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頭螺柱用裁絲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代汽車工業(yè)生產(chǎn)中,如國際先進的發(fā)動機生產(chǎn)線、底盤生產(chǎn)線的各系統(tǒng)安裝過程中,對雙頭螺柱的安裝非常廣泛,并已大量使用氣動工具安裝。雙頭螺柱由于兩端分別設有外螺紋,因此通常借助專用栽絲工具安裝,即栽絲工具一端與雙頭螺柱一端擰緊后,栽絲工具的另一與氣動工具相連接,將雙頭螺柱的另一端擰入工件內,待安裝完畢后再通過氣動工具反轉栽絲工具使之與雙頭螺柱分離。在生產(chǎn)線上能快速、高效、準確的按工藝要求安裝各種雙頭螺柱,同時,減少勞動強度已成為生產(chǎn)線設計工作者的追求目標。但在實際生產(chǎn)中,由于雙頭螺柱加工后在其外表面會有微小的毛刺、雙頭螺柱與栽絲工具之間的摩擦所產(chǎn)生的鐵屑以及工作環(huán)境污染所造成的油污等因素,使栽絲套筒使用一段時間后,積攢在栽絲工具內的鐵屑等污物會使栽絲工具定位不靈敏、且栽絲工具內部不易清潔等問題。因此栽絲工具需要頻繁清洗內部,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另外,鐵屑等污物還能減少栽絲工具的使用壽命,而重新定栽絲工具又造成工時浪費等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旨在至少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方便清理的雙頭螺柱用裁絲工具。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內腔孔包括第一內腔孔段和與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相連且位于所述第一內腔孔段后面的第二內腔孔段,所述第一和第二內腔孔段均為螺紋孔,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直徑,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周壁上設有沿所述套筒的徑向貫通的第一排屑孔,所述第一排屑孔鄰近所述第一內腔孔段和第二內腔孔段的連接處;絲堵,所述絲堵設有沿其軸向貫通的第一通氣孔且螺紋配合在所述第二內腔孔段內,所述第一排屑孔與所述第一通氣孔連通;定位球,所述定位球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直徑且小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直徑,所述定位球位于所述絲堵的前端面與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后端面之間;和復位元件,所述復位元件在所述第二內腔孔段內設在所述定位球與所述絲堵之間以朝向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方向常推所述定位球。由此,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裁絲工具,通過第一排屑孔和第一通氣孔,在無需拆分的情況下快速清理裁絲工具的內腔,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長了裁絲工具的使用壽命。另外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裁絲工具結構簡單,便于生產(chǎn)制造。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的雙頭螺柱用裁絲工具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復位元件為壓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壓簧為矩形壓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還包括可移動地設在所述定位球與所述壓簧之間的墊板,所述墊板設有沿其軸向貫通且與所述第一通氣孔和所述第一排屑孔相連通的第二通氣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周壁上設有沿所述套筒的徑向貫通的第二排屑孔,所述第二排屑孔在所述套筒的軸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排屑孔與所述絲堵的內端之間。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墊板由錫青銅材料制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后端面為與所述定位球適配的弧形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內腔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與所述套筒的后端面之間的方形腔孔段。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內腔孔段與所述方形腔孔段之間設有退刀槽段,且所述絲堵的后端面上設有凹槽。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套筒的內腔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前端面與所述套筒的前端面之間的入口孔段。本發(fā)明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fā)明的實踐了解到。
