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側曲式立體交叉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橋的設計。它屬于交通運輸領域,它的國際專利分類號為EO。
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城市交通也愈來愈擁擠。交通的擁擠主要體現(xiàn)在交叉道口上,紅綠燈管制已遠遠不能滿足城市交通發(fā)展的要求。平面交叉中的環(huán)形島存在著車輛須在短距離內大角度地交織行駛的缺點,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而且占地面積較大?;ネㄊ搅Ⅲw交叉中的定向式立交橋不存在車輛行駛間的干擾,但需修四層,若考慮自行車和行人需修建五層立交橋,必須建很長的引橋,占地面積大,建橋的成本極高。平行匝道式立交橋(即長條苜蓿葉式立交橋)占地面積更大,一般在六公頃以上,而且建橋成本也較高,它的另一個缺點是左行車輛需繞行。迂迥式立交橋的占地面積小,建橋成本低,但存在著所有轉彎車輛都得交織行駛,從而使迂迥路程過長等缺點。除此之外的各種立體交叉均是上述三種基本類形的演化,由于建橋成本,占地面積,拆遷費用,行車干擾及車輛迂迥等諸方面原因不能解決現(xiàn)有城市交通擁擠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城市道路十字交叉路口的立體交叉橋,它即具有消除行車沖突點、使機動與非機動車分流、左行車輛繞行距離短等指標,與此同時它還具有占地面積小,從而拆遷費用低;建橋費用亦低等綜合性優(yōu)點,以解決城市道路交通擁擠的現(xiàn)狀。
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措施是本發(fā)明的第一要點在于E型高架橋設置在道路中間,其內側為兩條分置的直行道,外側為兩條右行道。這種設置可以避免上下E型橋的車輛與右行車輛之間的“交織點”。本發(fā)明的第二要點在于第一平面與第二平面的分層設置,除了能夠使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間的分流之外(圖2),同時還縮短引橋(7)的長度,減小車輛繞行距離。
與現(xiàn)有城市道路十字交叉路口的各種立體交叉設計方案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點。一、占地面積小;二、按相同的技術指標計算,(如車流量,機動與非機動,行人分層等)建橋的成本最小,比迂迥式可以少建一座直行的高架橋。三、只需上下兩層結構便完全清除了行車的“沖突點”,雖然在每座E型高架橋上還存在一個左行車輛彼此間的交織點(10),但交織角度為零,且可供交織行駛的距離達100多米,不會造成行車困難。四、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完全分離;五、結構簡單,便于司機識別方向和駕駛;六、允許車輛反向行駛。
本發(fā)明的附圖及圖面說明如下
圖1是具有對稱式雙E型立體交叉橋的俯視圖。其中1是設于交叉路口西側的E型高架橋;2是設于交叉路口東側的E型高架橋;3是第一平面,即基礎路面,供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4是第二平面,供機動車行駛;5是第三平面,即E型高架橋的主橋;6是連接第一平面與第二平面的引橋;7是連接第二平面與第三平面的引橋;8是隔離帶;10表示交織行駛。
圖2是具有對稱式雙E型立體交叉橋的側視圖,其中9是橋墩。
圖3是具有對稱式雙E型立體交叉橋的東側視圖。
圖4是E型高架橋在設計和施工中便于汽車轉彎而實際上應采用的形態(tài)圖。其中11是折斷線,12是右行標志,13是直行標志。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述。
如圖1所示,十字交叉路口主干道上每側設置一座E型高架橋。從南面開來駛向西行的車輛,即左轉彎,在交叉路口先向右轉彎,駛上東側的E型高架橋,通過E型高架橋的中間的一個引橋下橋,便可徑直向西駛去。其它來自任何一個方向的車輛的左轉彎的行車原理,均與此情形類似,從而解決了車輛左行的問題。南北向的直行車輛,也可通過E型橋來避免行車的沖突點。
如圖4所示,E型橋的轉彎半徑R設計為20m,彎道超高為4%,車輛在E型橋的彎道部分限速20Km/h。如果車輛在彎道部分行車速度加快,勢必加大轉彎半徑,從而延長行車距離。引橋(6)和引橋(7)的縱坡小于8%,縱坡的減小將加長引道或引橋的長度,從而增加車輛繞行距離。橋洞凈高5.5m,以利于無軌電車的通行。引橋(6)和引橋(7)的長度均為40m左右。單車道的寬度設計為3.5m。車輛駛上E型橋時,本實施例設計為雙道,即道寬為7m,其中彎道寬度B將加寬至8米,以利于鏈接式公共汽車通行,并有利于左行車輛在E型橋上交織行駛。供非機動車輛和行人通行的橋涵凈高3米。第二平面(4)與引橋(6)和引橋(7)的交匯處距第一平面(3)的垂直高度為3米,所以第二平面(4)的縱剖面應為一凸面。
對于車流量比較小的交叉路口,還可以把E型改建為U型,雙道改為單道。這樣不僅節(jié)省建橋成本,還減少了占地面積。
權利要求
1.一種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橋,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兩座分設于交叉路口兩側的E型高架橋(1)、(2),第一平面(3),第二平面(4)第三平面(5)及引橋(6)、引橋(7)組成,E型橋的開口相對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E型高架橋,其特征在于允許車輛在橋上作180°的轉彎;允許車輛從橋下通過;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E型高架橋,其特征在于引橋(7)和引橋(6)交匯于第二平面(4);
4.根據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E型高架橋,當車流量比較小時,可以改建為U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橋。它主要由兩座分置于交叉路口兩側主干道上的E形高架橋組成,兩座橋的E形開口相對設置。該立交橋的建設費用大大低于現(xiàn)行實施的立體交叉方案;占地面積小(約0.6公頃);消除了行車沖突點;并使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分層通行,完全消除了彼此間的干擾。如果把E型簡化為U形,則能進一步減少占地面積和建橋成本。本發(fā)明為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修建立體交叉橋提供了先進的設計方案。
文檔編號E01C1/04GK1105083SQ94100268
公開日1995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1994年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1月8日
發(fā)明者孟凡昌 申請人:孟凡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