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扳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動工具,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扳機。
背景技術:
目前,現(xiàn)有的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俗稱風炮)的主要結構是由氣動馬達與打擊部件構成。例如,中國專利公開號CN101708601A,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的名稱為一種氣動扳手,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氣動扳手,包括有傳動軸、與傳動軸設置在同一軸線上的氣動轉子,傳動軸外設置的與氣動轉子嚙合傳動的捶打室殼體及前護套,捶打室殼體內通過固定銷固定有捶打塊。這類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的動力來源是空壓機輸出的壓縮空氣,當壓縮空氣帶動氣動馬達轉動后,氣動馬達再帶動相連接的打擊部位進行類似錘打的運動,在每一次敲擊之后,把螺絲擰緊或者卸下來;其輸出的扭力是不連續(xù)的扭力。這類結構的大扭力氣扳機主要缺點是重量重、耗氣量大,即耗能大;并且沖擊力也大,容易損壞螺絲。為了改善上述問題,目前一些實用新型人對現(xiàn)有的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進行了改進,制作出一種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該扳機將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的打擊部位用減速器代替;也就是說,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的主要結構是由氣動馬達與減速器部件構成。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通過減速器將氣動馬達的輸出扭力放大,實現(xiàn)大扭力輸出;并且使扭力連續(xù)輸出。這類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與上述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在相同扭力輸出的情況下,其具有重量輕、耗氣量少,即耗能小的優(yōu)點;并且由于其輸出扭力為連續(xù)扭力,且其輸出轉速很低,因而其沖擊力極?。坏捎谄渫ㄟ^減速器實現(xiàn)大扭力輸出是以極大的減小輸出轉速為代價的,雖然這樣極大的減小了沖擊力,但這使得這類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的輸出轉速很低,導致大扭力氣扳機的工作效率極大的降低。進一步的,為了使大扭力氣扳機具有足夠的輸出轉速和輸出扭力的同時,減小扳機的重量輕、耗氣量,并降低對螺栓的沖擊力;一些實用新型人提出將打擊部位和減速器結合使用,即在現(xiàn)有的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的打擊部位的前部加裝一個減速器,并通過連接軸連接打擊部位的輸出端與減速器的輸入端。該扳機的理論工作機理是馬達連續(xù)輸出的扭矩首先通過打擊部位進行第一次放大;接著第一次放大后的輸出扭力通過連接軸傳送到減速器上,通過減速器進行二次放大;這樣該扳機與上述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在相同扭力輸出的情況下,其可以有效的減小馬達的型號,降低馬達的重量和耗氣量;同時該扳機與由氣動馬達與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在相同扭力輸出的情況下,其可以有效減小減速器的速比,增大扳機輸出轉速,進而有效提高扳機工作效率。這類在現(xiàn)有扳機的打擊部位前加裝減速器而形成的扳機在理論上視乎可行;但通過實際使用的驗證,在打擊部位前加裝減速器后,扳機實際輸出的扭力不僅沒有被減速器放大,反而比未加裝減速器前的輸出扭力更小;這也就是目前現(xiàn)有的扳機中為何一直沒有出現(xiàn)這類在打擊部位前加裝減速器而形成的新型扳機的原因。