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辦公用品,特別是指一種文件筐。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文件夾大部分為一體式的和組裝式的;一體式的文件夾在運輸時及其的不方便,占用空間非常大;組裝式的文件夾需要全部拆下后裝到箱子里運輸,雖然占用空間小,但是拆/裝非常繁瑣,給使用帶來了很多麻煩,且在拆裝時容易把手劃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文件筐,通過使用鉸接件將側板及隔板安裝在底板上,同時在拆分時通過卡扣將側板及隔板固定在底板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不需要進行繁瑣的拆裝程序,簡化了使用步驟,避免了將手劃傷,非常安全實用。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文件筐,包括:底板、側板及隔板,所述底板為長方體,所述側板通過第一鉸接件安裝在所述底板的四周,所述隔板通過第二鉸接件安裝在所述底板的頂面。
進一步,所述側板包括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及第四側板,所述第一側板同時與所述第二側板及第四側板連接,所述第二側板同時與所述第三側板連接,所述第三側板同時與所述第四側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及第四側板均通過第一鉸接件安裝在所述底板的四個面上。
進一步,所述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所述第二側板與第三側板之間、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之間、所述第四側板與第一側板之間均通過第一卡扣固定連接。
進一步,所述底板底面設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用于將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及第四側板固定于所述底板的底面。
進一步,所述底板頂面設有第三卡扣,所述第三卡扣用于將所述隔板固定于所述底板的頂面上。
進一步,所述第一鉸接件及第二鉸接件均可進行360°旋轉。
進一步,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的形狀及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側板與第四側板相互對稱地設于所述底板上。
更進一步,所述第三側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側板及第四側板的高度,所述第一側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側板及第四側板的高度。
本發(fā)明通過使用鉸接件將側板及隔板安裝在底板上,同時在拆分時通過卡扣將側板及隔板固定在底板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不需要進行繁瑣的拆裝程序,簡化了使用步驟,避免了將手劃傷,非常安全實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中一種文件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文件筐的折疊起來時的底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的折疊起來時的頂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的文件筐的的隔板折疊起來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一種文件筐,包括:底板1、側板2及隔板3,底板1為長方體,側板2通過第一鉸接件4活動安裝在底板1的四周,隔板3通過第二鉸接件6安裝在底板1的頂面。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側板2包括第一側板21、第二側板22、第三側板23及第四側板24,第一側板21同時與第二側板22及第四側板24連接,第二側板22同時與第三側板23連接,第三側板23同時與第四側板24連接;第一側板21、第二側板22、第三側板23及第四側板24均通過第一鉸接件4安裝在底板1的四個面上;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第一側板21與第二側板22之間、第二側板22與第三側板23之間、第三側板23與第四側板24之間、第四側板24與第一側板21之間均通過第一卡扣5固定安裝在一起。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底板1底面設有第二卡扣7,第二卡扣7用于將第一側板21、第二側板22、第三側板23及第四側板24固定于底板1的底面。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底板1的頂面設有第三卡扣8,第三卡扣8用于將隔板3固定于底板1的頂面上;在不使用文加筐時,將側板2全部打開后,再將隔板3壓倒,使隔板3置于底板1上,然后通過第三卡扣8將隔板固定住,防止在運輸過程中滑移。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第一鉸接件4及第二鉸接件6均可進行360°旋轉。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第二側板22與第四側板24的形狀及高度相同,第二側板22與第四側板24相互對稱地設于底板1上。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第三側板23的高度大于第二側板22及第四側板24的高度,第一側板21的高度小于第二側板22及第四側板24的高度,將第一側板21的高度設置為小于第二側板22及第三側板23更容易放置文件。
在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通過第一鉸接件4及第二鉸接件6將側板2及隔板3安裝在底板1上,當使用文件筐時,將第二卡扣7及第三卡扣8打開,然后將隔板3、第一側板21、第二側板22、第三側板23及第四側板24放置到與底板1垂直的狀態(tài),然后通過第一卡扣5將第一側板21、第二側板22、第三側板23及第四側板24固定安裝在一起;在不使用時,首先將第一卡扣5打開,然后使用第二卡扣7將第一側板21、第二側板22、第三側板23及第四側板24固定在底板1上,同時將隔板3放倒,使用第三卡扣8將隔板3固定在底板1上,這樣占用空間少,不會丟失任何的部件,且存放及運輸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