓形構件,在其中部設有擋板,擋板上表面的中心位置設有沉槽;在油腔殼內腔壁沿徑向方向凸設擋油板,該擋油板的內凸面的表面與閥芯壁面配合且與葉片相對,該擋油板的內凸面的表面與卸壓油槽形成阻尼油流動通道;
所述的封蓋套置在油腔殼內且封蓋外壁上的外壁與油腔殼內壁焊接,封蓋的中孔套接在閥芯的頂端;所述的密封圈套接在閥芯的膠圈槽內。
本發(fā)明還包括卸油孔和調壓螺母;所述油腔殼擋板上設有卸油孔,所述油腔殼的底端內表面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的調壓螺母頂部設有一凹槽,所述的調壓螺母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套置在油腔殼底端內,所述油腔殼擋板的下表面與調壓螺母的凹槽配合形成一容油腔,該容油腔通過卸油孔與油腔殼相通,在調壓螺母與油腔殼之間設有密封圈。
所述的卸油孔為兩個,位于沉槽的兩側。
本發(fā)明還包括旋轉環(huán);所述的閥芯沿圓周方向開設有環(huán)形凸圈,該環(huán)形凸圈位于膠圈槽與肋條之間,在環(huán)形凸圈上開設調控油槽和在其中部沿軸線方向凸設三角凸包;所述的旋轉環(huán)呈環(huán)狀,其中部沿軸線方向設有三角凹槽,旋轉環(huán)套接在閥芯中部,旋轉環(huán)上的三角凹槽與環(huán)形凸圈中部的三角凸包配合。
所述調控油槽為對稱設置的兩個,所述三角凹槽為六個,對應的所述三角凸包為六個。
所述的油腔殼內腔壁沿徑向方向凸設兩塊擋油板,兩塊擋油板對稱設置。
所述的閥芯沿軸線方向上凸設兩條肋條,兩條肋條對稱設置。
所述閥芯的頂端沿軸線方向開設有鍵槽;所述的阻尼器閥芯上的頂端部具有一倒扣;所述的閥芯套上開設有花鍵槽,閥芯套上的花鍵槽套接在阻尼器閥芯的頂端,頂端部上的倒扣扣接在閥芯套花鍵槽的口部,使閥芯套固定套接在阻尼器閥芯的頂端的鍵槽上。
本發(fā)明還包括耐磨片;所述的耐磨片套接在閥芯上且耐磨片與封蓋的內端抵靠。
本發(fā)明還包括殼套,所述的殼套套接在阻尼器的另一端。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由于本發(fā)明閥芯套、殼套和阻尼器,殼套的徑向尺寸可根據需要設計成具有不同的尺寸,可滿足不同尺寸馬桶蓋板的需要,適用范圍廣。
2、本發(fā)明的阻尼器包括封蓋、密封圈、耐磨片、旋轉環(huán)、閥芯、葉片、油腔殼,葉片貼合在閥芯肋條的外壁上,通過適當?shù)臏p小閥芯上兩根葉片肋條尺寸,保證零件強度的條件下,可以增加阻尼器的打開角度,從而使打開角度達到-5°~110°;帶來的好處為蓋板與阻尼器配合的轉軸孔可以不做空行角,或者空行角可以做小,從而保證蓋板較小的晃動量,提高客戶體驗。
3、本發(fā)明通過油腔殼上的擋油板與閥芯上的肋條、閥芯壁面配合,以及擋油板的內凸面的表面與卸壓油槽形成的阻尼油流動通道在油板,實現(xiàn)阻尼功能,馬桶蓋板擺動動作更加平穩(wěn)。
4、本發(fā)明增設了旋轉環(huán),當封蓋焊接量少時或者阻尼器工作過程零件產生磨損后,旋轉環(huán)上的三角凹槽與環(huán)形凸圈中部的三角凸包配合,在油壓的作用下,旋轉環(huán)會沿三角凸包的斜坡向上爬,直到頂住封蓋,此時旋轉環(huán)的斜坡和閥芯的斜坡依舊是貼死的,也就是說,在斜坡結構的作用下,閥芯始終被旋轉環(huán)向下壓住,不會上爬,從而補償了端蓋焊接時的高度誤差。保證了閥芯的環(huán)形凸圈下表面和葉片側面間隙始終為0mm,保證了過油面積大小始終不變,從而保證了馬桶蓋板緩降時間的穩(wěn)定性。