為何在扳機的打擊部位前加裝減速器后不能達到理論分析的效果,其原因在于由于打擊部位輸出的扭力是不連續(xù)的,其相鄰兩次的輸出扭力之間是有時間間隔的;并且由于打擊部位轉速很快,打擊部位每一次的輸出扭力所持續(xù)的時間很短暫;而減速器的各部件之間又不可避免的存在間隙;這就使得打擊部位輸出的打擊力,即輸出扭力傳遞到減速器上后,首先需要克服減速器的各部件之間存在的間隙,而由于打擊部位每一次輸出的打擊力所持續(xù)的時間很短;這就可能造成打擊部位前一次輸出的打擊力,還未由減速器傳送至扳機輸出終端時,此次打擊部位輸出的打擊力就已經(jīng)結束;而打擊部位下一次輸出的打擊力又還沒跟上,此時減速器內部結構在作用與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減速器內部結構之間的間隙將重新產(chǎn)生;這就導致了打擊部位每一次輸出的打擊力,即輸出扭力傳遞到減速器上后,都需要克服減速器的各部件之間存在的間隙;因而在現(xiàn)有的扳機的打擊部位前加裝減速器后,扳機實際輸出的扭力不僅沒有被減速器放大,反而比未加裝減速器前的輸出扭力更小。另一方面,目前的氣動扳機在擰緊或拆卸螺栓時,受到的反作用力通常是作用到使用者握持氣動扳機的手上;這樣不僅會增加勞動強度,而且在氣動馬達在開始的工作的瞬間,若螺栓的反作用力較大,整個氣動扳機將會反轉,這可能對使用者握持氣動扳機的手造成傷害。為了改善上述問題,目前大輸出扭力的氣動扳機,尤其是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的殼體前部通常會設置支撐力臂,在擰緊或拆卸螺栓時,通過支撐力臂抵靠在工件的支撐點上;這樣在擰緊或拆卸螺栓的過程中螺栓絕大部分反作用力,將通過支撐力臂作用到工件的支撐點上,有效降低使用者握持氣動扳機的力度,進而降低勞動強度;但由于氣動馬達在工作前,其殼體上的支撐力臂與工件的支撐點之間通常存在一定的間距,因而在氣動馬達開始工作時,支撐力臂存在尋找支撐點的過程,即支撐力臂在螺栓反作用力作用下產(chǎn)生反向旋轉直至支撐力臂抵靠在工件支撐點上的過程;所以在氣動馬達開始工作的瞬間,若螺栓的反作用力較大,整個氣動扳機還是會反轉,因而可能對使用者握持氣動扳機的手造成傷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的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其重量重、耗能大,并且沖擊力也大,容易損壞螺絲,以及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工作效率低的問題,提供一種重量輕,耗能小,對螺栓沖擊力小,并且工作效率高的新型扳機。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的氣動扳機在工作過程中,由于螺栓的反作用力使氣動扳機反轉,而對使用者握持氣動扳機的手造成傷害的問題,提供一種新型扳機,可有效解決由于螺栓的反作用力使氣動扳機反轉,而對使用者握持氣動扳機的手造成傷害的問題;并具有操作靈活度與舒適度佳的特點。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扳機,包括扳機殼體、馬達、打擊部位、位于扳機前部的減速器及連接打擊部位與減速器傳動主軸,所述打擊部位與減速器之間的傳動主軸與相對的扳機殼體之間設有防止傳動主軸反轉的防反轉裝置。本方案的傳動主軸連接打擊部位與減速器,即傳動主軸連接打擊部位的輸出端與減速器的輸入端。當本方案扳機的打擊部位輸出的打擊力通過傳動主軸傳遞到減速器上后,首先,同樣也需要克服減速器的各部件之間存在的間隙;當打擊部位前一次輸出的打擊力結束,而打擊部位下一次輸出的打擊力還沒跟上時,在螺栓的反作用力或減速器內部結構作用與反作用力作用下,減速器內部結構將產(chǎn)生反轉趨勢;但由于傳動主軸與相對的扳機殼體之間設有防止傳動主軸反轉的防反轉裝置,因而在螺栓的反作用力或減速器內部結構作用與反作用力作用下,與傳動主軸連接的減速器輸入端也不會產(chǎn)生反轉,因而減速器內部結構將被傳動主軸抵住,不會產(chǎn)生反轉;這樣打擊部位在一次次的輸出打擊力的過程中,可以快速的將減速器的各部件之間存在的間隙消除,使減速器的各部件之間在打擊部位輸出扭力的方向上保持緊密貼合;因而本方案扳機的打擊部位的輸出扭力可以通過傳動主軸傳送到減速器機構上,并迅速通過減速器進行二次放大后由扳機輸出終端輸出。本方案扳機由于打擊部位與減速器之間的傳動主軸與相對的扳機殼體之間設有防止傳動主軸反轉的防反轉裝置;使得打擊部位的輸出扭力能夠通過減速器進行再次放大;與現(xiàn)有的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在相同扭力輸出的情況下,可以有效的減小馬達的型號,降低馬達的重量和耗能。同時本方案扳機與現(xiàn)有的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在相同扭力輸出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減小減速器的速比,增大扳機輸出轉速,進而有效提高扳機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本方案扳機的打擊部位在每一次的敲擊間隔過程中,由于傳動主軸與對應的扳機殼體之間設有防止傳動主軸反轉的防反轉裝置,因而傳動主軸在螺栓的反作用力作用下也不會產(chǎn)生反轉;這樣就可以增大打擊部位的打擊塊每一次撞擊傳動主軸前的轉動行程,進而增大打擊部位的打擊塊每一次撞擊傳動主軸前蓄積的轉動動能,從而增大打擊塊每一次撞擊傳動主軸的撞擊力,使得每一次的輸出力矩增大。