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剃須刀技術領域,尤其公開了一種浮動式剃須刀。
背景技術:
電動剃須刀是男士必備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電動剃須刀主要是利用電機驅(qū)動刀片旋轉(zhuǎn)進而利用高速旋轉(zhuǎn)的刀片剔除胡須,而剃須刀與人體臉部的貼合是影響其剃須效果和舒適度的關鍵因素。由于人體臉部是有輪廓的,因此為了貼合人體臉部,人們研發(fā)了刀頭浮動剃須刀,增強刀頭與人體臉部的貼合度。而現(xiàn)有的浮動剃須刀浮動的部分只有頭部的刀頭部分,通過設置彈性件,使大頭能根據(jù)人體的臉部進行一定角度的浮動。而整個剃須刀的頭部與手柄之間是固定的,而刀頭的浮動角度有限,因此需要人體利用手部調(diào)節(jié)手柄與人體臉部的角度以提高貼合度,仍無法滿足人們對于高舒適的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浮動式剃須刀,使得剃須刀的頭部相對于主殼可以實現(xiàn)360°轉(zhuǎn)動,提高剃須刀刀片與人體臉部的貼合度,提升剃須刀的使用性能。
一種浮動式剃須刀,包括頭部、裝設在頭部外層的罩殼、用于握持的主殼,還包括設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浮動件以及設在第一通孔內(nèi)的第二浮動件,所述第二浮動件設有第二通孔,所述主殼還凹設有用于容納第一浮動件的容置槽,所述第一浮動件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個第一母樞接部,所述容置槽設有一對配合第一母樞接部的第一子樞接部,所述第一浮動件底部固定設置有夾持件,所述夾持件設有凸伸入第一通孔內(nèi)前后兩側的夾持片,所述夾持片設有第二母樞接部,所述第二浮動件設有一對配合第二母樞接部的第二子樞接部;
所述第一浮動件的左右兩側以及第一通孔的前后兩側只是為了利用左右方向與前后方向的垂直關系作為辨識,前后與左右可互換。
所述第一浮動件與容置槽之間裝設有第一彈性套件,所述第二浮動件與罩殼之間裝設有第二彈性套件。
其中,所述頭部還包括可轉(zhuǎn)動連接與罩殼的第一齒輪及與第一齒輪嚙合的第二齒輪,第二齒輪連接有刀頭,所述第一齒輪凸設有凸板,所述凸板滑動連接有轉(zhuǎn)接件;優(yōu)選地,所述凸板設置有滑孔,所述轉(zhuǎn)接件設有凸伸入滑孔內(nèi)的卡塊;
所述容置槽內(nèi)還凸設有傳動桿,所述傳動桿設有卡槽,所述轉(zhuǎn)接件設有用于突伸入卡槽內(nèi)的卡持部。
其中,所述凸板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凸板圍繞第一齒輪的旋轉(zhuǎn)軸線呈環(huán)形陣列。
其中,所述轉(zhuǎn)接件與第一齒輪之間裝設有第一彈性件。
其中,所述主殼還裝設有防護罩和電機,傳動桿可轉(zhuǎn)動地連接于防護罩,傳動桿裝設有位于防護罩內(nèi)的第三齒輪,電機的輸出軸裝設有突伸入防護罩內(nèi)并與第三齒輪嚙合的第四齒輪。
其中,所述容置槽的底面還設有抵接于防護罩的固定板,所述第一子樞接部設在所述固定板上。
其中,所述第二齒輪裝設有插片,刀頭連接有轉(zhuǎn)盤,轉(zhuǎn)盤滑動連接于插片,插片與轉(zhuǎn)盤之間裝設有第二彈性件。
其中,所述頭部還設有剃須盤,所述剃須盤包括可浮動刀網(wǎng)以及圍繞可浮動刀網(wǎng)的偏心表面,所述偏心表面設有若干防滑槽。
其中,所述第一彈性套件、第二彈性套件均為硅膠套或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0-60份
交聯(lián)劑 1-10份
填充料 30-40份
偶聯(lián)劑 1-10份
聚硅氧烷(Ⅱ) 10-30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0-70份
催化劑 0.1-0.3份
抑制劑 8-10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8-10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3000-6000,β=200-30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5000-7000,δ=200-4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6000-8000,δ=100-30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200-300,ζ=50-80。
本申請中,聚硅氧烷(Ⅰ)中側鏈的乙烯基可以增強彈性硅橡膠套的拉伸強度和彈性,而聚硅氧烷(Ⅱ)和(Ⅲ)側鏈的乙氧基可以增強彈性硅橡膠套的柔韌性和彈性,而交聯(lián)劑提供了大量的交聯(lián)基團-硅氫基團,可以增強彈性硅橡膠套的交聯(lián)密度,從而增強其防水性以及彈性,并且適用于本申請中含有大量支鏈的聚硅氧烷。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3: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為(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種;所述抑制劑為乙炔基環(huán)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中的至少一種;所述填充料為二氧化硅和/或二氧化鈦。
本申請的催化劑能夠加快固化反應進程,丙烯酸酯化合物能夠增強彈性硅橡膠套的活性,便于與無機材料的固定連接;而抑制劑可以減輕交聯(lián)劑的副作用,完全抑制固化反應過程氣泡的產(chǎn)生;填充料可以使彈性硅橡膠套成型更加平整。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聚硅氧烷(Ⅰ) 50-60份、交聯(lián)劑1-10份、填充料30-40份、偶聯(lián)劑1-10份、聚硅氧烷(Ⅱ)10-30份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0-80℃,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聚硅氧烷(Ⅲ)60-70份、催化劑0.1-0.3份、抑制劑8-10份、丙烯酸酯化合物8-10份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0-80℃,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80-100℃固化1-2h,得到所述硅橡膠。