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驅動頂端工具對被加工件進行規(guī)定的加工作業(yè)的作業(yè)工具。
背景技術:
在美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第2015/034347號的說明書中公開了一種手持式作業(yè)工具,其中,通過將驅動電機的輸出傳遞給主軸來驅動頂端工具。該作業(yè)工具具有收容驅動電機和主軸等的殼體。使用者握持殼體并且將頂端工具推壓至被加工件來進行規(guī)定的加工作業(yè)。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第2015/034347號說明書
在該作業(yè)工具中,收容電機和主軸等機構構件的殼體采用由第1殼體結構要素和第2殼體結構要素接合而成的結構。其接合方式設定成:第1殼體結構要素和第2殼體結構要素能夠在分別與主軸的旋轉軸方向(上下方向)和殼體長度方向(前后方向)相交的方向(即,作業(yè)工具的左右方向)上,以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根據該設定,在殼體結構要素中的一方沒有與另一方組裝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將上述機構構件配置于一方的殼體結構要素,之后組裝另一方的殼體結構要素,由于組裝方向被設定成作業(yè)工具的左右方向,因此上述機構構件的配置和殼體結構要素彼此間的組裝作業(yè)較為容易。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組裝第1殼體結構要素和第2殼體結構要素的情況下,該第1殼體結構要素和第2殼體結構要素的組裝接合線至少形成于殼體的上表面?zhèn)?,可是,該部分是作為把手部而供使用者握持使用的位置,可能會由于該接合線與手掌抵接而帶給使用者不適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持較高的制造效率且人機工學性能優(yōu)異的作業(yè)工具。
解決問題的方案
上述問題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解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作業(yè)工具利用頂端工具對被加工件進行規(guī)定的加工作業(yè),其具有:電機;主軸,其具有轉動軸,并且通過所述電機而以所述轉動軸為中心在規(guī)定角度范圍內進行轉動動作,來驅動所述頂端工具;內殼,其至少收容所述電機;外殼,其形成為長條狀,并且收容所述內殼;彈性構件,其夾裝配置在所述內殼和所述外殼之間。
內殼具有第1內殼結構要素和第2內殼結構要素,該第1內殼結構要素和第2內殼結構要素相互組裝來構成所述內殼。第1內殼結構要素和第2內殼結構要素可以形成為彼此鏡面對稱狀,或者也可以形成為非對稱。另外,本發(fā)明既包括兩結構要素相互組裝在一起而形成內殼整體的方式,也包括兩結構要素相互組裝在一起而形成內殼的一部分的方式。內殼中至少收容電機,不過更典型的結構是,優(yōu)選除該電機外,主軸也收容于內殼。另外,“收容電機”既包括電機整體收容于內殼的方式,又包括電機的一部分收容于內殼的方式。
另一方面,外殼具有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該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相互組裝來構成所述外殼。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可以形成為彼此鏡面對稱狀,或者也可以形成為非對稱。另外,本發(fā)明既包括兩結構要素相互組裝在一起而形成外殼整體的方式,也包括兩結構要素相互組裝在一起而形成外殼的一部分的方式。外殼的典型結構是收容內殼整體,但也可包括僅收容該內殼的一部分的結構。
在此,將形成為長條狀的外殼的長軸方向定義為前后方向,將主軸的轉動軸的延伸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將與該前后方向和該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定義為橫向。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1內殼結構要素和第2內殼結構要素以在所述橫向上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為,將上述電機和主軸預先組裝于第1內殼結構要素和第2內殼結構要素中的一方側來作為預組裝體,然后將另一方的內殼結構要素以在所述橫向上彼此相對的狀態(tài)組裝于該預組裝體來構成內殼。在將電機組裝于一方的內殼結構要素、更典型的情況是將主軸組裝于一方的內殼結構要素的情況下,由于該電機或主軸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其軸構件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將所述機構零部件組裝到一方的內殼結構要素時,在上述橫向上沒有另一方的內殼結構要素的狀態(tài)下,從該橫向組裝電機和主軸,之后在橫向上組裝另一方的內殼結構要素,這樣能夠容易地將機構零部件組裝于內殼。
此外,“在橫向上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是指,第1內殼結構要素和第2內殼要素在該橫向上呈并排狀鄰接配置,并且在橫向上彼此接合的方式。典型的情況是定義為以下方式:第1內殼結構要素的接合面和第2內殼結構要素的接合面以各自的法線分別沿橫向延伸的狀態(tài)彼此接合。
另一方面,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霸谏舷路较蛏媳舜讼嘞虻臓顟B(tài)”是指,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要素在該上下方向上呈并排狀鄰接配置,并且在該上下方向上彼此接合的方式。典型的情況是定義為以下方式:第1外殼結構要素的接合面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的接合面以各自的法線分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彼此接合。
外殼的典型結構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形成有供使用者握持的手柄部,在本發(fā)明中,該外殼和內殼之間夾裝配置有彈性構件,作業(yè)中從容易成為振動源的內殼向外殼的振動傳遞得到有效抑制,從而能夠有效地實施對于握持外殼的作業(yè)者的振動對策。
