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建筑工程施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超高層建筑越來越多,超高層建筑坑中坑的深度較大,常常超過10m,這類坑中坑一般采用分級放坡、復合土釘墻、鋼板樁等組合支護方式,采用磚胎模作為坑中坑側壁模板,其同時兼有支護土方的功能。面對目前越來越多的超深坑中坑,尤其是沿海沿江地區(qū)水文地質(zhì)情況差的情況下,即使分級放坡,每個階梯間高差仍較大,坑中坑支護難度極大,采用磚胎模作為坑中坑側壁模板時,其整體性、穩(wěn)定性難以保證。其次,磚胎模砌筑量、抹灰量大,勞動力投入大,施工周期較長。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要解決傳統(tǒng)磚胎模支護難度極大、整體性、穩(wěn)定性難以保證、施工量大、勞動力投入大以及施工周期長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包括有坑中坑底部的基層、設置在基層上的墊層以及沿著墊層邊緣設置的豎向支護;所述坑中坑周圍的側壁包括有由下而上逐漸向外傾斜的斜坡段;所述豎向支護為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且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底部與墊層底面平齊;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外側的側壁上設有土釘墻支護。優(yōu)選的,當側壁土體的透水率q為:0<q<100lu時,側壁為斜坡段;所述斜坡段的傾斜角度為60°~75°,且斜坡段的底端與墊層底面平齊;所述側壁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之間留有間距,在側壁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之間的間距有填充有回填土。優(yōu)選的,當坑中坑的側壁土體的透水率q為:q≥100lu時,所述側壁由斜坡段和斜坡段下方的豎直段構成;所述豎直段緊壓在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背面;所述斜坡段的傾斜角度為60°~75°,且斜坡段與豎向面的交線位于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上部。一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驟如下。步驟一:在外部的基坑施工完畢后,進行基坑內(nèi)坑中坑的排水降水裝置的設置。步驟二:進行坑中坑的開挖,先降水后開挖,并保持地下水位在坑中坑開挖面以下1.5m~2m。步驟三:進行側壁的土釘墻支護的施工。步驟四:進行坑中坑的基層處理。步驟五:進行坑中坑的墊層施工,并沿墊層的邊緣對待施工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鋼筋進行預留。步驟六:對坑中坑中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進行水平分段和豎向分層。步驟七:對其中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進行豎向分層施工。步驟八:待步驟七施工完畢后,進行下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豎向分層施工。步驟九:重復步驟八的過程,直至沿墊層邊緣設置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閉合。優(yōu)選的,步驟一中設置排水降水裝置具體方法為:在坑中坑底部、靠近軸線的位置處、沿軸線方向間隔設置排水溝一,并在排水溝一中設置集水井一;所述集水井一設有一組、沿排水溝一的長軸方向間隔設置,相鄰集水井一之間的間距為20m~30m;在集水井一中設置抽水泵一。優(yōu)選的,步驟二中的坑中坑的開挖是根據(jù)坑中坑的形狀、大小和深度,并考慮各個工序穿插施工,分區(qū)分段分層依次進行開挖。優(yōu)選的,步驟三中,坑中坑的側壁的土釘墻支護采用先錨后噴的施工順序,具體為當坑中坑的開挖面挖至第一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打入第一層錨桿;繼續(xù)開挖,當坑中坑的開挖面挖至第二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再打入第二層錨桿;如此循環(huán)直至開挖面挖至最下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打入最下層錨桿;然后在側壁上噴射內(nèi)層混凝土層,內(nèi)層混凝土層的厚度為50~60mm,隨即進行錨固;再噴射外層混凝土層,外層混凝土層的厚度為50~60mm。優(yōu)選的,當坑中坑的側壁土體的透水率q為:0<q<100lu時,側壁的斜坡段底端與墊層底面平齊;所述土釘墻支護施工至坑中坑底部;當坑中坑的側壁土體的透水率q為:透水率q≥100lu,側壁的斜坡段底端位于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與斜坡段設計相交位置處,所述土釘墻支護施工至斜坡段的底端位置處。