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
背景技術:
在大型塑石假山包裝工程建筑施工過程中,涉及大量砂漿噴涂、雕刻和主題彩繪等施工內(nèi)容,作業(yè)過程中將會面臨現(xiàn)場拌砂漿和攜帶泥沙的雨水、施工廢水以及彩繪山體沖洗廢水等外排難題,另外,施工過程中還會生產(chǎn)大量的沖洗噴漿機械沖洗水和彩繪施工的顏料、油漆廢水。雨水、施工廢水的主要污染物為可懸浮固體顆粒物;山體清洗和養(yǎng)護等用水,其中含油類物質(zhì)或化學添加劑等,均會對水體造成突出影響。加之施工周期長,廢水產(chǎn)量大等特點,使得施工場地廢水的處理問題備受關注,成為實現(xiàn)項目“綠色施工”的主要障礙之一。
長期以來,我國建筑工程施工階段未對施工廢水收集和處理給予充足的重視,管理粗放,地表侵蝕、施工排水泥沙含量大的問題較突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利用其可以解決污水排放的難題,確保各施工作業(yè)面廢水的全過程和全面收集。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設計方案:
一種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包括一組噴漿平臺及雨水管網(wǎng),在各噴漿平臺上設有引水單元,在該引水單元周圍設有圍擋;在各噴漿平臺的山體底部設置一個廢水收集和沉降處置點;
在所述廢水收集和沉降處置點上設有:
設一個廢水收集器皿,或設兩個前、后或上、下相互串接的廢水收集器皿,所述的各廢水收集器皿均安設在噴漿平臺旁側(cè)或下方,各廢水收集器皿頂部帶有入水口,所述位于前方或上面所設的廢水收集器皿的入水口與噴漿平臺上的引水單元末端相接;在廢水收集器皿底部設有安裝地漏的排水孔,至少在地漏處設有一道濾網(wǎng);
一廢水收集桶,置于基礎地面上且位于所述后面或下方所設廢水收集器皿的下方;
一排水接管,其上端口與位于設在后面或下方的廢水收集器皿底部的排水孔相接,其下端口伸入廢水收集桶口內(nèi),在該排水接管上設有閘閥;
一吸出管路,其頭端伸入廢水收集桶口內(nèi),其尾端接入雨水管網(wǎng)或指定外排污水井,在該吸出管路中設有用于抽取廢水的水泵。
所述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中,所述工作平臺上的引水單元為以下形式中的一種:
1)工作平臺上帶有不大于3°的斜坡,該斜坡的低端作為引水單元的末端,與廢水收集器皿頂部上開放口相接;
2)在工作平臺上開設一組引水溝,各條引水溝的尾端口與廢水收集器皿頂部上開放口相接。
所述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中,所述廢水收集器皿內(nèi)底邊呈不大于5%的傾斜度,且低端近于所述的排水孔。
在前述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中,至少還具有如下結(jié)構形式之一:
1)在廢水收集器皿與廢水收集桶之間增加一平臺接水器皿;
2)所述最終回收廢水的設施為指定水道或污水井;
3)在所述廢水收集桶下方放置用于隔離的油盤;
4)所述廢水收集和沉降處置點周邊設置防護欄桿,掛設警示牌;
5)所述排水接管采用PVC硬質(zhì)管道,且在其下端口用濾布密封;
6)所述抽取廢水的水泵采用虹吸式水泵。
本實用新型系統(tǒng)可應用于各類主題公園建設項目,自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綜合考慮,突出適用于降雨較為頻繁,雨量較大,主題油漆施工較多的施工場地;施工廢水收集系統(tǒng)適用于大型異型構筑物或噴漿造型建筑施工,以泥沙為主要污染物的施工場地施工廢水、雨水的處理;廢水處理措施適用于各類彩繪施工廢水的處理。
本實用新型可以避免施工期間的污水侵蝕作用,實現(xiàn)合理的廢水排放,減少環(huán)境損害。具有先進性、可操作性和簡便性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
1.可以實現(xiàn)“綠色施工”,優(yōu)化大型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措施、減少和降低施工活動過程中的環(huán)境污染;
2.施工簡單,可隨施工進展迅速跟進;廢水收集系統(tǒng)可周轉(zhuǎn)反復使用,可有效減少施工作業(yè)面的污染,對已完工成品起到有效保護作用,同時提高了現(xiàn)場文明施工成效;
