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屬于農業(y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農業(yè)用水灌溉池。
背景技術:
灌溉為土地補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術措施。為了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獲取高產穩(wěn)產,必須供給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條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勻,不能滿足作物對水分要求。因此,必須人為地進行灌溉,以補天然降雨之不足。在雨水較充足時,這些雨水可以暫時儲存,待土地干旱時,灌溉土地。目前,市面上普通利用雨水的灌溉裝置均為露天設置,水分蒸發(fā)嚴重,嚴重減少雨水的貯存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專利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減少雨水蒸發(fā)的農業(yè)用水灌溉池。
本發(fā)明專利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農業(yè)用水灌溉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一蓋板、第二蓋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第一防滲水墻、第一透水混凝土墻、第二防滲水墻、第二透水混凝土墻,所述池體的外周設置有池壁,所述第一轉軸安裝于所述池壁的頂部一側,所述第二轉軸安裝于所述池壁的頂部另一側,所述第一蓋板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轉軸上并且其位于所述池體的上部,所述第二蓋板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二轉軸上并且其位于所述池體的上部,所述第一蓋板、第二蓋板傾斜設置,所述第一蓋板的另一端、第二蓋板的另一端貼合設置,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池壁上,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蓋板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固定板、第二蓋板平行設置,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蓋板上,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二蓋板上,所述池體的下部從左至右依次分為第一凈雨池、過濾池、第二凈雨池,所述過濾池的底部設置有砂礫層,所述過濾池位于所述第一蓋板、第二蓋板的另一端下方,所述第一防滲水墻安裝于所述第一凈雨池、過濾池的上部之間,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墻安裝于所述第一凈雨池、過濾池的下部之間,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墻與所述第一防滲水墻相連,所述第二防滲水墻安裝于所述第二凈雨池、過濾池的上部之間,所述第二透水混凝土墻安裝于所述第二凈雨池、過濾池的下部之間,所述第二透水混凝土墻與所述第二防滲水墻相連。
所述第一蓋板、第二蓋板傾斜45度設置。
所述過濾池位于所述第一蓋板、第二蓋板之間的正下方。
本發(fā)明專利的有益效果為:
1、第一蓋板的一端安裝于第一轉軸上并且其位于池體的上部,第二蓋板的一端安裝于第二轉軸上并且其位于池體的上部,減少雨水蒸發(fā);
2、在雨天時,雨水掉落于第一蓋板、第二蓋板上,通過雨水自身的重力,將第一蓋板、第二蓋板之間擠壓開,雨水從第一蓋板、第二蓋板縫隙進入過濾池,當雨水停止后,第一彈簧、第二彈簧帶動第一蓋板、第二蓋板自動復位,蓄積雨水、閉合非常方便;
3、雨水在過濾池內經過砂礫層的過濾后,透過第一透水混凝土墻、第二透水混凝土墻向第一凈雨池、第二凈雨池滲透,第一凈雨池、第二凈雨池內的水即為潔凈雨水,即可灌溉使用;
4、結構簡單、易于制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專利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專利作進一步說明:
圖中,1-池體,2-第一轉軸,3-第二轉軸,4-第一蓋板,5-第二蓋板,6-第一固定板,7-第二固定板,8-第一彈簧,9-第二彈簧,10-第一防滲水墻,11-第一透水混凝土墻,12-第二防滲水墻,13-第二透水混凝土墻,14-池壁,15-第一凈雨池,16-過濾池,17-第二凈雨池,18-砂礫層。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農業(yè)用水灌溉池,包括池體1、第一轉軸2、第二轉軸3、第一蓋板4、第二蓋板5、第一固定板6、第二固定板7、第一彈簧8、第二彈簧9、第一防滲水墻10、第一透水混凝土墻11、第二防滲水墻12、第二透水混凝土墻13,池體1的外周設置有池壁14,第一轉軸2安裝于池壁14的頂部一側,第二轉軸3安裝于池壁14的頂部另一側,第一蓋板4的一端安裝于第一轉軸2上并且其位于池體1的上部,第二蓋板5的一端安裝于第二轉軸3上并且其位于池體1的上部,第一蓋板4、第二蓋板5傾斜設置,第一蓋板4的另一端、第二蓋板5的另一端貼合設置,第一固定板6、第二固定板7固定于池壁14上,第一固定板6、第一蓋板4平行設置,第二固定板7、第二蓋板5平行設置,第一彈簧8的一端安裝于第一固定板6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第一蓋板4上,第二彈簧9的一端安裝于第二固定板7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第二蓋板5上,池體1的下部從左至右依次分為第一凈雨池15、過濾池16、第二凈雨池17,過濾池16的底部設置有砂礫層18,過濾池16位于第一蓋板4、第二蓋板5 的另一端下方,第一防滲水墻10安裝于第一凈雨池15、過濾池16的上部之間,第一透水混凝土墻11安裝于第一凈雨池15、過濾池16的下部之間,第一透水混凝土墻11與第一防滲水墻10相連,第二防滲水墻12安裝于第二凈雨池17、過濾池16的上部之間,第二透水混凝土墻13安裝于第二凈雨池17、過濾池16的下部之間,第二透水混凝土墻13與第二防滲水墻12相連。
第一蓋板4、第二蓋板5傾斜45度設置。
過濾池16位于第一蓋板4、第二蓋板5之間的正下方。
以上對本發(fā)明專利的1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fā)明專利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fā)明專利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專利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fā)明專利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