并且,在構筑外殼時,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這樣做的結果,典型的情況是由于外殼結構要素彼此間的組裝而產生的接合線沿該外殼的橫向(和前后方向)形成。換言之,在實際使用作業(yè)工具時,當使用者將外殼作為柄部而握持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該使用者的手掌部分位于該外殼的上部側,而在本發(fā)明中,外殼結構要素彼此間的組裝接合線不存在于該手掌的附近,因此,能夠預防在作業(yè)者握持作業(yè)工具而進行加工作業(yè)時,組裝接合線接觸手掌而帶給使用者不適感等弊病。即,“所述外殼構成為:至少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部側設有手柄部,并且,所述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所述第2外殼結構要素的組裝接合線避開(不形成于)該手柄部(而形成于所述外殼的所述前后方向表面和左右方向表面)。”
此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作業(yè)工具中,主軸構成為以該主軸的轉動軸為中心在規(guī)定角度范圍內轉動。該“規(guī)定角度”可以是始終固定不變的角度,也可以采用能夠通過規(guī)定的操作來變更轉動角度的結構。另外,主軸在規(guī)定角度范圍內的轉動的典型的情況是,優(yōu)選設定一定的轉動周期,但也可以采用能夠通過規(guī)定操作來變更該轉動周期的結構。
另外,由以轉動軸為中心在規(guī)定角度范圍內轉動的主軸來驅動的頂端工具可以廣泛包括能夠以上述動作方式進行加工作業(yè)的工具。例如,可以列舉切割作業(yè)、剝離作業(yè)、打磨作業(yè)等,能夠根據這些加工作業(yè)來任意更換頂端工具。此外,相對于單一作業(yè)工具,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作業(yè)工具根據加工作業(yè)來從多種頂端工具中選擇安裝任意頂端工具,因此可以將其稱為“多用工具”。
并且,在將頂端工具安裝到主軸上時,可以使用夾緊軸。典型的情況是,以將頂端工具夾裝配置在該夾緊軸和主軸之間的形式,來夾持該頂端工具。在該情況下,使主軸沿著轉動軸呈中空狀,將夾緊軸穿過該中空部位。夾緊軸能夠相對于主軸而沿轉動軸方向相對移動,通過該相對位置移動,夾緊軸能夠在頂端工具保持位置和頂端工具松開位置之間切換。而且,在作業(yè)時,夾緊軸在頂端工具保持位置保持該頂端工具而進行加工作業(yè),當更換頂端工具時,使夾緊軸移動而將其置于頂端工具松開位置。
優(yōu)選為,在通過夾緊軸保持與松開頂端工具時,采用該夾緊軸的鎖定機構。優(yōu)選該鎖定機構構成為: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手動操作而在卡合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移動,當該鎖定機構位于卡合位置時,在夾緊軸被置于頂端工具保持位置的狀態(tài)下鎖定(固定)該夾緊軸,當該鎖定機構位于解除位置時,解除夾緊軸的鎖定而容許松開頂端工具。根據上述結構,提供一種能夠通過使用者對鎖定機構的手動操作來容易地進行頂端工具的保持與松開的結構。
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可以為,由無刷電機構成所述電機,并且具有用于對該無刷電機的驅動進行控制的控制器。在該情況下,可以使無刷電機的輸出軸平行于主軸的轉動軸而配置。在采用無刷電機的輸出軸和主軸的轉動軸平行配置的結構的情況下,與現(xiàn)有的結構相比較,能夠將無刷電機的旋轉輸出傳遞給主軸的傳動結構更靠近上述頂端工具來配置,因此,作業(yè)時作業(yè)工具的力偶平衡提高,實現(xiàn)進一步減輕振動。
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可以為:設置固定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的固定構件??梢詷嫵蔀椋涸摴潭嫾剞D動軸方向延伸,并且,外殼在無刷電機的定子和主軸之間具有收容該固定構件的固定構件收容空間。
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在將外殼結構要素彼此組裝時,能夠利用該固定構件來切實地將兩者固定,并且,能夠將該固定所需的構件合理地收容于外殼。
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可以為:上述固定構件收容空間兼作彈性構件的收容空間。通過采用這種結構,能夠進一步提高作業(yè)工具內的空間利用效率。
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可以為:采用上述作業(yè)工具還具有電裝構件的結構,上述內殼可沿著外殼的長軸方向形成為長條狀。而且,可以為:在該內殼的長軸方向上的一方側的端部區(qū)域至少收容電機,更優(yōu)選為還收容主軸等,并且,在另一方側的端部區(qū)域設置上述電裝構件。電裝構件廣泛包括作業(yè)工具中的電氣裝置構件,例如電機驅動控制用的控制器(電機驅動用的cpu、開關元件等一體化而成的功能單元基礎構件)或者電氣開關等電氣構件屬于該電裝構件。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將電機、電裝構件等較重的構件分散配置于形成為長條狀的內殼的兩端區(qū)域,由此能夠增大該內殼的慣性力矩,從而能夠減輕作業(yè)時產生的內殼的振動。
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可以為:設有用于安裝電池的電池安裝部,該電池用于驅動電機。在該情況下,可以構成為:內殼沿著外殼的長軸方向形成為長條狀,并且,內殼將電機(和主軸)收容在該長軸方向上的一方側端部區(qū)域,且將該電池安裝部設置于另一方側端部區(qū)域。能夠將作為相應重物的電池安裝于與電機相反一側的端部區(qū)域,由此能夠使重物分散于整個內殼,由此能夠增大該內殼的慣性力矩,盡量減輕作業(yè)時內殼發(fā)生的振動。
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可以為:設置夾裝構件,并且,上述彈性構件通過該夾裝構件而在橫向上被夾持配置于內殼和外殼之間。在本發(fā)明中,如上所示,鑒于人機工學上的觀點,外殼采用了將第1外殼結構要素和第2外殼結構要素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而成的結構,雖然外殼是在上下方向組裝,但上述彈性構件通過夾裝構件而在橫向上被夾持于外殼和內殼之間。由此,夾裝有彈性構件的狀態(tài)下的、外殼相對于內殼的組裝性提高。此外,夾裝構件典型的情況是可以采用在外殼上向內殼側突出形成,且與彈性構件抵接的結構。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及其各種方式,提供一種保持較高制造效率且人機工學性能優(yōu)異的作業(yè)工具。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動工具的立體圖。
