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器人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負重組件及具有其的機器人。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技術中,隨著人們對工業(yè)機器人的性能要求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工業(yè)機器人都需要進行負載測試。
然而,在現(xiàn)有的負載測試中,負載是直接掛在機器人的執(zhí)行關節(jié)上,這樣,便會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負載測試中不便于調節(jié)負載的重量,即不便于加負載和減負載,進而不利于負載測試,使得工業(yè)機器人的負載測試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負重組件及具有其的機器人,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工業(yè)機器人的負載測試效率較低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負重組件,包括:主體部,主體部具有安裝部;至少一個負重塊,各負重塊具有安裝在安裝部上的第一狀態(tài)以及與安裝部分離的第二狀態(tài)。
進一步地,安裝部具有第一連接孔,負重塊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主體部和負重塊通過穿設在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內的第一緊固件連接。
進一步地,第一連接孔為第一螺紋孔,第一緊固件與第一螺紋孔相適配的第一螺栓。
進一步地,第二連接孔為第一沉頭孔,第一螺栓的螺帽部位于第一沉頭孔的大孔段內。
進一步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均為多個,多個第一連接孔和多個第二連接孔一一對應地設置。
進一步地,多個第一連接孔沿主體部的周向間隔布置,多個第二連接孔沿負重塊的周向間隔布置。
進一步地,負重塊為多個,各個負重塊可選擇地依次疊置在安裝部上。
進一步地,負重塊上設置有第三連接孔,相鄰的兩個負重塊通過穿設在各負重塊的第三連接孔內的第二緊固件連接。
進一步地,主體部為圓柱狀,主體部的兩個端面上均設置有安裝部。
進一步地,負重組件還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與主體部連接,主體部通過第一固定部與待負載測試的設備的執(zhí)行部件連接。
進一步地,負重組件還包括:連接臂,連接臂固定在主體部上,主體部通過連接臂與第一固定部連接。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機器人,包括執(zhí)行部件,機器人還包括:上述的負重組件,負重組件安裝在執(zhí)行部件上。
進一步地,負重組件的第一固定部上設置有第四連接孔,執(zhí)行部件上設置有具有第五連接孔的第二固定部,負重組件和執(zhí)行部件通過穿設在第四連接孔和第五連接孔內的第三緊固件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的負重組件包括主體部和至少一個負重塊,主體部上具有安裝部,通過使負重塊具有安裝在安裝部上的第一狀態(tài)和與安裝部分離的第二狀態(tài),可以使負重塊可選擇地安裝在安裝部上,進而可以便于負載的增加和減小。這樣,便可以根據(jù)負重需要將相應數(shù)量的負重部安裝在安裝部上,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工業(yè)機器人的負載測試效率較低的問題。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負重組件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中的負重組件的實施例的主視圖;以及
圖3示出了圖1中的負重組件的實施例的俯視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主體部;11、安裝部;111、第一連接孔;20、負重塊;21、第二連接孔;22、第三連接孔;30、第一固定部;31、第四連接孔;40、連接臂;50、第二固定部;51、第五連接孔。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負重組件,請參考圖1至圖3,該負重組件包括:主體部10,主體部10具有安裝部11;至少一個負重塊20,各負重塊20具有安裝在安裝部11上的第一狀態(tài)以及與安裝部分離的第二狀態(tài)。