優(yōu)選的,當坑中坑的側壁土體的透水率q為:透水率q≥100lu時,所述步驟三和步驟四之間還包括有沿著斜坡段底端邊緣打入鋼板樁;鋼板樁采用振動打入法;插入鋼板樁時,將鎖口對準,每插入一塊鋼板樁,即套上樁帽,并輕輕地加以錘擊;在打樁過程中,為保證鋼板樁的垂直度,在鋼板樁正面和背面,設置垂線觀察加以控制,隨時檢查校正;步驟七中,在對其中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進行豎向分層施工時,以鋼板樁的樁頂標高為界線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分成兩層;先采用單邊支模方法將下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至鋼板樁樁頂標高處,上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采用雙面支模澆筑,一次澆筑至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設計標高;步驟九中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施工完畢后,將側壁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之間的鋼板樁拔出。優(yōu)選的,當坑中坑的側壁土體的透水率q為:0<q<100lu時,步驟七中在對其中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進行豎向分層施工時,分成兩層澆筑;下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高度為1800mm~2200mm,上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待先澆部分混凝土強度達70%時,一次澆筑至設計標高;步驟九中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施工完畢后,在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與坑中坑的側壁之間的間距中填充回填土,并壓實;至此施工完畢。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發(fā)明為保證坑中坑支護的整體性、穩(wěn)定性、減少施工周期,通過采用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替代傳統(tǒng)的磚胎模,增強了坑中坑支護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并且避免了大量的砌筑、抹灰工作,縮短施工周期。2、本發(fā)明中的施工方法較傳統(tǒng)磚胎模施工,采用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內(nèi)配雙層雙向鋼筋,墻厚300mm以上,在坑中坑內(nèi)采用封閉式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將普通的素砼墊層加固為內(nèi)配單層雙向鋼筋250厚c30砼墊層,并使其與鋼筋砼擋墻形成整體,增強砼擋墻的抗傾覆能力,有效避免磚胎模在坑中坑支護過程中穩(wěn)定性差、易傾覆的技術問題。3、本發(fā)明中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施工為水平方向分段施工,豎直方向分層施工,這種施工方法避免了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太長或者太高而失去穩(wěn)定性,因此本發(fā)明施工過程中結構穩(wěn)定性強,可用于不同深度的坑中坑支護施工。4、本發(fā)明中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為現(xiàn)場澆筑,較傳統(tǒng)磚胎模施工,無需抹灰處理防水基層,降低施工成本,節(jié)約工期,成型質(zhì)量好。5、本發(fā)明適用于超高層建筑坑中坑支護。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基坑和坑中坑排水降水示意圖。圖2為實施例一的步驟七中下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完成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實施例一的步驟七中上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完成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實施例二的鋼板樁施工完畢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實施例二的步驟七中下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完成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實施例二的步驟七中上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完成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墊層、2-側壁、3-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4-土釘墻支護、5-回填土、6-基層、7-鋼筋、8-排水溝一、9-集水井一、10-抽水泵一、11-鋼板樁、12-排水溝二、13-集水井二、14-抽水泵二、15-基坑支護樁、16-截水溝、17-排水管一、18-排水管二、19-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設備。