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力電網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變壓器搬運機器人。
背景技術:
變壓器是日常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設備,由于變壓器的質量較大,給變壓器的更換帶來一定困難,同時人工以及吊車很難精準的安裝到位。
現有的變壓器通常由線圈和磁芯組合而成,在變壓器的重復搬運時,很容易損傷變壓器。由于變壓器其磁芯為軟磁材料,在搬運中的相互撞擊,很容易導致變壓器軟磁磁芯破裂,損傷變壓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變壓器搬運機器人,其能夠準確地將變壓器安裝到指定位置,無需人工再次調整,安裝精度高,對變壓器影響小,效率高,節(jié)約勞動力資源。
本發(fā)明所使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變壓器搬運機器人,包括底座、兩個第一鉸支架、兩個第一關節(jié)、兩個第一伺服電缸、兩個電機支架、兩個第一伺服電機、兩個導向輪支架、兩個導向輪、兩個電動輪支架、兩個電動輪、轉軸、蝸輪、蝸桿、蝸桿支架、第二伺服電機、聯軸器、兩個導軌、兩個滑塊、第二伺服電缸、固定座、拖板、第二鉸支架、鉸支座、第三伺服電缸、兩個第三鉸支架、兩個第四伺服電缸、兩個第四鉸支架、第五鉸支架、托盤底座、六個第五伺服電缸、托盤、卡爪座、四個卡爪臂、四個卡爪、四個第二關節(jié)、四個第六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為方形,底座前端左右兩側各設有一個第一鉸支架,兩個第一伺服電缸通過末端的兩個第一關節(jié)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一鉸支架上,所述的第一關節(jié)由舵機直接驅動;所述的第一伺服電缸前端設有電機支架,第一伺服電機安裝在電機支架上端面,且電機軸豎直向下;所述的導向輪支架頂端安裝在第一伺服電機電機軸上,兩個導向輪分別安裝在兩個導向輪支架上;所述的底座后方左右兩側設有兩個電動輪支架,兩個電動輪分別安裝在兩個電動輪支架上;
所述的轉軸轉動安裝在底座正中央,蝸輪安裝在轉軸上端面;所述的底座上端面右側設有蝸桿支架,蝸桿安裝在蝸桿支架上,并與蝸輪嚙合,所述的第二伺服電機固定安裝在底座上端面的蝸桿支架后方,第二伺服電機與蝸桿端部通過聯軸器連接;
所述的蝸輪上端面設有兩個導軌,導軌旁邊固定安裝有第二伺服電缸,所述的拖板下端面固定安裝有兩個分別與兩個導軌配合的滑塊;所述的第二伺服電缸伸縮桿端部與拖板下端面的固定座固定連接;
所述的拖板上端面后方中央處設有第二鉸支架,所述的拖板上端面前端左右兩側設有兩個第三鉸支架,第三伺服電缸通過端部的鉸支座鉸接在第二鉸支架上,兩個第四伺服電缸一端分別鉸接在兩個第三鉸支架上,另一端分別鉸接在第三伺服電缸左右兩側的兩個第四鉸支架上;所述的第三伺服電缸伸縮桿端部設有第五鉸支架,托盤底座上端鉸接在第五鉸支架,所述的托盤底座為圓形;
所述的六個第五伺服電缸兩兩一組,每個第五伺服電缸的缸體端部鉸接安裝在托盤底座下端面上,第五伺服電缸的活塞桿端部鉸接安裝在托盤上部,每組第五伺服電缸中的兩個第五伺服電缸的活塞桿端部分開,缸體底部靠在一起,兩個第五伺服電缸的軸線且呈V型分布;
所述的卡爪座安裝在托盤下端面,所述的四個卡爪臂均勻分布在卡爪座下端面四周,所述的四個卡爪通過端部的四個第二關節(jié)分別安裝在四個卡爪臂端部的四個第六鉸支架上。
由于本發(fā)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能夠準確地將變壓器安裝到指定位置,無需人工再次調整,安裝精度高,對變壓器影響小,效率高,節(jié)約勞動力資源。
附圖說明
圖1、圖2、圖3、圖4、圖5為本發(fā)明的組裝完成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蝸輪蝸桿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導軌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第二伺服電缸的局部放大圖。
