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及穿繩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屬于手提袋加工領域。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及穿繩方法,包括機架和袋體張開保持架,機架設有滑動座、第三平移機構、位于滑動座下方的升降座、驅(qū)動升降座升降的第一升降機構和一對拉繩夾總成,拉繩夾總成包括拉繩夾、驅(qū)動拉繩夾開合的第一夾指氣缸、擺動機構、驅(qū)動擺動機構的第一平移機構和驅(qū)動第一平移機構的第二升降機構,第一夾指氣缸連接于夾子擺動機構,滑動座連接有一對送繩夾總成和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分合的第四平移機構,送繩夾總成包括送繩夾,降座上設有袋繩剪斷機構,送繩夾總成、拉繩夾總成和袋體張開保持架沿滑動座的移動方向依次分布。本發(fā)明解決了人工穿繩所導致的生產(chǎn)效率低下、品質(zhì)穩(wěn)定性差、容易導致袋體變形損傷的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及穿繩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手提袋加工裝置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及穿繩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手提袋的供使用者拎的結構有兩種,一種為直接開設在袋體上的手提孔,另一種為連接在袋體上拎手。
[0003]在中國專利號為2004200254298、授權公告日為2005年3月2日、名稱為“手提袋”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由袋繩(拎手繩)和袋體構成的手提袋。該專利文獻中的袋體同拎手繩的連接方式為:在袋體上開設穿繩孔,拎手繩的兩端由外而內(nèi)穿過穿繩孔,在拎手繩的端部設有繩扣或打結而形成繩扣,通過繩扣卡在穿繩孔上防止拎手繩從穿繩孔內(nèi)脫出。
[0004]現(xiàn)有的手提袋袋繩安裝過程中,穿繩工序是通過人工來完成的。人工進行穿繩,生產(chǎn)效率低下且容易導致袋體變形損傷、產(chǎn)品品質(zhì)的穩(wěn)定性差。
[0005]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及穿繩方法,解決了人工穿繩所導致的生產(chǎn)效率低下、品質(zhì)穩(wěn)定性差、容易導致袋體變形損傷的問題。
[0007]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包括機架和袋體張開保持架,所述機架設有滑動座、驅(qū)動滑動座平移的第三平移機構、位于滑動座下方的升降座、驅(qū)動升降座升降的第一升降機構和一對拉繩夾總成,所述拉繩夾總成包括拉繩夾、驅(qū)動拉繩夾開合的第一夾指氣缸、擺動機構、驅(qū)動擺動機構平移的第一平移機構和驅(qū)動第一平移機構升降的第二升降機構,所述第一夾指氣缸連接于所述夾子擺動機構,所述滑動座連接有一對送繩夾總成和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分合的第四平移機構,所述送繩夾總成包括送繩夾、驅(qū)動送繩夾開合的第二夾指氣缸和驅(qū)動第二夾指氣缸旋轉(zhuǎn)的旋轉(zhuǎn)氣缸,所述旋轉(zhuǎn)氣缸滑動連接于所述第四平移機構,所述升降座上設有袋繩剪斷機構,所述送繩夾總成、拉繩夾總成和袋體張開保持架沿滑動座的移動方向依次分布,所述一對拉繩夾總成的分布方向同一對送繩夾總成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一對送繩夾總成的分布方向同第三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交叉。本發(fā)明中的升降機構和平移機構可以通過氣缸、油缸、或者絲桿驅(qū)動設有螺紋套的固定座、電機帶動轉(zhuǎn)軸而使得擺桿擺動來實現(xiàn)。
