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垃圾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例如廚房用的水槽的垃圾容器,其不會由于垃圾的堆積而降低排水性。
背景技術:
在以往,已知廚房垃圾容器的底部形成為淺盆形,以較大間隔貫穿設置有50 60 個左右的直徑約為Imm的小孔,以使排出水暫時滯留(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的段落號碼 “0006”、圖 1、圖 2 及圖 4)。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70105號公報但是,上述以往的廚房垃圾容器存在以下問題,若在其底部堆積有垃圾,則垃圾堵 塞小孔,從而存在降低排水性的風險。
發(fā)明內容
因此,各個方案分別記載的各個發(fā)明是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點而做出 的,其目的如下。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的目的包括以下要點。S卩,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通過使垃圾容器的底面朝向排水口向下傾斜,從而防止因 垃圾的堆積而降低排水性。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通過使垃圾容器的底面傾斜,排出水沿著底面的向下傾 斜而流下,在其流下的中途通過底面的排水槽逐漸地進行排水。因此,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能夠使用底面的排水槽的整體進行排水,從而能夠 防止由垃圾的堆積導致排水性的降低。此外,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在排出水沿著底面的向下傾斜而流下時,垃圾也被 沖向傾斜下端部。因此,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能夠防止垃圾堆積在底面的傾斜的中途而堵塞排 水槽。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還包括以下要點。即,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能夠通過敞開開閉門來除去垃圾。采用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由于垃圾容器的底面為傾斜,所以垃圾被沖到傾斜下端 部,并堆積在該傾斜下端部。因此,采用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能夠在敞開開閉門時通過所敞開的容器主體的側 面,一次性地除去堆積的垃圾。方案三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還包括 以下要點。即,方案三所述的發(fā)明在容器主體的外側面與凹部的內側面之間具有間隙,所以能夠通過該間隙有效地進行排水。方案四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還包括以下要點。即,方案四所述的發(fā)明通過對操作部件進行操作,能夠簡便地打開或關閉開閉門。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其目的還包括以下要點。即,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與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同樣地,通過使垃圾容器的底面朝向 排水口并向下傾斜,從而能夠防止因垃圾堆積而降低排水性。而且,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通過使底面從開口朝向排水口彎曲成螺旋狀并向下傾 斜,能夠提高垃圾容器的排水效率。采用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即使在從開口至排水口的直線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 夠通過使底面彎曲成螺旋狀,能夠實質上延長從開口至排水口的距離。各個方案分別記載的各個發(fā)明是為實現(xiàn)上述各個目的而做出的,以下使用附圖所 示的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對各發(fā)明的特征點進行說明。此外,附圖標記是表示在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圖標記,并不限定本發(fā)明的 技術范圍。