本方案扳機與現(xiàn)有的沖擊式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其重量減少45%_55%,耗能量節(jié)約60%-70% ;并且有效減小對螺栓的沖擊力。本方案扳機與現(xiàn)有的與現(xiàn)有的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在相同扭力輸出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減小減速器的速比,增大扳機輸出轉速,進而有效提高扳機工作效率。作為優(yōu)選,防反轉裝置為套設在傳動主軸上的雙向防反轉軸承,雙向防反轉軸承包括外環(huán)、調節(jié)環(huán)及沿外環(huán)內側面呈環(huán)形分布的若干滾軸;所述外環(huán)固定在扳機殼體上;外環(huán)外側面上設有環(huán)形凹槽,且環(huán)形凹槽底面設有至少一個徑向通孔,所述調節(jié)環(huán)可轉動的設于環(huán)形凹槽內,且調節(jié)環(huán)上相對于徑向通孔設有徑向撥桿,該徑向撥桿穿過徑向通孔并位于相鄰兩滾軸之間,且外環(huán)內側面上位于各徑向撥桿兩側分別設有弧形凸起。由于使用者在實際使用時對扭力扳機的輸出扭矩的旋轉方向由不同需求,例如安裝螺栓時,傳動主軸需要順時針輸出扭矩,而拆卸螺栓時則需要傳動主軸輸出逆時針的扭矩;因而將本方案的防反轉裝置設置為雙向防反轉軸承;使用者可以根據(jù)實際使用的需要,通過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調節(jié)環(huán);使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轉動方向為逆時針旋轉或順時針旋轉,當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轉動方向為逆時針旋轉,其限制傳動主軸作順時針旋轉;當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轉動方向為順時針旋轉,其限制傳動主軸作扭時針旋轉。作為優(yōu)選,徑向撥桿兩側的弧形凸起對稱設置,且徑向撥桿兩側的兩弧形凸起構成一人字形弧面。本方案結構的弧形凸起對稱設置且兩弧形凸起構成一人字形弧面,不僅便于加工制作,而且可以降低設計難度,有利于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控制。作為優(yōu)選,滾軸的數(shù)量為n個,且n為偶數(shù);所述徑向通孔的數(shù)量為n/2個,且各徑向通孔呈周向均勻分布,相對應的徑向撥桿的數(shù)量也為n/2個,且各徑向撥桿也呈周向均勻分布;所述外環(huán)內還設有n/2個呈周向均布彈性推動塊,所述彈性推動塊包括對稱設置的兩推塊及設置在兩推塊之間的彈簧;各彈性推動塊設于相鄰兩滾軸之間,各滾軸相鄰兩側分別為徑向撥桿和彈性推動塊,且各滾軸一側抵及徑向撥桿,另一側抵及推塊。由于外環(huán)內還設有n/2個呈周向均布彈性推動塊,且彈性推動塊設于相鄰兩滾軸之間,彈性推動塊的彈簧可以消除滾軸與隔彈性推動塊及徑向撥桿之間的間隙;保證雙向防反轉軸承能夠穩(wěn)定的實現(xiàn)其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徑向撥桿的數(shù)量也為n/2個,且各徑向撥桿也呈周向均勻分布;使得徑向撥桿在調節(jié)各滾軸時,各徑向撥桿的受力均勻,可以降低單個徑向撥桿的受力,提高調節(jié)環(huán)的使用壽命。作為優(yōu)選,徑向撥桿呈T字形,其包括沿調節(jié)環(huán)徑向延伸的徑向塊和沿調節(jié)環(huán)周向延伸的橫向塊;所述各推塊上與滾軸相對的側面為與滾軸側面相對應的凹陷弧面,且滾軸位于凹陷弧面內;所述各滾軸一側抵及橫向塊,另一側抵及凹陷弧面。由于滾軸位于凹陷弧面內,且各滾軸一側抵及橫向塊,另一側抵及凹陷弧面;這使得滾軸可以被限位在橫向塊與彈性推動塊之間不會掉出,當使用者旋轉調節(jié)環(huán)時推動滾軸和弧和滾軸可以平穩(wěn)的轉動。另一方面,當使用者旋轉調節(jié)環(huán)時,徑向撥桿可以推動滾軸和彈性推動塊作環(huán)形移動,實現(xiàn)雙向防反轉軸承的防反轉功能。作為優(yōu)選,各彈性推動塊對應的兩推塊的相對兩側面上分別設有用于限位彈簧的限位槽,所述彈簧的兩端位于對應的兩推塊的限位槽內。本方案結構的限位槽可以提高彈簧的穩(wěn)定性,使徑向撥桿在調節(jié)各滾軸過程中,彈性推動塊能夠穩(wěn)定的起到推動作用。