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鎖定裝置。
背景技術:
用于鎖定諸如汽車等車輛的行李箱蓋的鎖定裝置通常位于行李箱蓋上,并且包括:閂鎖,其鎖定設置在車輛主體上的鎖扣(striker);棘輪,其用于鎖定閂鎖,以保持閂鎖對鎖扣的鎖定;以及桿件,其使鎖定閂鎖的棘輪運轉,以此釋放閂鎖。閂鎖、棘輪和桿件支撐在金屬底座上。另外,通過包括電機的驅動器來使桿件運轉的鎖定裝置也是已知的。
通常,驅動器的控制開關設置于乘客艙(passengercompartment)內,因而無法從行李箱的內部操作該開關。因此,還已知一種通過驅動器來使釋放桿件運轉的鎖定裝置,并且在該鎖定裝置中,單獨地設有緊急手柄(以下簡稱為手柄),利用該手柄可以從行李箱的內部操作所述桿件。
在這種類型的鎖定裝置中,例如,各國的法規(guī)要求手柄設置在鎖定裝置上,并且在將手柄設置在鎖定裝置上的情況下,例如,將可拆卸地連接有手柄的金屬手柄殼體焊接到底座。此外,在專利文獻1和2中所述的鎖定裝置中,預先將能夠與手柄殼體連接的連接部一體地設置在底座上。手柄殼體具有鎖爪,該鎖爪與底座上的連接部扣合,并且通過使鎖爪與底座上的連接部扣合將手柄殼體連接到底座。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第475434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第2011-48429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技術問題
根據(jù)需要將金屬手柄殼體焊接到底座上會增加制作鎖定裝置所需的工時和成本。如專利文獻1和2所說明的鎖定裝置,在預先將能夠與手柄殼體連接的連接部一體地設置在底座上且使鎖爪與連接部扣合從而將手柄殼體連接到底座的情況下,可以減少工時和成本。然而另一方面,通過鎖爪與連接部的扣合的方式將手柄殼體連接到底座上比通過焊接進行連接的強度差,這使人們擔心手柄殼體會因行李箱蓋關閉時產生的沖擊而脫位。
鑒于上述情況提出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靠性優(yōu)異且能夠減少制作鎖定裝置自身所需的工時和成本的鎖定裝置。
技術方案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的鎖定裝置包括:閂鎖,其能夠在所述閂鎖將所述鎖扣鎖定的鎖定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移動;棘輪,其能夠在卡止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所述卡止位置處,所述棘輪與移動至所述鎖定位置的所述閂鎖卡合以防止所述閂鎖向所述解鎖位置移動,在所述釋放位置處,所述棘輪釋放所述閂鎖;桿件,其被構造成使所述棘輪向著所述釋放位置移動;驅動器,其包括用于操作所述桿件的電機;底座,其支撐所述閂鎖、所述棘輪、所述桿件以及所述驅動器;以及外殼,其固定至所述底座,并且將至少所述驅動器容納在所述底座與所述外殼自身之間,其中,能夠附接操作件的附接部一體地設置在所述外殼上,所述操作件連接至所述桿件以使所述桿件能夠被手動操作。
有益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可靠性優(yōu)異且能夠減少制作鎖定裝置自身所需的工時和成本的鎖定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了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鎖定裝置的示例。
圖2是示出了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的鎖定部的構造的前視立體圖。
圖3是示出了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的驅動器的內部構造的前視立體圖。
圖4是示出了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的驅動器的內部構造的后視立體圖。
圖5示出了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的解鎖狀態(tài)。
圖6示出了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的鎖定狀態(tài)。
