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轉體支座,尤其有關于一種橋梁施工領域中的組合轉體支座。
背景技術:
橋梁轉體法施工能較大限度的避免對附近運輸線路的影響,還能克服在高山峽谷、水深流急或船舶通航頻繁的河道上架設大跨度橋梁的難題,尤其是在交通繁忙區(qū)域修建城市立交橋和鐵路跨線橋時,橋梁轉體法施工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近年來,橋梁轉體施工技術以其經濟、方便、可靠的特點愈來愈受到橋梁設計者的青睞。
目前,國內公路、橋梁的轉體施工采用的大部分為單獨的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構件,在轉體完成后,即需予拆除,這樣,既增加了工程材料又延長了工程工期,還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采用一體設計的轉體支座,消耗大量鋼材,制造成本較高;轉體支座在使用過程中由于要承受較大的力,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可能會發(fā)生水平滑移,從而影響橋梁對接的精確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轉體支座,來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合轉體支座,其結構簡單且強度高,該組合轉體支座施工完不需要拆除,可以作為永久結構使用,且可以很好的防止上支座板與下支座板間的水平滑移。
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組合轉體支座,包括:
上支座板,其具有上中心板和套接在所述上中心板外側的上環(huán)形板,所述上支座板的下端面設有下滑動面,所述上支座板的上端面設有上加強筋結構,所述上中心板設有上中心孔;
下支座板,其設于所述上支座板的下方,所述下支座板具有下中心板和套接在所述下中心板外側的下環(huán)形板,所述下支座板的上端面設有上滑動面;所述上滑動面與所述下滑動面之間能滑動地夾設有摩擦副結構,所述下支座板的下端面設有下加強筋結構,所述下中心板設有下中心孔;
銷軸,其穿設于所述上中心孔和所述下中心孔中。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上加強筋結構包括多個上環(huán)形筋和多個上徑向筋,多個所述上環(huán)形筋同心設置,多個所述上徑向筋沿圓周方向間隔設置在多個所述上環(huán)形筋的徑向上。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下加強筋結構包括多個下環(huán)形筋和多個下徑向筋,多個所述下環(huán)形筋同心設置,多個所述下徑向筋沿圓周方向間隔設置在多個所述下環(huán)形筋的徑向上。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上環(huán)形筋和所述上徑向筋上均設有多個上流通孔。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下環(huán)形筋和所述下徑向筋上均設有多個下流通孔。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摩擦副結構為由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夾板。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摩擦副結構包括平板和連接在所述平板外環(huán)壁上的弧狀板,所述平板夾設在所述上中心板與所述下中心板之間,所述弧狀板夾設在所述上環(huán)形板與所述下環(huán)形板之間。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上中心板的下端面設有下滑動平面,所述上環(huán)形板的下端面設有下滑動弧面,所述下滑動平面和所述下滑動弧面共同構成所述上支座板的下滑動面。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下中心板的上端面設有上滑動平面,所述下環(huán)形板的上端面設有上滑動弧面,所述上滑動平面和所述上滑動弧面共同構成所述下支座板的上滑動面;所述上滑動平面通過所述平板與所述下滑動平面相配合,所述上滑動弧面通過所述弧狀板與所述下滑動弧面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下加強筋結構的下端連接有平面板,所述平面板上連接有多個調整螺栓。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平面板包括多個圓形擋板,各所述圓形擋板均焊接在所述下徑向筋上,各所述圓形擋板上均連接有一個所述調整螺栓。
如上所述的組合轉體支座,其中,所述組合轉體支座設置在橋墩的頂部;或者所述組合轉體支座設置在橋墩的底部。
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的特點及優(yōu)點是:
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在澆筑混凝土后不需要拆除,能作為永久結構使用,且節(jié)省工期;該組合轉體支座的上支座板的下滑動面和下支座板的上滑動面之間通過摩擦副結構滑動配合,使得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能具有很好的滑動性,并減少了橋梁轉體對接后的施工時間,加上銷軸對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間的固定作用,可能防止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間的水平滑移,保證二者的轉動穩(wěn)定;另外,通過設置上加強筋結構和下加強筋結構增強了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的整體強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應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的上支座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截面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的下支座板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B-B截面的剖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的摩擦副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的C-C截面的剖視圖。