[0008]作為優(yōu)選,所述拉繩夾總成還包括驅(qū)動第一平移機構平移的第二平移機構,所述第一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和第二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升降機構通過所述第二平移機構同所述第一平移機構連接在一起。能夠在袋體寬度窄的情況下使得袋繩拉入袋體內(nèi)的長度也能符合要求。
[0009]作為優(yōu)選,所述拉繩夾包括鉸軸和兩根夾桿,所述兩根夾桿的中部通過所述鉸軸鉸接在一起,所述夾桿的一端設有驅(qū)動柄、另一端設有夾持頭,所述驅(qū)動柄同所述第一夾指氣缸連接在一起,所述夾持頭設有貫通至夾持頭端面的夾槽,所述夾槽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相同。對袋繩進行夾持時的效果好且不容易導致袋繩端頭局部變形,便于打結工位進行打結。
[0010]作為優(yōu)選,所述送繩夾包括一對第一夾持塊,所述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連接有第二夾持塊,所述第二夾持塊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所確定的直線、所述旋轉(zhuǎn)氣缸的轉(zhuǎn)動軸線、以及所述第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所確定的直線三者兩兩交叉。第一夾持塊夾持住袋繩端頭時、第二夾持塊也一起對袋繩端頭進夾持。能夠提高彎折袋繩端頭時的可靠性。
[0011 ]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夾持塊設有第一夾持槽,所述第二夾持塊設有第二夾持槽,所述第一夾持槽和第二夾持槽都為直槽,所述第一夾持槽和第二夾持槽位于所述第二夾持塊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所確定的直線上。夾繩時,第一夾持塊通過第一夾持槽對袋繩端頭進行夾持,第二夾持塊通過第二夾槽對袋繩端頭進行夾持,能夠避免袋繩被夾持的部位產(chǎn)生嚴重變形。
[0012]作為優(yōu)選,所述袋體張開保持架包括底架,所述底架上設有四根豎置的撐開桿,所述四根撐開桿確定一矩形,所述底架設有位于所述矩形內(nèi)部的作業(yè)孔。能夠使袋體保持在撐開狀態(tài)以便進行穿繩作業(yè),機構簡單,制作方便。
[0013]作為優(yōu)選,所述袋體張開保持架還包括兩塊位于所述矩形寬度方向外部的按壓塊,所述底架上設有位于所述矩形外部的擋塊,所述擋塊和所述撐開桿之間形成第一插槽,所述按壓塊位于所述矩形的同一側,所述按壓塊同所述撐開桿中的兩根撐開桿一一對應地對齊,所述按壓塊和撐開桿之間形成第二插槽,所述按壓塊和所述夾持塊位于所述矩形寬度方向的兩側,所述按壓塊通過彈片同所述底架彈性連接在一起。使用時,袋體的一側側壁壁插在第一插槽內(nèi)、另一個側壁插在第二插槽內(nèi),彈片使按壓塊配合撐開桿而夾持住袋體壁。對袋體的固定效果好,穿繩時的位置準確性好。
[0014]作為優(yōu)選,所述袋繩剪斷機構包括剪刀、驅(qū)動剪刀開合的第三夾指氣缸、定夾、驅(qū)動定夾開合的第四夾指氣缸和動夾平移機構,所述第三夾指氣缸、第四夾指氣缸和動夾平移機構連接于所述升降座,動夾平移機構上連接有動夾和驅(qū)動動夾開合的第五夾指氣缸,所述剪刀位于定夾朝向動夾的一側。定夾和動夾能夠整體升降,可以避免袋繩剪斷機構同送繩夾總成的轉(zhuǎn)移動作產(chǎn)生干涉,布局時方便。
[0015]作為優(yōu)選,所述袋繩剪斷機構還包括驅(qū)動剪刀朝向定夾和動夾所確定的直線作往復直線運動的剪刀平移機構,所述第三夾指氣缸通過所述剪刀平移機構連接于所述升降座。剪切時的可靠性好。
[0016]作為優(yōu)選,所述底架上設有支撐面。能夠保持袋體袋口端的位置距離底座的距離不變,安裝拎手繩時方便。
[0017]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夾持槽的槽面和第二夾持槽的槽面都為圓弧形。對袋繩的夾持和保護效果好。
