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活扳手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
本申請人曾提出的申請?zhí)枮?9214832.2的《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的實施例1在扳口的兩平行夾持面加對稱的120°角槽,其夾持可靠、不損傷被夾持件的表面。但根據(jù)原申請文件公開的技術(shù)找不出角槽的深度與角槽底的交線距扳口底面的距離及扳口底面長度的最佳比例關(guān)系,上述比例關(guān)系選擇不當就影響角槽夾持的六角螺母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角槽能夾持4-6種六角螺母的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是為申請?zhí)?9214832.2《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的實施例1提供一個最佳實施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不改變申請?zhí)枮?94832.2的《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的實施例1的結(jié)構(gòu),確定角槽在夾持面的位置。即,角槽深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的距離之比為0.3-0.42之間;角槽上部的平行夾持面的長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的距離之比為1.2-1.4之間,扳口底面長度與角槽底部交線距扳口底機的距離之比為4。
上述比例關(guān)系能使本實用新型有效的夾持4-6種六角螺母,而不損傷被夾持件,但,本實用新型在上述的比例范圍內(nèi)有最佳實施點,即角槽深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為0.3,角槽上部的平行夾持面的長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為1.2,扳口底面長度與角槽底部交線距扳口底面的距離之比為4。
由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最佳實施范圍及最佳實施點,從而使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在制造上提供方便,在使用中達到最佳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本實施例在結(jié)構(gòu)上和申請?zhí)枮?9214832.2的《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的實施例1一樣,由活扳唇、固定扳唇、扳手基體、蝸桿和手柄組成,固定扳唇、手柄與扳手基體成一體,固定扳唇的夾持面與活動扳唇的夾持面相互平行,扳口的兩個平行夾持面與扳口底面垂直,在兩平行夾持面上都有角槽,當兩平行夾持面相互接角時,角槽對稱于夾持面。本實施例的角槽深度Ⅰ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的距離h之比是0.3;角槽上部的平行夾持面的長度l與角槽交線距扳口底面的距離h之比是1.2,扳口底面d與角槽底交線距離h之比是4,本實施例為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提供了準確的實施例比值,能有效的夾持四——六種六角螺母。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比值還可以是Ⅰh范圍在0.3-0.42之間,1h可以在1.2-1.4之間,dh是4,在此范圍內(nèi)本實用新型能有最佳實施效果。
權(quán)利要求1.本實用新型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由活扳唇、固定扳唇、扳手基體、蝸桿和手柄組成,由固定扳唇、活動扳唇組成的兩個相互平行的夾持面垂直于底面,在兩平等夾持面上各有一角槽,當兩平行夾持面相互接觸時角槽對稱于夾持面;其特征在于角槽深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在0.3-0.42之間;角槽上部的平行夾持面的長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在1.2-1.4之間;扳口底面長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是4。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其特征在于上述比值范圍內(nèi)的最佳點是,角槽深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是0.3;角槽上部的平行夾持平面的長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是1.2;扳口底面長度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是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活扳手,具體涉及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本實用新型是申請?zhí)枮?9214832.2《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的實施例1的具體實施范圍,即角槽深度I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h之比值在0.3—0.42之間,角槽上部的平行夾持面的長度e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h之比值在1.2—1.4之間,扳口底面長d與角槽底交線距扳口底面距離之比是4,上述比例范圍的確定對扳口帶角槽的活扳手的實施,提供了最佳實施方案。
文檔編號B25B13/14GK2160505SQ93213468
公開日1994年4月6日 申請日期1993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3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宮遠錄 申請人:宮遠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