此外,附圖號碼也是在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使用的使用附圖序號,并不限定本發(fā)明 的技術范圍。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的特征具有以下要點。第一,例如,如圖1及圖2所示,是可拆卸地嵌入與水槽20的排水口 22連接的凹 部21的垃圾容器10。第二,例如,如圖3所示,垃圾容器10包括淺的箱形的容器主體30,該容器主體在 上面具有開口 41,并且至少在底面(例如底壁32)具備具有通水性的排水槽32a。第三,例如,如圖1所示,底面(例如底壁32)相對于凹部21的底面朝向排水口 22 向下傾斜。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的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的特征點之外,其特征還包括以下要點。即,例如,如圖5以及圖7所示,在容器主體30的側面的一部分設有能夠開閉的開 閉門50。方案三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的特征點之外,其特征還包 括以下要點。即,例如,如圖6所示,在容器主體30的外側面(例如側壁33)與凹部21的內側 面之間具有間隙70。方案四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的特征點之外,其特征還包括以下要點。即,例如,如圖3、圖5及圖7所示,在容器主體30上設有用于進行開閉門50的開 閉的操作部件60。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其特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例如,如圖8及圖9所示,是可拆卸地嵌入與水槽(未圖示)的排水口 22連 接的凹部(未圖示)的垃圾容器100。
第二,例如,如圖8以及圖9所示,垃圾容器100包括箱形的容器主體110,該容器 主體在上面具有開口 121,并且至少在底面(例如排水通道130)具備具有通水性的排水槽 131。第三,例如,如圖8及圖9所示,底面(例如排水通道130)從開口 121朝向排水口 22彎曲成螺旋狀并向下傾斜。本發(fā)明的效果如下。由于本發(fā)明具有以上的結構,能夠得到以下所述的效果。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能夠得到以下效果。即,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通過使垃圾容器的底面朝向排水口向下傾斜,從而防 止因垃圾的堆積而降低排水性。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通過使垃圾容器的底面傾斜,排出水沿著底面的向下傾 斜而流下,在其流下的中途通過底面的排水槽逐漸地進行排水。因此,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能夠使用底面的排水槽的整體進行排水,從而能夠 防止由垃圾的堆積導致排水性的降低。此外,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在排出水沿著底面的向下傾斜而流下時,垃圾也向 傾斜下端部被沖走。因此,采用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能夠防止垃圾堆積在底面的傾斜中途而堵塞排水槽。采用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的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效果之外,還得到以下效果。即,采用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通過敞開開閉門,能夠除去垃圾。采用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由于垃圾容器的底面傾斜,因此垃圾被沖到傾斜下端部, 并堆積在該傾斜下端部。因此,采用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能夠在敞開開閉門時通過敞開的容器主體的側面, 一次性地除去堆積的垃圾。采用方案三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效果之外,還得到以 下效果。即,采用方案三所述的發(fā)明,由于在容器主體的外側面與凹部的內側面之間具有 間隙,因此能夠通過該間隙有效地進行排水。采用方案四所述的發(fā)明,在上述方案二所述的發(fā)明效果之外,還得到以下效果。即,采用方案四所述的發(fā)明,通過對操作部件進行操作,能夠簡便地打開或關閉開 閉門。采用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得到以下效果。即,采用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與方案一所述的發(fā)明同樣地,使垃圾容器的底面朝向 排水口向下傾斜,從而能夠防止因垃圾的堆積而降低排水性。而且,采用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通過使底面從開口朝向排水口彎曲成螺旋狀并向 下傾斜,能夠提高垃圾容器的排水效率。采用方案五所述的發(fā)明,即使在從開口至排水口的直線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 夠通過將底面彎曲成螺旋狀,能夠實質上延長從開口至排水口的距離。