[0018]作為優(yōu)選,第一夾持槽的槽面所對應的圓心角大于第二夾持槽的槽面所對應的圓心角。既能夠保證彎折袋繩的過程中袋繩不會相對于第一夾持塊移動,又能夠進一步降低袋繩的變形量。
[0019]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二夾持塊為直桿狀結構,所述第二夾持塊的長度方向同所述第二夾持塊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的分布方向相同。以緊湊的結構實現(xiàn)對袋繩的固定,使得本發(fā)明能夠適用于長度小的袋子的穿繩。
[0020]一種手提袋穿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使袋體以袋口朝下且張開的狀態(tài)固定在袋體張開保持架上、袋體設有穿繩孔的壁朝向拉繩夾總成、袋體同一個壁上的兩個穿繩孔同兩個拉繩夾總成一一對應地對齊,第一平移機構使拉繩夾移動到位于底架的下方,第二升降機構使拉繩夾上升到袋體內(nèi)部且同穿繩孔對齊,一個拉繩夾同一個穿繩孔對齊;
弟~■步、動夾平移機構使動夾移動到定夾芳,繩卷的端頭芽過定夾后被動夾夾持住,動夾平移機構驅(qū)動動夾牽引著繩卷的端頭遠離定夾到設定位置,第一升降機構驅(qū)動升降座上升到袋繩和送繩夾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三平移機構驅(qū)動滑動座移動到袋繩的兩個袋繩端頭位于兩個送繩夾之間,第二夾指氣缸驅(qū)動送繩夾將袋繩端頭夾持住,定夾將袋繩夾持住,剪刀將袋繩從繩卷上剪斷開;袋繩剪斷機構被升降座帶動下降復位而進行避讓;
第三步、旋轉(zhuǎn)氣缸驅(qū)動送繩夾轉(zhuǎn)動,使得袋繩的兩個袋繩端頭彎折到朝向袋體,第四平移機構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合攏到兩個袋繩端頭同袋體同一側壁上的兩個穿繩孔一一對應地對齊;
第四步、第三平移機構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朝向袋體張開保持架移動,使得兩個袋繩端頭經(jīng)兩個穿繩孔穿進袋體內(nèi)而進入到兩個拉繩夾中,第一夾指氣缸使拉繩夾合攏,送繩夾松開對袋繩端頭的夾持作用,第三平移機構驅(qū)動送繩夾總成復位;
第五步、擺動機構使拉繩夾擺動而將袋繩端頭進一步拉到袋體內(nèi)部;拉繩夾松開對袋繩端頭的夾持作用,第二升降機構使拉繩夾下降復位、第一平移機構驅(qū)動拉繩夾平移復位;
第六步、袋體張開保持架將穿有袋繩的袋體移動到打結工位。
[0021]本發(fā)明具有下述優(yōu)點:能夠自動完成穿繩作業(yè),且袋繩的兩個袋繩端頭能夠同步穿到袋體內(nèi)部,生產(chǎn)效率高、品質(zhì)穩(wěn)定性好、自動化程度好、便于生產(chǎn)管理;拉繩夾以擺動的方式進行拉繩、能夠在袋體寬度較小的情況下使得袋繩端頭拉入袋體內(nèi)部的長度能夠滿足打結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袋體張開保持架的放大示意圖。
[0024]圖3為拉繩夾總成的放大示意圖。
[0025]圖4為圖3中的拉繩夾和第一夾指氣缸的放大示意圖。
[0026]圖5為送繩夾總成的放大示意圖。
[0027]圖6為圖5中的第一夾持塊、第二夾持塊和第二夾指氣缸的放大示意圖。
[0028]圖7為圖6中的第一夾持塊和第二夾持塊的放大示意圖。
[0029]圖8為第一夾持塊和第二夾持塊沿第二夾持塊的延伸方向進行正投影的視圖。
[0030]圖9為升降座和袋繩剪斷機構的放大示意圖。
[0031]圖10為袋體張開保持架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0032]圖11為袋繩剛被送繩夾總成夾持住時的示意圖。