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1、通過雙子母樞接部,也即是第一浮動件和第二浮動件的連接固位關系,可以實現(xiàn)頭部十字轉(zhuǎn)動,達到頭部相對于主殼各個方向浮動轉(zhuǎn)向的效果;2、第一彈性套件能夠限位第一浮動件的轉(zhuǎn)動,實現(xiàn)第一浮動件復位效果,并且填補第一浮動件與容置槽之間的空隙,達到密封防水的目的;3、第二彈性套件作為第二浮動件與罩殼之間的連接件,同樣可以達到密封防水的效果,更為重要的,第二彈性套件能夠加大第一浮動件的轉(zhuǎn)動角度,并且轉(zhuǎn)動更加圓滑易于自動復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頭部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分解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1—主殼 11-容置槽 12-第一子樞接部
13-傳動桿 131-卡槽 14-防護罩
15-電機 16-第三齒輪 17-第四齒輪
18-固定板
2-頭部 21-罩殼 22-第一齒輪
23-第二齒輪 231-插片 24-刀頭
241-轉(zhuǎn)盤 25-凸板 251-滑孔
26—轉(zhuǎn)接件 261-卡持部 262-卡塊
27—第一彈性件 28-第二彈性件 29-剃須盤
291-可浮動刀網(wǎng) 292-偏心表面
3-第一浮動件 31-第一母樞接部 32-第一通孔
33-第一彈性套件
4-第二浮動件 41-第二子樞接部 42-第二通孔
43-第二彈性套件
5-夾持件 51-夾持片 52-第二母樞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nèi)容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實施例1
請參閱圖1至圖4,本發(fā)明一種浮動式剃須刀,包括頭部2、裝設在頭部2外層的罩殼21、用于握持的主殼1,還包括設有第一通孔32的第一浮動件3以及設在第一通孔32內(nèi)的第二浮動件4,所述第二浮動件4設有第二通孔42,所述主殼1還凹設有用于容納第一浮動件3的容置槽11,所述第一浮動件3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個第一母樞接部31,所述容置槽11設有一對配合第一母樞接部31的第一子樞接部12,所述第一浮動件3底部固定設置有夾持件5,所述夾持件5設有凸伸入第一通孔32內(nèi)前后兩側的夾持片51,所述夾持片51設有第二母樞接部52,所述第二浮動件4設有一對配合第二母樞接部52的第二子樞接部41;通過雙子母樞接部的連接,實現(xiàn)頭部2相對于主殼1的十字轉(zhuǎn)動,達到360°浮動轉(zhuǎn)向的效果。所述第一浮動件3的左右兩側以及第一通孔32的前后兩側只是為了利用左右方向與前后方向的垂直關系作為辨識,前后與左右可互換。
優(yōu)選地,夾持片51為金屬材質(zhì)。夾持片51與第一浮動件3作為獨立部件設置,使第一、第二子母樞接部可以完成獨立運行,相對直接將第一、第二母樞接部52設在第一浮動件3中,實際制造中可以大大減輕對于第一浮動件3的加工需求,并且可以利用夾持片51與第一浮動件3存在的空隙,使第二浮動件4的拆卸更加簡便。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母樞接部31為開設于第一浮動件3的樞接孔,所述第一子樞接部12為穿插于樞接孔的樞接柱;所述第二子樞接部41為非穿透性的球面槽,所述第二母樞接部52為球面凸塊。由于兩種不同的樞接方式和夾持片51相對于第一浮動件3更易形變的關系,第二子母樞接部相對于第一子母樞接部更便于拆卸,進一步地,第二浮動件4與第二彈性套件43固定連接,使得第二浮動件4能夠與頭部2一起輕松脫離主殼1,第一浮動件3能夠很好地固定于容置槽11內(nèi)。
所述第一浮動件3與容置槽11之間裝設有第一彈性套件33,所述第二浮動件4與罩殼21之間裝設有第二彈性套件43。優(yōu)選地,第一彈性套件33由半徑不同的多個硅膠環(huán)一體注塑而成,確保第一彈性套件33具有充足的彈性。
第一彈性套件33與硅膠套均能增強本發(fā)明剃須刀的密封防水效果,同時第一彈性套件33能夠限位第一浮動件3的轉(zhuǎn)動,實現(xiàn)第一浮動件3復位效果,第二彈性套件43能夠加大第一浮動件3的轉(zhuǎn)動角度,并且轉(zhuǎn)動更加圓滑,刀頭24易于自動復位。
其中,所述頭部2還包括可轉(zhuǎn)動連接與罩殼21的第一齒輪22及與第一齒輪22嚙合的第二齒輪23,第二齒輪23連接有刀頭24,所述第一齒輪22凸設有凸板25,所述凸板25滑動連接有轉(zhuǎn)接件26;優(yōu)選地,所述凸板25設置有滑孔251,所述轉(zhuǎn)接件26設有凸伸入滑孔251內(nèi)的卡塊262;
所述容置槽11內(nèi)還凸設有傳動桿13,所述傳動桿13設有卡槽131,所述轉(zhuǎn)接件26設有用于突伸入卡槽131內(nèi)的卡持部261。
優(yōu)選地,所述卡槽131為非圓形,所述卡持部261為配合卡槽131形狀的非圓形。
首先,利用卡持部261與卡槽131的配合,防止轉(zhuǎn)接件26與傳動桿13兩者之間發(fā)生“打滑”現(xiàn)象,繼而利用滑孔251與卡塊262的滑動連接關系,使第一齒輪22的轉(zhuǎn)動軸能隨著刀頭24的轉(zhuǎn)動而轉(zhuǎn)動,圓滑地實現(xiàn)轉(zhuǎn)動的變向,最后通過第一齒輪22與第二齒輪23的嚙合關系,使該變向的轉(zhuǎn)動能夠擴散至多個刀頭24中,最終實現(xiàn)剃須刀頭部2與刀頭24的同步轉(zhuǎn)向,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浮動。
其中,所述凸板25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凸板25圍繞第一齒輪22的旋轉(zhuǎn)軸線呈環(huán)形陣列。優(yōu)選為3個,3個凸板25能夠?qū)崿F(xiàn)地齒輪與轉(zhuǎn)接件26的穩(wěn)固連接,并且提供較大的轉(zhuǎn)向自由度。
其中,所述轉(zhuǎn)接件26與第一齒輪22之間裝設有第一彈性件27。第一彈性件27能夠使卡塊262在滑孔251高度上始終處于一種“懸浮”狀態(tài),大大降低第一齒輪22轉(zhuǎn)向的摩擦力以及使第一齒輪22發(fā)生轉(zhuǎn)向的驅(qū)動力,能夠協(xié)同第一彈性套件33起到復位作用。
其中,所述主殼1還裝設有防護罩14和電機15,傳動桿13可轉(zhuǎn)動地連接于防護罩14,傳動桿13裝設有位于防護罩14內(nèi)的第三齒輪16,電機15的輸出軸裝設有突伸入防護罩14內(nèi)并與第三齒輪16嚙合的第四齒輪17。利用第四齒輪17與第三齒輪16的嚙合實現(xiàn)電機1512的減速,增大輸出扭矩。利用防護罩14保護第三齒輪16及第四齒輪17,防止碰撞到第三齒輪16及第四齒輪17,同時也防止雜物進入到第三齒輪16與第四齒輪17之間影響兩者之間的嚙合傳動。實際組裝時,將防護罩14、第三齒輪16及傳動3組成一個獨立單元,提升整個剃須刀的組裝效率。
