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緊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夾緊固定裝置包括支架、第一夾固件、第二夾固件、第三夾固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推拉件,第一夾固件固定于支架上,第一夾固件的第一及第二側分別設有第一及第二組凹槽,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活動設置于支架上,第二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三凹槽,第三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四凹槽,第一及第二限位件活動設置于支架上,推拉件的第一及第二端分別連接至第一及第二限位件,當拉動推拉件時,帶動第一及第二限位件相向移動,來驅動第二及第三夾固件相向移動,使第一凹槽與第三凹槽形成第一夾固空間,第二凹槽與第四凹槽形成第二夾固空間,以分別收容并緊固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本發(fā)明節(jié)省了人力及時間,提高了生成效率。
【專利說明】夾緊固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夾緊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一些產品如燈具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常會在組裝完成后的產品殼體如燈具殼體內安裝零組件。在安裝過程中,需要裝配人員用手握持產品殼體的定位部。其中該產品的定位部無需裝配零組件,且握持該產品殼體的定位部方便裝配人員進行零組件的裝配。但是,這樣的裝配方式每次只能進行一個產品的裝配,造成人力浪費,同時浪費時間,生成效率較低。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夾緊固定裝置,以夾緊固定產品殼體的定位部,以方便裝配人員對多個產品進行零組件的裝配,節(jié)省了人力及時間,同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夾緊固定裝置,用于夾緊固定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所述夾緊固定裝置包括支架、第一夾固件、第二夾固件、第三夾固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推拉件,所述第一夾固件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一組凹槽,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二側設有第二組凹槽,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凹槽貫穿所述第一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二夾固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貫穿于所述第二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三凹槽對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三夾固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貫穿于所述第三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四凹槽對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限位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并對應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第二限位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并對應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推拉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推拉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當拉動所述推拉件時,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均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一凹槽與所述第三凹槽形成第一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一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四凹槽形成第二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
[0005]其中,當推動所述推拉件時,驅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均朝背離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來增大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以便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脫離所述夾緊固定裝置。
[0006]其中,所述支架的兩側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導軌,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二側收容于所述第一導軌內,以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二側收容于所述第二導軌內,以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
[0007]其中,所述支架包括支撐板及支柱,所述支柱的第一端設置于所述支撐板的底部,以支撐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通槽,以對應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所述支撐板的頂部的第一端處設有第一及第二固定塊,所述支撐板的頂部的第二端處設有第三及第四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內設有第一導槽,所述第一導槽貫穿所述第一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二固定塊內設有第二導槽,所述第二導槽貫穿所述第二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固定塊的第一側對應所述第二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三固定塊內設有第三導槽,所述第三導槽貫穿所述第三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四固定塊內設有第四導槽,所述第四導槽貫穿所述第四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三固定塊的第一側對應所述第四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導槽與所述第三導槽之間形成所述第一導軌,所述第二導槽與所述第四導槽之間形成所述第二導軌,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二側嵌入所述第一及第三導槽內,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二側嵌入所述第二及第四導槽內。
[0008]其中,所述支架還包括定位板,所述支柱的第二端設置于所述定位板,以穩(wěn)固支撐所述支撐板。
[0009]其中,所述定位板上并排設置有第一及第二組通孔,以分別對應所述第一及第二夾緊空間,并與所述第一及第二夾緊空間共同收容并緊固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
[0010]其中,所述推動件包括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掛鉤,所述第一連接件的第一端連作為所述推動件的第一端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上,所述第一連接件的第二端活動連接至所述掛鉤,所述第二連接件的第一端作為所述推動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上,所述第二連接件的第二端活動連接至所述掛鉤,通過提拉所述掛鉤,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連接件相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
[0011]其中,所述掛鉤包括本體部、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及第一至第四卡孔,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分別設置于所述本體部的兩端,所述第三及第四卡孔相鄰設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之間的本體部上,所述第一滑道連接在所述第一卡孔與所述第三卡孔之間,所述第二滑道連接在所述第二卡孔與所述第四卡孔之間,所述第一連接件的第二端設有第一軸柱,以用于與所述第一及第三卡孔卡合連接,所述第二連接件的第二端設有第二軸柱,以用于與所述第二及第四卡孔卡合固定,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待裝配產品分別收容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內時,所述第一軸柱卡合于所述第三卡孔,所述第二軸柱卡合于所述第四卡孔,當提拉并推動所述本體部時,所述第一軸柱脫離所述第三卡孔,并通過所述第一滑道滑向所述第一卡孔,所述第二軸柱脫離所述第四卡孔,并通過所述第二滑道滑向所述第二卡孔,當所述第一及第二軸柱分別卡合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內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增大到最大。