圖7示出了通過電機運轉使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解鎖的解鎖操作。
圖8示出了通過操作手柄使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解鎖的解鎖操作。
圖9示出了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的手柄和手柄連接部的構造。
圖10示出了沿圖9中線x-x截取的剖面。
圖11示出了在操作手柄時圖1所示的鎖定裝置的手柄動作。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鎖定裝置的示例構造以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鎖定裝置1是用于鎖定車輛的行李箱蓋的鎖定裝置。鎖定裝置1置于行李箱蓋tl上并鎖定設置在車輛主體b上的鎖扣2以鎖定行李箱蓋tl。
圖2示出了鎖定裝置1的鎖定部的構造,圖3和圖4示出了鎖定裝置1的驅動器的內部構造。
鎖定裝置1包括:閂鎖10,其用于鎖定鎖扣2(參照圖1);棘輪11,其用于鎖定閂鎖10,以保持閂鎖10對鎖扣2的鎖定;桿件12,其致使用于鎖定閂鎖10的棘輪11運轉,以釋放閂鎖10;驅動器13,其使桿件12運轉;底座14,該底座支撐閂鎖10、棘輪11、桿件12和驅動器13;以及外殼15。應當注意,在圖3中省略了外殼15,在圖4中省略了底座14
閂鎖10具有鎖定槽20,鎖扣2可進入該鎖定槽,并且閂鎖10在鎖扣2可進入鎖定槽20的解鎖位置與防止已經進入鎖定槽20的鎖扣2從鎖定槽20脫位的鎖定位置之間移動。
棘輪11在卡止位置與閂鎖10被釋放的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卡止位置處,已經移動至鎖定位置的閂鎖10被鎖定以防止閂鎖10向解鎖位置移動的。
閂鎖10在鎖定位置和解鎖位置之間的移動以及棘輪11在卡止位置和釋放位置之間的移動均為旋轉運動。構成閂鎖10圍繞其旋轉的旋轉軸的銷21和構成棘輪11圍繞其旋轉的旋轉軸的銷22由底座14支撐。
驅動器13包括電機23、用于將電機23的動力傳輸至桿件12的蝸桿24和蝸輪25。蝸桿24被固定至電機23的輸出軸,并且與蝸桿24嚙合的蝸輪25隨著蝸桿24的旋轉而旋轉。
凸輪26設在蝸輪25上,并使該凸輪26與桿件12滑動接觸,凸輪26隨著蝸輪25的旋轉而滑動,進而致使桿件12旋轉。以這樣的方式被轉動的桿件12壓靠在棘輪11上,并且被桿件12壓靠的棘輪11會從卡止位置移動到釋放位置。
構成電機23和蝸輪25的旋轉軸的銷27和構成桿件12的旋轉軸的銷28由底座14支撐。
為了在底座14和外殼15之間部分地容納驅動器13和桿件12,外殼15部分地覆蓋驅動器13和桿件12,并且外殼15被固定至底座14。在圖示的示例中,外殼15通過螺釘29a、29b、29c在三個位置處被緊固至底座14。
底座14是由諸如鋼鐵等金屬材料制成的板材形成的,外殼15由樹脂材料形成。
鎖定裝置1還包括控制件,該控制件能夠實現(xiàn)使得棘輪11從卡止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的桿件12的手動操作。在該示例中,控制件為可拉動的手柄16。
手柄16具有柄40和抓握部41,其中,該軸沿手柄16被拉動的方向延伸,抓握部設置在柄40的遠端部處。柄40的近端部42經由線17連接至桿件12的被設置為從外殼15露出的連接部43。
接著,附接部44被一體地設置在外殼15上,從而使得手柄16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至外殼15,并且將手柄16被附接至附接部44。
下面,將參照圖5至圖9來說明鎖定裝置1的操作。
在底座14上設有用于限定鎖扣2進入閂鎖10的鎖定槽20的進入方向的切口30。切口30以從底座14的一個邊緣起基本上呈直線狀延伸的方式形成。隨著行李箱蓋tl被關閉,鎖扣2會沿著切口30按照箭頭a所示的方向移動,由此鎖扣2進入鎖定槽20。
在圖5示出的狀態(tài)下,閂鎖10處于解鎖位置,棘輪11處于釋放位置。在該狀態(tài)下,閂鎖10的鎖定槽20的入口被設置為與底座14中的切口30重疊,并且鎖扣2能夠通過切口30進入鎖定槽20。已經進入鎖定槽20的鎖扣2與鎖定槽20的在鎖扣2的進入方向上位于鎖定槽20的更深處的側面20a鄰接,由此使閂鎖10沿由箭頭b指示的方向旋轉。這使得閂鎖10向著鎖定位置移動。