其中,所述容置槽11的底面還設有抵接于防護罩14的固定板18,所述第一子樞接部12設在所述固定板18上。相較于固定板18僅僅固定在主殼1上,大大增強固定板18的安裝強度;第一浮動件3可轉(zhuǎn)動地連接在固定板18上,本實施例中,固定板18上設置有彼此間隔的兩個樞軸,第一浮動件3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夾板,夾板上設置有與樞軸配合的樞孔;當?shù)谝桓蛹?安裝在固定板18上之后,樞軸容設在樞孔中。
其中,所述第二齒輪23裝設有插片231,刀頭24連接有轉(zhuǎn)盤241,轉(zhuǎn)盤241滑動連接于插片231,插片231與轉(zhuǎn)盤241之間裝設有第二彈性件28。通過如此設置,胡須對于刀頭24的壓力可以使得刀頭24還可以相對第二齒輪23的轉(zhuǎn)向, 大大減少了由于進入可浮動刀網(wǎng)291內(nèi)的胡須過長而造成的卡胡須現(xiàn)象的發(fā)生,用戶舒適體驗度得以大大地提升。
其中,所述頭部2還設有剃須盤29,所述剃須盤29包括可浮動刀網(wǎng)291以及圍繞可浮動刀網(wǎng)291的偏心表面292,所述偏心表面292設有若干防滑槽??筛拥毒W(wǎng)291可以獨立的360°小范圍轉(zhuǎn)向浮動,配合雙浮動件的轉(zhuǎn)向效果,更好在較小的轉(zhuǎn)向角度實現(xiàn)高效的臉部貼合;而所述防滑槽可以防止面部的油質(zhì)引起的胡須相互貼合在一起,胡須在與防滑槽阻擋后,可以形成分散作用,從而有利于胡須更好的進入可浮動刀網(wǎng)291內(nèi)。
其中,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硅膠套。硅膠防水性、彈性均較為優(yōu)良,尤其適用于本發(fā)明的剃須刀。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5份
交聯(lián)劑 5.5份
填充料 35份
偶聯(lián)劑 5.5份
聚硅氧烷(Ⅱ) 20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5份
催化劑 0.2份
抑制劑 9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4500,β=25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6000,δ=3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7000,δ=20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250,ζ=6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5: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由(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1: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抑制劑由乙炔基環(huán)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2:1: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填充料為二氧化鈦。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5℃,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5℃,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90℃固化1.5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60份
交聯(lián)劑 10份
填充料 40份
偶聯(lián)劑 10份
聚硅氧烷(Ⅱ) 30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70份
催化劑 0.3份
抑制劑 8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8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3000,β=20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5000,δ=2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6000,δ=10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200,ζ=5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為(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所述抑制劑為乙炔基環(huán)乙醇;所述填充料為二氧化硅。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0℃,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0℃,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80℃固化1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0份
交聯(lián)劑 1份
填充料 30份
偶聯(lián)劑 1份
聚硅氧烷(Ⅱ) 10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0份
催化劑 0.1份
