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衛(wèi)生間同層排水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室內排水通常為隔層排水,居民樓或商住樓內皆設有與下水道連通的主排水管,每戶室內則分別設有與主排水管連通的排水管,衛(wèi)生間內器具排水管通常需穿越樓板至下層,即每戶室內的排水管皆處于樓下的衛(wèi)生間的天花板處;當衛(wèi)生間內的器具使用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該噪音直接傳播至樓下,對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而且此類排布對空間的要求較大,需占用較大的安裝空間,不便于清理,衛(wèi)生器具只能根據排水管的安裝位置實施布置,且當排水管出現泄漏時,排水管內的污物會直接進入到樓下的衛(wèi)生間內。
為了解決隔層排水所存在的問題,該領域技術人員經過不斷的研發(fā),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可實施同層排水的排水系統(tǒng),同層排水的排水系統(tǒng)具有上下兩層防水層,表面防水層容易在裝修時被破壞,在長期使用中,水分可能下滲至填充層中,并最終被樓板表面的防水層阻隔而滯留在填充層,滯留的水分無法排出不斷淤積會滋生細菌并發(fā)出臭味,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樓板上的防水層也會逐漸破壞,最終積水會向下滲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同層排水系統(tǒng)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衛(wèi)生間同層排水結構,可將淤積在填充層內的水分及時排出。
為了達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衛(wèi)生間同層排水結構,其包括依次設在下沉式結構層上的第一防水層、填充層、細石混凝土層、第二防水層、結合層和面層,所述的填充層內設有與地漏連接的排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充層內還設有排水支管和排水總管,排水支管上設有排水孔,外側包裹有反濾土工布,排水支管與排水總管連通;所述的細石混凝土層內設有鋼絲網,鋼絲網的四周通過植筋與下沉式結構層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的鋼絲網設在細石混凝土層的1/3~1/2厚度位置。
優(yōu)選地,所述的填充層底部設有兩個管道底座,排污管和排水總管分別安裝在管道底座上。
優(yōu)選地,所述的第一防水層和第二防水層均采用兩層縱橫交錯的柔性防水涂料。
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衛(wèi)生間同層排水結構在填充層內設置了帶有排水孔的排水支管,排水支管與排水總管連通,當填充層內出現積水時,積水通過排水孔進入排水支管中,最終通過排水總管排出,防止填充層內長期積水導致的發(fā)臭,防止破壞第一防水層導致的下層用戶漏水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衛(wèi)生間同層排水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示意圖中的標注說明:1下沉式結構層,2第一防水層,3填充層,4細石混凝土層,5第二防水層,6結合層,7面層,8排污管,9排水支管,10排水總管,11管道底座,12植筋,13鋼絲網。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結合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衛(wèi)生間同層排水結構包括依次設在下沉式結構層1上的第一防水層2、填充層3、細石混凝土層4、第二防水層5、結合層6和面層7,所述的填充層3內設有與地漏連接的排污管8、排水支管9和排水總管10,排水支管9上設有排水孔,外側包裹有反濾土工布(圖中未標注),排水支管9與排水總管10連通。施工時首先在下沉式結構層1上縱橫交錯涂抹兩層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一防水層2,在第一防水層2上采用水泥砂漿澆筑兩個上表面設有半圓形凹槽的管道底座11,排污管8和排水總管10分別安裝在管道底座11上,然后采用水泥砂漿將排污管8和排水總管10固定,在預設填充層1/2高度位置平行布設若干排水支管9,將排水支管9與排水總管10連接后,在排水支管外包裹反濾土工布,防止除水分以外的其它物質進入排水支管9和排水總管10而導致的堵塞,然后填充陶粒或珍珠巖形成填充層3。填充層3上澆筑細石混凝土層4,施工前,首先在下沉式結構層1的四個側壁上植入植筋12,然后布置一層100*100mm的鋼絲網13,鋼絲網13的四周均與植筋焊接連接,然后澆筑細石混凝土層4,施工時應確保鋼絲網設置在細石混凝土層4的中間位置,鋼絲網13的布置能提高細石混凝土層4的抗裂性,防止細石混凝土層4產生裂縫導致水分下滲。細石混凝土層4上縱橫涂抹兩層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二防水層5,第二防水層5上澆筑水泥砂漿形成結合層6,在結合層6上鋪貼面層7,形成完整的衛(wèi)生間同層排水結構。
以上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