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如圖1-3所示,這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包括有坑中坑底部的基層6、設置在基層6上的墊層1以及沿著墊層1邊緣設置的豎向支護;其特征在于:所述坑中坑周圍的側壁2包括有由下而上逐漸向外傾斜的斜坡段;所述豎向支護為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且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底部與墊層1底面平齊;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外側的側壁2上設有土釘墻支護4。本實施例中,所述側壁2土體的透水率q為:0<q<100lu,側壁2為斜坡段;所述斜坡段的傾斜角度為60°~75°,且斜坡段的底端與墊層1底面平齊;所述側壁2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之間留有間距,在側壁2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之間的間距有填充有回填土5。本實施例中,當側壁2土體的透水率q<1lu時,土體透水性為微透水性;當土體的透水率1≤q<10lu時,土體透水性為弱透水性;當土體的透水率10≤q<100lu,土體透水性為中透水性。這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驟如下。步驟一:在外部的基坑施工完畢后,進行基坑內(nèi)坑中坑的排水降水裝置的設置。步驟二:進行坑中坑的開挖,先降水后開挖,并保持地下水位在坑中坑開挖面以下1.5m~2m;坑中坑的開挖是根據(jù)坑中坑的形狀、大小和深度,并考慮各個工序穿插施工,分區(qū)分段分層依次進行開挖;坑中坑開挖前必須嚴格保證已施工完成的土釘墻支護4各構件的養(yǎng)護時間,保證其達到足夠的強度后方可開挖下一層土方。步驟三:進行坑中坑的側壁2土釘墻支護4的施工;坑中坑的側壁2土釘墻支護4采用先錨后噴的施工順序,具體為當坑中坑的開挖面挖至第一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打入第一層錨桿;繼續(xù)開挖,當坑中坑的開挖面挖至第二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再打入第二層錨桿;如此循環(huán)直至開挖面挖至最下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打入最下層錨桿;然后在基坑的側壁2上噴射內(nèi)層混凝土層,內(nèi)層混凝土層的厚度為50~60mm,隨即進行錨固;再噴射外層混凝土層,外層混凝土層厚的厚度為50~60mm;在向錨桿注漿材料宜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注漿過程中注漿導管口始終埋在漿體表面以下,以保證孔中氣體能全部逸出;所述側壁2土釘墻支護4施工至坑中坑底部。步驟四:進行坑中坑的基層6處理;當基底為土質(zhì)時,應將其整平夯實,對受水浸泡的基底土,特別是松軟的土應全部予以清除,若承載力達不到要求,需換以透水性和穩(wěn)定性良好的材料并夯填至設計標高;當基底為巖石地基時,若發(fā)現(xiàn)巖層有孔洞、裂縫,應視裂縫的張開度以水泥砂漿或小石子混凝土、水泥或其他雙液型漿液等澆注飽和。步驟五:進行坑中坑的墊層1施工,墊層1內(nèi)配單層雙向鋼筋,采用c30砼澆筑,厚度為250mm,并沿墊層1的邊緣對待施工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鋼筋7進行預留,使其與鋼筋砼擋墻形成整體,增強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抗傾覆能力,有效避免磚胎模在坑中坑支護過程中穩(wěn)定性差、易傾覆的技術問題。步驟六:對坑中坑中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進行水平分段和豎向分層。步驟七:對其中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進行豎向分層施工;先將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分成兩層;下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至1800mm~2200mm,視現(xiàn)場情況,一般為一塊模板的高度,上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待先澆部分強度達70%時,一次澆筑至設計標高;根據(jù)坑中坑中的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高度和墻厚度不同,具體選型如下。墻厚度選型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模板加固采用木質(zhì)膠合板、木枋、φ48*3.6鋼管及m14止水型穿墻螺桿;豎向背楞為45×90mm木枋,間距≤250mm;背楞橫向采用雙鋼管,豎向間距500mm;穿墻螺桿的橫向×豎向間距為≤500×500mm。步驟八:待步驟七施工完畢后,進行下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豎向分層施工。步驟九:重復步驟八的過程,直至沿墊層1邊緣設置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閉合;當坑中坑內(nèi)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封閉設置時,需加厚砼墊層1,并內(nèi)配單層雙向鋼筋與砼擋墻形成整體澆筑,加強砼擋墻的抗傾覆能力。