抑制劑 10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10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6000,β=30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7000,δ=4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8000,δ=30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300,ζ=8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3: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為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抑制劑由乙炔基環(huán)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按重量比1:1組成;所述填充料為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鈦。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7℃,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8℃,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85℃固化1.2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6份
交聯(lián)劑 7份
填充料 32份
偶聯(lián)劑 7份
聚硅氧烷(Ⅱ) 26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4份
催化劑 0.1份
抑制劑 8.5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5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4000,β=25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6000,δ=2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7500,δ=10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260,ζ=7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2: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由(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2: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抑制劑由乙炔基環(huán)乙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1: 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填充料為二氧化硅。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4℃,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6℃,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88℃固化1.6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實施例6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7份
交聯(lián)劑 6份
填充料 34份
偶聯(lián)劑 5份
聚硅氧烷(Ⅱ) 23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6份
催化劑 0.15份
抑制劑 8.5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8.8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5000,β=23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6800,δ=25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7500,δ=15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280,ζ=7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7: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為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所述抑制劑為乙炔基環(huán)乙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1: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填充料為二氧化鈦。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6℃,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2℃,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99℃固化1.4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實施例7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7份
交聯(lián)劑 8份
填充料 35份
偶聯(lián)劑 6.5份
聚硅氧烷(Ⅱ) 19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6份
催化劑 0.28份