圖2是振動工具的上下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振動工具的橫向剖視圖。
圖4是表示振動工具的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表示外殼的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6是表示內殼的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7是表示內殼和夾裝構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內殼和夾裝構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外殼和夾裝構件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10是表示前方彈性構件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11是表示上側的后方彈性構件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12是表示下側的后方彈性構件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驅動機構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14是表示被驅動臂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鎖定操作機構的結構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振動工具(作業(yè)工具);102:外殼;1021:收容空間;1022:固定構件收容空間;1023:固定構件;1024:主體進氣口;102a:上側外殼結構要素(第1外殼結構要素);102a1:上壁部;102a2:側壁部;102b:下側外殼結構要素(第2外殼結構要素);102b1:下壁部;102b2:側壁部;102c:外殼接合部;103:夾裝構件;1031:凸部;103a:右側夾裝結構要素;103b:左側夾裝結構要素;104:內殼;1041:電機收容空間;1042: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a:肋部;1043:控制器收容空間;1044:電池安裝部收容空間;1045:進氣口;1046:出氣口;104a:右側內殼結構要素(第1內殼結構要素);104a1:右壁部;104a2:側壁部;104b:左側內殼結構要素(第2內殼結構要素);104b1:左壁部;104b2:側壁部;104c:內殼接合部;105a:固定構件;105b:固定構件;106:驅動機構殼體;106a:第1驅動機構殼體結構要素;106b:第2驅動機構殼體結構要素;1061:固定構件;107:短條狀部;108a:滑動開關;108b:撥盤開關;109:電池安裝部;110a:前方彈性構件;110a1:右側彈性結構要素(第1彈性結構要素);110a2:左側彈性結構要素(第2彈性結構要素);110b:中間彈性構件;110c:后方彈性構件;115:無刷電機;115a:輸出軸部;115b:定子;18:冷卻風扇;119:空氣通路;119a:延伸肋部;120:驅動機構;121:偏心軸部;121a:偏心部;121b:軸承;121c:軸承;122:驅動軸承;123:被驅動臂;123a:臂部;123b:固定部;124:主軸;124a:軸承;124b:軸承;126:工具保持部;127:夾緊軸;127a:卡合槽部;127b:夾頭;130:鎖定機構;131:夾緊構件;131a:夾緊構件傾斜部;131b:凸部;134:第1螺旋彈簧;135:環(huán)狀構件;135a:環(huán)狀構件傾斜部;135b:軸承;137:蓋構件;140:施力機構;141:支承構件;141a:螺旋彈簧支承部;141b:夾緊構件支承部;142:第2螺旋彈簧;145:鋸片(頂端工具);150:鎖定操作機構;151:手柄部;151a:轉動軸部;151b:凸輪部;151c:偏心軸部;180:控制器;190:電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基于圖1~圖15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作業(yè)工具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作業(yè)工具為電動式振動工具100。振動工具100例如可選擇性地安裝鋸片、打磨片等多種頂端工具,通過使該頂端工具振動來對被加工件進行與工具種類對應的加工。此外,作為頂端工具的一個例子,圖1中安裝了鋸片145。該鋸片145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頂端工具”的一個例子。
(外殼)
如圖1所示,振動工具100具有構成振動工具100的外輪廓的外殼102。外殼102為合成樹脂制,如圖2和圖3所示,外殼102形成收容空間1021,該收容空間1021收容驅動機構殼體106和內殼104。此外,圖3是沿圖2中i-i線剖切的剖視圖。該外殼10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外殼”的一個例子,內殼104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內殼”的一個例子。
如圖2所示,外殼102設置成沿著與主軸124的旋轉軸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呈長條狀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該外殼102的長軸延伸方向定義為前后方向(圖2的左右方向),將該前后方向中的安裝有鋸片145的一側(圖2的左側)定義為振動工具100的前側,將相反一側(圖2的右側)定義為振動工具100的后側。另外,將后述的主軸124的旋轉軸延伸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將該上下方向中的設有后述的鎖定操作機構150的一側(圖2的上側)定義為振動工具100的上側,將設有鋸片145的一側(圖2的下側)定義為振動工具100的下側。并且,將與上述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雙方相交的方向(圖2紙面的法線方向)定義為振動工具100的橫向或左右方向。該橫向表示圖3的上下方向、作為沿圖3的ii-ii線剖切的剖視圖的圖9的左右方向。另外,在橫向上,將圖3的下側(圖9的右側)定義為振動工具100的右側,將圖3的上側(圖9的左側)定義為振動工具100的左側。此外,關于上述方向的定義也適當用于對其他附圖和結構的說明。