作為優(yōu)選,減速器具有減速器殼體,且減速器殼體可相對于扳機殼體轉動;所述減速器與防反轉裝置之間的傳動主軸上套設有環(huán)形連接套,該環(huán)形連接套的一端往減速器殼體方向延伸并與減速器殼體相連接;環(huán)形連接套與扳機殼體之間設有可使環(huán)形連接套作單向轉動的單向轉動裝置,且環(huán)形連接套單向轉動的的轉動方向與傳動主軸的轉動方向相反;所述減速器殼體前部設有支撐力臂。本方案結構的支撐力臂在尋找支撐點的過程中,扳機的輸出終端受到的螺栓反作用力,由減速器傳遞到減速器殼上后;由于減速器殼體可相對于扳機殼體轉動,并且單向轉動裝置允許環(huán)形連接套沿著與傳動主軸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而螺栓反作用力方向恰好與傳動主軸的轉動方向相反;因而減速器殼在螺栓反作用力作用下,將相對于扳機殼體沿著螺栓反作用力方向旋轉,在扳機殼體不轉動的前提下,使支撐力臂隨著減速器殼體旋轉去尋找支撐點,直至支撐力臂抵靠在支撐點上;這樣無論是在氣動馬達開始的工作的瞬間,還是在氣動馬達工作過程中,操作者握持的扳機殼體部分,都不會在螺栓反作用力下發(fā)生反轉,因而不會對使用者握持扳機的手造成傷害;并且在扳機工作過程中,使用者握持的扳機殼體部分比較平穩(wěn),便于使用者握持,降低勞動強度;并且可以降低噪音。當支撐力臂抵靠在支撐點上后,由于單向轉動裝置的設置,減速器殼體將無法相對于扳機殼體轉動,此時,減速器殼體與扳機殼體構成一個整體,通過支撐力臂作為鎖緊或拆卸螺栓時的支撐,將螺栓拆卸或鎖緊。另外,本方案的單向轉動裝置可以由現(xiàn)有的棘輪機構組成;還可以有現(xiàn)有的單向軸承構成。作為優(yōu)選,單向轉動裝置為套設在環(huán)形連接套上的雙向防反轉軸承,該雙向防反轉軸承的外環(huán)固定在扳機殼體上;所述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外側面至少有一部分為齒形面,與雙向防反轉軸承相對應的扳機殼體上可轉動的設有調節(jié)桿,且調節(jié)桿沿外環(huán)軸向設置;調節(jié)桿上設有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與單向轉動裝置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相嚙合;所述第一齒輪與防反轉裝置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之間設有第三齒輪,第三齒輪可轉動的設置在扳機殼體上,且第三齒輪與第一齒輪及對應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相嚙合。由于單向轉動裝置和防反轉裝置均為雙向防反轉軸承,單向轉動裝置的外環(huán)齒面與調節(jié)桿上的第二齒輪嚙合;而防反轉裝置的外環(huán)齒面與調節(jié)桿上的第一齒輪嚙合,且第一齒輪與防反轉裝置的外環(huán)齒面之間還設有第三齒輪;因而當操作者旋轉調節(jié)桿時,單向轉動裝置的外環(huán)與防反轉裝置的外環(huán)的旋轉方向相反,使得防反轉裝置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允許的旋轉方向恰好與單向轉動裝置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允許的旋轉方向相反。本方案結構通過調節(jié)桿來調節(jié)兩個相同的雙向防反轉軸承,來實現(xiàn)單向轉動裝置允許環(huán)形連接套的旋轉方向與防反轉裝置允許主軸的旋轉方向相反;不僅可以便于調節(jié),而且還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及制作難度。作為優(yōu)選,單向轉動裝置與防反轉裝置之間的扳機殼體內側面上設有環(huán)形擋板,環(huán)形擋板與防反轉裝置之間的傳動主軸上套設有螺紋套;所述減速器殼體上靠近單向轉動裝置的一側內設有連接軸承,該連接軸承的外圈固定在減速器殼體內側面上;與連接軸承相對的傳動主軸上套設有浮動套,且連接軸承的內圈固定在浮動套上;浮動套上遠離減速器的一端沿傳動主軸往螺紋套方向延伸并與螺紋套通過螺紋連接。本方案通過環(huán)形擋板,螺紋套,連接軸承,浮動套將減速器殼體與扳機殼體在軸向上連為一體,并且減速器殼體可相對于扳機殼體轉動。作為優(yōu)選,減速器為行星輪減速器,且減速器殼體構成行星輪減速器的齒圈。行星輪減速器具有傳動效率高,結構緊湊的特定,有利于在扳機上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一,與相同重量的沖擊式氣扳機相比,其輸出扭力可提聞1-1. 5倍;與相同扭力的沖擊式氣扳機相比,重量減少45%-55%,耗能量節(jié)約60%-70% ;并且有效降低力矩輸出終端對螺栓的沖擊。其二,與現(xiàn)有的無沖擊大扭力氣扳機相比,在相同扭力輸出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減小減速器的速比,增大扳機輸出轉速,進而有效提高扳機工作效率。