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與動力工具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動力工具的扳機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常見的手持式動力工具是利用手指扣壓扳機來驅動內部的動力源(如馬達),再通過動力源所輸出的動力來帶動工具頭轉動,使工具頭能夠進一步轉動螺絲或其他工件來完成操作。
就扳機的操作來說,當扳機在受到外力扣壓時會相對于握柄往內移動,一旦在外力解除之后,扳機會受到復位彈性件的力量而回到原本的位置,但是在前述現(xiàn)有技術當中,扳機在動作過程時很容易因為組裝上的問題、結構方面的磨損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卡住不順的情況,如此將可能會造成無法確實啟動或無法實時關閉的問題,進而讓使用者在實際操作上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困擾。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動力工具的扳機裝置,其能讓扳機穩(wěn)定且順暢地動作,以增加在操作上的便利性。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扳機裝置包含有一握柄、一扳機,以及一彈性件。該握柄具有一安裝槽與二相對的第一導引部,該二第一導引部設于該安裝槽的槽壁;該扳機設于該握柄的安裝槽且能通過外力作用而沿著一軸線方向相對該握柄動作至一按壓位置,此外,該扳機具有二第二導引部,該二第二導引部相對于該軸線方向呈左右對稱且分別卡接于該握柄的一該第一導引部;該彈性件設于該握柄的安裝槽內且頂?shù)钟谠摪鈾C,用以將該扳機朝與該軸線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動,使該扳機在外力解除 之后能保持在一非按壓位置。由此,該扳機通過該第一、第二導引部之間的配合即可達到增加操作順暢度的效果。
有關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扳機裝置的詳細構造、特點、組裝或使用方式,將于后續(xù)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發(fā)明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了解,所述詳細說明以及實施本發(fā)明所列舉的特定實施例,僅系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申請范圍。
附圖說明
為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圖1為應用本發(fā)明的動力工具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側視圖,主要顯示扳機在按壓前的狀態(tài)。
圖4為圖3沿4-4剖線的剖視圖。
圖5類同于圖3,主要顯示扳機在按壓后的狀態(tài)。
圖6為圖5沿6-6剖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先參閱圖1,圖中所示的動力工具10包含有一殼體12與一設于殼體12內的動力源(圖中未示),由于動力工具10為已知技術,為了節(jié)省篇幅,在此容申請人不再贅述其細部結構與操作原理。請再參閱圖2,本發(fā)明的扳機裝置20包含有一握柄30、一扳機40,以及一彈性件50。
握柄30連接于殼體12的底面且具有一安裝槽32與二相對的第一導引部34,該二第一導引部34設于安裝槽32的槽壁,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引部34以長條形凸塊為最佳實施態(tài)樣。此外,握柄30具有一位于該二第一導引部34之間的擋板36與一貫穿擋板36的穿孔38。
扳機40設于握柄30的安裝槽32且具有一扣壓板41與二側板42,該二側板42連接于扣壓板41的左、右兩側邊,其中在各側板42的外側面具有一第二導引部43,該二第二導引部43之間相對于一軸線方向A呈左右對稱(如圖4所示),亦即二第二導引部43位于同一水平位置,而且該 二第二導引部4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軸線方向A,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引部43以長條形凹槽為最佳實施態(tài)樣。扳機40通過第二導引部43卡接于握柄30的第一導引部34,使得扳機40在外力作用下能沿著軸線方向A相對握柄30動作至一按壓位置P1(如圖5及圖6所示),此時即可控制動力源輸出動力。此外,如圖3及圖4所示,扳機40還具有一承靠壁44與一軸部45,承靠壁44設于扣壓板41的內側面,軸部45自承靠壁44沿著軸線方向A朝握柄30的擋板36延伸且軸部45的末端穿設于擋板36的穿孔38內,而且,軸部45的位置低于第二導引部43的位置。
彈性件50設于握柄30的安裝槽32內且套設于扳機40的軸部45,彈性件50的兩端分別抵接于握柄30的擋板36與扳機40的承靠壁44,用以將扳機40朝與軸線方向A相反的方向推動,使扳機40在外力解除之后能保持在一非按壓位置P2(如圖3及圖4所示)。
由上述可知,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扳機裝置20通過本身呈左右對稱的第二導引部43配合握柄30的第一導引部34,讓扳機40可沿著同一水平位置受到均衡的支撐,扳機40不會出現(xiàn)朝著單一側向傾斜的狀況,讓扳機40受到外力作用及外力解除之后均能夠穩(wěn)定且順暢地沿著左右對稱的第二導引部43水平動作,進而達到增加操作便利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