步驟十:在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與坑中坑的側壁2之間的間距中填充回填土5,并壓實;至此施工完畢。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設置排水降水裝置具體方法為:在坑中坑底部、靠近軸線的位置處、沿軸線方向間隔設置排水溝一8,并在排水溝一8中設置集水井一9;所述集水井一9設有一組、沿排水溝一8的長軸方向間隔設置,相鄰集水井一9之間的間距為20m~30m;在集水井一9中設置抽水泵一10;坑中坑邊向下挖,邊加排水溝一8與集水井一9,始終保持排水溝一8的溝底低于基坑底不小于0.4m,集水井一9底部低于排水溝一8的底部不小于1m;集水井一9內(nèi)的水應隨集隨排。本實施例中,所述集水井一9為600mm寬的成品開孔鋼管集水井。本實施例中,在外部的基坑開挖前半個月必須進行施工場地降水,將地下水位在基坑開挖面以下0.5m;開挖至基坑底部時,也需保證地下水位在基坑底面以下1.5m;降水過程應伴隨土方開挖及基坑支護樁15施工過程的始終。本實施例中,在外部的基坑開挖過程中,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在基坑內(nèi)坡腳處、沿坡腳線的方向設置排水溝二12,并在排水溝二12中設置600mm寬成品開孔鋼管集水井二13;所述集水井二13設有一組、沿排水溝二12的長軸方向間隔設置,相鄰集水井二13之間的間距為20m~30m;在集水井二13中設置抽水泵二14;基坑邊向下挖,邊加排水溝二12與集水井二13,始終保持排水溝二12的溝底低于基坑底不小于0.4m,集水井二13底部低于排水溝二12的底部不小于1m;集水井二13內(nèi)的水應隨集隨排,為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中,在基坑頂部開挖輪廓線外側0.5m左右設置截水溝16待基坑底板澆筑混凝土時封閉集水井二13,灌注微膨脹性混凝土,并加焊鋼板封閉。本實施例中,坑中坑內(nèi)的水通過抽水泵一10和排水管一17抽至基坑支護樁15腳下的排水溝二12,再通過集水井二13中的抽水泵二14和排水管二18排至基坑坑頂?shù)乃Y源循環(huán)利用設備19沉淀、過濾。實施例二如圖1、4-6所示,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包括有坑中坑底部的基層6、設置在基層6上的墊層1以及沿著墊層1邊緣設置的豎向支護;其特征在于:所述坑中坑周圍的側壁2包括有由下而上逐漸向外傾斜的斜坡段;所述豎向支護為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且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底部與墊層1底面平齊;所述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外側的側壁2上設有土釘墻支護4。本實施例中,所述側壁2土體的透水率q為:q≥100lu,所述側壁2由斜坡段和斜坡段下方的豎直段構成;所述豎直段緊壓在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背面;所述斜坡段的傾斜角度為60°~75°,且斜坡段與豎向面的交線位于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上部。本實施例中,當坑中坑的側壁2土體的透水率q為:透水率q≥100lu時,土體的透水性為中透水性。這種坑中坑鋼筋砼擋墻復合支護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驟如下。步驟一:在外部的基坑施工完畢后,進行基坑內(nèi)坑中坑的排水降水裝置的設置。步驟二:進行坑中坑的開挖,先降水后開挖,并保持地下水位在坑中坑開挖面以下1.5m~2m;坑中坑的開挖是根據(jù)坑中坑的形狀、大小和深度,并考慮各個工序穿插施工,分區(qū)分段分層依次進行開挖;坑中坑開挖前必須嚴格保證已施工完成的土釘墻支護4各構件的養(yǎng)護時間,保證其達到足夠的強度后方可開挖下一層土方。步驟三:進行坑中坑的側壁2土釘墻支護4的施工;坑中坑的側壁2土釘墻支護4采用先錨后噴的施工順序,具體為當坑中坑的開挖面挖至第一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打入第一層錨桿;繼續(xù)開挖,當坑中坑的開挖面挖至第二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再打入第二層錨桿;如此循環(huán)直至開挖面挖至最下層設計錨桿位置處時,打入最下層錨桿;然后在基坑的側壁2上噴射內(nèi)層混凝土層,內(nèi)層混凝土層的厚度為50~60mm,隨即進行錨固;再噴射外層混凝土層,外層混凝土層厚的厚度為50~60mm;在向錨桿注漿材料宜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注漿過程中注漿導管口始終埋在漿體表面以下,以保證孔中氣體能全部逸出;側壁2的底部位于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與側壁2設計相交位置處,所述側壁2的土釘墻支護4施工施工至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與側壁2設計相交位置處。在步驟三中的施工過程完成后,沿著側壁2底部邊緣打入鋼板樁11;鋼板樁11采用振動打入法;插入鋼板樁11時,將鎖口對準,每插入一塊鋼板樁11,即套上樁帽,并輕輕地加以錘擊;在打樁過程中,為保證鋼板樁的垂直度,在鋼板樁正面和背面兩個方向設置垂線觀察加以控制,隨時檢查校正;為提高鋼板樁11支護的穩(wěn)定性,可以采用注漿錨索加固鋼板樁11;錨索采用二次注漿工藝設置在鋼板樁11的背面,錨索的一端連接在鋼板樁上,錨索的另一端錨固在土體中,注漿時采用邊注漿邊拔管的注漿方法。