如圖4和圖5所示,外殼102由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和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在上下方向上重疊接合(以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而構成。該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1外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2外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
如圖5所示,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具有上壁部102a1和從該上壁部102a1向下方延伸的側壁部102a2。側壁部102a2形成在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的前側、右側和左側。即,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構成為后側敞開。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具有下壁部102b1和從該下壁部102b1向上方延伸的側壁部102b2。側壁部102b2形成在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的前側、右側和左側。即,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構成為后側敞開。
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和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通過圖4、圖7和圖8所示的夾裝構件103而一體化。該夾裝構件103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夾裝構件”的一個例子。更具體而言,如圖9和圖10所示,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以及配置在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和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之間的夾裝構件103通過固定構件1023而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和圖5所示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和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在上下方向上以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在一起。其結果,如圖9和圖10所示,構成為: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和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組裝而形成的外殼接合部102c形成為沿著外殼102的長軸方向延伸狀(圖9、圖10紙面的法線方向),在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的上壁部102a1上不形成該外殼接合部102c。因此,當使用者將該外殼作為手柄部而握持時,典型的情況是手掌所抵接的區(qū)域即上壁部102a1不存在外殼接合部102c,能夠確保不會帶來握持時的不適感的、人機工學性能優(yōu)異的結構。
此外,夾裝構件103為合成樹脂制,由右側夾裝結構要素103a和左側夾裝結構要素103b構成。固定構件1023由螺釘構成。此外,圖9是沿圖3的ii-ii線剖切的剖視圖;圖10是沿圖2的iii-iii線剖切的剖視圖。
根據該結構,外殼102構成收容空間1021,該收容空間1021由上壁部102a1、側壁部102a2、下壁部102b1和側壁部102b2圍成。另外,在側壁部102a2和側壁部102b2的抵接部分構成外殼接合部102c(參照圖1)。如上所述,該外殼接合部102c以不形成于上壁部102a1的狀態(tài)沿前后方向延伸。
此外,如圖1和圖3所示,外殼10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區(qū)域具有短條狀部107,該短條狀部107構成為在橫向上比外殼102的前方區(qū)域和后方區(qū)域短(細)。如后面所述那樣,振動工具100將無刷電機115收容于前方區(qū)域,將控制器180和電池安裝部109收容于后方區(qū)域(參照圖2)。即,在橫向上具有較長尺寸的零部件配置于前方區(qū)域和后方區(qū)域,由此短條狀部107設置于中央區(qū)域。對短條狀部107的尺寸適當?shù)剡M行設定,以作為適合于使用者的手握持的手柄部。該無刷電機115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電機”和“無刷電機”的一個例子,控制器180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控制器”的一個例子。
如圖1所示,在位于短條狀部107的上壁部102a1設有滑動開關108a,在位于短條狀部107的側壁部102a2設有撥盤開關108b。滑動開關108a、撥盤開關108b和電池安裝部109同控制器180電連接。控制器180如下這樣來構成:將用于對設置在無刷電機115上的多個繞組進行控制的開關元件、中央運算處理裝置(cpu)、電容器等配置在基板上。
由于短條狀部107具有上述結構,因此使用者能夠在外殼接合部102c不與手掌抵接的狀態(tài)下對滑動開關108a或者撥盤開關108b進行操作。
此外,如圖2所示,當滑動開關108a被操作時,控制器180驅動無刷電機115,由此鋸片145發(fā)生振動。另外,當撥盤開關108b被操作時,控制器180變更無刷電機115的轉速,由此鋸片145的振動速度發(fā)生變更。
(內殼)
如圖2所示,內殼104通過固定構件105a而與驅動機構殼體106一體化。內殼104為合成樹脂制,驅動機構殼體106為金屬制。固定構件105a由螺釘構成。如圖2所示,驅動機構殼體106收容驅動機構120,該驅動機構120利用無刷電機115的輸出來驅動鋸片145。