其三,有效解決由于螺栓的反作用力使扳機反轉,而對使用者握持扳機的手造成傷害的問題,并且扳機操作平穩(wěn)。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A-A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中B-B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氣動馬達1、打擊部位2、扳機殼體3、傳動主軸4、防反轉裝置5、螺紋套6、單向轉動裝置7、環(huán)形連接套8、連接軸承9、浮動套10、減速器11、減速器殼體12、支撐力臂13、輸出終端14、環(huán)形擋板15、環(huán)形臺階板16、調節(jié)桿17、第一齒輪18、第三齒輪19、第二齒輪20、調節(jié)環(huán)21、外環(huán)22、徑向通孔23、橫向塊24、徑向撥桿25、滾軸26、彈性推動塊27、凹陷弧面28、弧形凸起29、齒形面30、推塊31、彈簧3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扳機,包括扳機殼體3、馬達1、打擊部位2,傳動主軸4及位于扳機前部的減速器11。上述馬達I可以是氣動馬達,也可以是電動馬達。減速器11具有減速器殼體12,且減速器殼體12可相對于扳機殼體3轉動。減速器11為行星輪減速器,且減速器殼體12構成行星輪減速器的齒圈。傳動主軸4連接打擊部位2與減速器11 ;也就是說,傳動主軸4連接打擊部位2的輸出端與減速器11的輸入端,即傳動主軸4連接減速器11的太陽輪。減速器殼體12前部設有支撐力臂13,且減速器殼體12可相對于扳機殼體3轉動。減速器11的前部設有扳機的輸出終端14。打擊部位2與減速器11之間的傳動主軸4與相對的扳機殼體3之間設有防反轉裝置5。上述防反轉裝置5可以設置為防反轉軸承,即現(xiàn)有的單向軸承,且單向軸承的外圈固定在扳機殼體3內側壁上,單向軸承的內圈固定在傳動主軸4上。通過單向軸承使傳動主軸作單向旋轉運動,在傳動主軸受到與轉動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時,避免傳動主軸方向旋轉。上述防反轉裝置5還可以設置為棘輪機構,具體說是,在傳動主軸4上設置棘輪,并在相對的扳機殼體3上設置棘齒,且棘齒與傳動主軸上的棘輪相配合。該結構類似于棘輪扳手上的棘輪機構。通過棘輪機構使傳動主軸作單向旋轉運動,在傳動主軸受到與轉動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時,避免傳動主軸方向旋轉。減速器11與防反轉裝置5之間的傳動主軸4上套設有環(huán)形連接套8。該環(huán)形連接套8的一端往減速器殼體12方向延伸并與減速器殼體12相連接,具體說是,環(huán)形連接套8上靠近減速器11的一端部具有沿傳動主軸4徑向延伸的環(huán)形臺階板16,環(huán)形臺階板16與減速器殼體12相連接。環(huán)形臺階板16與減速器殼體12之間可以通過焊接相連接。該環(huán)形連接套8可相對于傳動主軸4旋轉。該環(huán)形連接套8與減速器殼體12可相對于扳機殼體3旋轉。該環(huán)形連接套8與扳機殼體3之間設有可使環(huán)形連接套8作單向轉動的單向轉動裝置7,且環(huán)形連接套8單向轉動的轉動方向與傳動主軸4的轉動方向相反;即單向轉動裝置7允許環(huán)形連接套8轉動的旋轉方向與防反轉裝置5允許傳動主軸4轉動的旋轉方向相反。上述單向轉動裝置7可以設置為防反轉軸承,即現(xiàn)有的單向軸承,且單向軸承的外圈固定在扳機殼體3內側壁上,單向軸承的內圈固定在環(huán)形連接套8上。該單向軸承允許環(huán)形連接套轉動的旋轉方向與防反轉裝置允許傳動主軸轉動的旋轉方向相反。通過單向軸承使環(huán)形連接套作單向旋轉運動。上述單向轉動裝置7還可以設置為棘輪機構,具體說是,在環(huán)形連接套8外側面上設置棘輪,并在對應的扳機殼體3上設置棘齒,且棘齒與環(huán)形連接套上的棘輪相配合。該結構類似于棘輪扳手上的棘輪機構。通過棘輪機構使環(huán)形連接套作單向旋轉運動,且該棘輪機構允許環(huán)形連接套轉動的旋轉方向與防反轉裝置允許傳動主軸轉動的旋轉方向相反。單向轉動裝置7與防反轉裝置5之間的扳機殼體內側面上設有環(huán)形擋板15。環(huán)形擋板15與防反轉裝置5之間的傳動主軸4上套設有螺紋套6。減速器殼體12上靠近單向轉動裝置7的一側內設有連接軸承9,且該連接軸承9的外圈固定在減速器殼體12內側面上。與連接軸承9相對的傳動主軸4上套設有浮動套10,且連接軸承9的內圈固定在浮動套10上。浮動套10上遠離減速器12的一端沿傳動主軸往螺紋套6方向延伸并與螺紋套6通過螺紋連接。通過連接軸承9,浮動套10與螺紋套6將減速器殼體12與扳機殼體的環(huán)形擋板6在軸向上連為一體。環(huán)形連接套可相對于浮動套轉動。