[0033]圖12為拉繩夾總成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0034]圖中:機架1、滑桿11、滑動座12、吊耳121、第三平移機構13、升降座14、第一升降機構15、第四平移機構16、袋體張開保持架2、底架21、作業(yè)孔211、定位滑輪212、第三升降機構22、撐開桿23、彈片24、擋塊25、按壓塊26、承置塊27、第一插槽28、第二插槽29、拉繩夾總成4、第一平移機構41、第一平移氣缸411、第一平移氣缸缸體4111、第一平移氣缸活塞桿4112、第一平移座412、第二平移機構42、第二平移氣缸421、第二平移氣缸缸體4211、第二平移氣缸活塞桿4212、第二平移座422、第二升降機構43、升降氣缸431、升降氣缸缸體4311、升降氣缸活塞桿4312、連接座432、擺動機構45、擺動氣缸451、擺動氣缸缸體4511、擺動氣缸旋轉(zhuǎn)頭4512、擺臂452、第一夾指氣缸46、滑塊461、拉繩夾47、夾桿471、驅(qū)動柄4711、夾持頭4712、夾槽4713、鉸軸472、袋繩剪斷機構5、剪刀51、定夾52、動夾53、第五夾指氣缸54、動夾平移機構55、動夾平移氣缸551、動夾平移氣缸缸體5511、動夾平移氣缸活塞桿5512、動夾座552、第三夾指氣缸56、第四夾指氣缸57、剪刀平移機構58、剪刀平移氣缸581、剪刀平移氣缸缸體5811、剪刀平移氣缸活塞桿5812、連接板582、送繩板59、穿繩通孔591、袋體6、穿繩孔61、袋口 62、送繩夾總成7、送繩夾71、第一夾持塊711、第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7111、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第一夾持槽7113、第二夾持塊712、第二夾持槽7121、第二夾指氣缸72、連接塊73、旋轉(zhuǎn)氣缸74、安裝座75、螺栓77、第一夾持槽的槽面所對應的圓心角Al、第二夾持槽的槽面所對應的圓心角A2、袋繩8、袋繩主體81、左袋繩端頭82、右袋繩端頭83。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0036]參見圖1,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包括機架I和袋體張開保持架2。
[0037]機架I設有滑桿11、滑動座12、第三平移機構13、位于滑動座下方的升降座14、驅(qū)動升降座升降的第一升降機構15和一對拉繩夾總成4?;瑮U11沿前后方向延伸?;瑒幼?2設有吊耳121。吊耳121滑動套設在滑桿11上。滑動座12滑動連接有一對送繩夾總成7和兩個一一對應地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沿左右方向移動的第四平移機構16。一對送繩夾總成7沿左右方向分布。一對送繩夾總成7的分布方向同滑桿11的延伸方向垂直。
[0038]送繩夾總成7包括送繩夾71、第二夾指氣缸72、連接塊73、旋轉(zhuǎn)氣缸74和安裝座75。安裝座75的上端同滑動座12固接在一起。
[0039]升降座14上設有袋繩剪斷機構5。袋繩剪斷機構5包括剪刀51、定夾52、動夾53、驅(qū)動定夾開合的第五夾指氣缸54和動夾平移機構55。動夾平移機構55、第三平移機構13和第四平移機構16的結構形式相同。
[0040]第一升降機構15為氣缸。
[0041]一對拉繩夾總成4沿左右方向分布。一對拉繩夾總成4的分布方向同滑桿11的延伸方向插垂直。拉繩夾總成4包括第一平移機構41、驅(qū)動第一平移機構沿前后方向平移的第二平移機構42和驅(qū)動第二平移機構升降的第二升降機構43。第一平移機構41的移動方向和第二平移機構42的移動方向相同。
[0042]袋體張開保持架2包括底架21、驅(qū)動底架升降的第三升降機構22和設置于底架上的四根豎置的撐開桿23。第三升降機構22為氣缸。底架21設有作業(yè)孔211。
[0043]送繩夾總成7、拉繩夾總成4和袋體張開保持架2三者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
[0044]參見圖2,底架21的前側面和后側面上各設有兩個定位滑輪212。作業(yè)孔211貫通底架21的上下表面。
