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活扳手的改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為對屬于機械工具中活扳手一類的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現在正在申請過程中的發(fā)明——自動活扳手的一部分設計進行技術改進的方案。其區(qū)別于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自動活扳手的發(fā)明的特點是鎖死機構與鎖死方式不再采用一齒條滑塊同時與一活動齒輪類機構及另一固定齒輪類機構同時嚙合的機構與方式,而是采用一齒條滑塊、一軟彈簧與一搖桿或一齒條滑塊、一軟彈簧與一一端可滑連桿等三合一而成的組合件與一活動齒輪類機構嚙合并同時與固定的擋塊相支持的機構與方式實現,且舍棄了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自動活扳手的發(fā)明中的固定齒條的設計,而用固定的擋塊代替了原設計中固定齒條的功能。
改進位置1.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自動活扳手,有三種不同設計的型號STB-2、SJB-1、STF-1,本發(fā)明對其改進的位置均在其實現鎖死功能的相關機構上。具體改進的部分已在說明書附圖的圖1、圖2、圖3中用圓圈圈出,圈內部分即為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的被改進部分。
結構說明1.本發(fā)明主要包括A.未改動部分,B.改動部分;2.未改動部分A主要包括(18)齒扇、(8)固定軸、(23)齒條活動鉗口、(20)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19)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小輪、(12)連桿、(13)搖桿;3.改動部分B主要包括(14)齒條滑塊、(26)軟彈簧、(27)搖桿、(28)一端可滑連桿、(29)擋塊、(30)固定軸;4.以上A、B兩大部分中的固定軸(8)、擋塊(29)、固定軸(30)等均屬于固定于柄身上的固定部件,而其余的皆是可活動部件。
工作原理1.鎖死活動鉗口通過以下渠道實現1.1.第一種改進方案,如說明書附圖中圖4、圖5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TB-2型和STF-1型所作的共同改進。當連桿(12)向前推進時,使得軟彈簧(26)壓縮、搖桿(27)擺動、齒條滑塊(14)與齒條活動鉗口(23)嚙合,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同時發(fā)生。實現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后,連桿(12)、齒條滑塊(14)、搖桿(27)共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相互支撐體系——連桿(12)經傳動機構支撐于驅動機構而支撐于手上,齒條滑塊(14)支撐于齒條活動鉗口(23)而支撐于螺栓或螺母等待擰工件上,搖桿(27)支撐于擋塊(29)而支撐于柄身上。在這時候使得形成穩(wěn)固的支撐體系后的支撐體系中齒條滑塊(14)與齒條活動鉗口(23)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和搖桿(27)與擋塊(29)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之間的夾角接近180°,則就很容易地穩(wěn)固地實現鎖死。
1.2.第一種改進方案,如中圖8、圖9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JB-1型所作改進。當搖桿(13)向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夾進時,使得軟彈簧(26)壓縮、搖桿(27)擺動、齒條滑塊(14)與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嚙合,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同時發(fā)生。實現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后,搖桿(13)、齒條滑塊(14)、搖桿(27)共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相互支撐體系——搖桿(13)經傳動機構支撐于驅動機構而支撐于手上,齒條滑塊(14)支撐于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而經齒條活動鉗口(23)支撐于螺栓或螺母等待擰工件上,搖桿(27)支撐于擋塊(29)而支撐于柄身上。在這時候使得形成穩(wěn)固的支撐體系后的支撐體系中齒條滑塊(14)與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和搖桿(27)與擋塊(29)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之間的夾角接近180°,則就很容易地穩(wěn)固地實現鎖死。
