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高樓救生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手搖式自控升降高樓救生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社會高層住宅越來越普遍,當發(fā)生火災等災害發(fā)生時,電梯或樓梯的使用將會受到限制,如不能及時離開就會造成安全隱患,而電動升降機構在運用中又會受到電源的限制,本發(fā)明手搖式自控升降高樓救生裝置就是為了解決高樓救生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動作平穩(wěn)、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的手搖式自控升降高樓救生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手搖式自控升降高樓救生裝置,包括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救生吊籃10,救生繩5等。所述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內(nèi)部固定傳動機構固定架2。所述固定架2上布置有傳動齒輪組6和救生繩摩擦輪組7。所述傳動齒輪組6中的齒輪與救生繩摩擦輪組7中對應的救生繩摩擦輪同軸相連。所述救生繩摩擦輪之一與對應的傳動齒輪之一以及與傳動蝸輪8同軸相連。所述傳動蝸輪8通過輪齒與蝸桿9相嚙合。所述蝸桿9穿過總成外殼1與手搖柄3相連,救生繩5穿過摩擦輪組7之間的間隙貫穿于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中部。所述救生繩5兩端連接安全掛鉤11,救生吊籃10通過繩索與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上的固定環(huán)4相連接。
手搖升降時,搖動手柄帶動蝸桿轉動,通過蝸桿和蝸輪的嚙合,將動力傳遞給蝸輪,以帶動蝸輪的轉動,由于蝸輪和傳動齒輪之一以及摩擦輪之一是同軸連接的,傳動齒輪和摩擦輪一起隨著蝸輪轉動,將動力傳遞給齒輪和摩擦輪,而該齒輪組中各個齒輪之間按照一定的順序相互嚙合,因此,動力同時傳動給其他的齒輪,而且這些齒輪與相應的摩擦輪是同軸連接的,動力同時也傳給了摩擦輪,摩擦輪對救生繩產(chǎn)生摩擦,形成驅(qū)動力,讓救生繩產(chǎn)生運動,帶動升降裝置和連接在上面的救生吊籃一起向上或者向下運動。
由于本發(fā)明裝置采用了蝸輪蝸桿傳動,在機械裝置中是一種較為省力的結構,傳動具有止回性,因此,動力的傳遞具有單向性,即只能轉動手柄讓升降裝置產(chǎn)生向上或向下的運動,而不能由人體重量和裝置的自重而引起向上或向下的運動,具有單向止動性。
本發(fā)明采用全輪傳遞動力,所有齒輪全部參與傳遞動力。由于摩擦輪和動力齒輪分布位置是相對應的,而且相應的齒輪和摩擦輪是同軸連接的,所有的摩擦輪都對救生繩摩擦產(chǎn)生動力。所有的摩擦輪都是主動輪,沒有從動輪,救生繩加壓的兩面同時受到方向一致的驅(qū)動力。因此,驅(qū)動力比單面增加一倍。此外,救生繩在摩擦輪之間采用特殊的饒向,使得救生繩在摩擦輪之間有多個加壓點和摩擦面,更增加了摩擦驅(qū)動力,不會打滑,使裝置更加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外部結構和救生吊籃連接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齒輪結構和救生繩繞向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蝸輪蝸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本發(fā)明手搖式自控升降高樓救生裝置,包括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救生吊籃10,救生繩5等。所述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內(nèi)部固定傳動機構固定架2。所述固定架2上布置有傳動齒輪組6和救生繩摩擦輪組7。所述傳動齒輪組6中的齒輪與救生繩摩擦輪組7中對應的救生繩應摩擦輪同軸相連。所述救生繩摩擦輪之一與對應的傳動齒輪之一以及與傳動蝸輪8同軸相連。所述傳動蝸輪8通過輪齒與蝸桿9相嚙合。所述蝸桿9穿過總成外殼1與手搖柄3相連,救生繩5穿過摩擦輪組7之間的間隙貫穿于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中部。所述救生繩5兩端連接安全掛鉤11,救生吊籃10通過繩索與升降裝置總成外殼1上的固定環(huán)4相連接。
手搖手柄升降時,搖動手柄帶動蝸桿轉動,通過蝸桿和蝸輪的嚙合,將動力傳遞給蝸輪,以帶動蝸輪的轉動,由于蝸輪和傳動齒輪之一以及摩擦輪之一是同軸連接的,傳動齒輪和摩擦輪一起隨著蝸輪轉動,將動力傳遞給齒輪和摩擦輪,而該齒輪組中各個齒輪之間按照一定的順序相互嚙合,因此,動力同時傳動給其他的齒輪,而且這些齒輪與相應的摩擦輪是同軸連接的,動力同時也傳給了摩擦輪,摩擦輪對救生繩產(chǎn)生摩擦,形成驅(qū)動力,讓救生繩產(chǎn)生運動,帶動升降裝置和連接在上面的救生吊籃一起向上或者向下運動。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穩(wěn)定、可靠。為高層樓房安全救生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救生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