5、本發(fā)明增設了卸油孔和調壓螺母,可以通過旋轉調壓螺母相對油腔殼底端上下移動,使容油腔大小發(fā)生變化,進而使油腔殼內油量發(fā)生變化,從而達到調整油腔殼內阻尼大小的目的。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發(fā)明阻尼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發(fā)明阻尼器的立體剖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阻尼器的軸測圖;
圖4A是本發(fā)明阻尼器油腔殼的立體剖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阻尼器在蓋板打開初始位置的剖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阻尼器在蓋板打開結束位置的剖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阻尼器在蓋板落合初始位置的剖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阻尼器在蓋板落合結束位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是一種馬桶蓋阻尼器的結構,包括閥芯套1、殼套2和阻尼器3。
所述的閥芯套1和殼套2分別套接在阻尼器3的兩端。
如圖2-圖4所示,所述的阻尼器3包括封蓋31、密封圈32、耐磨片33、旋轉環(huán)34、閥芯35、葉片36、油腔殼37、調壓螺母38、裝飾盒39。
所述的閥芯35自上而下設有沿軸線方向開設的鍵槽351、沿圓周方向開設的兩條膠圈槽352、沿圓周方向開設的環(huán)形凸圈353、沿軸線方向凸設的兩條肋條354、沿閥芯35壁面的圓周方向開設的卸壓油槽355且該卸壓油槽355位于肋條354的中間位置,該卸壓油槽355的深度逐漸變大,兩條肋條354對稱設置,在肋條354的兩側分別設有肋條槽3541,在兩肋條槽3541之間設有大過油槽3542,在環(huán)形凸圈353上開設調控油槽3531和在其中部沿軸線方向凸設三角凸包3532,閥芯35鍵槽351的端部具有一倒扣3511,閥芯35的下端為一個柱形凸臺356。
參考圖1所示,所述的閥芯套1上開設有花鍵槽11,閥芯套1上的花鍵槽11套接在阻尼器3閥芯35的鍵槽351端,鍵槽351端部上的倒扣3511扣接在閥芯套1花鍵槽11的口部,使閥芯套1固定套接在阻尼器3閥芯35的鍵槽351上。
所述的葉片36呈瓦狀,沿其兩側邊分別垂直向內延伸出一塊擋片361和兩塊限位片362,在葉片36的外壁中部開設一條小過油槽363,葉片36貼合在閥芯35肋條354的外壁上,葉片36上的擋片361和限位片362分別位于閥芯35肋條354的兩側,同時,限位片362位于肋條槽3541內,構成了限制葉片36擺動的角度。
參考圖4A所示,所述的油腔殼37為兩端敞開的圓形構件,在其中部設有擋板374,掃板374上表面的中心位置設有沉槽372,在擋板374上設有兩卸油孔371且位于沉槽372的兩側,在油腔殼37內腔壁沿徑向方向凸設兩塊擋油板373,兩塊擋油板373對稱設置;擋油板373的內凸面的表面3731與閥芯35壁面配合且與葉片36相對,擋油板373的內凸面的表面3731與卸壓油槽355形成阻尼油流動通道;油腔殼37的沉槽372套接在閥芯35下端的柱形凸臺356上,作為油腔殼37相對閥芯35轉動的另一支點;所述油腔殼37的底端375內表面設置有內螺紋376。
所述的封蓋31套置在油腔殼37的上端內且封蓋31外壁與油腔殼37內壁焊接,封蓋31的中孔311套接在閥芯35的鍵槽351端。
所述的耐磨片33套接在閥芯35上且耐磨片33與封蓋31的內端抵靠。