1.3.第二種改進方案,如說明書附圖中圖6、圖7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TB-2型和STF-1型所作的共同改進。當連桿(12)向前推進時,使得軟彈簧(26)壓縮、一端可滑連桿(28)擺動兼滑動、齒條滑塊(14)與齒條活動鉗口(23)嚙合,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同時發(fā)生。實現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后,連桿(12)、齒條滑塊(14)、一端可滑連桿(28)共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相互支撐體系——連桿(12)經傳動機構支撐于驅動機構而支撐于手上,齒條滑塊(14)支撐于齒條活動鉗口(23)而支撐于螺栓或螺母等待擰工件上,一端可滑連桿(28)支撐于擋塊(29)而支撐于柄身上。在這時候使得形成穩(wěn)固的支撐體系后的支撐體系中齒條滑塊(14)與齒條活動鉗口(23)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和一端可滑連桿(28)與擋塊(29)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之間的夾角接近180°,則就很容易地穩(wěn)固地實現鎖死。
1.4.第二種改進方案,如說明書附圖中圖10、圖11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JB-1型所作改進。當搖桿(13)向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夾進時,使得軟彈簧(26)壓縮、一端可滑連桿(28)擺動兼滑動、齒條滑塊(14)與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嚙合,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同時發(fā)生。實現這三個部件的動作后,搖桿(13)、齒條滑塊(14)、一端可滑連桿(28)共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相互支撐體系——搖桿(13)經傳動機構支撐于驅動機構而支撐于手上,齒條滑塊(14)支撐于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而經齒條活動鉗口(23)支撐于螺栓或螺母等待擰工件上,一端可滑連桿(28)支撐于擋塊(29)而支撐于柄身上。在這時候使得形成穩(wěn)固的支撐體系后的支撐體系中齒條滑塊(14)與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和一端可滑連桿(28)與擋塊(29)之間作用力的作用線之間的夾角接近180°,則就很容易地穩(wěn)固地實現鎖死。
2.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通過以下渠道實現2.1.第一種改進方案,如說明書附圖中圖4、圖5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TB-2型和STF-1型所作的共同改進。當解開鎖死時,首先是連桿(12)在各彈簧的恢復力作用下后退,導致軟彈簧(26)恢復、搖桿(27)進行恢復性擺動、齒條滑塊(14)與齒條活動鉗口(23)解開嚙合,從而實現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
2.2.第一種改進方案,如說明書附圖中圖8、圖9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JB-1型所作改進。當解開鎖死時,首先是搖桿(13)在各彈簧的恢復力作用下遠離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導致軟彈簧(26)恢復、搖桿(27)進行恢復性擺動、齒條滑塊(14)與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解開嚙合,從而實現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
2.3.第二種改進方案,如說明書附圖中圖6、圖7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TB-2型和STF-1型所作的共同改進。當解開鎖死時,首先是連桿(12)在各彈簧的恢復力作用下后退,導致軟彈簧(26)恢復、一端可滑連桿(28)與在擋塊(29)上的支撐點相分離、齒條滑塊(14)與齒條活動鉗口(23)解開嚙合,從而實現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
2.4.第二種改進方案,如說明書附圖中圖10、圖11所示,是針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SJB-1型所作改進。當解開鎖死時,首先是搖桿(13)在各彈簧的恢復力作用下遠離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導致軟彈簧(26)恢復、一端可滑連桿(28)與在擋塊(29)上的支撐點相分離、齒條滑塊(14)與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20)解開嚙合,從而實現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
補充說明1.本發(fā)明對于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所作的改進,可使得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自動活扳手在實現對活動鉗口的鎖死及實現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的操作上更具有靈活性、可靠性、穩(wěn)定性。
2.本發(fā)明對于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所作的改進,僅限于上面說明中所表述的部分,對于上面說明中未表述到的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的其他任何部分均不做改動。
1.圖1、圖2、圖3分別用圓圈相應地圈出對STB-2型、SJB-1型、STF-1型三種不同型號作改進的部分的位置。
2.圖4、圖5分別為對STB-2型和STF-1型被改進部位按第一種方案進行相同的改進后,其改進結果的共用圖。圖4是未剖視的虛線圖,圖5是只畫出改進部位時的實線圖。