[0045]底架21的上表面上還設有2個擋塊25、2個按壓塊26和四個承置塊27 (圖中只能看到2個)。四個承置塊27的上表面構成承置面。撐開桿上端部距離支撐面的距離Hl為50厘米。4根撐開桿23確定一矩形S。作業(yè)孔211位于矩形S內(nèi)部。矩形的寬度Wl為40厘米。矩形的長度LI為60厘米。撐開桿23的上端沿矩形的寬度方向向矩形S內(nèi)部傾斜。擋塊25位于矩形S前側的外部。兩個擋塊25和撐開桿23中位于前側的兩個撐開桿一一對應地對齊。擋塊25和對應的撐開桿之間形成第一插槽28。按壓塊26位于矩形S后側的外部。兩個按壓塊26和撐開桿23中位于后側的兩個撐開桿一一對應地對齊。按壓塊26和對應的撐開桿之間形成第二插槽29。按壓塊26通過彈片24同底架21彈性連接在一起。
[0046]參見圖3,拉繩夾總成還包括擺動機構45、第一夾指氣缸46和拉繩夾47。
[0047]第二升降機構43包括升降氣缸431和連接座432。升降氣缸431為雙聯(lián)氣缸。升降氣缸431包括升降氣缸缸體4311和升降氣缸活塞桿4312。升降氣缸缸體4311同機架I連接在一起。升降氣缸活塞桿4312朝上延伸。升降氣缸活塞桿4312的上端同連接座432連接在一起。
[0048]第二平移機構42包括第二平移氣缸421和第二平移座422。第二平移氣缸421為雙軸雙聯(lián)氣缸。第二平移氣缸421包括第二平移氣缸缸體4211和第二平移氣缸活塞桿4212。第二平移氣缸缸體4211連接在連接座432的上表面上。第二平移氣缸活塞桿421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平移氣缸活塞桿4212同第二平移座422連接在一起。第二平移座422位于第二平移氣缸421的上方。
[0049]第一平移機構41包括第一平移氣缸411和第一平移座412。第一平移氣缸411為雙軸雙聯(lián)氣缸。第一平移氣缸411包括第一平移氣缸缸體4111和第一平移氣缸活塞桿4112。第一平移氣缸缸體4111連接在第二平移座422的上表面。第一平移氣缸活塞桿411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平移氣缸活塞桿4112同第一平移座412連接在一起。第一平移座412位于第一平移氣缸411的上方。
[0050]擺動機構45包括擺動氣缸451和擺臂452。擺動氣缸451包括擺動氣缸缸體4511和擺動氣缸旋轉(zhuǎn)頭4512。擺動氣缸缸體4511連接在第一平移座412上。擺動氣缸旋轉(zhuǎn)頭4512的軸線沿左右方向延伸。擺臂452的下端同擺動氣缸旋轉(zhuǎn)頭4512連接在一起。
[0051]第一夾指氣缸46連接在擺臂452的上端。
[0052]拉繩夾47連接在第一夾指氣缸46上(即通過第一夾指氣缸46驅(qū)動)。
[0053]參見圖4,拉繩夾47包括鉸軸472和兩根夾桿471。夾桿471沿前后方向延伸。兩根夾桿471的中部通過鉸軸472鉸接在一起。夾桿471的一端設有驅(qū)動柄4711。夾桿471的另一端設有夾持頭4712。夾持頭4712設有夾槽4713。夾槽4713為圓槽。夾槽4713沿前后方向延伸。夾槽4713貫通至夾持頭4712的端面。一對夾桿471的共計2個驅(qū)動柄4711——對應地鉸接于第一夾指氣缸46上的兩個滑塊461上。
[0054]參見圖5,送繩夾71包括一對第一夾持塊711。一對第一夾持塊711沿上下方向分布。弟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7111冋弟_■夾指氣缸72的驅(qū)動頭連接在一起。弟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設有第二夾持塊712。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和第二夾持塊712沿左右方向分布。第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7111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沿前后方向分布。第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7111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所確定的直線垂直于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和第二夾持塊712所確定的直線。