附圖標號說明:
1、上支座板;10、上中心孔;11、上中心板;100、下滑動面;110、下滑動平面;12、上環(huán)形板;120、下滑動弧面;13、上流通孔;14、上環(huán)形筋;15、上徑向筋;16、上加強筋結構;2、下支座板;20、下中心孔;21、下中心板;200、上滑動面;210上滑動平面;22、下環(huán)形板;220、上滑動弧面;23、下流通孔;24、下環(huán)形筋;25、下徑向筋;26、平面板;261、圓形擋板;27、下加強筋結構;3、摩擦副結構;31、銷孔;32、平板;33、弧狀板;4、調整螺栓;5、定位骨架;6、下混凝土模板;7、上混凝土模板;8、支座上部結構;9、銷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至圖7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組合轉體支座,包括:上支座板1,其具有上中心板11和套接在所述上中心板11外側的上環(huán)形板12,所述上支座板1的下端面設有下滑動面100,所述上支座板1的上端面設有上加強筋結構16,所述上中心板11設有上中心孔10;下支座板2,其設于所述上支座板1的下方,所述下支座板2具有下中心板21和套接在所述下中心板21外側的下環(huán)形板22,所述下支座板2的上端面設有上滑動面200;所述上滑動面200與所述下滑動面100之間能滑動地夾設有摩擦副結構3,所述下支座板2的下端面設有下加強筋結構27,所述下中心板21設有下中心孔20;銷軸9,其穿設于所述上中心孔10和所述下中心孔20中。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在澆筑混凝土后不需要拆除,能作為永久結構使用,且節(jié)省工期;該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面100和下支座板2的上滑動面200之間通過摩擦副結構3滑動配合,加上銷軸9對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間的固定作用,使得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能具有很好的滑動性,且能防止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間的水平滑移,保證轉動穩(wěn)定;通過設置上加強筋結構16和下加強筋結構27增強了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的整體強度。
如圖2和圖3所示,具體地,上支座板1大體上呈圓盤形,上支座板1的下端面形成為下滑動面100,上支座板1的上端面設有上加強筋結構16。其中,上支座板1由上中心板11和套接在上中心板11外側的上環(huán)形板12組成,在本實施例中,上環(huán)形板12焊接連接在上中心板11的外環(huán)壁上;進一步的,該上中心板11的下端面設有下滑動平面110,該下滑動平面110為一水平設置的平面,該上環(huán)形板12的下端面設有下滑動弧面120,該下滑動弧面120大體為圓環(huán)形,其截面呈弧形形狀,該下滑動弧面120的內環(huán)側與下滑動平面110相接,該下滑動弧面120的外環(huán)側相對下滑動平面110向外向上彎折呈弧形,以使該下滑動平面110和下滑動弧面120共同構成的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面100大體呈一具有外檐的盤子形狀,這種平面和弧面的組合結構,能降低用鋼量,減小加工制造的成本。上中心板11的中部設有上中心孔10。上加強筋結構16包括多個上環(huán)形筋14和多個上徑向筋15,多個所述上環(huán)形筋14同心設置,多個上徑向筋15沿圓周方向間隔設置在多個上環(huán)形筋14的徑向上,在本實施例中,上支座板1設有一個上環(huán)形筋14和六個上徑向筋15,六個上徑向筋15沿圓周方向等間隔設置在上環(huán)形筋14的徑向上。
如圖4和圖5所示,下支座板2大體呈圓盤形,下支座板2設于上支座板1的下方,下支座板2的上端面設有上滑動面200,下支座板2的下端面設有下加強筋結構27。其中,下支座板2由下中心板21和套接在下中心板21外側的下環(huán)形板22組成,在本實施例中,下環(huán)形板22焊接連接在下中心板21的外環(huán)壁上;進一步的,下中心板21的上端面設有上滑動平面210,該上滑動平面210為一水平設置的平面,以與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平面110相配合,該下環(huán)形板22的上端面設有上滑動弧面220,該上滑動弧面220大體為圓環(huán)形,其截面呈弧形形狀,該上滑動弧面220的內環(huán)側與上滑動平面210相接,該上滑動弧面220的外環(huán)側相對下滑動平面110向外向上彎折呈弧形,以與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弧面120相配合,該上滑動平面210和上滑動弧面220共同構成的下支座板2的上滑動面200大體呈一具有外檐的盤子形狀,這種平面和弧面的組合結構,能降低用鋼量,減小加工制造的成本。下中心板21設有下中心孔20。下加強筋結構27包括多個下環(huán)形筋24和多個下徑向筋25,多個所述下環(huán)形筋24同心設置,多個所述下徑向筋25沿圓周方向間隔設置在多個所述下環(huán)形筋24的徑向上,在本實施例中,下支座板2設有一個下環(huán)形筋24和六個下徑向筋25,六個下徑向筋25沿圓周方向等間隔設置在下環(huán)形筋24的徑向上。
銷軸9為一圓柱體的軸,其穿設于上中心孔10和下中心孔20中,作為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的轉動軸,防止二者之間發(fā)生水平位移。