[0012]其中,所述夾緊固定裝置還包括第一及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夾固件與所述第二夾固件之間,所述第二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夾固件與所述第三夾固件之間,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收容并緊固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內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彈性件處于壓縮狀態(tài),當推動所述推拉件時,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均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并脫離抵頂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彈性件彈性恢復來抵頂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
[0013]其中,所述第一彈性件為第一彈簧,所述第二彈性件為第二彈簧,所述第一彈性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彈性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一側,所述第二彈性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第二彈簧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一側。
[0014]本發(fā)明所述夾緊固定裝置包括支架、第一夾固件、第二夾固件、第三夾固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推拉件,所述第一夾固件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一組凹槽,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二側設有第二組凹槽,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凹槽貫穿所述第一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二夾固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貫穿于所述第二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三凹槽對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三夾固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貫穿于所述第三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四凹槽對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限位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并對應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第二限位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并對應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推拉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推拉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當拉動所述推拉件時,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均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一凹槽與所述第三凹槽形成第一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一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四凹槽形成第二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本發(fā)明并非通過人工用手握持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的方式來對待裝配產品進行固定,且每次可對多個待裝配產品進行零組件的裝配,從而節(jié)省了人力及時間,提供了產生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夾緊固定裝置的示意圖;
[0017]圖2是圖1中的掛鉤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較佳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夾緊固定裝置100。所述夾緊固定裝置100用于夾緊固定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所述夾緊固定裝置100包括支架10、第一夾固件20、第二夾固件30、第三夾固件40、第一限位件50、第二限位件60及推拉件70。所述第一夾固件20固定于所述支架10上。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第一側設有第一組凹槽21。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第二側設有第二組凹槽22。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凹槽21及22貫穿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二夾固件30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第一側設有第三凹槽31。所述第三凹槽31貫穿于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三凹槽31對應所述第一凹槽21。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第一側設有第四凹槽41。所述第四凹槽41貫穿于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四凹槽41對應所述第二凹槽22。所述第一限位件50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并對應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第二側32。所述第二限位件60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并對應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第二側42。所述推拉件70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50。所述推拉件70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60。當拉動所述推拉件70時,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50及60均朝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30及40朝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一凹槽11與所述第三凹槽31形成第一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一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所述第二凹槽12與所述第四凹槽41形成第二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
[0020]當推動所述推拉件70時,驅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50及60均朝背離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30及40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來增大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以便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脫離所述夾緊固定裝置100。
[0021]具體地,所述支架10的兩側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導軌11及12。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第二側收容于所述第一導軌11內,以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第二側收容于所述第二導軌12內,以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
