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消防作業(yè)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水帶護橋升降機構。
背景技術:
在消防作業(yè)中,在道路上鋪設消防水帶時,為避免水帶被路過車輛的車輪碾壓,應墊上水帶護橋來保護消防水帶。水帶護橋具有強度大、抗壓耐用等特點,同時因為水帶護橋的制作材料一般為鋼,具有體積大和質量大的特點,使其裝卸過程中,尤其是升降過程比較費時費力。
通常,水帶護橋的裝卸主要依靠人力,通過人力將水帶護橋從消防車上搬運至路面,消防工作完成后再通過人力將水帶護橋搬回消防車上,極大地加大了消防人員的工作量,且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省時省力、操作便捷、提高消防作業(yè)效率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發(fā)明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包括升降機構支架,所述升降機構支架固定于消防車車身上,所述升降機構支架上活動安裝有水帶橋筐和活動小車,消防水帶護橋裝載于所述水帶橋筐內,所述水帶橋筐與活動小車活動連接,所述升降機構支架的一端安裝有升降機,所述升降機帶動所述水帶橋筐和活動小車在升降機構支架上往復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機構支架包括2個支架橫撐和2個支架導軌,所述2個支架橫撐分別焊接固定于2個支架導軌的兩端,所述2個支架橫撐和2個支架導軌整體呈四邊形框體結構,所述支架導軌固定于支架橫撐的上方,所述支架橫撐上通過螺栓還固定有升降機支板,所述升降機支板固定于支架橫撐的內側。
進一步的,所述水帶橋筐的數量為2個,所述2個水帶橋筐分別活動連接于活動小車的兩側,所述2個水帶橋筐分別為置于活動小車左側的第一水帶橋筐,和置于活動小車右側的第二水帶橋筐;
所述活動小車包括2個小車縱梁,所述2個小車縱梁分別置于2個支架導軌上方,所述2個小車縱梁之間設置有2個小車橫撐,所述小車橫撐平行于支架橫撐設置,所述活動小車還包括4個第一滾輪,所述第一滾輪通過鉸接滾輪耳板固定于小車橫撐上,所述4個第一滾輪均至少部分置于支架導軌內,所述活動小車通過第一滾輪在所述支架導軌上往復運動;
所述水帶橋筐包括水帶橋筐底座,所述水帶橋筐底座為底橫梁和底縱梁圍成的四邊形框體結構,所述水帶橋筐底座固定于升降機構支架上方,所述水帶橋筐底座的上方固定有水帶橋筐護欄,所述水帶橋筐護欄包括垂直水帶橋筐底座設置的4個護欄分體,所述護欄分體包括垂直水帶橋筐底座設置的若干豎撐,和固定于豎撐頂端的頂橫撐,所述水帶橋筐底座內固定有2個以上的底縱撐,所述底縱撐分別與水帶橋筐底座的兩個底橫梁固定;
所述水帶橋筐底座靠近活動小車的第一滾輪一端設置有鉸接耳板,所述鉸接耳板通過銷軸與鉸接滾輪耳板活動連接,所述水帶橋筐底座遠離活動小車的第一滾輪一端安裝有第二滾輪,所述第二滾輪至少部分置于支架導軌內,所述水帶橋筐通過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在升降機構支架上往復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機包括馬達和升降機絲杠底座,所述升降機絲杠底座固定于升降機支板的內側,所述馬達固定于升降機絲杠底座一側,所述升降機絲杠底座上安裝有升降機絲杠,所述活動小車的小車橫撐的下方固定有升降機耳板,所述升降機耳板上開有通孔,所述升降機絲杠穿過所述升降機耳板,所述升降機耳板的通孔處固定有升降機絲杠螺帽,所述升降機絲杠螺帽套裝于所述升降機絲杠上,所述馬達驅動所述升降機絲杠旋轉,所述升降機絲杠旋轉驅動所述升降機絲杠螺帽沿支架導軌往復運動,所述升降機絲杠螺帽通過升降機耳板帶動活動小車運動,所述活動小車帶動所述第一水帶橋筐和第二水帶橋筐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水帶橋筐和第二水帶橋筐的相鄰的護欄分體上設置有液壓缸耳板,所述液壓缸耳板上通過銷軸鉸接有液壓缸,所述第一水帶橋筐和第二水帶橋筐通過銷軸翻轉,所述第一水帶橋筐和第二水帶橋筐的翻轉通過液壓缸驅動。
進一步的,所述護欄分體的中間固定有中間橫撐,所述液壓缸耳板固定于護欄分體的中間橫撐處。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水帶橋筐和第二水帶橋筐的翻轉角度為0°-90°。
本發(fā)明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的有益效果:
在升降機的馬達的驅動下,活動小車帶動水帶橋筐運動,并且通過液壓缸實現了水帶橋筐的翻轉,這樣就可以不用人力來運輸水帶護橋,省時省力,結構上就是馬達和液壓缸的雙重控制,操作便捷,效果好,極大地提高了消防作業(yè)的效率。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的主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的俯視圖。
