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及安裝有該槍體的釘槍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氣動打釘槍的槍體。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釘槍槍體都是采用金屬材料制作而成的,如中國專利號為ZL00244662.6號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氣動打釘槍,它包括殼體(2)、彈夾總成(1)、氣缸(3)、活塞總成(4)、氣缸蓋(5)、排氣蓋(6)、平衡閥(7)、啟動閥機構(gòu),所述氣缸蓋(5)與所述殼體(2)通過螺紋連接;所述氣缸蓋(5)側(cè)面設(shè)有兩個通道(8),兩個通道(8)頂端都設(shè)有螺釘,通道(8)下端外設(shè)有環(huán)形槽,環(huán)形槽經(jīng)所述殼體(2)上的導(dǎo)氣通道(9)與啟動閥機構(gòu)相通。上述專利中的殼體都是采用金屬材料制成的。雖然金屬材料的強度比較高,可以充分的滿足氣動釘槍的需求。但隨著金屬材料整體價格的不斷提高,采用金屬材料制作的釘槍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采用金屬材料制作的槍體重量比較重,使用者在現(xiàn)場使用時很不方便,容易造成疲勞。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之不足,提供一種成本低、重量輕、整體強度高的氣動釘槍的槍體以及安裝有該槍體的釘槍。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包括一中空槍筒和一中空槍把,所述槍筒的前端成型有用于固定槍頭的座體,所述槍筒與所述槍把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其上與其他部件相連接的部位設(shè)有嵌件,所述嵌件上成形有內(nèi)螺紋。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還具有如下附屬技術(shù)特征位于槍把底部的高壓氣體接頭和釘夾固定件與所述槍把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
高壓氣體接頭和釘夾固定件采用金屬材料一體鑄造而成,其與所述槍把底部螺紋旋接在一起。
所述槍筒和所述槍把的壁厚為0.5mm-20mm,所述槍筒頭部的端壁厚度為8mm-20mm。
所述槍筒和所述槍把的內(nèi)壁成型有多條加強筋。
所述槍筒內(nèi)壁的加強筋貫穿其長度的70%-80%。
所述槍把的外壁成形有多條凸筋。
所述加強筋的高度為0.2mm-2mm,所述槍筒和所述槍把內(nèi)壁的加強筋為4-8條。
所述嵌件周圍的工程塑料厚度為2mm-10mm。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釘槍,包括一槍體、一位于槍體前端的槍頭、一位于所述槍體內(nèi)的氣動打釘裝置和一與所述槍頭相連接釘夾,所述槍體包括一中空槍筒和一中空槍把,所述槍筒的前端成型有用于固定槍頭的座體,所述槍筒與所述槍把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所述槍筒和所述槍把上設(shè)有與其他部件相連接的嵌件,所述嵌件上成形有內(nèi)螺紋。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的槍筒和槍把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在裝配螺絲固定件的地方都設(shè)有嵌件,用于固定外部各個部件,使之更加緊密更耐用;其次,使得槍體在具有較高強度的情況下,重量更輕、成本更低。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釘槍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由于采用重量更輕、成本更低的槍體,使得釘槍的整體重量和成本大大降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右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仰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至圖6,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包括一中空槍筒1和一中空槍把2,所述槍筒1的前端成型有用于固定槍頭的座體11,所述槍筒1與所述槍把2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其上與其他部件相連接的部位設(shè)有嵌件4,所述嵌件4上成形有內(nèi)螺紋。本實用新型使用工程塑料替換傳統(tǒng)的金屬材料制作槍體,為了方便槍體與外部各個部件之間的連接,其上設(shè)有與其他部件相連接的嵌件4,采用上述結(jié)構(gòu)的槍體,不僅強度完全達到金屬槍體,而且成本大大降低,重量更輕。使用更加輕便,利于使用者在現(xiàn)場的使用。本實用新型選用的工程塑料為玻纖增強聚碳酸脂、玻纖增強尼龍、玻纖增強聚酯、玻纖增強PBT、改性聚苯醚、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酰胺亞胺等一系列具有耐磨耐沖壓耐高溫防腐蝕的高新材料。
本實用新型中的所述槍筒1和所述槍把2的壁厚為0.5mm-20mm,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材料,確定壁厚。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槍筒1和所述槍把2的壁厚為8mm。為了利于槍筒1頭部安裝槍頭和打釘裝置,所述槍筒1頭部11的端壁厚度為8mm-20mm。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槍筒1頭部的端部厚度為16mm。