本發(fā)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頭螺柱用裁絲工具的剖視圖;圖2-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頭螺柱用裁絲工具工作原理示意圖;和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頭螺柱用裁絲工具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一體地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或電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下面參考圖1-5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包括套筒1、絲堵2、定位球3和復位元件4。如圖1所示,具體而言,套筒I的內腔孔包括第一內腔孔段11和與第一內腔孔段11相連且位于第一內腔孔段后面的第二內腔孔段12。第一和第二內腔孔段11、12均可采用圓形螺紋孔,第一內腔孔段11的直徑小于第二內腔孔段12的直徑,第二內腔孔段12的周壁上至少設有一個沿套筒I的徑向貫通的第一排屑孔13,第一排屑孔13的位置鄰近第一內腔孔段11和第二內腔孔段12的連接處。絲堵2設有沿絲堵2軸向貫通的第一通氣孔21且通過與第二內腔孔的螺紋孔的配合擰入第二內腔孔段12內,第一排屑孔13與第一通氣孔21連通。絲堵2的后端面上設有凹槽22,以方便通過改錐擰入和擰出絲堵2。定位球3位于絲堵2的前端面與第一內腔孔段11的后端面之間,并且定位球3的直徑大于第一內腔孔段11的直徑且小于第二內腔孔段12的直徑,因此定位球3能夠在第二內腔孔內移動和轉動。復位元件4在第二內腔孔段12內設在定位球3與絲堵2之間,以朝向第一內腔孔段11的方向常推定位球3,即通過調整絲堵2擰入第二內腔孔12的深度使復位元件4將定位球3向前推動到與第一內腔孔段11的后端面相抵靠的位置且保持該向前的推力,在不裝載雙頭螺柱5時,通過定位球3部分封堵住第二內腔孔段12的前端,減少污物7進入第二內腔孔12內的幾率。優(yōu)選地,第一內腔孔段11的后端面為與定位球3適配的弧形面111,以避免第一內腔孔段11的后端面與定位球2之間的磨損。如圖2所示,首先將本發(fā)明的栽絲工具的后端與氣動工具(圖中未示),例如氣動扳手,相連接,通過氣動工具帶動栽絲工具按箭頭方向旋轉,以使雙頭螺柱5裝載入栽絲工具內且達到極限位置,即雙頭螺柱5的后端頭51通過螺紋配合擰入栽絲工具的第一內腔孔11內且向后推動定位球3使復位元件4被壓縮到極限位置(壓到底)。繼續(xù)轉動栽絲工具將帶動使雙頭螺柱5轉動以使其前端頭52安裝入機體6中。由于第一排屑孔13的位置鄰近第一內腔孔段11和第二內腔孔段12的連接處,在安裝雙頭螺柱5的過程中由于氣動工具的驅動所產(chǎn)生的震動,使得雙頭螺柱5裝載過程所產(chǎn)生的鐵屑和油膩等污物7部分可通過第一排屑孔13排出裁絲工具外或收納在第一排屑孔13內。另外,由于震動,定位球3在雙頭螺柱5的安裝過程中還可在第二內腔孔12內轉動,防止污物7堆積在定位球3與第二內腔段12的周壁之間,以致粘附在第二內腔段12的周壁上。如圖3所示,待雙頭螺柱5安裝完畢后,氣動工具反轉,由于反轉推力雙頭螺柱的前端52不動,后端51隨著裁絲工具的反轉逐漸退出裁絲工具的第一內腔孔11。如圖4所示,待雙頭螺柱5完全退出所述第一內腔孔11后,復位元件4推動定位球3至與第一內腔孔段11的后端面相抵靠的位置且保持該向前的推力。定位球3的移動也會使部分污物7從第一排屑孔13排出裁絲工具外。在雙頭螺柱5的后端51與裁絲工具脫離后,通過氣動工具從裁絲工具的后端向前吹高壓氣流,由于第一排屑孔13與第一通氣孔21連通(氣流可貫穿復位元件4),因此積存在第二內腔端13內和第一排屑孔13內的污物7通過第一排屑孔13排出。最后將氣動工具與裁絲工具分離。由此,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裁絲工具,通過第一排屑孔13和第一通氣孔21,在無需拆分的情況下能夠快速清理裁絲工具的內腔,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長了裁絲工具的使用壽命。另外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裁絲工具結構簡單,便于生產(chǎn)制造。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復位元件4為壓簧,因此不僅降低了本發(fā)明裁絲工具的制造成本且簡化了結構。優(yōu)選地,壓簧采用矩形壓簧,以增加壓簧的回復力。由于壓簧的前端直接與定位球3的后端相抵靠會降低定位球3轉動的幾率,污物7容易形成堆積,因此在第二內腔孔段12內且位于定位球3與壓簧之間設置可移動的墊板8,以促進定位球3的轉動。墊板8設有沿其軸向貫通且與第一通氣孔21和第一排屑孔13相連通的第二通氣孔81。優(yōu)選地,墊板8采用錫青銅材料制成,以進一步提升定位球3轉動的能力。第二內腔孔段12的周壁上至少設有一個沿套筒I的徑向貫通的第二排屑孔14。第二排屑孔14在套筒I的軸向上位于第一排屑孔與絲堵2的內端之間。