1、頂橫撐;2、豎撐;3、底縱梁;4、活動小車;5、護欄分體;6、支架導軌;7、支架橫撐;8、液壓缸耳板;9、鉸接耳板;10、鉸接滾輪耳板;11、小車縱梁;12、底橫梁;13、第一滾輪;14、升降機絲杠;15、中間橫撐;16、升降機絲杠底座;17、馬達;18、底縱撐;19、液壓缸;20、小車橫撐;21、升降機耳板;22、升降機絲杠螺帽;23、第二滾輪;24、升降機支板;25、第一水帶橋筐;26、第二水帶橋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參見圖1、圖2、圖3所示,水帶護橋升降機構,包括升降機構支架,升降機構支架固定于消防車車身上,升降機構支架上活動安裝有水帶橋筐和活動小車4,消防水帶護橋裝載于所述水帶橋筐內,水帶橋筐與活動小車4活動連接,升降機構支架的一端安裝有升降機,升降機帶動水帶橋筐和活動小車4在升降機構支架上往復運動。本發(fā)明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通過活動小車4左右兩側的水帶橋筐放置水帶護橋,通過升降機的控制,活動小車4帶動水帶橋筐沿著升降機構支架直線往復運動,實現了水帶橋筐的運送或收回,這樣使得水帶護橋就無需人力進行運輸,實現了自動化。
升降機構支架包括2個支架橫撐7和2個支架導軌6,2個支架橫撐7分別焊接固定于2個支架導軌6的兩端,2個支架橫撐7和2個支架導軌6整體呈四邊形框體結構,支架導軌6固定于支架橫撐7的上方,支架橫撐7上通過螺栓還固定有升降機支板24,升降機支板24固定于支架橫撐7的內側。
水帶橋筐的數量為2個,2個水帶橋筐分別活動連接于活動小車4的兩側,2個水帶橋筐分別為置于活動小車4左側的第一水帶橋筐25,和置于活動小車4右側的第二水帶橋筐26;
活動小車4包括2個小車縱梁11,2個小車縱梁11分別置于2個支架導軌6上方,2個小車縱梁11之間設置有2個小車橫撐20,小車橫撐20平行于支架橫撐7設置,活動小車4還包括4個第一滾輪13,第一滾輪13通過鉸接滾輪耳板10固定于小車橫撐20上,4個第一滾輪13均至少部分置于支架導軌6內,活動小車4通過第一滾輪13在支架導軌6上往復運動;
水帶橋筐包括水帶橋筐底座,水帶橋筐底座為底橫梁12和底縱梁3圍成的四邊形框體結構,水帶橋筐底座固定于升降機構支架上方,水帶橋筐底座的上方固定有水帶橋筐護欄,水帶橋筐護欄包括垂直水帶橋筐底座設置的4個護欄分體5,護欄分體5包括垂直水帶橋筐底座設置的若干豎撐2,和固定于豎撐2頂端的頂橫撐1,水帶橋筐底座內固定有2個以上的底縱撐18,底縱撐18分別與水帶橋筐底座的兩個底橫梁12固定;
水帶橋筐底座靠近活動小車4的第一滾輪13一端設置有鉸接耳板9,鉸接耳板9通過銷軸與鉸接滾輪耳板10活動連接,水帶橋筐底座遠離活動小車4的第一滾輪13一端安裝有第二滾輪23,第二滾輪23至少部分置于支架導軌6內,水帶橋筐通過第一滾輪13和第二滾輪23在升降機構支架上往復運動。
升降機包括馬達17和升降機絲杠底座16,升降機絲杠底座16固定于升降機支板24的內側,馬達17固定于升降機絲杠底座16一側,升降機絲杠底座16上安裝有升降機絲杠14,活動小車4的小車橫撐20的下方固定有升降機耳板21,升降機耳板21上開有通孔,升降機絲杠14穿過升降機耳板21的通孔,升降機耳板21的通孔處固定有升降機絲杠螺帽22,升降機絲杠螺帽22套裝于升降機絲杠14上,馬達17驅動升降機絲杠14旋轉,升降機絲杠14旋轉驅動升降機絲杠螺帽22沿支架導軌6往復運動,升降機絲杠螺帽6通過升降機耳板21帶動活動小車4運動,活動小車4帶動第一水帶橋筐25和第二水帶橋筐26運動。
本發(fā)明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沿水帶護橋支架行進的具體原理為:升降機上的馬達17對升降機絲杠14作控制輸出,馬達17驅動升降機絲杠14旋轉,升降機絲杠14旋轉就帶動套接于升降機絲杠14上、并置于活動小車4的小車橫撐20下方的升降機絲杠螺帽22沿升降機絲杠14直線運動,升降機絲杠螺帽22在升降機絲杠14上直線運動就帶動了活動小車4運動,這樣就將升降機絲杠14的旋轉運動轉化為了活動小車4的直線運動。
第一水帶橋筐25和第二水帶橋筐26的相鄰的護欄分體5上設置有液壓缸耳板8,液壓缸耳板8上通過銷軸鉸接有液壓缸19,第一水帶橋筐25和第二水帶橋筐26通過銷軸翻轉,第一水帶橋筐25和第二水帶橋筐26的翻轉通過液壓缸19驅動。護欄分體5的中間固定有中間橫撐15,液壓缸耳板8固定于護欄分體5的中間橫撐15處。第一水帶橋筐25和第二水帶橋筐26的翻轉角度為0°-90°。
本發(fā)明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翻轉的具體原理為:在液壓缸19的作用下,第一水帶橋筐25和第二水帶橋筐26均可以繞著銷軸翻轉,第一水帶橋筐25和第二水帶橋筐26的翻轉就可以讓直線運動到指定位置的水帶橋筐內的水帶護橋放下或收起,操作簡單,解決了通常水帶護橋需要人力進行搬運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水帶護橋升降機構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fā)明為升降式結構,由升降機的馬達17驅動升降機絲杠14,并由升降機絲杠螺帽22帶動活動小車4和水帶橋筐在升降機構支架上水平運動,再由液壓缸19驅動水帶橋筐翻轉,讓水帶橋筐下降到足夠低的位置,這樣消防作業(yè)人員就無需從消防車上來回搬運水帶護橋,省時省力,自動化程度高,提高了消防作業(yè)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