如圖6和圖7所示,摩擦副結構3能滑動地夾設在上滑動面200與下滑動面100之間。該摩擦副結構3為由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夾板,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為現(xiàn)有技術中已知的材料,其具有高承壓、自潤滑、高耐磨、低磨損的特性,在使用期間不需要注入硅脂,保證了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的使用壽命。在本實施例中,該摩擦副結構3包括平板32和連接在所述平板32外環(huán)壁上的弧狀板33,平板32和弧狀板33一體成型,該摩擦副結構3的中部設有銷孔31。其中,平板32夾設在上支座板1的上中心板11與下支座板2的下中心板21之間,弧狀板33夾設在上支座板1的上環(huán)形板12與下支座板2的下環(huán)形板22之間,從而使得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平面110能夠通過平板32與下支座板2的上滑動平面210相配合,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弧面120能夠通過弧狀板33與下支座板2的上滑動弧面220相配合。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在上支座板1的上環(huán)形筋14和上徑向筋15上均設有多個上流通孔13,在下支座板2的下環(huán)形筋24和下徑向筋25上均設有多個下流通孔23,在澆筑混凝土時,上流通孔13和下流通孔23可以方便混凝土快速注入上支座板1的上加強筋結構16內以及下支座板2的下加強筋結構27內。
進一步地,下加強筋結構27的下端連接有平面板26,平面板26上連接有多個調整螺栓4。具體是,在一個實施例中,該平面板26為一大體呈圓形的平板,其固定連接在下環(huán)形筋24和下徑向筋25的下方,該平面板26的直徑約為下支座板2直徑的三分之一,以使平面板26的外緣與下支座板2的外緣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方便混凝土注入下加強筋結構27內,該平面板26沿圓周方向等間隔設有多個調整螺栓4,在一具體實例中,可沿平面板26的圓周方向設置六個或更多數(shù)量的調整螺栓4,在此不作限制;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該平面板26包括多個圓形擋板261,各圓形擋板261上均連接有一個調整螺栓4,例如,在本發(fā)明中,平面板26包括六個圓形擋板261,六個圓形擋板261沿圓周方向均布在六個下徑向筋25上,每個圓形擋板261下方均設有一個調整螺栓4。本發(fā)明通過調整螺栓4能調整該組合轉體支座的豎直高度,進而調整橋梁的高度,減小對接時兩座橋梁的高度差。
在具體實施時,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可以設置在橋墩的頂部,或者設置在橋墩的底部。在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設置于混凝土橋的橋墩頂部,且支座上部結構8為混凝土橋梁時,上支座板1的上方設有上混凝土模板7,下支座板2的下方設有下混凝土模板6,通過分別向上混凝土模板7和下混凝土模板6內澆鑄混凝土,實現(xiàn)與混凝土橋梁以及混凝土橋的橋墩頂部的連接;在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設置于鋼橋的橋墩頂部,且支座上部結構8為鋼橋梁時,由于鋼橋的梁為鋼梁,上支座板1利用螺栓實現(xiàn)與鋼橋的連接即可,而鋼橋的橋墩為混凝土橋墩,因此在下支座板2的下方設有下混凝土模板6,通過向下混凝土模板6內澆鑄混凝土,實現(xiàn)與鋼橋的橋墩頂部的連接。在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設置于混凝土橋或鋼橋的橋墩底部時,由于混凝土橋或鋼橋的橋墩均為混凝土橋墩,因此在上支座板1的上方設有上混凝土模板7,下支座板2的下方設有下混凝土模板6,通過分別向上混凝土模板7和下混凝土模板6內澆鑄混凝土,實現(xiàn)與混凝土橋梁或鋼橋的橋墩底部以及地面的連接。
下面以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應用于混凝土橋的橋墩頂部時為例,具體說明其安裝方法:橋墩建好后,在橋墩頂部搭建定位骨架5,定位骨架5上面設置下支座板2,通過調整螺栓4對下支座板2對中調平,調整完畢后,安裝下混凝土模板6,對定位骨架5和下支座板2進行混凝土澆筑,一直澆筑到混凝土與下支座板2的底部相接觸為止,在混凝土凝固后,下支座板2的下環(huán)形筋24、下徑向筋25和定位骨架5成為一個整體,即形成了橋梁轉體時的底座;然后,在下支座板2的上滑動面200上面鋪設由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摩擦副結構3,使銷軸9穿設于下中心孔20和銷孔31中,吊裝上支座板1,令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面100與由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摩擦副結構3貼合,上中心孔10套設于銷軸9上,在銷軸9高出上支座板1的部分套設橡膠帽進行密封,防止混凝土澆筑到銷軸9和上支座板1之間的縫隙中。在上支座板1的上端架設上混凝土模板7,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橋梁和上支座板1形成一個整體。
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在澆筑混凝土后不需要拆除,能作為永久結構使用,且節(jié)省工期;上支座板1的下滑動面100和下支座板2的上滑動面200之間通過摩擦副結構3滑動配合,使得本發(fā)明的組合轉體支座能具有很好的滑動性,并減少了橋梁轉體對接后的施工時間,加上銷軸9對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間的固定作用,可防止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間的水平滑移,保證二者的穩(wěn)定轉動;該組合轉體支座采用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的分體設計,滿足了公路運輸要求。另外,本發(fā)明通過設置上加強筋結構16和下加強筋結構27增強了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2的整體強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