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具體涉及一種軟土地基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1、對于土質條件主要為上部為松散粉砂土,下部為密實的粉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極易發(fā)生液化,承載力低且分布不均勻,因此,在對房建、基礎設施、機場等建設過程中,選擇快速有效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已成為影響工程質量,建設工期和工程造價的關鍵因素之一。傳統(tǒng)的大面積軟土地基處理方法,主要有通過沖擊壓實對軟土進行深層密實加固的強夯法,采用外部荷載加速軟土排水固結的預壓法,利用樁體傳遞上部荷載的成樁法,通過添加纖維、新型合成材料、固化劑、微生物的加固法。一方面,各地基處理方法一般不考慮回填土的細顆粒含量,只考慮壓實方式,造成處理后的地基的承載力不佳、地震中的液化風險高、工后沉降及不均勻沉降發(fā)生次數(shù)多;另一方面,一般僅僅采用上述傳統(tǒng)單一的地基處理方法,造價高、工期長、加固深度和范圍有限、工后沉降及不均勻沉降難以控制等因素。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提高處理后地基的承載力,降低地震中的液化風險,減少工后沉降及不均勻沉降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3、一種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4、s1、施工準備:詳細了解場地的地質條件、施工條件、擬處理軟土的范圍、厚度以及地下水位,配備能滿足強夯深度的強夯機、快速沖擊壓實機;
5、s2、準備回填土:準備不同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
6、s3、進行強夯、快速沖擊壓實、強夯及快速沖擊聯(lián)合壓實三種夯實方式的對比試驗:
7、在場地上選取試驗區(qū),將試驗區(qū)劃分為強夯區(qū)域、快速沖擊壓實區(qū)域及聯(lián)合壓實區(qū)域,每次采用s2中的一種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在強夯區(qū)域進行強夯試驗,在快速沖擊壓實區(qū)域進行快速沖擊壓實試驗,在聯(lián)合壓實區(qū)域進行聯(lián)合壓實試驗,直到每種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試驗完成;
8、其中,強夯試驗采用s1中的強夯機進行:先兩遍點夯、后一遍滿夯,每遍夯擊結束后采用s2中的回填土回填平整場地后再進行下一次夯擊,最后一遍滿夯后采用s2中的回填土回填再進行場地碾壓找平至設計標高;
9、快速沖擊壓實試驗采用s1中的快速沖擊壓實機進行:先兩遍點夯、后一遍滿夯,每遍夯擊結束后采用s2中的回填土回填平整場地后再進行下一次夯擊,最后一遍滿夯后采用s2中的回填土回填再進行場地碾壓找平至設計標高;
10、聯(lián)合壓實試驗采用s1中的強夯機和快速沖擊壓實機進行:先采用強夯機進行兩遍點夯,再采用快速沖擊壓實機進行一遍快速沖擊壓實滿夯,每遍夯擊結束后采用s2中的回填土回填平整場地后再進行下一次夯擊,最后一遍滿夯后采用s2中的回填土回填再進行場地碾壓找平至設計標高;
11、試驗區(qū)地基夯實試驗完成后7~10天,進行標貫試驗,檢測地基的承載力、地震中的液化風險、沉降參數(shù);通過標貫試驗結果的對比,獲得最佳的夯實方式為快速沖擊聯(lián)合壓實,獲得最佳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
12、s4、確定施工區(qū)域與周圍建筑的安全距離;
13、s5、選擇最佳的夯實方式和最佳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進行施工。
14、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15、所述s3中強夯試驗,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
16、所述s3中強夯試驗,強夯機采用2m×2m方形夯錘,夯錘重量23t,下落高度為20m,夯擊次數(shù)18,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
17、所述s3中快速沖擊壓實試驗,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
18、所述s3中快速沖擊壓實試驗,快速沖擊壓實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總重為10t,夯錘行程最大行程1.2m,錘擊頻率48次/分鐘,夯擊次數(shù)為720擊,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
19、所述s3中聯(lián)合壓實試驗,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
20、所述s3中聯(lián)合壓實試驗,強夯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重量23t,下落高度為20m,夯擊次數(shù)18,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快速沖擊壓實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總重為10t,夯錘行程最大行程1.2m,錘擊頻率48次/分鐘,夯擊次數(shù)為720擊。
21、所述s2中,準備回填土的細顆粒含量分別為5%、10%、15%、20%、25%、30%、35%、40%;所述s3中,回填土的最佳細顆粒含量為25%。
22、所述s4中,施工區(qū)域與周圍建筑的安全距離大于50m。
23、所述s5中,最佳的夯實方式為強夯及快速沖擊聯(lián)合壓實,回填土的最佳細顆粒含量為25%;先采用強夯機進行兩遍點夯,再采用快速沖擊壓實機進行一遍快速沖擊壓實滿夯,每遍夯擊結束后采用細顆粒含量為25%的回填土回填平整場地后再進行下一次夯擊,最后一遍滿夯后采用細顆粒含量為25%的回填土回填再進行場地碾壓找平至設計標高;強夯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重量23t,下落高度為20m,夯擊次數(shù)18,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快速沖擊壓實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總重為10t,夯錘行程最大行程1.2m,錘擊頻率48次/分鐘,夯擊次數(shù)為720擊。
24、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25、本發(fā)明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既考慮回填土的細顆粒含量,又考慮壓實方式。一方面,通過不同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和強夯、快速沖擊壓實、強夯及快速沖擊聯(lián)合壓實三種夯實方式作對比試驗,獲得最佳的夯實方式和最佳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再選擇最佳的夯實方式和最佳細顆粒含量的回填土進行施工,提高處理后地基的承載力,降低地震中的液化風險,減少工后沉降及不均勻沉降。
1.一種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強夯試驗,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強夯試驗,強夯機采用2m×2m方形夯錘,夯錘重量23t,下落高度為20m,夯擊次數(shù)18,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快速沖擊壓實試驗,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快速沖擊壓實試驗,快速沖擊壓實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總重為10t,夯錘行程最大行程1.2m,錘擊頻率48次/分鐘,夯擊次數(shù)為720擊,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聯(lián)合壓實試驗,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聯(lián)合壓實試驗,強夯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重量23t,下落高度為20m,夯擊次數(shù)18,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快速沖擊壓實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總重為10t,夯錘行程最大行程1.2m,錘擊頻率48次/分鐘,夯擊次數(shù)為720擊。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準備回填土的細顆粒含量分別為5%、10%、15%、20%、25%、30%、35%、40%;所述s3中,回填土的最佳細顆粒含量為25%。
9.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施工區(qū)域與周圍建筑的安全距離大于50m。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最佳的夯實方式為強夯及快速沖擊聯(lián)合壓實,回填土的最佳細顆粒含量為25%;先采用強夯機進行兩遍點夯,再采用快速沖擊壓實機進行一遍快速沖擊壓實滿夯,每遍夯擊結束后采用細顆粒含量為25%的回填土回填平整場地后再進行下一次夯擊,最后一遍滿夯后采用細顆粒含量為25%的回填土回填再進行場地碾壓找平至設計標高;強夯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重量23t,下落高度為20m,夯擊次數(shù)18,每遍夯擊間隔時間24小時;點夯夯點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點夯夯距為7m×7m,第二遍點夯夯距4.95m×4.95m;快速沖擊壓實機采用4m2方形夯錘,夯錘總重為10t,夯錘行程最大行程1.2m,錘擊頻率48次/分鐘,夯擊次數(shù)為720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