圖1是使用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2是安裝在水槽上時的垃圾容器的立體圖。圖3是垃圾容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垃圾容器的俯視圖。圖5是沿圖4的A-A線的剖視圖。圖6是沿圖4的B-B線的剖視圖。圖7是對應于圖5,并且已敞開開閉門的垃圾容器的側視圖。圖8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該圖是垃圾容器的立體圖。圖9是垃圾容器的分解立體圖。圖中第一實施方式10-垃圾容器,20-水槽,21-凹部,22-排水口,30-容器主體,31-前面,32-底壁, 32a-底側排水槽,33-側壁,33a-側面?zhèn)扰潘郏?4-后壁,35-前腳,36-后腳,40-蓋體, 41-開口,42-肋,43-引導片,50-開閉門,51-支撐軸,52-彈簧,53-軸承部,60-操作部件, 61-連結軸,62-操作部,70-間隙。第二實施方式100-垃圾容器,110-容器主體,120-蓋體,121-開口,130-排水通道,131-排水 槽,140-回收容器,141-開閉蓋。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2中,附圖標記10表示垃圾容器,將垃圾容器10放置在廚房用的水槽20中 來使用。如圖2所示,在水槽20中設置有嵌入垃圾容器10的凹部21,在凹部21的底面設 置有排水口 22。凹部21形成為水平為長方形,且深度較淺。通過使凹部21形成為深度較 淺,雖然未進行圖示,但能夠在水槽20的下側配置抽屜等而進行有效的利用。排水口 22設置成靠近凹部21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如圖3所示,垃圾容器10大體具備以下部件。此外,對于以下的(1) (4)在后面進行說明。(1)容器主體30(2)蓋體 40(3)開閉門 50(4)操作部件60此外,垃圾容器10的部件并不限定于上述(1) (4)。容器主體30如圖3所示,容器主體30形成為淺的箱形,并且至少在底面具備具有通水性的底 側排水槽32a。如圖1所示,容器主體30的底面相對于凹部21的底面朝向排水口 22向下 傾斜。如圖6所示,在容器主體30的外側面與凹部21的內側面之間具有間隙70。更具體地說,如圖3所示,容器主體30形成為水平為長方形,上面及長度方向的一側的側面即前面31敞開。容器主體30包括形成為水平為長方形的底壁32 ;從底壁32的 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立起的左右一對的側壁33 ;以及在底壁3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側 面,即堵住后面的后壁34。容器主體30由具有適度的剛性的合成樹脂形成為一體。此外,雖然容器主體30是合成樹脂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不銹鋼或銅等 的金屬制。如圖3所示,在底壁32上形成有上下貫通的網(wǎng)狀的底側排水槽32a。此外,雖然將底側排水槽32a形成為網(wǎng)狀,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為網(wǎng)眼狀 或孔狀。如圖1所示,在底壁32上,在其前邊緣部形成有朝向凹部21的底面向下方較短地 延伸的前腳35,在相反側的后邊緣部設置有向下方較長地延伸的后腳36。因此,在將前腳 35及后腳36放置在凹部21的底面上時,前面31側較低,后壁34側較高,底壁32朝向前面 31側向下傾斜。如圖3所示,在左右的側壁33上也形成有與底側排水槽32a同樣地在內外貫通的 網(wǎng)狀的側面?zhèn)扰潘?3a。左右側壁33的相互背向的外側面的間隔設定為比凹部21的寬 度方向的橫向寬度更短。因此,如圖6所示,在將容器主體30放置在凹部21內時,在與凹 部21的內側面之間產(chǎn)生間隙70。(蓋體40)如圖1 圖6所示,蓋體40安裝在容器主體30的敞開的上面上,堵住該敞開的上 面。在蓋體40上設置有上下貫通的開口 41。具體地說,蓋體40與水槽20的凹部21的開口的上面適合,水平呈長方形,且形成 為板狀。與容器主體30同樣地,蓋體40由具有適度的剛性的合成樹脂形成為一體。