[0022]進一步地,所述支架10包括支撐板13及支柱14。所述支柱14的第一端設置于所述支撐板13的底部,以支撐所述支撐板13。所述支撐板13上設有通槽,以對應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所述支撐板13的頂部的第一端處設有第一及第二固定塊131及132。所述支撐板13的頂部的第二端處設有第三及第四固定塊133及134。所述第一固定塊131內設有第一導槽。所述第一導槽貫穿所述第一固定塊131的第一側。所述第二固定塊132內設有第二導槽。所述第二導槽貫穿所述第二固定塊132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固定塊131的第一側對應所述第二固定塊132的第一側。所述第三固定塊133內設有第三導槽。所述第三導槽貫穿所述第三固定塊133的第一側。所述第四固定塊134內設有第四導槽。所述第四導槽貫穿所述第四固定塊134的第一側。所述第三固定塊133的第一側對應所述第四固定塊134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導槽與所述第三導槽之間形成所述第一導軌11。所述第二導槽與所述第四導槽之間形成所述第二導軌12。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第二側32嵌入所述第一及第三導槽內。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第二側42嵌入所述第二及第四導槽內。
[0023]所述支架10還包括定位板15。所述支柱14的第二端設置于所述定位板15,以穩(wěn)固支撐所述支撐板13。
[0024]其中,所述定位板15上并排設置有第一及第二組通孔151及152,以分別對應所述第一及第二夾緊空間,并與所述第一及第二夾緊空間共同收容并緊固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
[0025]進一步地,所述推動件70包括第一連接件71、第二連接件72及掛鉤73。所述第一連接件71的第一端作為所述推動件70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50上。所述第一連接件71的第二端活動連接至所述掛鉤73。所述第二連接件72的第一端作為所述推動件70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60上。所述第二連接件72的第二端活動連接至所述掛鉤73。通過提拉所述掛鉤73,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連接件71及73相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50及60夾緊固定裝置朝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
[0026]請繼續(xù)參考圖2,所述掛鉤73包括本體部731、第一滑道732、第二滑道733及第一至第四卡孔734-737。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734及735分別設置于所述本體部731的兩端。所述第三及第四卡孔736及737相鄰設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734及735之間的本體部731上。所述第一滑道732連接在所述第一^^孔734與所述第三卡孔736之間。所述第二滑道733連接在所述第二卡孔735與所述第四卡孔737之間。所述第一連接件71的第二端設有第一軸柱711,以用于與所述第一及第三卡孔734及736卡合連接。所述第二連接件72的第二端設有第二軸柱721,以用于與所述第二及第四卡孔735及737卡合固定。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待裝配產品分別收容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內時,所述第一軸柱711卡合于所述第三卡孔736。所述第二軸柱卡721合于所述第四卡孔737。當提拉并推動所述本體部731時,所述第一軸柱711脫離所述第三卡孔736,并通過所述第一滑道732滑向所述第一卡孔734。所述第二軸柱721脫離所述第四卡孔737,并通過所述第二滑道733滑向所述第二卡孔735。當所述第一及第二軸柱711及721分別卡合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734及735內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增大到最大。此時,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可以從所述夾緊固定裝置100中脫離出來。
[0027]進一步地,所述夾緊固定裝置100還包括第一及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夾固件20與所述第二夾固件30之間。所述第二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夾固件20與所述第三夾固件40之間。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收容并緊固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內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彈性件處于壓縮狀態(tài)。當推動所述推拉件70時,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50及60均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并脫離抵頂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30及40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彈性件彈性恢復來分別抵頂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30及40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
[0028]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彈性件為第一彈簧。所述第二彈性件為第二彈簧。所述第一彈性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彈性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第一側。所述第二彈性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第二側。所述第二彈簧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第一側。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彈性件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如為彈片等。
[0029]在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夾緊固定裝置100包括支架10、第一夾固件20、第二夾固件30、第三夾固件40、第一限位件50、第二限位件60及推拉件70。所述第一夾固件20固定于所述支架10上。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第一側設有第一組凹槽21。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第二側設有第二組凹槽22。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凹槽21及22貫穿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二夾固件30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第一側設有第三凹槽31。所述第三凹槽31貫穿于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三凹槽31對應所述第一凹槽21。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第一側設有第四凹槽41。所述第四凹槽41貫穿于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四凹槽41對應所述第二凹槽22。所述第一限位件50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并對應所述第二夾固件30的第二側32。所述第二限位件60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并對應所述第三夾固件40的第二側42。所述推拉件70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50。所述推拉件70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60。當拉動所述推拉件70時,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50及60均朝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30及40朝所述第一夾固件20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一凹槽11與所述第三凹槽31形成第一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一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所述第二凹槽12與所述第四凹槽41形成第二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因此,本發(fā)明并非通過人工用手握持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的方式來對待裝配產品進行固定,且每次可對多個待裝配產品進行零組件的裝配,從而節(jié)省了人力及時間,提供了產生效率。
