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橋梁建設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鋼索塔的吊運方法。
背景技術:
珠港澳大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為中央平行單索面三塔鋼箱梁斜拉橋,鋼索塔重達2560噸,外形尺寸達19Mx20Mx105M,所述鋼索塔包括主塔、副塔和裝飾塊。
由于現(xiàn)場吊裝工況的制約,需要將鋼索塔進行翻身,在翻身前需要將鋼索塔吊運到翻身區(qū)域。但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能夠對這種外形不規(guī)則、體重較大的構件進行吊運的方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申請?zhí)峁┮环N鋼索塔的吊運方法,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能夠對鋼索塔這種外形不規(guī)則、體重較大的構件進行吊運的方法的技術問題。
本申請?zhí)峁┮环N鋼索塔的吊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將所述鋼索塔的塔首固定于矩形支架內(nèi),并分別在所述矩形支架和所述鋼索塔的塔尾固定吊耳;
將兩個扁擔梁分別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
將兩吊耳連接板分別固定于所述扁擔梁下方;
將龍門吊移動至所述鋼索塔的上方,并將所述兩吊耳連接板固定于所述塔尾和塔首的吊耳上;
起吊所述鋼索塔,移動所述兩臺龍門吊,將所述鋼索塔吊運至翻身位置,完成所述鋼索塔的吊運。
優(yōu)選地,所述將兩個扁擔梁分別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具體為:
將兩個扁擔梁分別通過繩輪、銷軸和鋼絲繩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所述鋼絲繩連接所述龍門吊的吊鉤和所述繩輪,所述扁擔梁和所述繩輪固定于所述銷軸上。
優(yōu)選地,所述鋼絲繩具體為無接頭繩圈。
優(yōu)選地,所述將兩吊耳連接板分別固定于所述扁擔梁下方,具體為:
所述兩吊耳連接板分別通過銷軸分別安裝在所述兩扁擔梁下方的接點上。
優(yōu)選地,所述塔尾上的吊耳直接通過螺栓連接到塔壁板的螺栓孔上;固定于所述矩形支架上的吊耳通過螺栓連接到所述矩形支架上。
優(yōu)選地,所述塔尾的吊耳與塔首的吊耳分別位于所述鋼索塔的重心的相對兩側,且到所述鋼索塔的重心的距離相等。
優(yōu)選地,在將所述鋼索塔吊運至翻身位置的過程中,檢測所述兩臺龍門吊的同步性。
優(yōu)選地,所述將所述兩吊耳連接板固定于所述塔尾和塔首的吊耳上,具體為:
將所述吊耳連接板的固定孔和所述吊耳的固定孔對齊,采用銷軸穿過固定孔,以將所述吊耳連接板和所述吊耳相固定。
優(yōu)選地,所述銷軸、所述吊耳連接板、所述吊耳均采用屈服強度大于690Mpa的鋼材料制成。
本申請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請通過將所述鋼索塔的塔首固定于矩形支架內(nèi)后,將塔首和塔尾分別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進行吊運,從而保護塔首的副塔柱和裝飾塊,避免副塔柱和裝飾塊在吊運的過程中被損壞,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能夠對鋼索塔這種外形不規(guī)則、體重較大的構件進行吊運的方法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
圖1為本申請較佳實施方式一種鋼索塔的吊運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鋼索塔的吊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鋼索塔的塔尾吊運放大圖;
圖4為圖2中鋼索塔的塔首吊運放大圖;
圖5為圖3和圖4中的A-A向剖視圖;
圖6為圖3中的B-B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鋼索塔的吊運方法,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能夠對鋼索塔這種外形不規(guī)則、體重較大的構件進行吊運的方法的技術問題。
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總體思路如下:
一種鋼索塔的吊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將所述鋼索塔的塔首固定于矩形支架內(nèi),并分別在所述矩形支架和所述鋼索塔的塔尾固定吊耳;