第二排屑孔14針對墊板8與定位球3和復位元件4由于摩擦所產(chǎn)生的污物7進行排放,同時第二排屑孔14還可以對排屑孔13起到補充排屑的作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套筒I的內腔還包括位于第一內腔孔段11的前端面與套筒I的前端面之間的入口孔段15,入口孔段15的直徑大于第一內腔孔段11的直徑以方便雙頭螺柱5的后端51的插入。如圖5所示,套筒I的內腔還包括位于第二內腔孔段12與套筒I的后端面之間的方形腔孔段16。通過方形腔孔段16,本發(fā)明的裁絲工具與氣動工具連接并隨氣動工具轉動。優(yōu)選地,為了方便加工方形腔孔段16,在第二內腔孔段11與方形腔孔段16之間設有退刀槽段17。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fā)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筒,所述套筒的內腔孔包括第一內腔孔段和與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相連且位于所述第一內腔孔段后面的第二內腔孔段,所述第一和第二內腔孔段均為螺紋孔,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直徑,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周壁上設有沿所述套筒的徑向貫通的第一排屑孔,所述第一排屑孔鄰近所述第一內腔孔段和第二內腔孔段的連接處; 絲堵,所述絲堵設有沿其軸向貫通的第一通氣孔且螺紋配合在所述第二內腔孔段內,所述第一排屑孔與所述第一通氣孔連通; 定位球,所述定位球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直徑且小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直徑,所述定位球位于所述絲堵的前端面與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后端面之間;和 復位元件,所述復位元件在所述第二內腔孔段內設在所述定位球與所述絲堵之間以朝向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方向常推所述定位球。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元件為壓簧。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簧為矩形壓簧。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可移動地設在所述定位球與所述壓簧之間的墊板,所述墊板設有沿其軸向貫通且與所述第一通氣孔和所述第一排屑孔相連通的第二通氣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的周壁上設有沿所述套筒的徑向貫通的第二排屑孔,所述第二排屑孔在所述套筒的軸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排屑孔與所述絲堵的內端之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墊板由錫青銅材料制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后端面為與所述定位球適配的弧形面。
8.根據(jù)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內腔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與所述套筒的后端面之間的方形腔孔段。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內腔孔段與所述方形腔孔段之間設有退刀槽段,且所述絲堵的后端面上設有凹槽。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頭螺柱用栽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內腔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內腔孔段的前端面與所述套筒的前端面之間的入口孔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雙頭螺柱用裁絲工具,該裁絲工具包括套筒,套筒的內腔孔包括第一內腔孔段和與第一內腔孔段相連且位于第一內腔孔段后面的第二內腔孔段,第一內腔孔段的直徑小于第二內腔孔段的直徑,第二內腔孔段的周壁上設有沿套筒的徑向貫通的第一排屑孔,絲堵,絲堵設有沿其軸向貫通的第一通氣孔且螺紋配合在第二內腔孔段內,第一排屑孔與第一通氣孔連通;定位球,定位球的直徑大于第一內腔孔段的直徑且小于第二內腔孔段的直徑,和復位元件,朝向第一內腔孔段的方向常推定位球。由此,本發(fā)明實施例裁絲工具,在無需拆分的情況下能夠快速清理裁絲工具的內腔,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長了裁絲工具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5B27/14GK103192350SQ201210006478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0日
發(fā)明者安海東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