如圖4和圖6所示,內殼104構成為: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和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以在橫向上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組裝并通過固定構件105b接合成一體。在進行接合時,尤其是,如圖4所示,在收容有無刷電機115和主軸124的驅動機構殼體106被設置于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的狀態(tài)下,并且如圖6所示,是在控制器180和電池安裝部109也配置于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的狀態(tài)下,將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從橫向組裝于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進行接合的結果,如圖7和圖8所示,一體的內殼104以內殼接合部104c沿前后方向呈線狀延伸的狀態(tài)形成。固定構件105b由螺釘構成。該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1內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2內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
如圖2所示,無刷電機115的輸出軸部115a、主軸124的旋轉軸和收容該主軸124的驅動機構殼體106均是沿上下方向具有長軸延伸部分的結構的構件,在將這些沿上下方向形成得較長的機構構件設置于內殼104的情況下,如圖4所示,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和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在橫向上以相向狀態(tài)組裝較為合理。假設采用將各內殼結構要素在上下方向上組裝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在將沿該上下方向具有長軸延伸部分的機構構件組裝于另一方的內殼結構要素時難以觀察。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以避免這種不良狀況,將各種機構構件容易地設置于露出在外部的狀態(tài)下的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而進行預組裝,再將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從橫向重疊組裝于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因此內殼104的制造變得容易。另外,在像這樣利用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露出在外部的狀態(tài)來設置機構構件的結構的情況下,如圖4和圖6所示,也可以將控制器180和電池安裝部109以預組裝的狀態(tài)設置于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因此能夠確保制造性的提高。
此外,如圖6所示,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具有右壁部104a1和從該右壁部104a1向左方延伸的側壁部104a2。側壁部104a2形成在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的前側、上側和下側。即,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構成為后側敞開。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具有左壁部104b1和從該左壁部104b1向右方延伸的側壁部104b2。側壁部104b2形成在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的前側、上側和下側。即,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構成為后側敞開。
根據該結構,內殼104構成由右壁部104a1、側壁部104a2、左壁部104b1和側壁部104b2圍成的內部空間。另外,如圖7和圖8所示,在側壁部104a2和側壁部104b2的抵接部分構成內殼接合部104c。內殼接合部104c位于上下方向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圖2和圖6所示,內殼104的內部空間設有電機收容空間1041、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控制器收容空間1043和電池安裝部收容空間1044。如圖2所示,在內殼104中,電機收容空間1041設置于前方區(qū)域,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設置于中央區(qū)域,控制器收容空間1043和電池安裝部收容空間1044設置于后方區(qū)域。該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連接部收容空間”的一個例子。
如圖6所示,在電機收容空間1041設有用于配置無刷電機115的肋部(電機配置部)。在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設有用于配置連接部的肋部119a(連接部配置部),其中,連接部用于使無刷電機115和控制器180電連接。該連接部(省略圖示)由供電線和信號傳輸線構成。該連接部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連接部”的一個例子。在控制器收容空間1043設有用于配置控制器180的肋部(控制器配置部)。在電池安裝部收容空間1044設有用于配置電池安裝部109的肋部(電池安裝部配置部)。該電池安裝部109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電池安裝部”的一個例子。圖2所示的電池安裝部109設有接電端子,該接電端子與電池190的供電端子電連接。另外,電池安裝部109構成為,能夠通過使電池190沿上下方向滑動移動來拆裝該電池190。此外,如圖2所示,控制器180配置為,沿著將電池190安裝于電池安裝部109時的滑動移動方向(上下方向)而呈延伸狀。根據該結構,能夠實現(xiàn)外殼102的后方區(qū)域在前后方向上的短條狀化。
如圖4、圖6、圖7和圖8所示,在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設有進氣口1045。此外,進氣口1045設置于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和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雙方??刂破?80設置于進氣口1045的正下方。另外,在形成有電機收容空間1041的內殼104的前方區(qū)域設有出氣口1046。另外,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構成連接進氣口1045和出氣口1046的空氣通路119。在無刷電機115的輸出軸部115a(參照圖13)安裝有冷卻風扇118,當驅動該冷卻風扇118旋轉時,形成以下這樣的空氣流路:從進氣口1045吸入外部空氣,該外部空氣經由空氣通路119并從出氣口1046向外部排出。通過該空氣流路,能夠有效地冷卻控制器180和無刷電機115。通過將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作為空氣通路119,能夠有效地利用內殼104的內部空間。