本實用新型中的負重組件包括主體部10和至少一個負重塊20,主體部10上具有安裝部11,通過使負重塊20具有安裝在安裝部11上的第一狀態(tài)和與安裝部分離的第二狀態(tài),可以使負重塊20可選擇地安裝在安裝部11上,進而可以便于負載的增加和減小。這樣,便可以根據(jù)負重需要將相應數(shù)量的負重塊20安裝在安裝部11上,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工業(yè)機器人的負載測試效率較低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安裝部11與負重塊20之間的連接,如圖1所示,安裝部11具有第一連接孔111,負重塊20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21,主體部10和負重塊20通過穿設在第一連接孔111和第二連接孔21內的第一緊固件連接。這樣,可以比較方便地實現(xiàn)安裝部11與負重塊20之間的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孔111為第一螺紋孔,第一緊固件與第一螺紋孔相適配的第一螺栓。這樣,可以比較方便地實現(xiàn)第一連接孔111與第一緊固件之間的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孔21為第一沉頭孔,第一螺栓的螺帽部位于第一沉頭孔的大孔段內。這樣,可以防止第一螺栓的螺帽突出于負重塊20。
為了保證負重塊20與主體部10之間的連接效果,如圖1所示,第一連接孔111和第二連接孔21均為多個,多個第一連接孔111和多個第二連接孔21一一對應地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多個第一連接孔111沿主體部10的周向間隔布置,多個第二連接孔21沿負重塊20的周向間隔布置。這樣,保證負重塊20與主體部10之間的固定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負重塊20為多個,各個負重塊20可選擇地依次疊置在安裝部11上。根據(jù)實際需要,工作人員可以在安裝部11上安裝一個負重塊20,也可以在安裝部11上疊置多個負重塊20。
為了實現(xiàn)多個負重塊20之間的疊置,如圖1所示,負重塊20上設置有第三連接孔22,相鄰的兩個負重塊20通過穿設在各負重塊20的第三連接孔22內的第二緊固件連接。這樣,可以實現(xiàn)各負重塊20之間的連接。優(yōu)選地,該第三連接孔22為通孔,可以在需要使用時,可以在第三連接孔22內設置內螺紋。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3所示,主體部10為圓柱狀,主體部10的兩個端面上均設置有安裝部11。這樣,可以根據(jù)需要,在主體部10的兩側均安裝負重塊20。優(yōu)選地,可以在主體部10的兩側對稱地安裝相同個數(shù)的負重塊20。
為了實現(xiàn)主體部10與執(zhí)行部件連接,如圖1至圖3所示,負重組件還包括:第一固定部30,第一固定部30與主體部10連接,主體部10通過第一固定部30與待負載測試的設備的執(zhí)行部件連接。
為了實現(xiàn)主體部10與第一固定部30之間的連接,負重組件還包括:連接臂40,連接臂40固定在主體部10上,主體部10通過連接臂40與第一固定部30連接。另外,第一固定部30與連接臂40為一體結構。優(yōu)選地,第一固定部30與連接臂40一體鑄造成型。
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機器人,包括執(zhí)行部件,機器人還包括:上述的負重組件,負重組件安裝在執(zhí)行部件上。
本實施例中的機器人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負重測試,可以根據(jù)需要增加或減小負重,解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工業(yè)機器人的負載測試效率較低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第一固定部30與執(zhí)行部件之間的連接,負重組件的第一固定部30上設置有第四連接孔31,執(zhí)行部件上設置有具有第五連接孔51的第二固定部50,負重組件和執(zhí)行部件通過穿設在第四連接孔31和第五連接孔內的第三緊固件連接。優(yōu)選地,該第一固定部30和第二固定部50均為法蘭部。
采用此負載組件具有如下好處:1、機器人負重測試一般由小負載到大負載逐漸增加重量以進行測試,利用該負重組件可以類似杠鈴結構以逐步增加負重;2、由于不同機器人負載也不相同,了利用此負載組件可根據(jù)各款機器人的負載情況進行調節(jié)。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xiàn)了如下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中的負重組件包括主體部和至少一個負重塊,主體部上具有安裝部,通過使負重塊具有安裝在安裝部上的第一狀態(tài)和與安裝部分離的第二狀態(tài),可以使負重塊可選擇地安裝在安裝部上,進而可以便于負載的增加和減小。這樣,便可以根據(jù)負重需要將相應數(shù)量的負重部安裝在安裝部上,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工業(yè)機器人的負載測試效率較低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