參見圖6,為了增強槍體的強度,在內(nèi)壁上成型有加強筋3。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槍筒1內(nèi)壁的加強筋3可以貫穿其長度的70%-80%。在本實施例中,加強筋3的長度占所述槍體1總長度的75%。這些加強筋3一方面起到增強槍筒1的強度,另一方面可以對安裝在槍筒1內(nèi)的打釘裝置起到定位的作用,利于打釘裝置和槍筒1之間的安裝配合。
參見圖1、圖2和圖3,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槍把2的外壁成形有多條凸筋7。對于這些凸筋7不僅加強了槍把2的強度,而且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利于使用者握持。
參見圖3和圖4,本實用新型中的槍筒1和槍把2內(nèi)壁上的所述加強筋3的高度為0.2mm-2mm。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槍筒1中的所述加強筋3的高度為1.8mm。所述槍把2中的加強筋3的高度為1mm。
參見圖3和圖4,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增加槍體的強度,所述槍筒1和所述槍把2內(nèi)壁的加強筋3可以為4-8條。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槍筒1和所述槍把2中的加強筋3為8條。
參見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中,為了增強嵌件4的固定,所述嵌件4周圍的工程塑料厚度可以為2mm-10mm。
具體的嵌件安裝位置如下,參見圖1,在槍把2與外部釘夾的連接處,設(shè)有一個嵌件4;參見圖2,在槍體的扳機位置上,設(shè)有一個用于安裝扳機的嵌件4;參見圖3,在槍筒1的后端設(shè)有四個用于固定后蓋的嵌件4;參見圖4和圖5,在槍筒1前端的座體11上設(shè)有兩個與外部釘頭相連接的嵌件4。
參見圖1,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位于槍把2底部的高壓氣體接頭5和釘夾固定件6與所述槍把2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所述高壓氣體接頭5上用于與外部的高壓氣管相連接。
參見圖7,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另一種實施例中,所述高壓氣體接頭5和釘夾固定件6采用金屬材料一體鑄造而成,其與所述槍把2底部螺紋旋接在一起。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釘槍,包括一槍體、一位于槍體前端的槍頭、一位于所述槍體內(nèi)的氣動打釘裝置和一與所述槍頭相連接釘夾,所述槍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所述槍體。具有上述實施中的槍體,可以大大的降低釘槍的總體重量,使得釘槍的使用更加輕便。并且還降低了制造成本,利于推廣和應(yīng)用。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包括一中空槍筒(1)和一中空槍把(2),其特征在于所述槍筒(1)的前端成型有用于固定槍頭的座體(11),所述槍筒(1)與所述槍把(2)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其上與其他部件相連接的部位設(shè)有嵌件(4),所述嵌件(4)上成形有內(nèi)螺紋。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位于槍把(2)底部的高壓氣體接頭(5)和釘夾固定件(6)與所述槍把(2)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高壓氣體接頭(5)和釘夾固定件(6)采用金屬材料一體鑄造而成,其與所述槍把(2)底部螺紋旋接在一起。
4.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槍筒(1)和所述槍把(2)的壁厚為0.5mm-20mm,所述槍筒(1)頭部(11)的端壁厚度為8mm-20mm。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槍筒(1)和所述槍把(2)的內(nèi)壁成型有多條加強筋(3)。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槍筒(1)內(nèi)壁的加強筋(3)貫穿其長度的70%-80%。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槍把(2)的外壁成形有多條凸筋(7)。
8.如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3)的高度為0.2mm-2mm。所述槍筒(1)和所述槍把(2)內(nèi)壁的加強筋(3)為4-8條。
9.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4)周圍的工程塑料厚度為2mm-10mm。
10.一種釘槍,包括一槍體、一位于槍體前端的槍頭、一位于所述槍體內(nèi)的氣動打釘裝置和一與所述槍頭相連接釘夾,其特征在于所述槍體為上述任一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槍體。
專利摘要一種改進的釘槍槍體,包括一中空槍筒(1)和一中空槍把(2),其特征在于所述槍筒(1)的前端成型有用于固定槍頭的座體(11),所述槍筒(1)與所述槍把(2)采用工程塑料一體成型,且其內(nèi)壁成型有多條加強筋(3)。本實用新型的槍筒和槍把采用工程塑料整體注塑而成,在內(nèi)壁上成形有多條加強筋,使得槍體在具有較高強度的情況下,重量更輕、成本更低。
文檔編號B25C1/04GK2917969SQ20062012466
公開日2007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7月12日
發(fā)明者陳迪, 林金祿 申請人:陳迪, 林金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