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料帶連接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子元件的自動貼片工藝中的連接裝置,尤其涉及自動貼片工藝中用作元件載體的料帶連接鉗。
背景技術: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電子工業(yè)日新月異,電子元件載體的料帶的規(guī)格和種類越來月越多,對料帶的粘接要求相應提高,兩段料帶的連接技術也隨之提高,料帶連接質量的好壞對貼片的電子產品影響很大?,F有料帶連接裝置中大多采用手動施加握緊力在握把上,通過連桿機構傳遞到上下顎板上,使得上下顎板以某一旋轉中心相向旋轉壓合料帶,完成料帶連接。在這種上下顎板相向旋轉接觸中,壓合面中靠近旋轉中心的接觸點先接觸料帶,而遠離旋轉中心的接觸點后接觸料帶,造成料帶承受壓合力的時間不同,料帶各處的粘接強度不一致,甚至厚度也會不同,不能滿足高質量的要求;同時手動施加握緊力過大時,上下顎板產生的作用在料帶上的壓合力增大,容易損壞料帶,造成廢品、次品。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要解決料帶連接中壓合面難以同時接觸在料帶上,從而造成各處受力不均勻,影響連接質量的技術問題,提出了一種壓合面在壓合過程中能夠始終平行,進一步保證了連接質量的料帶連接鉗。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要解決料帶連接中壓合力過大時損壞料帶,造成廢品率較高的技術問題,提出一種可以控制壓合力上限,具有過載保護的料帶連接鉗。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料帶連接鉗,包括上顎板、下顎板,所述上顎板固定在四桿機構的上動力臂的前伸端,所述上顎板的壓合面與所述上動力臂平行,所述下顎板固定在四桿機構的擺臂的前伸端,所述下顎板的壓合面與所述擺臂平行,所述上動力臂靠近所述上顎板處以A轉動副連接四桿機構的下動力臂的前端,所述擺臂靠近所述下顎板處以C轉動副連接四桿機構的連接臂的前端,所述C轉動副的旋轉中心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擺臂的第一滑槽中,所述連接臂的后端在離所述所述上顎板較遠處以B轉動副連接所述上動力臂,所述B轉動副的旋轉中心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上動力臂的第二滑槽中,所述擺臂的后端在離所述下顎板較遠處以D轉動副連接所述下動力臂,所述連接臂在所述A、D兩轉動副之間以E轉動副和在所述下動力臂上所述B、C兩轉動副之間交叉連接,所述下動力臂通過在靠所述D轉動副下方附近設置的拉簧連接所述擺臂。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所述A、E、D轉動副的旋轉中心在同一直線上,所述B、E、C轉動副的旋轉中心在同一直線上,所述A、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與所述D、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的比值等于所述B、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與所述C、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所述下動力臂包括設置了所述A、E、D轉動副的連接桿、通過轉動副與所述連接桿連接的握柄,以及固定在所述握把上且前伸至所述連接桿上方的彈片。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所述上動力臂的內部中段設有部分棘輪板,所述棘輪板上側設有凹槽,所述下動力臂的握把設有與所述棘輪板對應的棘爪機構。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所述棘輪板前端通過所述的A轉動副與所述上動力臂連接,所述上動力臂的側面設有滑槽,固定在所述棘輪板上的螺釘在所述滑槽中可滑動。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還有一個包括設置在所述下顎板壓合面上橫向排列的定位針和所述上顎板上相應位置設置的定位針孔的定位針機構。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所述D轉動副為鉸鏈連接,形成該鉸鏈的插銷在所述擺臂上垂直所述定位針方向設置的第三滑槽內可滑動。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所述上顎板包括固定在所述上動力臂前端的上壓塊,通過螺釘連接所述上壓塊的下壓塊,所述上下壓塊之間設有彈性元件。