[0030]以上所述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夾緊固定裝置,用于夾緊固定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固定裝置包括支架、第一夾固件、第二夾固件、第三夾固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推拉件,所述第一夾固件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一組凹槽,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二側設有第二組凹槽,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凹槽貫穿所述第一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二夾固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貫穿于所述第二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三凹槽對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三夾固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一側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貫穿于所述第三夾固件的頂部及底部,所述第四凹槽對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限位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并對應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第二限位件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并對應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推拉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推拉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當拉動所述推拉件時,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均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一凹槽與所述第三凹槽形成第一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一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四凹槽形成第二夾固空間,以收容并緊固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推動所述推拉件時,驅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均朝背離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來增大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以便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脫離所述夾緊固定裝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兩側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導軌,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二側收容于所述第一導軌內,以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二側收容于所述第二導軌內,以活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撐板及支柱,所述支柱的第一端設置于所述支撐板的底部,以支撐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通槽,以對應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所述支撐板的頂部的第一端處設有第一及第二固定塊,所述支撐板的頂部的第二端處設有第三及第四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內設有第一導槽,所述第一導槽貫穿所述第一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二固定塊內設有第二導槽,所述第二導槽貫穿所述第二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固定塊的第一側對應所述第二固定塊的第一偵U,所述第三固定塊內設有第三導槽,所述第三導槽貫穿所述第三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四固定塊內設有第四導槽,所述第四導槽貫穿所述第四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三固定塊的第一側對應所述第四固定塊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導槽與所述第三導槽之間形成所述第一導軌,所述第二導槽與所述第四導槽之間形成所述第二導軌,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二側嵌入所述第一及第三導槽內,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二側嵌入所述第二及第四導槽內。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還包括定位板,所述支柱的第二端設置于所述定位板,以穩(wěn)固支撐所述支撐板。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上并排設置有第一及第二組通孔,以分別對應所述第一及第二夾緊空間,并與所述第一及第二夾緊空間共同收容并緊固所述第一及第二組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件包括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掛鉤,所述第一連接件的第一端連作為所述推動件的第一端接至所述第一限位件上,所述第一連接件的第二端活動連接至所述掛鉤,所述第二連接件的第一端作為所述推動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限位件上,所述第二連接件的第二端活動連接至所述掛鉤,通過提拉所述掛鉤,帶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連接件相向移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朝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掛鉤包括本體部、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及第一至第四卡孔,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分別設置于所述本體部的兩端,所述第三及第四卡孔相鄰設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之間的本體部上,所述第一滑道連接在所述第一卡孔與所述第三卡孔之間,所述第二滑道連接在所述第二卡孔與所述第四卡孔之間,所述第一連接件的第二端設有第一軸柱,以用于與所述第一及第三卡孔卡合連接,所述第二連接件的第二端設有第二軸柱,以用于與所述第二及第四卡孔卡合固定,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待裝配產品分別收容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內時,所述第一軸柱卡合于所述第三卡孔,所述第二軸柱卡合于所述第四卡孔,當提拉并推動所述本體部時,所述第一軸柱脫離所述第三卡孔,并通過所述第一滑道滑向所述第一卡孔,所述第二軸柱脫離所述第四卡孔,并通過所述第二滑道滑向所述第二卡孔,當所述第一及第二軸柱分別卡合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孔內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增大到最大。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固定裝置還包括第一及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夾固件與所述第二夾固件之間,所述第二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夾固件與所述第三夾固件之間,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待裝配產品的定位部收容并緊固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夾固空間內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彈性件處于壓縮狀態(tài),當推動所述推拉件時,所述第一及第二限位件均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并脫離抵頂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彈性件彈性恢復來抵頂所述第二及第三夾固件朝背離所述第一夾固件的方向移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夾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件為第一彈簧,所述第二彈性件為第二彈簧,所述第一彈性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彈性件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二夾固件的第一側,所述第二彈性件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夾固件的第二側,所述第二彈簧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第三夾固件的第一側。
【文檔編號】B25B11/02GK104227617SQ201310237680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6月14日
【發(fā)明者】周明杰, 習文勇 申請人:海洋王(東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