此外,如圖2所示,在外殼102的后方區(qū)域和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之間形成有間隙,該間隙相當于主體進氣口1024。由此,能夠將由于驅動冷卻風扇118旋轉而流動的空氣從主體進氣口1024導向進氣口1045。
(彈性構件)
外殼102和驅動機構殼體106、外殼102和內殼104分別由彈性構件來連接(連結)。由此,能夠抑制驅動機構殼體106的振動向外殼102傳遞。彈性構件包括前方彈性構件110a、中間彈性構件110b和后方彈性構件110c。該彈性構件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彈性構件”的一個例子。
如圖10所示,夾裝構件103的凸部1031和驅動機構殼體106之間配置有4個前方彈性構件110a。4個前方彈性構件110a構成在上下方向上分離配置的上下配置組合和在橫向上分離配置的橫向組合。橫向組合中的前方彈性構件110a由右側彈性結構要素110a1和左側彈性結構要素110a2構成,其中,右側彈性結構要素110a1配置于右側夾裝結構要素103a和驅動機構殼體106之間,左側彈性結構要素110a2配置于左側夾裝結構要素103b和驅動機構殼體106之間。
如上所述,驅動機構殼體106與內殼104一體化,夾裝構件103與外殼102一體化,因此,通過前方彈性構件110a使內殼104和外殼102相連接。前方彈性構件110a由橡膠制的彈性結構要素構成,且配置成覆蓋凸部1031。另外,在驅動機構殼體106上具有凹部,該凹部用于配置配備有前方彈性構件110a的凸部1031。根據該結構,前方彈性構件110a在驅動機構殼體106和外殼102上配置成能夠與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橫向的各方向對應。換言之,前方彈性構件110a以能夠應對驅動機構殼體106上發(fā)生的所有方向的振動的狀態(tài)夾裝配置。
此外,如圖3所示,在外殼102的收容空間1021中,在無刷電機115的定子115b(參照圖2)和驅動機構殼體106之間的區(qū)域形成有用于配置固定構件1023的固定構件收容空間1022。該固定構件收容空間1022兼作收容前方彈性構件110a的彈性構件收容空間。由此,能夠有效地利用收容空間1021。該固定構件收容空間102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固定構件收容空間”的一個例子,定子115b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定子”的一個例子。
如圖7、圖8、圖11和圖12所示,在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和外殼102的后方區(qū)域之間設有4個后方彈性構件110c。此外,圖11是沿圖2中iv-iv線剖切的剖視圖,圖12是沿圖2中v-v線剖切的剖視圖。4個后方彈性構件110c構成在上下方向上分離配置的上下配置組合和在橫向上分離配置的橫向組合。后方彈性構件110c由橡膠構成。
如圖7和圖11所示,上下配置組合中的上側的后方彈性構件110c配置于內殼104和外殼102之間的空間。該上側的后方彈性構件110c構成為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橫向延伸。另外,如圖8和圖12所示,上下配置組合中的下側的后方彈性構件110c配置于內殼104和外殼102之間的空間。該下側的后方彈性構件110c構成為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橫向延伸。
根據該結構,后方彈性構件110c在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和外殼102的后方區(qū)域配置成能夠與振動工具100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橫向的各方向對應。換言之,后方彈性構件110c以能夠應對所有方向的振動的狀態(tài)夾裝配置。
此外,作為其他結構,后方彈性構件110c也可以配置于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與中間區(qū)域的邊界、外殼102的后方區(qū)域與中間區(qū)域的邊界。另外,后方彈性構件110c可以配置于內殼104的中央區(qū)域和外殼102的中央區(qū)域之間。另外,后方彈性構件110c可以配置于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和外殼102的中央區(qū)域之間。另外,后方彈性構件110c可以配置于內殼104的中央區(qū)域和外殼102的后方區(qū)域之間。
圖3、圖7和圖8所示的內殼104的中央區(qū)域由合成樹脂形成,由此使該中央區(qū)域具有可撓性,其結果,構成為內殼104的中央區(qū)域兼作中間彈性構件110b。中間彈性構件110b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能夠以該前后方向為中心發(fā)生變形。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驅動機構殼體106發(fā)生的振動向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傳遞。
(驅動機構)
根據圖2、圖13、圖14和圖15對驅動機構120的結構進行說明。此外,圖13是表示驅動機構120的放大剖視圖;圖14是沿圖2的vi-vi線剖切的剖視圖;圖15是沿圖1的vii-vii線剖切的剖視圖。
如圖2和圖13所示,驅動機構120主要由偏心軸部121、驅動軸承122、被驅動臂123和主軸124構成。該主軸124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主軸”的一個例子。此外,主軸124構成為圓筒形,夾緊軸127配置于該主軸124內且能夠拆裝。另外,振動工具100具有:鎖定機構130,其使夾緊軸127相對于振動工具100鎖定和解鎖;鎖定操作機構150,其用于使用者對鎖定機構130進行手動操作。
如圖13所示,驅動機構殼體106具有第1驅動機構殼體106a和第2驅動機構殼體106b,驅動機構120、鎖定機構130和鎖定操作機構150配置于該第1驅動機構殼體106a和第2驅動機構殼體106b之間。第1驅動機構殼體106a和第2驅動機構殼體106b通過固定構件1061而一體化。固定構件1061由螺釘構成。
如圖13所示,主軸124的轉動軸方向平行于無刷電機115的輸出軸部115a。安裝于輸出軸部115a的頂端的偏心軸121被上側的軸承121b和下側的軸承121c支承且能夠轉動。該軸承121b和軸承121c保持在驅動機構殼體106上。