在上述料帶連接鉗中,所述擺臂的兩側設有橫向的安裝孔,所述上下動力臂的后端均設有防滑板。
本實用新型采用兩桿交叉設置且其中一桿可沿其他兩相對的桿上滑動的四桿機構來給上下顎施加壓力,使得四桿機構形成的頂角相對且頂角所對的底邊平行的兩三角形,即上動力臂和擺臂始終平行,從而保證分別平行上動力臂和擺臂的上下顎板的壓合面在壓合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平行接觸,保證了連接的質量;在下動力臂中的握把上設置前伸至連接桿彈片,限制了壓合力的上限,起到過載保護的作用,降低了料帶的廢品率;設置可復位的棘輪棘爪機構,形成自鎖使得料帶在一定壓合力下保持一段時間,保證連接的質量;棘輪板的固定位置可變,解除自鎖狀態(tài)的位置可調,使得壓合過程中上下顎板的最小間隙可調,可以適應不同厚度的料帶。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料帶連接鉗中優(yōu)選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料帶連接鉗中優(yōu)選實施例局部剖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I-I局部剖面放大圖;圖4是圖1的左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料帶連接鉗中優(yōu)選實施例的鎖緊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自動貼片料帶連接鉗的實施例,包括上顎板1、下顎板2,所述上顎板1固定在四桿機構的上動力臂10的前端,該上顎板1的壓合面與所述上動力臂10平行設置;所述下顎板2固定在四桿機構的擺臂30的前端,該下顎板2的壓合面與所述擺臂30平行設置。所述上動力臂10靠近上顎板1處以A’鉸鏈連接四桿機構的下動力臂20的前端,形成轉動副A。所述擺臂30的后端在離上下顎板較遠處以D’鉸鏈連接所述下動力臂20,形成轉動副D。所述擺臂30靠近所述下顎板處以C’鉸鏈連接四桿機構的連接臂40的前端,形成轉動副C。所述連接臂40的后端在離所述上下顎板鉸遠處以B’鉸鏈連接所述上動力臂10,形成轉動副B。所述連接臂40和所述下動力臂20中間交叉的部分以E’鉸鏈連接,形成轉動副E。如圖2所示,所述擺臂30在所述C’鉸鏈處開有第一滑槽302,所述C’鉸鏈中的銷釘301在該第一滑槽302中可橫向滑動;所述上動力臂10在所述B’鉸鏈處也開有第二滑槽102,所述B’鉸鏈中的銷釘101在該第二滑槽102中可橫向滑動;在所述下動力臂10邊緣且遠離A’鉸鏈而靠近D’鉸鏈下方設有銷釘201,在所述擺臂30靠近C’鉸鏈下方設置的銷釘303,另有一拉簧3兩端分別連接所述下動力臂10上的銷釘201和所述擺臂30的銷釘303。
在未施加力到上下動力臂上時,在拉簧3拉力的作用下,C’鉸鏈上的銷釘301在所述第二滑槽302中滑動向所述D’鉸鏈靠近,從而使得上下動力臂遠離,上下顎板分離。設置A’、E’、D’鉸鏈在同一直線上,B’、E’、C’鉸鏈在同一直線上,E’鉸鏈到A’、B’、C’、D’鉸鏈的距離A’E’、B’E’、C’E’、D’E’設置為如下關系A’E’/D’E’=B’E’/C’E’。上述A’、B’、C’D’、E’鉸鏈在平面中形成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A’E’B’和△C’E’D,其中A’B’邊所對應的即為所述上動力臂10,C’D’邊所對應的即為所述擺臂30。在壓合該連接鉗的過程中,上述△A’E’B’的頂角∠A’E’B’和△C’E’D的頂角∠C’E’D始終保持相等,且由于兩個三角形的邊有A’E’/D’E’=B’E’/C’E’的關系,因此,兩個三角形的對邊A’B’和C’D’能夠始終保持平行,即所述上動力臂10與所述擺臂30始終平行,使得所述上下顎板的壓合面平行,從而保證連接帶在壓合面上的料帶的各處同時受力。
如圖3所示,所述上顎板1包括用螺釘固定在所述上動力臂10前端的上壓塊11、設有臺階孔121的下壓塊12以及上壓塊11和下壓塊12之間的彈墊13,也可以是壓簧,所述下壓塊11的下端設有突起111,該突起111伸入所述臺階孔121上端直徑較大的大孔122中且在該大孔中滑動;所述彈墊12環(huán)繞在所述突起111周圍,另有螺釘從所述臺階孔下端直徑較小的小孔穿入,連接到所述突起111,調節(jié)螺釘可調節(jié)上下顎板之間的間隙,以適應不同厚度的料帶。
如圖2、4所示,在所述上下顎板1、2上設有定位針機構,所述定位針機構包括所述下顎板2壓合面上橫向按照料帶要求排列的四根定位針21,所述上顎板1在壓合面上相應位置設有兩個與所述定位針21相配的定位針孔11,當壓合時,所述定位針21能夠伸入所述定位針孔11。