圖9為本發(fā)明的卡爪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標號:1-底座;2-第一鉸支架;3-第一關節(jié);4-第一伺服電缸;5-電機支架;6-第一伺服電機;7-導向輪支架;8-導向輪;9-電動輪支架;10-電動輪;11-轉軸;12-蝸輪;13-蝸桿;14-蝸桿支架;15-第二伺服電機;16-聯軸器;17-導軌;18-滑塊;19-第二伺服電缸;20-固定座;21-拖板;22-第二鉸支架;23-鉸支座;24-第三伺服電缸;25-第三鉸支架;26-第四伺服電缸;27-第四鉸支架;28-第五鉸支架;29-托盤底座;30-第五伺服電缸;31-托盤;32-卡爪座;33-卡爪臂;34-卡爪;35-第二關節(jié);36-第六鉸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所示,一種變壓器搬運機器人,包括底座1、兩個第一鉸支架2、兩個第一關節(jié)3、兩個第一伺服電缸4、兩個電機支架5、兩個第一伺服電機6、兩個導向輪支架7、兩個導向輪8、兩個電動輪支架9、兩個電動輪10、轉軸11、蝸輪12、蝸桿13、蝸桿支架14、第二伺服電機15、聯軸器16、兩個導軌17、兩個滑塊18、第二伺服電缸19、固定座20、拖板21、第二鉸支架22、鉸支座23、第三伺服電缸24、兩個第三鉸支架25、兩個第四伺服電缸26、兩個第四鉸支架27、第五鉸支架28、托盤底座29、六個第五伺服電缸30、托盤31、卡爪座32、四個卡爪臂33、四個卡爪34、四個第二關節(jié)35、四個第六鉸支架3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為方形,底座前端左右兩側各設有一個第一鉸支架2,兩個第一伺服電缸4通過末端的兩個第一關節(jié)3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一鉸支架2上,所述的第一關節(jié)3由舵機直接驅動;所述的第一伺服電缸4前端設有電機支架5,第一伺服電機6安裝在電機支架5上端面,且電機軸豎直向下;所述的導向輪支架7頂端安裝在第一伺服電機6電機軸上,兩個導向輪8分別安裝在兩個導向輪支架7上;所述的底座1后方左右兩側設有兩個電動輪支架9,兩個電動輪10分別安裝在兩個電動輪支架9上;
所述的轉軸11轉動安裝在底座1正中央,蝸輪12安裝在轉軸11上端面;所述的底座1上端面右側設有蝸桿支架14,蝸桿13安裝在蝸桿支架14上,并與蝸輪12嚙合,所述的第二伺服電機15固定安裝在底座1上端面的蝸桿支架14后方,第二伺服電機15與蝸桿13端部通過聯軸器16連接;
所述的蝸輪12上端面設有兩個導軌17,導軌17旁邊固定安裝有第二伺服電缸19,所述的拖板21下端面固定安裝有兩個分別與兩個導軌17配合的滑塊18;所述的第二伺服電缸19伸縮桿端部與拖板21下端面的固定座20固定連接;
所述的拖板21上端面后方中央處設有第二鉸支架22,所述的拖板21上端面前端左右兩側設有兩個第三鉸支架25,第三伺服電缸24通過端部的鉸支座23鉸接在第二鉸支架22上,兩個第四伺服電缸26一端分別鉸接在兩個第三鉸支架25上,另一端分別鉸接在第三伺服電缸24左右兩側的兩個第四鉸支架27上;所述的第三伺服電缸24伸縮桿端部設有第五鉸支架28,托盤底座29上端鉸接在第五鉸支架28,所述的托盤底座29為圓形;
所述的六個第五伺服電缸30兩兩一組,每個第五伺服電缸30的缸體端部鉸接安裝在托盤底座29下端面上,第五伺服電缸30的活塞桿端部鉸接安裝在托盤31上部,每組第五伺服電缸30中的兩個第五伺服電缸30的活塞桿端部分開,缸體底部靠在一起,兩個第五伺服電缸30的軸線且呈V型分布;
所述的卡爪座32安裝在托盤31下端面,所述的四個卡爪臂33均勻分布在卡爪座32下端面四周,所述的四個卡爪34通過端部的四個第二關節(jié)35分別安裝在四個卡爪臂33端部的四個第六鉸支架36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fā)明工作原理:本發(fā)明通過第一伺服電缸4左右旋轉以及第一伺服電缸4的伸長提高機器人的穩(wěn)定性,第一伺服電機6帶動導向輪支架7支架轉動控制機器人轉向,通過兩個電動輪10提供驅動力;通過第二伺服電機15帶動蝸桿13轉動,從而使蝸輪12轉動,第二伺服電缸19的伸縮使拖板21沿導軌17左右滑動,第四伺服電缸26的伸縮帶動第三伺服電缸24上下移動,第三伺服電缸24、第四伺服電缸26、第五伺服電缸30的聯合運動實現卡爪座32的移動,使用時通過四個卡爪34將變壓器夾緊,機器人移動到指定位置,通過蝸輪12帶動拖板21轉動,通過拖板21左右移動以及卡爪座32的上下、前后的移動將變壓器準確放置在指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