如圖13和圖14所示,被驅動臂123具有:臂部123a,其構成為,與安裝在偏心軸部121的偏心部121a上的驅動軸承122的外周部抵接;固定部123b,其包圍主軸124的規(guī)定區(qū)域,并且固定在該主軸124上。被驅動臂123和主軸124配置為比無刷電機115更靠下側。根據該結構,能夠縮小主軸124的所需尺寸,從而能夠實現(xiàn)主軸124在上下方向上的短條狀化。另外,根據該結構,能夠使鋸片145和被驅動臂12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靠近。因此,對應于被驅動臂123和鋸片145的距離而產生的力偶降低。由此,能夠抑制加工作業(yè)時因鋸片145對被加工件的作用而產生的振動。
如圖13所示,主軸124具有凸緣狀的工具保持部126,該工具保持部126用于與夾緊軸127一起夾持鋸片145。主軸124被上側的軸承124a和下側的軸承124b支承且能夠轉動。
圖13所示的夾緊軸127為能夠插入到主軸124的大致呈圓柱形的構件。在夾緊軸127的上側設有卡合槽部127a,在夾緊軸127的下側設有凸緣狀的夾頭127b。在夾緊軸127插入到主軸124的狀態(tài)下,卡合槽部127a被鎖定機構130保持,鋸片145被夾持在夾頭127b與工具保持部126之間。
當驅動無刷電機115時,通過輸出軸部115a的旋轉使得偏心軸部121的偏心部121a和驅動軸承122以電機轉動軸方向為中心而進行旋轉移動。由此,驅動被驅動臂123以主軸124的轉動軸為中心而呈圓弧狀往復移動。其結果,被主軸124和夾緊軸127夾持的鋸片145被驅動而呈圓弧狀往復移動,以能夠實施規(guī)定的加工作業(yè)(例如,切割等)。
(鎖定機構)
圖13所示的鎖定機構130是保持夾緊軸127的機構。
如圖13所示,鎖定機構130主要由夾緊構件131、環(huán)狀(collar)構件135、第1螺旋彈簧134、蓋構件137和軸承135b構成,這些零部件構成鎖定機構總成。另外,鎖定機構130具有從下側向上側對夾緊軸127施力的施力機構140。施力機構140主要由支承構件141和第2螺旋彈簧142構成。
如圖13所示,支承構件141為中空狀的大致圓筒構件,供夾緊軸127穿過,該支承構件141由軸承124a支承且能夠轉動。軸承124a構成為,同時支承主軸124和支承構件141。根據該結構,能夠實現(xiàn)減少軸承零部件數(shù)量,并且,能夠實現(xiàn)上下方向上的短條狀化。第2螺旋彈簧142被支承構件141穿過而配置在支承構件141上。支承構件141的下側構成為凸緣狀以與第2螺旋彈簧142的下側端部抵接。另外,支承構件141的上側端部構成為,在夾緊構件131被放置于更換鋸片145時的位置(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下支承夾緊構件131。
如圖13所示,鎖定機構130在主軸124的轉動軸方向上配置于支承構件141的上側端部和第1驅動機構殼體106a之間。鎖定機構130和主軸124具有彼此獨立的結構并且分離配置,因此,能夠不依賴于主軸124而設計鎖定機構130。
如圖13所示,夾緊構件131由一對在夾緊軸127的徑向上夾持該夾緊軸127的卡合槽部127a的構件構成。各夾緊構件131構成為能夠沿與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并且,在夾緊構件131的與夾緊軸127相向的內表面區(qū)域形成有多個凸部,該多個凸部能夠與卡合槽部127a卡合。并且,夾緊構件131具有相對于上下方向傾斜的夾緊構件傾斜部131a。如圖13所示,該夾緊構件傾斜部131a設有2處。
如圖13所示,在夾緊構件131與蓋構件137之間配置有分別與各夾緊構件131對應的第1螺旋彈簧134。第1螺旋彈簧134向下側對夾緊構件131施力,使該夾緊構件131的姿勢保持穩(wěn)定。
圖13所示的環(huán)狀構件135是用于控制通過夾緊構件131來夾持夾緊軸127的夾持狀態(tài)的構件。環(huán)狀構件135具有孔部,該孔部用于配置夾緊構件131,并且用于穿插夾緊軸127。在環(huán)狀構件135的外側區(qū)域配置有軸承135b,該軸承135b用于支承環(huán)狀構件135且該環(huán)狀構件135能夠旋轉。軸承135b構成為能夠相對于第2驅動機構殼體106b滑動。
根據該結構,鎖定機構總成能夠沿主軸124的轉動軸方向移動。環(huán)狀構件135具有相對于主軸124的轉動軸方向傾斜的環(huán)狀構件傾斜部135a。此外,由于構成為環(huán)狀構件傾斜部135a和夾緊構件傾斜部131a相互滑動連接,因此,環(huán)狀構件傾斜部135a對應于夾緊構件傾斜部131a而設有2處。
如圖13所示,環(huán)狀構件135被第2螺旋彈簧142施力,并且,夾緊構件131被第1螺旋彈簧134施力,使得環(huán)狀構件傾斜部135a與夾緊構件傾斜部131a抵接。由此,夾緊構件131向夾緊軸127的徑向內側移動。其結果,在夾緊構件131的凸部與夾緊軸127的卡合槽部127a卡合的狀態(tài)下,2個夾緊構件131夾持夾緊軸127。夾緊軸127在被夾緊構件131夾持的狀態(tài)下,被第2螺旋彈簧142向上側施力。由此,鋸片145被夾持在夾緊軸127的夾頭127b與主軸124的工具保持部126之間。
(鎖定操作機構)
圖13和圖15所示的鎖定操作機構150構成為用于操作鎖定機構130。更具體而言,鎖定操作機構150構成為,使環(huán)狀構件135沿上下方向移動。通過使環(huán)狀構件135沿上下方向移動,來對夾緊構件131與夾緊軸127的卡合和卡合解除進行切換。
如圖13和圖15所示,鎖定操作機構150主要由供使用者操作的把手部151和與該把手部151聯(lián)動的轉動軸部151a構成。如圖15所示,轉動軸部151a在蓋構件137和第1驅動機構殼體106a之間貫通驅動機構殼體106而配置。在轉動軸部151a的兩端部設有一對凸輪部151b,該一對凸輪部151b構成為能夠與環(huán)狀構件135抵接。在一對凸輪部151b之間設有偏心軸部151c。
圖13和圖15表示鋸片145安裝于振動工具100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構成為凸輪部151b不與環(huán)狀構件135抵接。該狀態(tài)的環(huán)狀構件135被第2螺旋彈簧142向上側施力,因此環(huán)狀構件傾斜部135a和夾緊構件傾斜部131a抵接。由此,夾緊構件131向夾緊軸127移動,由這2個夾緊構件131夾持住夾緊軸127。另外,偏心軸部151c被置于遠離第1驅動機構殼體106a的位置。另外,支承構件141的上端部處于與夾緊構件131非接觸狀態(tài)。
如上所述,由處于該狀態(tài)的夾緊軸127的位置來規(guī)定夾緊軸127保持鋸片145的保持位置,由夾緊構件131的位置來規(guī)定夾緊構件131與夾緊軸127卡合的卡合位置,由環(huán)狀構件135的位置來規(guī)定環(huán)狀構件135將夾緊構件131維持在卡合位置的維持位置。