所述的密封圈32有兩根,兩根密封圈32分別套接在閥芯35的膠圈槽352內。
所述的調壓螺母38頂部設有一凹槽381,所述的調壓螺母38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與油腔殼37底端375內的內螺紋376配合套置在油腔殼37底端375敞開部內,所述油腔殼37擋板374的下表面與調壓螺母38的凹槽381配合形成一容油腔,該容油腔通過兩卸油孔371與油腔殼37相通,在調壓螺母38與油腔殼37之間設有密封圈310,裝飾盒39套置在油腔殼37的下端且穿入調壓螺母38,可以通過旋轉裝飾盒39帶動調壓螺母38相對油腔殼37底端375上下移動,使容油腔大小發(fā)生變化,進而使油腔殼37內油量發(fā)生變化,從而達到調整油腔殼37內阻尼大小的目的。
所述的閥芯套1套接在阻尼器3的一端,使得阻尼器3通過閥芯套1與馬桶座固定連接,即,閥芯35為始終固定不動,而油腔殼37套接于馬桶蓋和馬桶座圈,使得油腔殼37被馬桶蓋或馬桶座圈帶動,即,油腔殼37相對于閥芯35轉動;更進一步,所述殼套2套接在阻尼器3的另一端,即,殼套2套接于油腔殼37外表面,從而使得套接于馬桶蓋和馬桶座圈的油腔殼37外徑變大,以滿足不同尺寸的馬桶蓋和馬桶座圈。
所述的旋轉環(huán)34呈環(huán)狀,其中部沿軸線方向設有三角凹槽341,旋轉環(huán)34套接在閥芯35中部,旋轉環(huán)34上的三角凹槽341與閥芯35中部環(huán)形凸圈353上的三角凸包3532配合,在油壓的作用下,旋轉環(huán)34會沿三角凸包3532的斜坡向上爬,直到頂住封蓋31。為了使旋轉環(huán)34與閥芯35中部環(huán)形凸圈353上的三角凸包3532配合運動更平穩(wěn),所述閥芯35上的對稱的設置有兩個調控油槽3531,所述旋轉環(huán)34上的三角凹槽341為六個,對應的所述閥芯35中部環(huán)形凸圈353上的三角凸包3532為六個。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
如圖5所示,蓋板打開初始時,蓋板向上翻轉使油腔殼37的擋油板373撓動阻尼油(如圖5中箭頭所示)流動,帶動葉片36與閥芯35肋條354分離,大過油槽3542打開,阻尼油從大過油槽3542通過,因此阻力小。
如圖6所示,蓋板打開結束時,蓋板向上翻轉使油腔殼37的擋油板373撓動阻尼油(如圖6中箭頭所示)流動,阻尼油同時穿過大過油槽3542和擋油板373的內凸面的表面3731與閥芯35卸壓油槽355,過油通道增多,阻尼油可快速通過過油通道,阻尼油對擋油板373無阻尼阻力小,使蓋板打開過程中非常輕便。
如圖7所示,蓋板落合開始時,蓋板落合使油腔殼37的擋油板373撓動阻尼油(如圖7中箭頭所示)流動,帶動葉片36與閥芯35肋條354貼合,大過油槽3542關閉,阻尼油同時穿過葉片36小過油槽363與油腔殼37內壁、閥芯35卸壓油槽355與擋油板373的內凸面的表面3731之間的間隙流動,過油間隙較大,使阻尼油快速通過過油通道,阻尼油對擋油板373阻力小,使蓋板能較快落下。
如圖8所示,蓋板落合結束時,蓋板落合使油腔殼37的擋油板373撓動阻尼油(如圖8中箭頭所示)流動,擋油板373的內凸面的表面3731與閥芯35壁面貼合,阻尼油只能從葉片36小過油槽363與油腔殼37內壁穿過,過油間隙小,形成小過油槽過油,蓋板落合阻力大,形成緩降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而已,阻尼器中閥芯與葉片的配合方式可有多種,故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