將兩個扁擔梁分別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
將兩吊耳連接板分別固定于所述扁擔梁下方;
將龍門吊移動至所述鋼索塔的上方,并將所述兩吊耳連接板固定于所述塔尾和塔首的吊耳上;
起吊所述鋼索塔,移動所述兩臺龍門吊,將所述鋼索塔吊運至翻身位置,完成所述鋼索塔的吊運。
本申請通過將所述鋼索塔的塔首固定于矩形支架內(nèi)后,將塔首和塔尾分別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進行吊運,從而保護塔首的副塔柱和裝飾塊,避免副塔柱和裝飾塊在吊運的過程中被損壞,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能夠對鋼索塔這種外形不規(guī)則、體重較大的構件進行吊運的方法的技術問題。
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對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能夠對鋼索塔這種外形不規(guī)則、體重較大的構件進行吊運的方法的技術問題,本申請?zhí)峁┮环N鋼索塔的吊運方法。所述鋼索塔的吊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10;將所述鋼索塔100的塔首101固定于矩形支架10內(nèi),并分別在所述矩形支架10和所述鋼索塔100的塔尾102固定吊耳9。具體地,所述塔尾102上的吊耳9直接通過螺栓連接到塔壁板的螺栓孔上。固定于所述矩形支架10上的吊耳9也是直接通過螺栓連接到所述矩形支架10上。具體地,塔尾102的吊耳9與塔首101的吊耳9分別位于所述鋼索塔100的重心的相對兩側,且到重心的距離相等。
步驟120;將兩個扁擔梁5分別通過繩輪3、銷軸4和鋼絲繩2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所述鋼絲繩2連接所述龍門吊的吊鉤1和所述繩輪3,所述扁擔梁5和所述繩輪3固定于所述銷軸4上。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鋼絲繩2具體為無接頭繩圈。
步驟130;將兩吊耳連接板7分別固定于所述扁擔梁5下方,具體地,所述兩吊耳連接板7分別通過銷軸6安裝在扁擔梁5下方的接點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步驟110位于步驟120、步驟130之前,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步驟110可以位于步驟120和步驟130之后,也可以與步驟120和步驟130同時執(zhí)行。
步驟140,將龍門吊移動至所述鋼索塔100的上方,并將所述兩吊耳連接板7固定于所述塔尾102和塔首101的吊耳9上。具體地,所述兩吊耳連接板7上開設有固定孔,所述吊耳9上也開設有固定孔,將所述吊耳連接板7的固定孔和所述吊耳9的固定孔對齊,再采用銷軸8穿過固定孔,即可將所述吊耳連接板7和所述吊耳9相固定。吊耳9與所述扁擔梁5之間通過吊耳連接板7連接,以便于調(diào)節(jié)吊耳9與所述扁擔梁5之間安裝造成的偏差。
步驟150,起吊所述鋼索塔100,移動所述兩臺龍門吊,將所述鋼索塔吊運至翻身位置,完成所述鋼索塔的吊運。
具體地,在將所述鋼索塔吊運至翻身位置的過程中,檢測所述兩臺龍門吊的位移值,以控制所述兩臺龍門吊的運行速度,降低吊運偏差,提高吊運的同步性,增加安全度。
另外,所述銷軸4、銷軸6、銷軸8、吊耳連接板7、吊耳9均采用屈服強度大于690Mpa的鋼材料制成。
本申請通過將所述鋼索塔100的塔首101固定于矩形支架10內(nèi)后,將塔首和塔尾分別連接于兩臺龍門吊上進行吊運,從而保護塔首101的副塔柱和裝飾塊,避免副塔柱和裝飾塊在吊運的過程中被損壞,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能夠對鋼索塔這種外形不規(guī)則、體重較大的構件進行吊運的方法的技術問題。
塔尾吊耳的設計,充分結合已有的細部構造,采用栓接形式與主塔柱連接,與吊耳連接部位的主塔柱隔艙進行隔板加強,但仍然采用高強螺栓連接,吊耳側向增加栓接加強版,防止側向的失穩(wěn)。
盡管已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nèi)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chuàng)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yōu)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發(fā)明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nèi),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