如圖1、2所示,所述D’鉸鏈的插銷304在所述擺臂30的后端設置的垂直所述定位針21方向的第三滑槽305內可滑動。當開始壓合料帶時,由于拉簧3的作用,使得所述D’鉸鏈的插銷304靠在所述第三滑槽305的前端,此時所述的下動力臂20繞D’鉸鏈逆時針轉動,帶動所述上動力臂10前端設置的上顎板1向下顎板2靠攏,當上顎板的定位針孔11位于下顎板定位針21的上方時,所述C’鉸鏈的銷釘301滑動到了所述第二滑槽302的前端;繼續(xù)向上下動力臂施加握緊力時,所述D’鉸鏈的銷釘304在所述第三滑槽305中向后端滑動,使得所述A’鉸鏈基本垂直的向所述C’鉸鏈靠近,帶動所述上顎板的定位針孔11基本垂直的套在所述下顎板上的定位針21上,避免折斷該定位針21;壓合完畢后,所述拉簧3先帶動所述D’鉸鏈的插銷304在所述第三滑槽305中向前滑動,直至到達該第三滑槽305的前端,此時所述下顎板2的定位針21垂直地從所述上顎板1的定位針孔11中脫離,避免折斷該定位針21;在所述拉簧3的繼續(xù)作用下,所述下動力臂繞D’鉸鏈順時針旋轉,帶動通過A’鉸鏈連接在下動力臂20前端的上動力臂10向后移動并使上下顎板1、2分離,直至上下動力臂10、20復位,使得上顎板1位于下顎板2的后方,方便料帶的更換。
所述的上顎板1和下顎板2均可拆卸,可以根據不同的料帶選擇不同的上下顎板。
如圖2所示,所述下動力臂20分為兩部分,包括連接桿210、握把220和彈片230,所述連接桿210和握把220的一端通過共用所述D’鉸鏈的銷釘304鉸接,也可以通過設置在所述D’鉸鏈附近的其它銷釘鉸接;所述連接桿210的前端通過所述A’鉸鏈與所述上動力臂10連接,該連接桿210的中部通過所述E’鉸鏈與所述連接臂40連接;與所述拉簧3連接的銷釘201設置在所述握把220上靠所述C’鉸鏈的下方;所述彈片230一端固定在所述握把220內側,其另一端穿過所述D’鉸鏈連接的下方,伸入所述連接桿210到所述E’鉸鏈連接的下方;。在壓合料帶時,上下顎板已經壓合后如果仍向上下動力臂施加力,則下動力臂的握把220繼續(xù)向上動力臂靠攏,此時彈片230發(fā)生變形,阻隔了握把220將旋轉位移傳遞給連接桿210,從而避免了因用力過大將料帶壓壞,具有過載保護的功效。
如圖5所示,所述上動力臂10內部中段固定設有部分棘輪板4,該棘輪板4的上側設有凹槽41;所述下動力臂20的握把220的與所述上動力臂10的棘輪板4對應的位置設有棘爪機構240,該棘爪機構240包括設置在所述握把220中部的銷釘243,通過F’鉸鏈連接在在所述握把240上的棘爪241,連接在該棘爪241下端設置的孔244和銷釘243的鎖緊彈簧242;在壓合料帶的過程中,下動力臂20繞A’鉸鏈逆時針轉動,兩動力臂靠攏,當棘爪241接觸棘輪板4后端的輪齒42時,棘爪241的滑動平面245在所述棘輪板4的輪齒42上滑動,即棘爪241可繞F’鉸鏈作逆時針轉動;當不向上下動力臂施加握緊力時,所述棘輪板4的齒頂與所述棘爪241的工作表面246接觸,形成自鎖狀態(tài),使得料帶在一定的壓合力下保持一段時間,以保證連接質量。繼續(xù)施加握緊力時,棘爪241的滑動平面245繼續(xù)在棘輪板4的輪齒42上滑動,直至棘爪241滑至棘輪板4的凹槽41中,在拉簧3的作用下,下動力臂20繞A’鉸鏈順時針旋轉,由于鎖緊彈簧242的作用,棘爪241順時針旋轉,棘爪241的工作表面247在棘輪板4的輪齒42上滑動,自鎖狀態(tài)解除,上下動力臂10、20復位,上下顎板1、2張開。所述棘輪板4的前端在所述上動力臂10內部向前延伸至所述A’鉸鏈并通過A’鉸鏈與上動力臂10連接,所述上動力臂10的側面設有滑槽101,另有螺釘102穿過該滑槽101固定連接至所述棘輪板4的后端,該螺釘102在所述滑槽101中可滑動并調節(jié)棘輪板4相對上動力臂10的固定位置,調節(jié)所述棘輪板4上的凹槽41的位置,使得自鎖狀態(tài)解除的位置可調,即調節(jié)上下顎板1、2在壓合過程中的最小間隙,以適應不同厚度的料帶。
如圖在所述擺臂30的兩側設有橫向的安裝孔,可以將本發(fā)明所述料帶連接鉗固定在工作臺上,避免作業(yè)中更換料帶時需要用手扶持所述料帶連接鉗。
在所述上下擺動臂10、20后端的握把處的外側都設有防滑板,防止在施加握緊力時打滑。
權利要求1.一種料帶連接鉗,包括上顎板(1)、下顎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顎板(1)固定在四桿機構的上動力臂(10)的前伸端,所述上顎板(1)的壓合面與所述上動力臂(10)平行,所述下顎板(2)固定在四桿機構的擺臂(30)的前伸端,所述下顎板(2)的壓合面與所述擺臂(30)平行,所述上動力臂(10)靠近所述上顎板(1)處以A轉動副連接四桿機構的下動力臂(20)的前端,所述擺臂(30)靠近所述下顎板(2)處以C轉動副連接四桿機構的連接臂(40)的前端,所述C轉動副的旋轉中心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擺臂(30)的第一滑槽(302)中,所述連接臂(40)的后端在離所述所述上顎板(1)較遠處以B轉動副連接所述上動力臂(10),所述B轉動副的旋轉中心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上動力臂(10)的第二滑槽(102)中,所述擺臂(30)的后端在離所述下顎板(2)較遠處以D轉動副連接所述下動力臂(20),所述連接