如圖6所示,隨著閂鎖10向著鎖定位置移動,閂鎖10的鎖定槽20的入口移動遠離底座14中的切口30,并且朝向棘輪11,棘輪11位于相對于鎖扣2進入鎖定槽20和切口30的進入方向的側方,由此防止鎖扣2從鎖定槽20脫出。
閂鎖10和棘輪11通過彈簧31連接在一起,并且隨著閂鎖10向著鎖定位置移動,棘輪11經由彈簧31被閂鎖10拉動,并且沿箭頭c所示的方向旋轉,從而向著棘輪11鎖定閂鎖10的卡止位置移動。
隨著棘輪11向著卡止位置移動,棘輪11的鎖定部32進入被定向為面對棘輪11的鎖定槽20,從而被布置為面對著側面20a。這防止了閂鎖10從鎖定位置朝向解鎖位置旋轉,由此保持閂鎖10對鎖扣2的鎖定。
如圖7所示,當在閂鎖10處于鎖定位置且棘輪11處于卡止位置的情況下驅動電機23時,與電機23的蝸桿24嚙合的蝸輪25旋轉,并且在蝸輪25的凸輪26上滑動的桿件12沿由箭頭d所示的方向旋轉。這樣旋轉的桿件12壓靠在棘輪11的受壓部33上,并且被壓靠的棘輪11沿由箭頭e所示的方向旋轉,由此從卡止位置向釋放位置移動。
隨著棘輪11向著釋放位置移動,棘輪11的鎖定部32與閂鎖10的鎖定槽20的側面20a之間的卡合被釋放,由此允許閂鎖10從鎖定位置向著解鎖位置旋轉。然后,閂鎖10經由彈簧31被棘輪11拉動,以沿箭頭f所示的方向旋轉。這樣就可以釋放閂鎖10對鎖扣2的鎖定,從而釋放鎖定裝置1對行李箱蓋tl(參照圖1)的鎖定。
如圖8所示,在包括手柄16的鎖定裝置1中,通過拉動手柄16,使桿件12沿由箭頭d所示的方向旋轉。
手柄16經由線17連接至桿件12,線17的一個端部連接至桿件12的連接部43,手柄16布置在桿件12按照箭頭d所示的方向旋轉的過程中連接部43的移動方向的更遠處,并且手柄16被布置為處于柄40基本上沿著連接部43移動的方向的狀態(tài)。隨著手柄16沿柄40延伸的方向被拉動時,連接至線17的連接部43被拉動,由此使桿件12沿箭頭d所示的方向旋轉。
因手柄16被拉動而旋轉的杠桿件12壓靠在棘輪11上,并且沿箭頭e所示的方向旋轉棘輪11,以使棘輪11如上所述地從卡止位置向著釋放位置移動。然后,當隨著棘輪11向著釋放位置移動,閂鎖10對鎖扣2的鎖定被釋放,從而釋放鎖定裝置1對行李箱蓋tl(參照圖1)的鎖定。
在該鎖定裝置1中,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手柄16的附接部44一體地設置在樹脂外殼15上。在根據(jù)需要而設置手柄16的情況下,相比于可拆卸地附接有手柄16的金屬手柄殼體被焊接至底座14的情況或樹脂手柄殼體被鎖定在底座14上的情況,能夠減少制造鎖定裝置1所需的工時和成本。
一體地設置有附接部44的外殼15將驅動器13容納在底座14與外殼15本身之間,并且外殼15固定至底座14,與單獨的手柄殼體相比外殼15的尺寸相對較大。因此,能夠在較大范圍內確保外殼15被固定至底座14的固定點的數(shù)量或固定面積。這樣能夠抑制附接部44和附接至附接部44的手柄16與殼體15脫離,由此能夠提高鎖定裝置1的可靠性。
圖9示出了手柄16和附接至手柄16的外殼15的附接部44的構造,圖10示出了沿圖9中線x-x截取的剖面。圖11示出了當操作手柄時16時手柄16的動作。
附接部44具有后壁部50、一對側壁部51和前壁部52。后壁部50沿著附接至行李箱蓋tl的內表面的底座14的設置面14a延伸。一對側壁部51被設置為從后壁部50的兩側邊緣豎起。前壁部52、后壁部50與一對側壁部51共同構成了可插入手柄16的柄40的近端部的容納部53。
在手柄16的柄40的每個側面設置有卡合突起54,并且在附接部44的一對側壁部51的各者中設置有與卡合突起54適配的卡合部55。此外,在構成容納部53的后壁部50的端部處設置有凹孔56,并且插入至容納部53的柄40的近端部42進入該凹孔56。
用于連接桿件12與手柄16的線17插入并穿過設置在容納部53的底壁部57中的通孔58,線17的一個端部與桿件12的連接部43連接,而另一端部與手柄16的柄40的近端部42連接。
線17例如由金屬材料制成,并且在布置于通孔58附近的縱長方向的中間部位處設置有塑性變形的彎曲部18。從作為邊界的彎曲部18朝向手柄16延伸的部分17b以相對于從彎曲部18朝向桿件12延伸的部分17a傾斜的傾斜方式延伸。
如圖10所示,柄40的近端部42被插入到容納部53中,并且卡合突起54被嵌合在側壁部51的對應的卡合部55中,由此將手柄16附接至附接部44。手柄16以柄40沿著底座14的設置面14a延伸的姿態(tài)而被保持在附接部44上。