另一方面,在拆下鋸片145的情況下,使用者通過轉動手柄部151來使轉動軸部151a轉動。在該手柄部151的轉動狀態(tài)下,凸輪部151b與環(huán)狀構件135抵接,克服第2螺旋彈簧142的作用力而使環(huán)狀構件135向下側移動。其結果,支承構件141的上端部與夾緊構件131抵接,夾緊構件131相對于環(huán)狀構件135進行移動。
夾緊構件131相對于環(huán)狀構件135向上側移動,使得夾緊構件傾斜部131a與環(huán)狀構件傾斜部135a的抵接解除,夾緊構件131能夠向離開夾緊軸127的方向移動。即,夾緊構件131對夾緊軸127的夾緊力減小。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向下方拉動夾緊軸127,能夠將該夾緊軸127從主軸124內拆下來。由于夾緊軸127的夾持狀態(tài)被解除,因而使鋸片145的夾持狀態(tài)被解除。由此,能夠更換作為頂端工具的鋸片145。
由處于該狀態(tài)的環(huán)狀構件135的位置來規(guī)定容許夾緊構件131向解除位置移動的容許位置,由夾緊構件131的位置來規(guī)定解除與夾緊軸127的卡合的解除位置,由夾緊軸127的位置來規(guī)定松開鋸片145的松開位置。
此外,偏心軸部151c被置于與第1驅動機構殼體106a抵接的位置。
(振動工具的動作)
接著,參照圖1、圖2和圖13,對進行加工作業(yè)時振動工具100的動作進行說明。使用者握持短條狀部107并且將滑動開關108a切換至開(on)。由此,控制器180驅動無刷電機115旋轉,與此相隨,驅動軸承122與偏心軸121一起旋轉。其結果,驅動軸承122驅動被驅動臂123,使得鋸片145與主軸124一起以轉動軸部為中心往復轉動。在該狀態(tài)下,使用者能夠通過使鋸片145抵接被加工件來進行加工作業(yè)。此外,在這一系列的加工作業(yè)中,由于在上壁部102a1(包括短條狀部107的上部)沒有形成外殼接合部102c,因此該上壁部不會使使用者的手掌有不適感,能夠提高加工作業(yè)時的作業(yè)性。
另外,在加工作業(yè)中,在內殼104的后方區(qū)域配置有控制器180,且安裝有電池190。由此,驅動機構殼體106和內殼104的慣性力矩增大,因此能夠減輕驅動機構殼體106的振動。
另外,隨著無刷電機115被驅動旋轉,冷卻風扇118被驅動旋轉。與此相隨,從主體進氣口1024流入的空氣從進氣口1045進入到內殼104內,經由空氣通路119從出氣口1046排出。隨著該空氣的移動,配置于進氣口1045正下方的控制器180和無刷電機115被冷卻。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振動工具100,構筑一種保持較高制造效率且人機工學性能優(yōu)異的技術。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振動工具100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作業(yè)工具并不限定于此。本發(fā)明也可以適用于例如打磨機或圓鋸這樣的頂端工具能夠旋轉的作業(yè)工具。另外,前方彈性構件110a、中間彈性構件110b、后方彈性構件110c可以設定成任意數(shù)量。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以電池190為電源進行驅動的無刷電機115,但振動工具110也可以構成為,能夠代替電池190而利用外部電源。具體而言,可以在外殼102的后方區(qū)域連接電源線,該電源線能夠與外部電源連接且與控制器180電連接。當無刷電機115為直流電機時,控制器180可以構成為:具有將從外部電源提供的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的轉換器功能。另一方面,無刷電機115也可以采用交流電機。
(本實施方式的各結構要素與本發(fā)明的各結構要素的對應關系)
本實施方式的各結構要素與本發(fā)明的各結構要素的對應關系如下。此外,本實施方式表示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方式的一個例子,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本實施方式的結構。
振動工具100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作業(yè)工具”的一個例子。鋸片145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頂端工具”的一個例子。外殼10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外殼”的一個例子。內殼104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內殼”的一個例子。上側外殼結構要素102a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1外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下側外殼結構要素102b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2外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夾裝構件103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夾裝構件”的一個例子。無刷電機115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電機”和“無刷電機”的一個例子。控制器180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控制器”的一個例子。右側內殼結構要素104a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1內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左側內殼結構要素104b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第2內殼結構要素”的一個例子。連接部收容空間104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連接部收容空間”的一個例子。電池安裝部109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電池安裝部”的一個例子。主軸124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主軸”的一個例子。固定構件收容空間102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固定構件收容空間”的一個例子。定子115b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定子”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