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環(huán)保隱形防護網(wǎng)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〇〇〇1]本實用新型涉及安全防護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環(huán)保隱形防護網(wǎng)。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市場的防護網(wǎng)產(chǎn)品的主梁與梁蓋互不相扣,兩者組合通過螺絲固定,因為主梁與梁蓋之間設有包膠的鋼絲條,中間會出現(xiàn)一條較大的縫隙,下雨時雨水容易進入縫隙內從而使梁內的配件生銹,時間長了發(fā)黃的銹水流出墻體從而影響建筑的整體美觀。此外,目前市面上防護網(wǎng)條主要是采用包膠的鋼絲,而這種包膠的鋼絲條在三年后就會老化發(fā)黑脫膠,里面的鋼絲也會很快生銹。市面上的包膠鋼絲繩防護網(wǎng)的結構是連體安裝的,如果斷了一節(jié)鋼絲繩其余鋼絲繩也都會隨之松動脫落,對于有小孩的家庭則具有安全隱患。
【
【發(fā)明內容】
】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堅固安全耐用,使用壽命長且整體結構美觀的新型環(huán)保隱形防護網(wǎng)。
[0004]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環(huán)保隱形防護網(wǎng),包括:
[0005]主梁,其包括設于主梁頂部的梁肩、設于主梁底部的梁座及設于所述梁肩和梁座之間并分別與所述梁肩和梁座一體成型的多根頂力柱;
[0006]梁蓋,其豎向設于所述主梁一側,所述梁蓋的一端與主粱的梁肩相固接,所述梁蓋的另一端則與梁座相固接;
[0007]防護網(wǎng)條,其一端與鋼條固定螺絲相固接,所述防護網(wǎng)條的另一端穿過所述梁肩與梁蓋的結合處與相固接;
[0008]防護網(wǎng)條調緊套,其可轉動地套設于鋼條固定螺絲上;
[0009]自攻螺絲,其分別穿設于所述防護網(wǎng)條及梁蓋的梁肩上。
[0010]所述梁肩包括第一弧邊、由第一弧邊兩端延伸形成的兩條第一直邊,所述兩條第一直邊之間豎向設有兩條固定自攻螺絲用的螺絲卡接部,其中一條所述第一直邊的另一端設有向上翹起的一段斜邊及由該斜邊延伸形成的弧形槽。
[0011]所述梁座包括兩條相互平行且長短不一的第二直邊、設于兩條第二直邊之間的多根加強筋、設于所述兩條第二直邊一端的第二弧邊及設于兩條第二直邊另一端的梁蓋連接部,所述梁座上還開設有多個平衡主梁受力結構用的通孔。
[0012]所述多根頂力柱分別豎向固設于所述梁肩的第一直邊和梁座的第二直邊之間,每兩根頂力柱之間開設有平衡主梁受力結構用的矩形通孔。
[0013]所述梁蓋為形狀與主梁的外邊框的形狀相對稱的板狀體,所述梁蓋的一端端部設有與所述梁肩的弧形槽相對應的弧形凸塊,所述梁蓋的另一端端部設有與所述梁座的梁蓋連接部相對應的凹槽,所述梁蓋兩端的凸塊和凹槽分別與所述梁肩的弧形槽和梁座的梁蓋連接部相互對扣連接。
[0014]所述梁蓋的凸塊與梁肩的弧形槽相互結合形成有一半圓形的凸起,在該凸起上開有供所述防護網(wǎng)條穿過用的孔。
[0015]所述防護網(wǎng)條包括防護網(wǎng)條本體,所述防護網(wǎng)條本體兩端分別設有圓形折彎和半圓形折彎,所述圓形折彎穿設于自攻螺絲上并位于所述凸起的下方,所述防護網(wǎng)條本體穿過所述起塊上的孔,不銹鋼本體的半圓形折彎與相連接。
[0016]所述主梁和梁蓋外側表面和內側表面上分別設有多條裝飾線。
[0017]所述防護網(wǎng)條由304實心不銹鋼制成。
[0018]所述防護網(wǎng)條的直徑為2. 0-3. 0mm。
[001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防護網(wǎng)主梁與梁蓋通過螺絲固定,下雨時雨水容易進入雨水使梁內的配件生銹,從而影響建筑的整體美觀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梁框由于采用鋁合金型材,防護網(wǎng)條采用304實心不銹鋼。因此防護網(wǎng)條安裝后不易生銹,每條防護網(wǎng)條均采用分體結構,維修比較方便。此外,防護網(wǎng)條與梁體相互匹配,結構密封緊密,雨水不會入內而造成梁內配件生銹,不會影響建筑物的美觀。本實用新型還具有堅固安全耐用,使用壽命長,整體結構設計美觀大方,環(huán)保實用等特點。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列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解釋和補充,對本實用新型不構成任何限制。
[0022]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環(huán)保隱形防護網(wǎng),包括主梁10,梁蓋20,防護網(wǎng)條30,防護網(wǎng)條調緊套40及自攻螺絲50。所述主梁10和梁蓋20相互對扣連接于一體,所述自攻螺絲50固設于主梁10上,所述防護網(wǎng)條30則套設于自攻螺絲50上。更具體地,所述主梁10包括梁肩11,梁座12及多根頂力柱13,其中,所述梁肩11設于主梁頂部,所述梁座12設于主梁底部,所述多根頂力柱13分別設于所述梁肩11和梁座12之間并分別與所述梁肩11和梁座12 —體成型。本實施例中,所述頂力柱13的數(shù)量為三根。如圖1,所述梁肩11包括第一弧邊111,兩條第一直邊112及螺絲卡接部113, 一段斜邊114及弧形槽115。其中,所述第一弧邊111位于梁肩的外側,所述兩條第一直邊112由第一弧邊兩端向外延伸所形成。所述兩條第一直邊112之間豎向設有兩條固定自攻螺絲50用的螺絲卡接部113,在兩條螺絲卡接部113上分別開有供自攻螺絲50穿過用的螺孔(圖中未示出),其中一條所述第一直邊112的另一端設有向上翹起的一段斜邊114及由該斜邊延伸形成的弧形槽115。所述梁座12包括兩條相互平行且長短不一的第二直邊121、設于兩條第二直邊121之間的多根加強筋122、設于所述兩條第二直邊121 —端的第二弧邊123及設于兩條第二直邊另一端的梁蓋連接部124。所述梁座12上還開設有多個平衡主梁受力結構用的通孔125。所述三根頂力柱13分別豎向固設于所述梁肩的第一直邊112和梁座的第二直邊121之間。每兩根頂力柱13之間開設有平衡主梁受力結構用的矩形通孔131。
[0023]如圖1,所述梁蓋20豎向設于所述主梁10 —側,所述梁蓋20的一端與主粱的梁肩11相固接,所述梁蓋20的另一端則與梁座12相固接。更具體地,所述梁蓋20為形狀與主梁10的外邊框的形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