臂(40)在所述A、D兩轉動副之間以E轉動副和在所述下動力臂(20)上所述B、C兩轉動副之間交叉連接,所述下動力臂(20)通過在靠所述D轉動副下方附近設置的拉簧(3)連接所述擺臂(30);所述A、E、D轉動副的旋轉中心設置在同一直線上,所述B、E、C轉動副的旋轉中心設置在同一直線上,所述A、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與所述D、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的比值等于所述B、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與所述C、E兩轉動副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料帶連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動力臂(20)包括設置了所述A、E、D轉動副的連接桿(210)、通過轉動副與所述連接桿連接的握柄(220),以及固定在所述握把(220)上且前伸至所述連接桿(210)上方的彈片(23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連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動力臂(10)的內部中段設有部分棘輪板(4),所述棘輪板(4)上側設有凹槽(41),所述下動力臂(20)的握把(220)設有與所述棘輪板(4)對應的棘爪機構(24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連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輪板(4)前端通過所述的A轉動副與所述上動力臂(10)連接,所述上動力臂(10)的側面設有滑槽(101),固定在所述棘輪板(4)上的螺釘在所述滑槽(101)中可滑動。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連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顎板(1)可拆連接所述上動力臂(10),所述下顎板(2)可拆連接所述擺臂(30)。
6.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連接鉗,其特征在于,還有一個包括設置在所述下顎板(2)壓合面上橫向排列的定位針(21)和所述上顎板(1)上相應位置設置的定位針孔(11)的定位針機構(5)。
7.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連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D轉動副為鉸鏈(D’)連接,形成所述鉸鏈(D’)的插銷(304)在所述擺臂(30)上垂直所述定位針(21)方向設置的第三滑槽(305)內可滑動。
8.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連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顎板(1)包括固定在所述上動力臂(10)前端的上壓塊(11),通過螺釘連接所述上壓塊(11)的下壓塊(12),所述上下壓塊之間設有彈性元件。
9.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連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臂(30)的兩側設有橫向的安裝孔,所述上下動力臂的后端均設有防滑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料帶連接鉗,包括上顎板、下顎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上動力臂、下動力臂、擺臂、連接臂,分別對應四桿機構的四根桿,上動力臂和下動力臂之間、上動力臂和連接臂之間、連接臂和擺臂之間、擺臂和下動力臂之間以及連接臂和下動力臂之間分別以A、B、C、D和E轉動副連接,形成頂角相對且頂角所對的底邊平行的兩個三角形。在料帶連接過程中,該兩個三角形底邊所對應的上動力臂和擺臂始終保持平行,從而保證上下顎板的壓合面能夠平行接觸,保證了連接的質量;更進一步地在下動力臂中的握把上設置前伸至連接桿彈片,限制了壓合力的上限,起到過載保護的作用,降低了料帶的廢品率。
文檔編號B25B7/00GK2860746SQ20052011973
公開日2007年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田 健, 田鵬 申請人:田 健, 田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