在手柄16被保持在附接部44上的情況下,線17的位于手柄16側的部分17b也沿著底座14的設置面14a延伸,并且線17的經由彎曲部18與手柄16側的部分17b連續(xù)的桿件12側的部分17a彎曲成向著底座14的設置面14a的相對側突出。
如圖11所示,當操作手柄16時,卡合突起54從側壁部51的卡合部55脫出,由此解除附接部44對手柄16的固持。當附接部44對手柄16的固持被解除時,桿件12側的彎曲的部分17a借助線17的剛度而被恢復成直線狀,并且經由彎曲部18延續(xù)至桿件12側的部分17a的手柄16側的部分17b升起。
隨著線17的位于手柄16側的部分17b升起,連接至手柄16側的部分17b的近端部42會進入容納部53的凹孔56中,由此手柄16的柄40從作為支點的近端部42升起。這樣就使設置在柄40的遠端部的抓握部41從行李箱蓋tl的內表面升起。
這樣,在本實施例的鎖定裝置1中,手柄16平時以第一姿態(tài)被保持至附接部44,其中,柄40沿底座14的設置面14a(即,行李箱蓋tl的內表面)延伸。然后,當操作手柄16時,手柄16自動地從第一姿態(tài)移動至其中柄40從作為支點的近端部42升起的第二姿態(tài),由此使抓握部41從行李箱蓋tl的內表面升起。這樣,平時能夠防止手柄16與容納在行李箱蓋中的物品等進行接觸,并防止了因手柄16與物品等的接觸而導致的手柄16的誤操作。當操作手柄16時,能夠提高手柄16的可操作性。
盡管可以用彈簧等來彈起手柄16,進而使手柄16從第一姿態(tài)改變至第二姿態(tài)。但是在該鎖定裝置1中,借助將桿件12與手柄16連接的線17的剛性來使手柄16從第一姿態(tài)移動至第二姿態(tài),由此抑制了鎖定裝置1的組成部件的數(shù)量增加,并且能夠降低鎖定裝置1的制造成本。
因此,如以上說明,本說明書中披露的鎖定裝置包括:閂鎖,其在所述閂鎖鎖定鎖扣的鎖定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移動;棘輪,其在卡止位置和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所述卡止位置處,所述棘輪與移動至所述鎖定位置的所述閂鎖卡合以防止所述閂鎖向所述解鎖位置移動,在所述釋放位置處,所述棘輪釋放所述閂鎖;桿件,其使所述棘輪向著所述釋放位置移動;驅動器,其包括用于使所述桿件運轉的電機;底座,其支撐所述閂鎖、所述棘輪、所述桿件以及所述驅動器;以及外殼,其固定至所述底座,并且將至少所述驅動器容納在所述底座與所述外殼自身之間,并且在所述外殼上一體地設置有能夠附接操作件的附接部,所述操作件連接至所述桿件以是所述桿件能夠被手動操作。
在本說明書披露的鎖定裝置中,操作件在連接至桿件的同時被附接至所述附接部。
在本說明書披露的鎖定裝置中,操作件為可拉動的手柄,在手柄的柄的沿手柄被拉動方向延伸的遠端部處設置有抓握部,并且所述柄的近端部連接至所述桿件。附接部能夠將手柄保持在第一姿態(tài)并且能夠將所述手柄支撐在第二姿態(tài),在第一姿態(tài)中所述手柄沿底座的設置面延伸,在第二姿態(tài)中所述柄從作為支點的近端部升起。
在本說明書披露的鎖定裝置中,附接部具有容納部,柄的近端部被插入所述容納部,并且在容納部的位于底座的設置面?zhèn)忍幍谋诓恐性O置有凹孔,柄的近端部能夠進入所述凹孔。
在本說明書披露的鎖定裝置中,借助于將柄的近端部與桿件連接的線的剛性使手柄從第一姿態(tài)上升至第二姿態(tài)。
雖然已經參考具體實施例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對于本發(fā)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該實施例進行各種改變或修改。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不僅可以應用于封閉式行李箱的行李箱蓋上的鎖定裝置,也可以應用于開放式行李箱(行李空間)的行李箱蓋上的鎖定裝置,并且適用于下列情況:車輛的電池缺電,無法通過操作設置在乘客艙內的開關來解除對行李箱蓋的鎖定;或者用于控制電機23的電子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
附圖標記列表
1鎖定裝置
2鎖扣
10閂鎖
11棘輪
12桿件
13驅動器
14底座
14a設置面
15外殼
16手柄
17線
23電機
40柄
41抓握部
42近端部
44附接部
53容納部
56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