步驟四:進行坑中坑的基層6處理;當基底為土質(zhì)時,應將其整平夯實,對受水浸泡的基底土,特別是松軟的土應全部予以清除,若承載力達不到要求,需換以透水性和穩(wěn)定性良好的材料并夯填至設計標高;當基底為巖石地基時,若發(fā)現(xiàn)巖層有孔洞、裂縫,應視裂縫的張開度以水泥砂漿或小石子混凝土、水泥或其他雙液型漿液等澆注飽和。步驟五:進行坑中坑的墊層1施工,墊層1內(nèi)配單層雙向鋼筋,采用c30砼澆筑,厚度為250mm,并沿墊層1的邊緣對待施工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鋼筋7進行預留,使其與鋼筋砼擋墻形成整體,增強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的抗傾覆能力,有效避免磚胎模在坑中坑支護過程中穩(wěn)定性差、易傾覆的技術問題。步驟六:對坑中坑中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進行水平分段和豎向分層。步驟七:對其中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進行豎向分層施工;以鋼板樁11樁頂標高為界線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分成兩層;先采用單邊支模方法將下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澆筑至鋼板樁11樁頂標高處,上層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采用雙面支模澆筑,一次澆筑至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設計標高。根據(jù)坑中坑中的筋混凝土擋墻支護高度和墻厚度不同,具體選型如下。墻厚度選型側模高度(㎜)墻厚(㎜)4700≥h采用300mm厚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內(nèi)配雙層雙向φ14@300鋼筋。6700≥h>4700采用400mm厚鋼筋混凝土墻支護,內(nèi)配四層雙向φ14@200鋼筋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模板加固采用木質(zhì)膠合板、木枋、φ48*3.6鋼管及m14止水型穿墻螺桿;豎向背楞為45×90mm木枋,間距≤250mm;背楞橫向采用雙鋼管,豎向間距500mm;穿墻螺桿的橫向×豎向間距為≤500×500mm。步驟八:待步驟七施工完畢后,進行下一段待施工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的豎向分層施工。步驟九:重復步驟八的過程,直至沿墊層1邊緣設置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閉合;當坑中坑內(nèi)的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封閉設置時,需加厚砼墊層1,并內(nèi)配單層雙向鋼筋與砼擋墻形成整體澆筑,加強砼擋墻的抗傾覆能力。步驟十: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施工完畢后,將側壁2與鋼筋混凝土擋墻支護3之間的鋼板樁11拔出。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設置排水降水裝置具體方法為:在坑中坑底部、靠近軸線的位置處、沿軸線方向間隔設置排水溝一8,并在排水溝一8中設置集水井一9;所述集水井一9設有一組、沿排水溝一8的長軸方向間隔設置,相鄰集水井一9之間的間距為20m~30m;在集水井一9中設置抽水泵一10;坑中坑邊向下挖,邊加排水溝一8與集水井一9,始終保持排水溝一8的溝底低于基坑底不小于0.4m,集水井一9底部低于排水溝一8的底部不小于1m;集水井一9內(nèi)的水應隨集隨排。本實施例中,所述集水井一9為600mm寬的成品開孔鋼管集水井。本實施例中,在外部的基坑開挖前半個月必須進行施工場地降水,將地下水位在基坑開挖面以下0.5m;開挖至基坑底部時,也需保證地下水位在基坑底面以下1.5m;降水過程應伴隨土方開挖及基坑支護樁15施工過程的始終。本實施例中,在外部的基坑開挖過程中,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在基坑內(nèi)坡腳處、沿坡腳線的方向設置排水溝二12,并在排水溝二12中設置600mm寬成品開孔鋼管集水井二13;所述集水井二13設有一組、沿排水溝二12的長軸方向間隔設置,相鄰集水井二13之間的間距為20m~30m;在集水井二13中設置抽水泵二14;基坑邊向下挖,邊加排水溝二12與集水井二13,始終保持排水溝二12的溝底低于基坑底不小于0.4m,集水井二13底部低于排水溝二12的底部不小于1m;集水井二13內(nèi)的水應隨集隨排,為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中,在基坑頂部開挖輪廓線外側0.5m左右設置截水溝16待基坑底板澆筑混凝土時封閉集水井二13,灌注微膨脹性混凝土,并加焊鋼板封閉。本實施例中,坑中坑內(nèi)的水通過抽水泵一10和排水管一17抽至基坑支護樁15腳下的排水溝二12,再通過降水井二13中的抽水泵二14和排水管二18排至基坑坑頂?shù)乃Y源循環(huán)利用設備19沉淀、過濾。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