3.圖8、圖9分別為對SJB-1型被改進部位按第一種方案進行改進后,其改進結果的圖。圖8是未剖視的虛線圖,圖9是只畫出改進部位并去除掉齒扇(18)時的實線圖。
4.圖6、圖7分別為對STB-2型和STF-1型被改進部位按第二種方案進行相同的改進后,其改進結果的共用圖。圖6是未剖視的虛線圖,圖7是只畫出改進部位時的實線圖。
5.圖10、圖11分別為對SJB-1型被改進部位按第二種方案進行改進后,其改進結果的圖。圖10是未剖視的虛線圖,圖11是只畫出改進部位并去除掉齒扇(18)時的實線圖。
6.圖12、圖13、圖14、圖15、圖16為當以圖1、圖3為主視圖方向時STB-2型和STF-1型被改進部位中各部件相互間位置在進行相同的改進后的共用的右視圖。其中,圖12主要用來顯示齒條滑塊(14)與連桿(12)之間的位置,圖13主要用來顯示齒條滑塊(14)與搖桿(27)之間的位置,圖14主要用來顯示搖桿(27)與擋塊(29)的靠近齒條活動鉗口一邊的那部分之間的位置,圖15主要用來顯示齒條滑塊(14)與一端可滑連桿(28)之間的位置,圖16主要用來顯示一端可滑連桿(28)與擋塊(29)的靠近齒條活動鉗口一邊的那部分之間的位置。用第一種方案改進,參照圖12、圖13、圖14,用第二種方案改進,參照圖12、圖15、圖16。
7.圖17、圖18、圖19、圖20、圖21為當以圖2為主視圖方向時SJB-1型被改進部位中各部件相互間位置在進行改進后的右視圖。其中,圖17主要用來顯示靠近齒條活動鉗口一端的齒條滑塊(14)與搖桿(13)之間的位置,圖18主要用來顯示靠近齒條活動鉗口一端的齒條滑塊(14)與搖桿(27)之間的位置,圖19主要用來顯示靠近齒條活動鉗口一端的搖桿(27)與擋塊(29)之間的位置,圖20主要用來顯示靠近齒條活動鉗口一端的齒條滑塊(14)與一端可滑連桿(28)之間的位置,圖21主要用來顯示靠近齒條活動鉗口一端的一端可滑連桿(28)與擋塊(29)之間的位置。用第一種方案改進,參照圖17、圖18、圖19,用第二種方案改進,參照圖17、圖20、圖21。
權利要求
1.一種對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正在申請過程中的發(fā)明——自動活扳手的發(fā)明所作的技術改進方案。這種改進方案主要是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中實現對活動鉗口的鎖死及實現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的有關機構及實現方式進行重新設計,而達到改進效果。其進行重新改進后的有關機構主要包括A.未改動部分,B.改動部分,其中未改動部分A主要包括(18)齒扇、(8)固定軸、(23)齒條活動鉗口、(20)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19)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小輪、(12)連桿、(13)搖桿;改動部分B主要包括(14)齒條滑塊、(26)軟彈簧、(27)搖桿、(28)一端可滑連桿、(29)擋塊、(30)固定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方案,其特征是實現鎖死功能的機構為由齒條滑塊及連接在齒條滑塊上的兩個連桿或搖桿共同組成的組合件。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方案,其特征是當齒條滑塊與齒條活動鉗口或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相嚙合后,通過保證齒條滑塊不動,實現對活動鉗口的鎖死。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方案,其特征是兩個連接在齒條滑塊上的連桿或搖桿中,一個經傳動機構與驅動機構相連,另一個為連接在一固定于柄身上的擋塊上的搖桿,或為一一端可滑的連桿,該連桿可滑端可在一固定于柄身上的擋塊上滑動。
5.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進方案,其特征是固定于柄身上的擋塊可提供對連接在該擋塊上的搖桿的支撐,支撐點即為搖桿與該擋塊的連接處,或對可在該擋塊上滑動的一端可滑連桿提供支撐,支撐點在一端可滑連桿在實現鎖死活動鉗口的操作過程中其可滑端沿該擋塊滑動的進程的最后盡頭處——擋塊上的一個凹陷處。
6.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改進方案,其特征是實現鎖死時,經傳動機構與驅動機構相連的連桿或搖桿向前推動或向內夾動后靜止,齒條滑塊與齒條活動鉗口或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嚙合后靜止,與擋塊相連的搖桿與擋塊相支撐后靜止或一端可滑連桿在擋塊上滑到支撐點后與擋塊相支撐后靜止。
7.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改進方案,其特征是整個實現鎖死功能的組合件在實現鎖死而靜止時,齒條滑塊與齒條活動鉗口或同軸固連雙齒輪之大輪之間的作用力的作用線與同擋塊相連的搖桿或一端可滑連桿支撐于擋塊上的支撐點時,此搖桿或此連桿與擋塊之間的作用力的作用線之間的夾角接近180°。
全文摘要
一種對屬于機械工具類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自動活扳手的正處于申請過程中的發(fā)明所作的技術改進方案。其主要改進部位為對原申請?zhí)枮?00610038312.7的發(fā)明——自動活扳手的實現鎖死活動鉗口和解開對活動鉗口的鎖死的相關機構及實現方式進行改進,主要將由齒條滑塊同時與一活動齒輪類機構和另一固定齒輪類機構嚙合來實現鎖死改為由可與一活動齒輪類機構嚙合的齒條滑塊、一可支撐于擋塊上的連桿或搖桿及一與傳動機構相連的連桿或搖桿相互支撐、靜止來實現。
文檔編號B25B13/20GK1974138SQ20061003888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俞慶 申請人:俞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