開口 41形成在蓋體40的長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即容器主體30的后壁34所在 的一側,并形成為在蓋體40的寬度方向上較長地延伸的長方形。此外,開口 41雖然形成為長方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為正方形,除此之 外的多邊形、圓形、橢圓形等。此外,雖然使開口 41處于開口狀態(tài),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 安裝未使用時堵塞開口 41的排水蓋,或安裝具有口蓋的排水蓋。如圖3所示,在蓋體40的背面設置有嵌入到容器主體30的開口上面的肋42。肋 42用于將蓋體40保持在容器主體30的開口上面。一對肋42位于蓋體40的寬度方向的兩 側,并沿長度方向較長地延伸。一對肋42的背向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與容器主體30的左 右側壁33的對置間隔一致。在肋42的長度的中途設置有相互對置并朝向內側彎曲成剖面為L字形的引導片 43。引導片43用于支撐后述的操作部件60。開閉門50如圖3、圖5及圖7所示,開閉門50能夠開閉容器主體30的敞開的前面31。具體地說,開閉門50其上端部利用支撐軸51以能夠在左右側壁33之間旋轉的方 式被支撐。在支撐軸51上穿通一對彈簧52,利用該彈簧52的彈力,將開閉門50向關閉方 向施加作用力。此外,在開閉門50的內表面設置有用于連結后述操作部件60的一對軸承部53。此外,雖然開閉門50做成旋轉式,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滑動式。此外,雖然是能夠旋轉地支撐旋轉門5的上端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能夠旋轉地支撐一側端 部或下端部。操作部件60如圖3、圖5及圖7所示,操作部件60用于進行開閉門50的開閉。具體地說,操作部件60是將金屬制的棒狀材料折彎成大致二字形而形成的。將一 對自由端部相互朝向內側折彎成L字形,從而形成一對連結軸61、61。各連結軸61分別嵌 入開閉門50的軸承部53,從而能夠旋轉地連結開閉門50與操作部件60。此外,在操作部件60的基端部,朝向蓋體40的開口 41向上方折彎成L字形而形 成操作部62。如圖5及圖6所示,操作部件60將一對連結軸61分別嵌入開閉門50的軸承部 53,將其長度的中途分別放置在蓋體40的一對引導片43上進行安裝。在該安裝狀態(tài)下,操 作部62與開口 41面對。使用方法接下來,對具有上述結構的垃圾容器10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組裝狀態(tài)的垃圾容器10嵌入水槽20的凹部21中使用。此時,使容 器主體30的敞開的前面31位于凹部21的排水口 22側。由此,容器主體30的底壁32朝 向凹部21的排水口 22向下傾斜。若將垃圾容器10嵌入凹部21,則其蓋體40的上面與凹部21的開口的上面拉平。 即,沒有凹部21的水槽20的底面與蓋體40的上面拉平。在使用時,水從垃圾容器10的開口 41流入內部,并沿著底壁32的傾斜向下方流 動,在其中途通過底側排水槽32a和側壁33的側面?zhèn)扰潘?3a流出,最終通過排水口 22 進行排水。此外,雖然未進行圖示,垃圾也通過開口 41流入垃圾容器10內并堆積在底壁32 上。堆積的垃圾與水一起向底壁32的傾斜下端部沖走。在其中途,垃圾所含的水通過底側 排水槽32a和側壁33的側面?zhèn)扰潘?3a流出。垃圾堆積在底壁32的傾斜下端部,即,關閉的開閉門50的背面?zhèn)取Rザ逊e的垃圾,從凹部21取出垃圾容器10,從開口 41使面對的操作部件60 向開閉門50側滑動。若使操作部件60滑動,則如圖7所示,前面31被敞開,從而能夠從敞 開的前面31除去垃圾。若釋放使操作部件60滑動的力,則如圖5所示,通過彈簧52的彈力而關閉開閉門 50。此外,雖然通過敞開開閉門50來除去垃圾,但也可以通過卸下蓋體40,并敞開容 器主體30的上面來除去垃圾。第二實施方式接下來,使用圖8及圖9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8及圖9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使排水通道130的底面從開口 121向 排水口 22彎曲成螺旋狀并向下傾斜。S卩,如圖8及圖9所示,垃圾容器100大體具備以下部件。此外,垃圾容器100的 部件不限定于以下的(1) (4)。
