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而對工件進行移動、定位。
[0079]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工件定位示意圖。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夾緊工件。所述第一觸頭裝置的夾板1230與工件的第一側(cè)面接觸,所述第二觸頭裝置的夾板1130與工件的第二側(cè)面接觸,所述第一側(cè)面與所述第二側(cè)面位置相對。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第一工件8和第二工件9均采用上述夾緊的方式;具體地,上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夾緊第二工件9,下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夾緊第一工件8。
[0080]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工件定位示意圖。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拉緊工件。具體地,可以在工件頂部設(shè)有凹槽,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均設(shè)有掛鉤,第一觸頭裝置的掛鉤鉤在工件的第一拉結(jié)位置(凹槽的一側(cè));第二觸頭裝置的掛鉤鉤在工件的第二拉結(jié)位置(凹槽的另一側(cè)),第一拉結(jié)位置和第二拉結(jié)位置相對。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3所示,第一工件8和第二工件9均采用上述拉緊的方式;具體地,位于上方的第二工件9頂部具有第二工件的凹槽91,第一觸頭裝置123的掛鉤1231鉤在第二工件9的第一拉結(jié)位置(凹槽91的一側(cè)),第二觸頭裝置113的掛鉤1131鉤在第二工件9的第二拉結(jié)位置(凹槽91的另一側(cè)),第一拉結(jié)位置和第二拉結(jié)位置相對;同時,位于下方的第一工件8頂部具有第一工件的凹槽81,第一觸頭裝置123的掛鉤1231鉤在第一工件8的第一拉結(jié)位置(凹槽81的一側(cè)),第二觸頭裝置113的掛鉤1131鉤在第一工件8的第二拉結(jié)位置(凹槽81的另一側(cè)),第一拉結(jié)位置和第二拉結(jié)位置相對。
[0081]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例的工件定位示意圖。第一工件8采用上述夾緊的方式,第二工件9采用上述拉緊的方式。具體地,如圖12所示,位于上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拉緊第二工件9 ;位于下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夾緊第一工件8。
[0082]圖13為本實用新型第四種實施例的工件定位示意圖。第一工件8采用上述拉緊的方式,第二工件9采用上述夾緊的方式。具體地,如圖13所示,位于上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夾緊第二工件9 ;位于下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用于拉緊第一工件8。圖14為本實用新型第五種實施例的工件定位示意圖。所述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用于卡緊工件。如圖14所示,第一觸頭裝置123具有第一觸頭裝置的卡槽124,第二觸頭裝置113具有第二觸頭裝置的卡槽116 ;所述第一觸頭裝置的卡槽124卡在工件的一側(cè);所述第二觸頭裝置的卡槽116卡在工件的另一側(cè)。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4所示,第一工件8和第二工件9均采用上述卡緊的方式;具體地,上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用于卡緊第二工件9,下方的測量定位模組的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用于卡緊第一工件8。
[0083]如圖1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一種觸頭裝置的實施例中,觸頭裝置包括觸頭本體125 ;擋塊126,擋塊位于觸頭裝置的頂部,所述擋塊126與觸頭本體125端頭相距一定距離,觸頭本體125與擋塊126形成鏟形結(jié)構(gòu);拉頭127,所述拉頭127位于觸頭本體125底部的端頭。當?shù)谝挥|頭裝置123和第二觸頭裝置113均采用上述觸頭裝置的結(jié)構(gòu),兩者結(jié)合使用時能夠利用三種方式對不同結(jié)構(gòu)的工件進行固定;第一種為夾緊方式,工件被夾緊在兩個觸頭本體125之間;第二種為拉緊方式,工件的凹槽被兩個拉頭127拉緊實現(xiàn)固定;第三種為卡緊方式,工件的兩側(cè)卡在兩個觸頭裝置的鏟形結(jié)構(gòu)之間。
[0084]在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具體實施過程中,如圖9所示,所述第一工作手6安裝有吸盤61,所述第一工作手6通過吸盤61吸取第一工件8 ;所述第二工作手7安裝有吸盤61,所述第二工作手7通過吸盤61吸取第二工件9。
[0085]上述披露的各技術(shù)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與其它特征的組合,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還可根據(jù)實用新型之目的進行各技術(shù)特征之間的其它組合,以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之目的為準。
【主權(quán)項】
1.一種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所述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安裝在工作平臺上;第一工作手用于移動第一工件,第二工作手用于移動第二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X方向?qū)Φ谝还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 第二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Y方向?qū)Φ谝还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所述X方向與所述Y方向相互垂直; 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位于所述工作平臺的一側(cè),第一測量定位模組和第二測量定位模組的安裝位置處于第一平面; 第三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X方向?qū)Φ诙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 第四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Y方向?qū)Φ诙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 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遠離工作平臺的一側(cè),并且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互平行;第三測量定位模組和第四測量定位模組的安裝位置處于第二平面。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第一測量定位模組、第二測量定位模組、第三測量定位模組、第四測量定位模組均包括定位件和測量定位件,所述定位件配合所述測量定位件實現(xiàn)對工件的定位,所述測量定位件實現(xiàn)對工件的測量。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動力裝置,第一傳動裝置,第一觸頭裝置;所述第一傳動裝置將第一動力裝置的動力傳遞給第一觸頭裝置,帶動所述第一觸頭裝置做直線運動; 所述測量定位件包括:第二動力裝置,第二傳動裝置,第二觸頭裝置,測量裝置,推拉感應裝置;所述第二傳動裝置將第二動力裝置的動力傳遞給第二觸頭裝置,帶動所述第二觸頭裝置做直線運動;所述測量裝置用于檢測工件的尺寸是否合格;所述推拉感應裝置用于監(jiān)測所述測量定位件對工件的作用力。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均包括:觸頭本體;擋塊,所述擋塊位于觸頭裝置的頂部,擋塊與觸頭本體端頭相距一定距離,觸頭本體與擋塊形成鏟形結(jié)構(gòu);拉頭,所述拉頭位于觸頭本體底部的端頭。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用于夾緊工件;所述第一觸頭裝置的夾板與工件的第一側(cè)邊接觸,所述第二觸頭裝置的夾板與工件的第二側(cè)邊接觸,所述第一側(cè)邊與所述第二側(cè)邊位置相對。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用于拉緊工件;所述第一觸頭裝置的掛鉤鉤在工件的第一拉結(jié)位置;所述第二觸頭裝置的掛鉤鉤在工件的第二拉結(jié)位置,所述第一拉結(jié)位置和第二拉結(jié)位置相對。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頭裝置和第二觸頭裝置用于卡緊工件;所述第一觸頭裝置的卡槽卡在工件的一側(cè);所述第二觸頭裝置的卡槽卡在工件的另一側(cè)。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手安裝有吸盤;所述第二工作手安裝有吸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安裝在工作平臺上;第一工作手用于移動第一工件,第二工作手用于移動第二工件,其包括:第一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X方向?qū)Φ谝还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第二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Y方向?qū)Φ谝还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X方向與Y方向相互垂直;第三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X方向?qū)Φ诙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第四測量定位模組,用于在Y方向?qū)Φ诙ぜM行尺寸測量和定位。利用本實用新型自動定位校準機構(gòu)對工件進行自動對位時,定位過程與工件的材料、顏色等無關(guān),依靠工件的外形進行定位和對位。對工件進行自動對位的過程中會同步檢測工件尺寸是否合格,減少了設(shè)備成本及人力操作成本。
【IPC分類】B25B11/00
【公開號】CN205033112
【申請?zhí)枴緾N201520714666
【發(fā)明人】聶林紅
【申請人】深圳市艾勵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