[0055]第二夾指氣缸72的缸體固定在連接塊73的下端。
[0056]連接塊73的上端同旋轉(zhuǎn)氣缸74的缸體固定在一起。
[0057]旋轉(zhuǎn)氣缸74的旋轉(zhuǎn)頭固接于安裝座75的下端。旋轉(zhuǎn)氣缸74的旋轉(zhuǎn)頭的軸線、即旋轉(zhuǎn)氣缸的轉(zhuǎn)動軸線沿上下方向延伸。旋轉(zhuǎn)氣缸的轉(zhuǎn)動軸線垂直于第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7111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所驅(qū)動的直線。旋轉(zhuǎn)氣缸的轉(zhuǎn)動軸線垂直于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7112和第二夾持塊712所確定的直線。
[0058]參見圖6,第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711是通過螺栓77同第二夾指氣缸72的驅(qū)動塊連接在一起的。第二夾持塊712為桿狀結構。第二夾持塊712沿左右方向延伸也即其長度方向為左右方向。
[0059]參見圖7,第一夾持塊711設有第一夾持槽7113。第一夾持槽7113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槽。第一夾持槽7113沿左右方向貫通第一夾持塊711。第一夾持槽7113的槽面為圓弧形。第二夾持塊712設有第二夾持槽7121。第二夾持槽7121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槽。第二夾持槽7121沿左右方向即第二夾持塊的長度方向貫通第二夾持塊712。第二夾持槽7121的槽面為圓弧形。第一夾持槽7113和第二夾持槽7121位于同一直線上。
[0060]參見圖8,第一夾持槽的槽面所對應的圓心角Al大于第二夾持槽的槽面所對應的圓心角A2。
[0061]參見圖9,袋繩剪斷機構還設有第三夾指氣缸56、第四夾指氣缸57和剪刀平移機構58。
[0062]定夾52和動夾53沿左右方向分布。剪刀51和定夾52沿前后方向分布。動夾平移機構55包括動夾平移氣缸551和動夾座552。動夾平移氣缸551包括動夾平移氣缸缸體5511和動夾平移氣缸活塞桿5512。動夾平移氣缸缸體5511固定在升降座12上。動夾平移氣缸活塞桿5512沿左右方向延伸。動夾座552和動夾平移氣缸活塞桿5512連接在一起。第五夾指氣缸54連接在動夾座552上。動夾53沿前后方向開合。
[0063]升降座2連接有送繩板59。送繩板59設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穿繩通孔591。第四夾指氣缸57連接在送繩板59上。第四夾指氣缸57用于驅(qū)動定夾52開合。定夾52的開合方向為前后方向。穿繩通孔591、定夾52和動夾53三者位于一條直線上。
[0064]剪刀平移機構58包括剪刀平移氣缸581和連接板582。剪刀平移氣缸581包括剪刀平移氣缸缸體5811和剪刀平移氣缸活塞桿5812。剪刀平移氣缸缸體5811連接在升降座12上。剪刀平移氣缸活塞桿5812沿前后方向延伸。剪刀平移氣缸活塞桿5812同連接板582的下端連接在一起。連接板582的上端同第三夾指氣缸56連接在一起。第三夾指氣缸56用于驅(qū)動剪刀51開合。剪刀51的開合方向為上下方向。
[0065]本發(fā)明還包括繩長設定單元和根據(jù)繩長設定單元的設定值控制動夾平移機構55去驅(qū)動動夾53移動對應距離的控制單元。
[0066]通過本發(fā)明對手提袋進行穿繩的方法為:
第一步、參見圖10,袋體的寬度W2為40厘米。袋體的長度L2為60厘米。袋體的高度H2為70厘米。
[0067]將袋體6張開后同時套在4根撐開桿23上。袋體6的袋口 62朝向且抵接在承置塊27上。袋體6的一個側壁插在第一插槽28內(nèi)。袋體6的另一個側壁插在第二插槽29內(nèi)。在彈片24的作用下,按壓塊26同撐開桿23配合固定住袋體6。袋體6設有穿繩孔61的兩個壁沿前后方向分布(即設有穿繩孔的壁朝向拉繩夾總成4 (參見圖1))、且同一個壁上的兩個穿繩孔61分別同兩個拉繩夾總成對齊.第三升降機構22 (參見圖1)使底架21上升到設定高度。
