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裝載機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
背景技術(shù):
傳統(tǒng)的裝載機僅能對其周圍固定的范圍內(nèi)進行裝載作業(yè),無法調(diào)節(jié)其伸縮的長度,進而無法有效的擴大其可裝載的范圍,使用起來較為受限,不能很好的滿足一些較大面積的裝載作業(yè)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所述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握持裝置、位于所述握持裝置右側(cè)的第一電缸裝置、位于所述第一電缸裝置上方的限定裝置、位于所述第一電缸裝置右側(cè)的支撐裝置、位于所述支撐裝置上方的第二電缸裝置、位于所述第二電缸裝置上方的旋轉(zhuǎn)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裝置上的第三電缸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塊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所述握持裝置包括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左側(cè)的握持環(huán)及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右側(cè)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電缸裝置包括第一電缸、位于所述第一電缸右側(cè)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下方的第二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右側(cè)的第一推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方的第一斜桿及位于所述第一推板右側(cè)的第一固定塊,所述限定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方的第一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限定塊,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三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一豎桿及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上方的第二斜桿,所述第二電缸裝置包括第二電缸、位于所述第二電缸上方的第二推動桿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上方的第三推動桿,所述旋轉(zhuǎn)裝置包括旋轉(zhuǎn)桿、位于所述旋轉(zhuǎn)桿下方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右側(cè)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右側(cè)的第五支架,所述第三電缸裝置包括鏟斗、位于所述鏟斗上方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上方的第四推動桿、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上方的第五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五推動桿上方的第三電缸、位于所述第三電缸左側(cè)的第二固定桿及位于所述鏟斗上方的第三固定塊。
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zhuǎn)連接。
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握持環(huán)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握持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豎直狀。
所述第一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電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推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板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推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限定塊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位于所述第一推板的右側(cè)。
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推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推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推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電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下端軸轉(zhuǎn)連接。
所述旋轉(zhuǎn)桿的左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旋轉(zhuǎn)桿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新,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上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的右端固定連接。
所述鏟斗呈空心的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鏟斗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推動桿的下端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電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電缸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電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鏟斗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固定桿軸轉(zhuǎn)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可以有效的擴大其可裝載的范圍,擴大其使用范圍,進而可以無法采購一些大型設備,節(jié)約企業(yè)的采購成本,同時操作簡單便捷,可以大大提高裝載作業(yè)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握持裝置2、位于所述握持裝置2右側(cè)的第一電缸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電缸裝置3上方的限定裝置4、位于所述第一電缸裝置3右側(cè)的支撐裝置5、位于所述支撐裝置5上方的第二電缸裝置6、位于所述第二電缸裝置6上方的旋轉(zhuǎn)裝置7及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裝置7上的第三電缸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塊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所述第一支撐塊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內(nèi)旋轉(zhuǎn)。
如圖1所示,所述握持裝置2包括第一彎曲桿21、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21下方的第一支架22、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21左側(cè)的握持環(huán)23及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21右側(cè)的第二支架24。所述第一彎曲桿21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2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握持環(huán)23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握持環(huán)23的兩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4的另一端呈豎直狀。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電缸裝置3包括第一電缸31、位于所述第一電缸31右側(cè)的第一推動桿32、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下方的第二支撐塊33、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右側(cè)的第一推板34、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上方的第一斜桿35及位于所述第一推板34右側(cè)的第一固定塊36。所述第一電缸31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3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左右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推板3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3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塊33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3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板3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板34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斜桿35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35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3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板3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36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36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推板3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限定裝置4包括第一支撐桿4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41上方的第一橫桿42及位于所述第一橫桿42下方的限定塊43。所述第一支撐桿4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4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4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4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板34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42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限定塊43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4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43位于所述第一推板34的右側(cè),所述限定塊43可以防止所述第一推板34過度向右移動。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5包括第二橫桿51、位于所述第二橫桿51下方的第三支架52、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52上的第一豎桿53及位于所述第二橫桿51上方的第二斜桿54。所述第二橫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51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推板3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5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推板3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2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豎桿5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5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53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5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54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5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推板3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電缸裝置6包括第二電缸61、位于所述第二電缸61上方的第二推動桿62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62上方的第三推動桿63。所述第二電缸61與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二電缸61提供電能,所述第二電缸6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54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電缸6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6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6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6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61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62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推動桿63的下端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62與所述第三推動桿63可以相對旋轉(zhuǎn)。
如圖1所示,所述旋轉(zhuǎn)裝置7包括旋轉(zhuǎn)桿71、位于所述旋轉(zhuǎn)桿71下方的第四支架72、位于所述第四支架72右側(cè)的第一固定桿7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73右側(cè)的第五支架74。所述旋轉(zhuǎn)桿71的左端設有第二凹槽711,所述第一固定塊3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711內(nèi)且與所述旋轉(zhuǎn)桿7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旋轉(zhuǎn)桿71可以圍繞所述第一固定塊36旋轉(zhuǎn),所述第三推動桿63的上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7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72呈L新,所述第四支架72的一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7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7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7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73的上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73的下端設有第三凹槽731。所述第五支架74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74的上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71的右端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三電缸裝置8包括鏟斗81、位于所述鏟斗81上方的第二固定塊82、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82上方的第四推動桿83、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83上方的第五推動桿84、位于所述第五推動桿84上方的第三電缸85、位于所述第三電缸85左側(cè)的第二固定桿86及位于所述鏟斗81上方的第三固定塊87。所述鏟斗81呈空心的半圓柱體狀,方便將料鏟到其內(nèi)部。所述第二固定塊82的下表面與所述鏟斗8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83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82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四推動桿83與所述第二固定塊82可以相對旋轉(zhuǎn),所述第四推動桿83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推動桿84的下端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四推動桿83及第五推動桿84可以相對旋轉(zhuǎn)。所述第三電缸85與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三電缸85提供電能,所述第五支架74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電缸8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推動桿8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電缸85連接,使得所述第三電缸85帶動所述第五推動桿84上下移動。所述第二固定桿86的右端與所述第三電缸8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86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73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87的下表面與所述鏟斗8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87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3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固定桿73軸轉(zhuǎn)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實用新型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使用時,工人握住握持環(huán)23將其移動到需要進行裝在作業(yè)的位置上。然后啟動第二電缸61,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62及第三推動桿63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旋轉(zhuǎn)桿71圍繞所述第一固定塊36順時針旋轉(zhuǎn),進而使得所述鏟斗81向下移動,直至其與物料接觸,然后啟動第三電缸81,使得所述第五推動桿84及第四推動桿83向下移動,使得所述鏟斗81圍繞所述第一固定桿73的下端順時針旋轉(zhuǎn),從而將物料鏟到其內(nèi)部。然后第二電缸61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62及第三推動桿63向上移動,使得所述旋轉(zhuǎn)桿71圍繞所述第一固定塊36逆時針旋轉(zhuǎn),使得所述鏟斗81向上移動,然后將鏟斗81內(nèi)的物料倒入運輸車內(nèi)。當物料距離所述底板1較遠時,啟動第一電缸31,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32向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一推板34向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支撐裝置5、第二電缸裝置6、旋轉(zhuǎn)裝置7及第三電缸裝置8向右移動,直至所述鏟斗81可以接觸到物料,然后重復上述步驟即可完成對物料的裝載。至此,本實用新型可伸縮式農(nóng)用裝載機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