(1)容器主體110雖然未進行圖示,容器主體110嵌入水槽的凹部,并且如圖8及圖9所示,形成為 空心的圓筒形。容器主體110的上面敞開,下面有底,并與排水口 22連接。此外,雖然容器主體110形成為圓筒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為角筒形或 箱形。(2)蓋體 120如圖8及圖9所示,蓋體120安裝在容器主體110的敞開的上面,并堵住該敞開的 上面。在蓋體120上設置有上下貫通的開口 121。具體地說,蓋體120形成為與容器主體110的敞開的上面適合的圓盤形。開口部 121形成為圓形的1/4大小的扇形。此外,雖然蓋體120形成為圓盤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與容器主體110的敞開 的上面適合即可。此外,雖然開口部121形成為扇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為圓形 或方形。另外,雖然是使開口 121處于敞開狀態(tài),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安裝未使用時堵 塞開口 121的排水蓋,或安裝具有口蓋的排水蓋。(3)排水通道130如圖8及圖9所示,排水通道130配置在容器主體110的空心內部,其底面從開口 121向排水口 22彎曲成螺旋狀并向下傾斜。在排水通道130的底面形成有上下貫通的網(wǎng)狀的排水槽131。此外,雖然排水槽131形成為網(wǎng)狀,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為網(wǎng)眼狀或孔 狀。(4)回收容器140回收容器140安裝在容器主體110的中空內部且排水通道130的傾斜下端部,用 于回收垃圾。具體地說,回收容器140形成為箱形,后面與排水通道130連通,前面敞開。在回 收容器140的敞開的前面,可開閉地安裝有開閉蓋141。此外,雖然未進行圖示,但在回收容器140和開閉蓋141上形成有網(wǎng)狀、網(wǎng)眼狀或 孔狀的排水槽,能夠排出回收的垃圾所含的水分。垃圾容器100的使用方法接下來,對具有上述結構的垃圾容器100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雖然未進行圖示,組裝狀態(tài)的垃圾容器100嵌入水槽的凹部中使用。在使用時,水從垃圾容器100的開口 121流入內部,并沿著排水通道130的底面的 傾斜向下方流動,在其中途通過排水槽131流出,最終通過排水口 22進行排水。此外,雖然未進行圖示,垃圾也通過開口 121流入垃圾容器100內,并堆積在排水 通道130的底面。堆積的垃圾與水一起向排水通道130的底面的傾斜下端部沖走。在其中 途,垃圾所含的水通過排水槽131流出。垃圾從排水通道130的傾斜下端部被沖入回收容器140內并堆積。雖然未進行圖示,要除去堆積的垃圾,從凹部取出垃圾容器100,敞開蓋體120。接 下來,從容器主體110內取出排水通道130及回收容器140。然后,如圖9中以雙點劃線表 示那樣,敞開回收容器140的開閉蓋141,從而能夠從回收容器140的敞開的前面除去垃圾。
此外,雖然是將垃圾容器100從凹部(未圖示)取出,但也可以不取出,而是敞開 蓋體120,從容器主體110內取出排水通道130及回收容器140,從而除去垃圾。
權利要求
一種垃圾容器,可拆卸地嵌入與水槽的排水口連接的凹部,其特征在于,包括淺的箱形的容器主體,該容器主體在上面具有開口,并且至少在底面具備具有通水性的排水槽,上述底面相對于上述凹部的底面朝向上述排水口向下傾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容器主體的側面的一部分設有可開閉的開閉門。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容器主體的外側面與上述凹部的內側面之間具有間隙。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容器主體上設有用于進行上述開閉門的開閉的操作部件。
5.一種垃圾容器,可拆卸地嵌入與水槽的排水口連接的凹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形的容器主體,該容器主體在上面具有開口,并且至少在底面具備具有通水性 的排水槽,上述底面從上述開口朝向上述排水口彎曲成螺旋狀并向下傾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例如廚房用的水槽的垃圾容器,其不會由于垃圾的堆積而降低排水性。本發(fā)明的垃圾容器是可拆卸地嵌入與水槽(20)的排水口(22)連接的凹部(21)的垃圾容器(10)。垃圾容器(10)包括淺的箱形的容器主體(30),該容器主體在上面具有開口(41),并且至少在底面(例如排水通道130)具備具有通水性的排水槽(32a)。底面(例如排水通道130)相對于凹部(21)的底面朝向排水口(22)向下傾斜。此外,例如圖5及圖7所示,在容器主體(30)的側面的一部分設有可開閉的開閉門(50)。在容器主體(30)的外側面(例如側壁33)與凹部(21)的內側面之間也可以具有間隙(70)。
文檔編號E03C1/264GK101988294SQ201010243568
公開日2011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三村康平, 木村博 申請人:株式會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