3.噴漿和山體沖洗的雨水和廢水沉降處理可采用直接觀察法,簡單易行;彩繪施工廢水采用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原理,綜合協(xié)調(diào)兩種沉淀的處理作用,較僅經(jīng)簡單沉淀處理的處理措施,處理的水質(zhì)具有很大的提高;
4.施工廢水收集和處理措施的應用,極大的減少了項目污水排放量,大大減少了污水外運量,節(jié)約了環(huán)境管理的投入對于減少項目排污處理成本,具備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一實施例構成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中的廢水收集器皿一實施例結(jié)構示意圖。
圖中:1-圍擋;2-廢水收集器皿;201-第一道濾網(wǎng);202-器皿斜臺;203-排水孔;3-排水接管;4-噴漿平臺;5-第二道濾網(wǎng);6-吸出管路;7-閘閥;8-;9-原鋼構承重柱;10-水泵;11-廢水收集桶;12-引水的斜臺;13-噴漿平臺;100-廢水收集和沉降處置點。
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首先應包括一個山體廢水排放管網(wǎng)系統(tǒng),可以借助設置的大型塑石假山全場雨水排放管網(wǎng)來實現(xiàn),亦可利用城建的排水溝井,等等,利用山體廢水排放管網(wǎng)系統(tǒng)將噴漿作業(yè)產(chǎn)生的廢水進行匯集和中轉(zhuǎn),以確保各施工作業(yè)面廢水的全過程和全面收集。
本實用新型塑石假山施工廢水排放系統(tǒng)裝置包括一組噴漿平臺4,其可以是由原鋼構承重柱9支撐,噴漿平臺所建的數(shù)量視工程的大小及建設環(huán)境而定,圖1中僅以一處的噴漿平臺4為例,加以具體說明:
在噴漿平臺的山體底部至少設置有一個廢水收集和沉降處置點100(如圖1中所示,僅示出一處廢水收集和沉降處置點)。在該廢水收集和沉降處置點上配設有:
設一個廢水收集器皿2,將其設在噴漿平臺13旁側(cè)或下方,參見圖2所示,該廢水收集器皿頂部帶有上開放口,該上開放口與噴漿平臺上的引水單元末端聯(lián)通,在上開放口上可以封有第一道濾網(wǎng)201;在廢水收集器皿底部設有安裝地漏的排水孔203;在廢水收集器皿內(nèi)設有器皿斜臺202,且斜臺的低端近于所述的排水孔203,器皿斜臺202的斜度不大于5%,用于導向廢水的流向,利于廢水順暢的排向排水孔203;在廢水收集器皿底部設有排水孔處安裝地漏,此地漏處設有第二道濾網(wǎng)5。
本實用新型亦可在廢水收集器皿的下方再增加設一個廢水收集器皿2(或是用帶有過濾網(wǎng)的平臺接水器皿替代),省去廢水收集器皿上開口的鋪設的濾網(wǎng)201,將濾網(wǎng)設在各器皿的地漏處。
在基礎地面上放置一廢水收集桶11,置于所述廢水收集器皿的下方,且通過一排水接管3將兩者接通,排水接管3上端口與所述的廢水收集器皿底部的排水孔403相接,排水接管3下端口伸入廢水收集桶11口內(nèi),在該排水接管3上設有一閘閥7。
設有一吸出管路6,一頭端伸入廢水收集桶口內(nèi),該吸出管路6尾端接入山體廢水排放管網(wǎng)系統(tǒng),在該吸出管路中設有用于抽取廢水的水泵10,所述的水泵10可以采用采用虹吸式水泵。
在各噴漿平臺上設有引水單元,具體結(jié)構是:設有一圍擋1,可將噴漿機14圍在其內(nèi)且同時能保障排泄的廢水只能流入廢水收集器皿2,在圍擋圈內(nèi),可以設有用于導向引水的斜臺12(參見圖1),斜臺12的斜度不大于3°;或是挖有一組引水溝(未示出實例圖),將各條引水溝的尾口接至廢水收集器皿2的上開口。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1.制作廢水收集器皿,用于噴漿平臺上機械設備的存放,避免廢水遺灑或與土壤的直接接觸,杜絕其他施工作業(yè)面被污染以及土壤的侵蝕;
2.設置山體廢水排放管網(wǎng)系統(tǒng),進行匯集和中轉(zhuǎn),確保各施工作業(yè)面廢水的全過程和全面收集;
3.利用地漏和濾網(wǎng)的過濾性能,濾去匯集的水流中攜帶的粒徑較大的泥沙等雜物;
4.利用泥沙等廢水中污染物的沉降作用,經(jīng)過有效降低施工中的泥沙含量,減輕運輸負擔和降低最終處理的負荷;
5.利用泥沙懸浮顆粒的沉淀作用凈化廢水,泥沙顆粒依據(jù)顆粒的濃度、性質(zhì)及其絮凝性能的不同,可進行不同的沉淀作用。
上述各實施例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下加以若干變化,故以上的說明所包含應視為例示性,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