本實施例的扳機在拆卸或安裝螺栓的過程如下首先是支撐力臂13尋找工件支撐點的過程,即支撐力臂13隨著減速器殼體12旋轉,直至支撐力臂13抵靠在工件的支撐點上;其具體過程如下當氣動馬達I開始工作時,扳機的輸出終端14受到的螺栓反作用力將由減速器11傳遞到減速器殼12上后;由于單向轉動裝置7允許環(huán)形連接套8沿著與傳動主軸4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而螺栓反作用力方向恰好與傳動主軸4的轉動方向相反;因而減速器殼體12在螺栓反作用力作用下,將會相對于扳機殼體3沿著螺栓反作用力方向旋轉;即在扳機殼體3不轉動的前提下,使支撐力臂13隨著減速器殼體12旋轉去尋找支撐點,直至支撐力臂13抵靠在工件支撐點上。本實施例的扳機的支撐力臂13在尋找工件支撐點的過程中,操作者握持的扳機殼體3部分不會在螺栓反作用力下發(fā)生反轉,因而不會對使用者握持扳機的手造成傷害。當支撐力臂13抵靠在工件支撐點上后,由于單向轉動裝置7的設置,減速器殼體12將無法相對于扳機殼體3轉動,此時,減速器殼體12與扳機殼體3構成一個整體;因而扳機可以通過氣動馬達I轉動將力矩由輸出終端14輸出,并通過支撐力臂13作為支撐,對螺栓進行拆卸或鎖緊。在拆卸或鎖緊螺栓的過程中,螺栓的反作用力將主要通過支撐力臂13作用于工件支撐點上。另一方面,當本方案扳機的打擊部位2輸出的打擊力通過傳動主軸4傳遞到減速器11上后,首先,同樣也需要克服減速器11的各部件之間存在的間隙;當打擊部位2前一次輸出的打擊力結束,而打擊部位下一次輸出的打擊力有沒跟上時,在螺栓的反作用力或減速器內部結構作用與反作用力作用下,減速器11內部結構將產(chǎn)生反轉趨勢;但由于傳動主軸4與相對的扳機殼體3之間設有防止傳動主軸4反轉的防反轉裝置5,因而在螺栓的反作用力或減速器內部結構作用與反作用力作用下,與傳動主軸4連接的減速器11的輸入端,即與傳動主軸4連接的減速器11的太陽輪也不會產(chǎn)生反轉;因而減速器11內部結構將被傳動主軸4抵住,不會產(chǎn)生反轉;這樣打擊部位2在一次次的輸出打擊力的過程中,可以快速的將減速器11的各部件之間存在的間隙消除,使減速器的各部件之間在打擊部位輸出扭力的方向上保持緊密貼合;所以本方案扳機的打擊部位的輸出扭力可以通過傳動主軸傳送到減速器機構上,并迅速通過減速器進行二次放大后由扳機輸出終端輸出。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其余結構參照實施例1,其不同之處在于如圖2、圖3、圖4所示,防反轉裝置5為套設在傳動主軸4上的雙向防反轉軸承。單向轉動裝置7為套設在環(huán)形連接套8上的雙向防反轉軸承。雙向防反轉軸承包括外環(huán)22、調節(jié)環(huán)21,及沿外環(huán)22內側面呈環(huán)形分布的若干滾軸26及若干周向分布的彈性推動塊27。防反轉裝置5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外環(huán)22固定在扳機殼體3上,其滾軸26位于傳動主軸4與外環(huán)22之間。單向轉動裝置7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外環(huán)22固定在扳機殼體3上,其滾軸26位于環(huán)形連接套8與外環(huán)22之間。滾軸26的數(shù)量為六個。彈性推動塊27的數(shù)量為三個,各彈性推動塊27設于相鄰兩滾軸26之間,且彈性推動塊呈周向均勻分布。彈性推動塊27包括對稱設置的兩推塊31及設置在兩推塊之間的彈簧32。各彈性推動塊27對應的兩推塊31的相對兩側面上分別設有用于限位彈簧32的限位槽,彈簧32的兩端位于對應的兩推塊的限位槽內。雙向防反轉軸承的外環(huán)22外側面上設有環(huán)形凹槽。環(huán)形凹槽底面設有三個徑向通孔23,且各徑向通孔呈周向均勻分布。調節(jié)環(huán)21可轉動的設于環(huán)形凹槽內,且調節(jié)環(huán)21上相對于徑向通孔23設有徑向撥桿25。徑向撥桿25穿過徑向通孔23并位于相鄰兩滾軸26之間。徑向撥桿25呈T字形,其包括沿調節(jié)環(huán)徑向延伸的徑向塊和沿調節(jié)環(huán)周21向延伸的橫向塊24。各彈性推動塊27位于相鄰兩滾軸26之間,各徑向撥桿25也位于相鄰兩滾軸26之間,且各滾軸26相鄰兩側分別為徑向撥桿25和彈性推動塊27。各推塊31上與滾軸16相對的側面為與滾軸側面相對應的凹陷弧面28,且滾軸26位于凹陷弧面28內;各滾軸26 —側抵及橫向塊24,另一側抵及凹陷弧面28。外環(huán)22內側面上位于各徑向撥桿25兩側分別設有弧形凸起29。徑向撥桿兩側的弧形凸起29對稱設置,且徑向撥桿兩側的兩弧形凸起29構成一人字形弧面;位于徑向撥桿25相鄰兩側的滾軸26與徑向撥桿兩側的兩弧形凸起29相對應。與雙向防反轉軸承相對應的扳機殼體3上可轉動的設有調節(jié)桿17,且調節(jié)桿17沿外環(huán)22軸向設置。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21外側面至少有一部分為齒形面30。