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雨水收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雨水收集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城市開放中的硬質地表迅速增加,如各種廣場、屋頂、露天地面停車場以城市道路等,往往造成雨水資源的浪費、水污染的增加,并造成建成區(qū)地表徑流增加,給河流下游造成更大的防洪壓力等。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往往又遭受著缺水的窘境。
[0003]要有效的利用雨水資源、同時改善城市環(huán)境,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在各項目的開發(fā)、建設的起始規(guī)劃階段、就將雨水的收集、利用納入整體規(guī)劃考慮中,盡可能的采取生態(tài)、自然的方式、建立雨水資源的收集、凈化與利用方案。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將雨水凈化與回收利用裝置統(tǒng)籌在道路斷面設計等城市規(guī)劃項目中,有利于改善片區(qū)環(huán)境,促進水資源的集約利用。
[0005]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低于地表設置的邊溝本體、種植于所述邊溝本體上方的水生植物、設置于所述邊溝本體下方的至少一條預埋輸水管以及與所述預埋輸水管聯(lián)通設置的至少一蓄水池。
[0006]優(yōu)選地,所述邊溝本體與所述每條預埋輸水管之間還設置有透水石材層以及疏松土層,所述透水石材層包裹所述預埋輸水管設置、所述疏松土層覆蓋所述透水石材層設置以用于雨水的二次凈化。
[0007]優(yōu)選地,所述邊溝本體為位于臨道路兩側綠地中的洼地,所述洼地的設計坡度
(l/3o
[0008]優(yōu)選地,所述每個蓄水池的入口處設置含有分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化學物質的濾網(wǎng)。
[0009]優(yōu)選地,包括一位于所述邊溝本體中心下方的預埋輸水管以及均勻間隔設置多個蓄水池,所述預埋輸水管包括一主管道以及用于連通所述多個蓄水池的多個分支管道。
[0010]優(yōu)選地,所述蓄水池設置于所述邊溝本體的外部。
[0011]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通過沿邊溝本體上方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在邊溝本體下方設置預埋輸水管以及設置與預埋輸水管聯(lián)通的蓄水池,邊溝本體作為匯集地表徑流的儲存器(超出容量接市政排水管網(wǎng)),水生植物用于污染物進行攔截、降解作用,對地表徑流一次凈化,在預埋輸水管與邊溝本體下方之間設置透水石材層以及疏松土層,可用于雨水的二次凈化,預埋輸水管與蓄水池用于凈化后雨水的運輸與存儲,形成的地表徑流調蓄能力,改善片區(qū)環(huán)境,亦在防洪排澇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0012]此外,考慮到路面上中含有的粉末狀橡膠和鉛可以通過一次凈化和二次凈化去除,但無法消除雨水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故在處蓄水池入口設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濾網(wǎng),該濾網(wǎng)含有分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化學物質,通過化學反應,分解為無害的硫化物和氮化物,吸附在濾網(wǎng)上。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0015]圖3為圖1所示實施例中雨水收集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利于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的了解,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行說明。
[0017]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可用于包括一內(nèi)陷設計即低于地表設置的的邊溝本體10、種植于所述邊溝本體上方的水生植物20、設置于所述邊溝本體下方的至少一條預埋輸水管30以及與所述預埋輸水管30聯(lián)通設置的至少一蓄水池60。邊溝本體10與每條預埋輸水管30之間還設置有透水石材層40以及疏松土層50,透水石材層40包裹所述預埋輸水管30設置、疏松土層50覆蓋所述透水石材層40設置以用于雨水的二次凈化,此外,每個蓄水池的入口處設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濾網(wǎng)。
[0018]如圖3所示,通過沿邊溝本體上方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在邊溝本體下方設置預埋輸水管以及設置與預埋輸水管聯(lián)通的蓄水池,邊溝本體作低于地表設置以作為匯集地表徑流的儲存器(超出容量接市政排水管網(wǎng)),水生植物用于污染物進行攔截、降解作用,對地表徑流一次凈化,在預埋輸水管與邊溝本體下方之間設置透水石材層以及疏松土層,可用于雨水的二次凈化,在處蓄水池入口處設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濾網(wǎng),該濾網(wǎng)含有分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化學物質,通過化學反應,分解為無害的硫化物和氮化物,吸附在濾網(wǎng)上以用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凈化,預埋輸水管與蓄水池用于凈化后雨水的運輸與存儲,形成的地表徑流調蓄能力,改善片區(qū)環(huán)境,亦在防洪排澇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0019]作為一優(yōu)選方案,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統(tǒng)籌在道路斷面設計內(nèi),用于道路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其邊溝本體10為位于臨道路兩側綠地中的洼地,且洼地的設計坡度< 