抑制劑 8.4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5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4500,β=25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6000,δ=3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6000,δ=20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300,ζ=5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4: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由(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按重量比2: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抑制劑由乙炔基環(huán)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按按重量比2:1:3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填充料為二氧化硅和/或二氧化鈦。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5℃,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8℃,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100℃固化1.7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實施例8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7份
交聯(lián)劑 8份
填充料 33份
偶聯(lián)劑 2份
聚硅氧烷(Ⅱ) 11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7份
催化劑 0.26份
抑制劑 10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5000,β=26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6000,δ=32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7000,δ=18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200,ζ=8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2: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為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所述抑制劑由乙炔基環(huán)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1:5:2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填充料由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鈦按1:1的比例混合組成。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7℃,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4℃,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96℃固化1.3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實施例9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套件33、第二彈性套件43均為彈性硅橡膠套。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由如下原料組成:
A組分
聚硅氧烷(Ⅰ) 55份
交聯(lián)劑 9份
填充料 33份
偶聯(lián)劑 5份
聚硅氧烷(Ⅱ) 17份
B組分
聚硅氧烷(Ⅲ) 64份
催化劑 0.23份
抑制劑 9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6份
所述線性聚硅氧烷(Ⅰ)的結構式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鏈節(jié)數(shù)α=4500,β=27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結構式均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鏈節(jié)數(shù)γ=6400,δ=36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鏈節(jié)數(shù)γ=7500,δ=260
所述交聯(lián)劑的結構式為:
所述含氫聚硅氧烷的鏈節(jié)數(shù)ε=240,ζ=60。
其中,所述催化劑由karstedt催化劑與Lamoreaux催化劑按重量比2.8:1的比例混合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為(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所述抑制劑為乙炔基環(huán)乙醇;所述填充料由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鈦按重量比3:1的比例混合組成。
其中,所述彈性硅橡膠套的制備方法為:
(1)A組分的制備:取上述A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3℃,攪拌均勻,得到所述A組分混合液;
(2)B組分的制備:取上述B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應瓶中,升溫至77℃,攪拌均勻,得到所述B組分混合液;
(3)注膠:將所述A組分混合液和B組分混合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硅橡膠液,將所述硅橡膠液注入模具中,將硅橡膠液升溫至88℃固化1.3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膠。
上表為對彈性硅橡膠套的性能測試表,可以看出,本申請的彈性硅橡膠套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尤其彎曲強度、抗張強度以及回彈率均比常規(guī)的硅橡膠提升很大,用于本發(fā)明中可以協(xié)同浮動件大大增強了剃須刀的浮動效果。并且經(jīng)實品檢測,本申請的硅橡膠反復拉伸2萬次,回彈率仍保持在65%以上,反復拉伸5萬次,回彈率保持在50%以上,大大延長了產(chǎn)品壽命,并且硅橡膠套可更換,方便實用。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質(zhì)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