調節(jié)桿17上設有第一齒輪18和第二齒輪20 ;具體說是,調節(jié)桿17上與防反轉裝置5相對應的部位設有第一齒輪18 ;調節(jié)桿17上與單向轉動裝置7相對應的部位設有第二齒輪20。第二齒輪20與單向轉動裝置7相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30相( 合。第一齒輪18與防反轉裝置5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30之間還設有第三齒輪19。第三齒輪19可轉動的設置在扳機殼體3上,且第三齒輪的轉軸與第一齒輪的轉軸相平行。第三齒輪19與第一齒輪18及對應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30面相嚙合,即第一齒輪通過第三齒輪與防反轉裝置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相嚙合。由于使用者在實際使用時,對扭力扳機的輸出扭矩的旋轉方向有不同需求,例如安裝螺栓時,傳動主軸需要順時針輸出扭矩,而拆卸螺栓時則可能需要傳動主軸輸出逆時針的扭矩。因而將防反轉裝置5和單向轉動裝置7均設置為雙向防反轉軸承。使用者可以根據(jù)實際使用的需要,對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轉動方向進行調節(jié),其具體調節(jié)過程如下如圖2、圖3所示,當使用者順時針旋轉調節(jié)桿17時,第一齒輪18通過第三齒輪19帶動與防反轉裝置5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21作順時針旋轉。該調節(jié)環(huán)21帶動徑向撥桿25推動對應的滾軸26沿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使所有的滾軸26和彈性推動塊27 一起沿順時針方向旋轉;直至徑向撥桿25 —側的滾軸26卡在弧形凸起29的弧面與傳動主軸4側面之間時,調節(jié)環(huán)21停止轉動,同時調節(jié)桿17也停止轉動;此時傳動主軸4只能作逆時針轉動,無法順時針轉動。如圖2、4所示,當使用者順時針旋轉調節(jié)桿17時,第二齒輪20將帶動與單向轉動裝置7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21作逆時針旋轉。該調節(jié)環(huán)21帶動徑向撥桿25推動對應的滾軸26沿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使所有的滾軸26和彈性推動塊27 —起沿逆時針方向旋轉;直至徑向撥桿25 —側的滾軸26卡在弧形凸起29的弧面與環(huán)形連接套8側面之間時,調節(jié)環(huán)21停止轉動,同時調節(jié)桿17也停止轉動;此時環(huán)形連接套8只能作順時針轉動,無法逆時針轉動。同理,當使用者逆時針旋轉調節(jié)桿17,對雙向防反轉軸承進行調節(jié)時,傳動主軸4只能作順時針轉動,而環(huán)形連接套8只能作逆時針轉動。[0057]本實施例,通過旋轉調節(jié)桿17來對防反轉裝置5和單向轉動裝置7對應的為雙向防反轉軸承進行調節(jié),不僅可以實現(xiàn)傳動主軸4和環(huán)形連接套8的單向轉動,而且還使得環(huán)形連接套8的可轉動方向與傳動主軸4的可轉動方向相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扳機,包括扳機殼體(3)、馬達(I)、打擊部位(2)、位于扳機前部的減速器(11)及連接打擊部位與減速器傳動主軸(4),其特征是,所述打擊部位(2)與減速器之間的傳動主軸(4)與相對的扳機殼體(3)之間設有防止傳動主軸(4)反轉的防反轉裝置(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所述防反轉裝置(5)為套設在傳動主軸(4)上的雙向防反轉軸承,雙向防反轉軸承包括外環(huán)(22)、調節(jié)環(huán)(21)及沿外環(huán)內側面呈環(huán)形分布的若干滾軸(26);所述外環(huán)(22)固定在扳機殼體(3)上;外環(huán)(22)外側面上設有環(huán)形凹槽,且環(huán)形凹槽底面設有至少一個徑向通孔(23),所述調節(jié)環(huán)(21)可轉動的設于環(huán)形凹槽內,且調節(jié)環(huán)上相對于徑向通孔設有徑向撥桿(25),該徑向撥桿穿過徑向通孔并位于相鄰兩滾軸(26)之間,且外環(huán)(22)內側面上位于各徑向撥桿(25)兩側分別設有弧形凸起(29)。