1/3從而更有利于路面雨水的收集,整個邊溝本體10作為匯集地表徑流的儲存器(超出容量接市政排水管網(wǎng)),沿邊溝本體10的斜坡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20,通過水生植物20對污染物的攔截與降解作用,實現(xiàn)對地表徑流一次凈化。
[0020]由于該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設置在道路兩側的綠地中,考慮到綠地實際面積,故一般只是在洼地中心位置的下方的設置一條預埋輸水管30,預埋輸水管30包括一沿道路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主管道以及沿道路寬度方向設置的多個分支管道,多個分支管道分別用于連通多個蓄水池,在主管道周邊包裹透水石材層40,透水石材層40又上覆疏松土層50,洼地收集的雨水流經(jīng)疏松土層50、透水石材層40的過濾后方可進入預埋輸水管30,對雨水二次凈化,二次凈化后的雨水經(jīng)由預埋輸水管30流向蓄水池70。
[0021]此外,考慮到路面雨水由于受到車輛的污染,故往往包含有粉末狀橡膠、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毒有害物質,粉末狀橡膠和鉛可以通過上述水生植物以及疏松土層50、透水石材層40的一次凈化和二次凈化去除,但是其并不能有效實現(xiàn)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去除,故在各蓄水池的入口即分支管道與蓄水池的連通口上設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濾網(wǎng)70,該濾網(wǎng)70含有分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化學物質,通過化學反應,分解為無害的硫化物和氮化物,吸附在濾網(wǎng)上,然后定期更換濾網(wǎng)70實現(xiàn)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有效去除。
[0022]最終收集水源存儲在多個蓄水池60中,經(jīng)過多次凈化的雨水可取出作綠化澆灌、車輛沖洗等用途,達到節(jié)約用水的目的。為了方便雨水的取出,每個蓄水池60均設置在邊溝本體10的外部,可根據(jù)實際場地要求,設置在地表或地下。
[0023]本實用新型所示的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不僅可有效實現(xiàn)雨水的收集與利用,且洼地形成的地表徑流調蓄能力,可改善片區(qū)環(huán)境,在防洪排澇方面亦起到積極作用。
[0024]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jù)上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jié)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低于地表設置的邊溝本體、種植于所述邊溝本體上方的水生植物、設置于所述邊溝本體下方的至少一條預埋輸水管以及與所述預埋輸水管聯(lián)通設置的至少一蓄水池。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溝本體與所述每條預埋輸水管之間還設置有透水石材層以及疏松土層,所述透水石材層包裹所述預埋輸水管設置、所述疏松土層覆蓋所述透水石材層設置以用于雨水的二次凈化。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溝本體為位于臨道路兩側綠地中的洼地,所述洼地的設計坡度< 1/3。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蓄水池的入口處設置含有分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化學物質的濾網(wǎng)。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位于所述邊溝本體中心下方的預埋輸水管以及均勻間隔設置多個蓄水池,所述預埋輸水管包括一主管道以及用于連通所述多個蓄水池的多個分支管道。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設置于所述邊溝本體的外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tài)型邊溝結構,包括一低于地表設置的邊溝本體、種植于邊溝本體上方的水生植物、設置于邊溝本體下方的至少一條預埋輸水管以及與預埋輸水管連通設置的至少一蓄水池。雨水可通過邊溝本體有效匯聚,經(jīng)過水生植物的凈化與利用后到達預埋輸水管與蓄水池,在促進水資源的集約利用的同時,形成地表徑流調蓄能力,有利于改善片區(qū)環(huán)境,在防洪排澇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IPC分類】E03F3/04, E03B3/02
【公開號】CN204626511
【申請?zhí)枴緾N201520098810
【發(fā)明人】張業(yè)海
【申請人】上海營邑城市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9日
【申請日】201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