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的灌注樁試樁套筒。
背景技術:
樁基礎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深基礎形式,主要應用于深厚軟土層、土質不均勻以及存在振動荷載的場地上修建各種建(構)筑物的場合,特別應用在建造高層建筑、重型廠房和具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的場合。樁基礎應用較多的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為選擇合適的樁型,設計通常要求進行試樁。試樁包括有效樁長、入巖深度、沉渣、貫入度、樁焊接、承載力等。
試樁主要是進行承載力試驗,由于現(xiàn)在新建建筑物基本均設置地下室,工程樁頂標高均位于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為方便承載力試驗,將試驗荷載有效的傳遞到樁基礎設計標高,實際施工時通常將樁頂標高提升到地面上,同時將試樁頂與設計標高區(qū)段的樁身與樁周土體采用套筒隔開,降低加載時,樁周土對樁體的附加摩阻力。
目前常規(guī)套筒主要采用如下做法:
1、鋼套筒采用t=8~12mm的鋼板卷制而成,比灌注樁徑大約10~20cm;
2、灌注樁灌注完混凝土過后,試樁加載前,采用水沖的方法,在試樁周圍沖出一個寬約5~10cm的圓環(huán)槽,后放入套筒。
常規(guī)做法的弊端:
1、灌注樁因施工工藝和土質條件的原因,局部出現(xiàn)鼓出的現(xiàn)象,使得套筒可能無法下放;
2、即便該套筒能做好,也會因槽內泥漿沉淀、與灌注樁表面產生粘結等原因,對樁產生一定的側摩阻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的灌注樁試樁套筒,能夠解決現(xiàn)有套筒無法下放,側摩阻力難以消除等問題 。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新型的灌注樁試樁套筒,包括:外套筒、內套筒、鐵環(huán)和夾緊箍,所述護筒套設于灌注樁鋼筋籠與外側的樁周土之間,所述外套筒套設于內套筒外側,外套筒的直徑比內套筒的直徑至少大20cm,所述外套筒的上端與內套筒的上端通過鐵環(huán)焊接連接,所述夾緊箍設置于內套筒的外側壁處,所述夾緊箍沿著內套筒的軸向均勻分布且相鄰夾緊箍之間的距離設置為1~3米。
優(yōu)選的,所述夾緊箍與內套筒的外側壁之間焊接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夾緊箍的材料采用鋼筋條。
優(yōu)選的,所述相鄰夾緊箍之間的距離設置為2米。
優(yōu)選的,所述灌注樁鋼筋籠包括軸向的鋼筋和鋼筋外側的箍筋,所述鋼筋均勻分布于內套筒內側,所述箍筋設置于鋼筋與內套筒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采用雙套筒的結構,可有效降低樁側附加摩阻力的作用;套筒提前下放,對灌注樁施工質量無影響;在內套筒外側壁均勻設置了夾緊箍,提高了內套桶的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的灌注樁試樁套筒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所示圖1的垂直剖面圖;
圖3是所示圖1的水平剖面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護筒,2、灌注樁鋼筋籠,11、外套筒,12、內套筒,13、鐵環(huán),14、夾緊箍,21、鋼筋,22、箍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
一種新型的灌注樁試樁套筒,包括:護筒1和灌注樁鋼筋籠2,所述護筒1套設于灌注樁鋼筋籠2與外側的樁周土之間,所述護筒1包括:外套筒11、內套筒12、鐵環(huán)13和夾緊箍14,所述外套筒11套設于內套筒12外側,外套筒11的直徑比內套筒12的直徑大22cm,所述外套筒11的上端與內套筒12的上端通過鐵環(huán)13焊接連接,所述夾緊箍14設置于內套筒12的外側壁處,所述夾緊箍14沿著內套筒12的軸向均勻分布且相鄰夾緊箍14之間的距離設置為2米,所述夾緊箍14與內套筒12的外側壁之間焊接連接,所述夾緊箍14的材料采用鋼筋條。
本實用新型的施工過程如下所示:
一、先在工廠預制好雙套筒護筒,內套筒12壁厚約5~8mm,內套筒內徑與灌注樁直徑相同,外套筒11直徑比內套筒12直徑大約20cm,雙套筒上部用鐵環(huán)13焊接封閉,連接兩根套筒,內套筒12外用直徑小于10mm的鋼筋條箍緊,鋼筋條間距約2m;
二、用直徑與外套筒11內徑相同的鉆頭,鉆成孔到試樁有效標高的位置,下放雙套筒護筒;
三、護筒下放以后,更換鉆機鉆頭為直徑與樁徑相同的鉆頭;
四、按常規(guī)成孔工藝成孔后,待灌注樁達到養(yǎng)護齡期后,進行承載力試驗,試驗前將內外套筒上部的連接鐵環(huán)割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