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徑向撥桿(25)兩側的弧形凸起 (29)對稱設置,且徑向撥桿兩側的兩弧形凸起構成一人字形弧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所述滾軸(26)的數(shù)量為η個, 且η為偶數(shù);所述徑向通孔(23)的數(shù)量為η/2個,且各徑向通孔呈周向均勻分布,相對應的徑向撥桿(25)的數(shù)量也為η/2個,且各徑向撥桿也呈周向均勻分布;所述外環(huán)(22)內還設有η/2個呈周向均布彈性推動塊(27),所述彈性推動塊包括對稱設置的兩推塊(31)及設置在兩推塊之間的彈簧(32);各彈性推動塊(27)設于相鄰兩滾軸(26)之間,各滾軸(26)相鄰兩側分別為徑向撥桿(25)和彈性推動塊(27),且各滾軸(26)—側抵及徑向撥桿,另一側抵及推塊。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所述徑向撥(25)桿呈T字形,其包括沿調節(jié)環(huán)(21)徑向延伸的徑向塊和沿調節(jié)環(huán)周向延伸的橫向塊(24);所述各推塊(31) 上與滾軸相對的側面為與滾軸側面相對應的凹陷弧面(28),且滾軸位于凹陷弧面內;各滾軸(26 ) —側抵及橫向塊(24),另一側抵及凹陷弧面(28 )。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各彈性推動塊(27)對應的兩推塊 (31)的相對兩側面上分別設有用于限位彈簧(32)的限位槽,所述彈簧的兩端位于對應的兩推塊的限位槽內。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減速器具有減速器殼體(12),且減速器殼體(12)可相對于扳機殼體(3)轉動;所述減速器(11)與防反轉裝置(5)之間的傳動主軸(4)上套設有環(huán)形連接套(8),該環(huán)形連接套的一端往減速器殼體方向延伸并與減速器殼體(12)相連接;環(huán)形連接套(8)與扳機殼體(3)之間設有可使環(huán)形連接套(8) 作單向轉動的單向轉動裝置(7 ),且環(huán)形連接套(8 )單向轉動的轉動方向與傳動主軸(4 )的轉動方向相反;所述減速器殼體前部設有支撐力臂(13)。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所述單向轉動裝置(7)為套設在環(huán)形連接套(8)上的雙向防反轉軸承,該雙向防反轉軸承的外環(huán)(22)固定在扳機殼體(3) 上;所述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21)外側面至少有一部分為齒形面(30),與雙向防反轉軸承相對應的扳機殼體(3)上可轉動的設有調節(jié)桿(17),且調節(jié)桿沿外環(huán)軸向設置;調節(jié)桿上設有第一齒輪(18 )和第二齒輪(20 ),所述第二齒輪(20 )與單向轉動裝置(7 )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30)相嚙合;所述第一齒輪(18)與防反轉裝置(5)對應的雙向防反轉軸承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30)之間設有第三齒輪(19),第三齒輪可轉動的設置在扳機殼體上,且第三齒輪與第一齒輪及對應的調節(jié)環(huán)齒形面相嚙合。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所述單向轉動裝置(7)與防反轉裝置(5)之間的扳機殼體(3)內側面上設有環(huán)形擋板(15),環(huán)形擋板與防反轉裝置(5)之間的傳動主軸(4)上套設有螺紋套(6);所述減速器殼體(12)上靠近單向轉動裝置(7)的一側內設有連接軸承(9),該連接軸承的外圈固定在減速器殼體(12)內側面上;與連接軸承相對的傳動主軸(4)上套設有浮動套(10),且連接軸承(9)的內圈固定在浮動套上;浮動套上遠離減速器的一端沿傳動主軸往螺紋套(6)方向延伸并與螺紋套(6)通過螺紋連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新型扳機,其特征是,所述減速器(11)為行星輪減速器,且減速器殼體(12)構成行星輪減速器的齒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扳機,旨在提供一種重量輕,耗能小,對螺栓沖擊力小,工作效率高;并可有效解決由于螺栓的反作用力使氣動扳機反轉,而對使用者握持氣動扳機的手造成傷害的問題的扳機。它包括扳機殼體、馬達、打擊部位、位于扳機前部的減速器及連接打擊部位與減速器傳動主軸,所述打擊部位與減速器之間的傳動主軸與相對的扳機殼體之間設有防止傳動主軸反轉的防反轉裝置。
文檔編號B25F5/00GK202846438SQ20122047983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9日
發(fā)明者黃仁虎 申請人:黃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