[0068]參見圖11,第一平移機構41 (參見圖1和圖3)使連接在其上的部件前移而使得拉繩夾47位于袋體6的下方。第二升降機構43 (參見圖1和圖3)上升,使得拉繩夾47經(jīng)作業(yè)孔211 (參見圖1)和袋口 62而進入到袋體6內(nèi)、且拉繩夾47的夾持頭4712同袋體6上的穿繩孔61對齊(圖中只畫出一個,實際為兩個拉繩夾47——對應地同袋體6同一個側壁上的兩個穿繩孔61對齊的)。
[0069]第二步、參見圖9,初始狀態(tài)時剪刀51處于張開狀態(tài)且位于動夾53和定夾52所確定的直線的前方、動夾53和定夾52都處于張開狀態(tài)、動夾53位于定夾52所在端、第一升降機構15 (參見圖1)處于收縮狀態(tài)。將繩卷的端頭穿過穿繩通孔591并到達動夾53和定夾52內(nèi),第五夾指氣缸54使動夾53合攏而夾持住繩卷的端頭,動夾平移機構55驅(qū)動動夾53和第五夾指氣缸54 —起遠離定夾52到設定距離。第四夾指氣缸57使定夾52合攏而夾持袋繩。剪刀平移機構58使剪刀51和第三夾指氣缸56 —起移到袋繩位于剪刀51的刃口之間。第三夾指氣缸56使剪刀51合攏而而將袋繩從繩卷上剪斷下來。
[0070]參見圖1,第一升降機構15驅(qū)動升降座14上升到袋繩和送繩夾61位于同一平面上(即等聞)。
[0071]參見圖12,袋繩8包括袋繩主體81、左袋繩端頭82和右袋繩端頭83。第三平移機構13驅(qū)動滑動座12移動到袋繩8的左袋繩端頭82和右袋繩端頭83分別位于兩個送繩夾71內(nèi)。第二夾指氣缸72驅(qū)動一對送繩夾71合攏而實現(xiàn)對袋繩端頭的夾持(袋繩端頭是同時位于第一夾持槽和第二夾持槽中的)。袋繩端頭的端部伸出對應送繩夾中的第二夾持塊。動夾松開對袋繩的夾持作用。袋繩剪斷機構被升降座帶動下降復位而進行避讓。
[0072]第三步,參見圖12,兩個送繩夾總成7中的旋轉(zhuǎn)氣缸74使第二夾指氣缸72旋
轉(zhuǎn)90° (二者的旋轉(zhuǎn)方向是相反的),旋轉(zhuǎn)的結果為使得右袋繩端頭83被彎折到同袋繩主體81垂直而朝前、左袋繩端頭82被彎折到同袋繩主體81垂直而朝前。第四平移機構16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7合攏到兩個袋繩端頭(即左袋繩端頭82和右袋繩端頭83)同袋體的同一個側壁上的兩個穿繩孔——對應地對齊。
[0073]第四步,第三平移機構13驅(qū)動滑座12朝前移動,使得右袋繩端頭83和左袋繩端頭82經(jīng)袋體的同一側壁的兩個穿繩孔而插入到袋體內(nèi)。
[0074]參見圖11,而進入拉繩夾47的夾槽中。
[0075]參見圖12,送繩夾71松開對袋繩端頭的夾持作用,第三平移機構13驅(qū)動送繩夾總成7后移而復位。
[0076]第五步、參見圖11,第一夾指氣缸46驅(qū)動送繩夾47合攏而將袋繩端頭夾持住。擺動機構45使拉繩夾47按照圖中B向擺動而將袋繩端頭進一步拉到袋體6內(nèi)部;第二升降機構43 (參見圖1和圖3)使拉繩夾47下降復位、如果袋繩端頭拉入袋體6內(nèi)的長度還不夠,則第二平移機構42驅(qū)動拉繩夾47繼續(xù)前移(朝向袋體所在方向移動)將袋繩端頭拉入袋體6內(nèi)的長度符合要求。拉繩夾47松開對袋繩端頭的夾持作用。第一平移機構41和第二平移機構42收縮復位。
[0077]第六步、參見圖1,袋體張開保持夾2將將穿有袋繩的袋體沿左右方向移動到打結工位。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和袋體張開保持架,所述機架設有滑動座、驅(qū)動滑動座平移的第三平移機構、位于滑動座下方的升降座、驅(qū)動升降座升降的第一升降機構和一對拉繩夾總成,所述拉繩夾總成包括拉繩夾、驅(qū)動拉繩夾開合的第一夾指氣缸、擺動機構、驅(qū)動擺動機構平移的第一平移機構和驅(qū)動第一平移機構升降的第二升降機構,所述第一夾指氣缸連接于所述夾子擺動機構,所述滑動座連接有一對送繩夾總成和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分合的第四平移機構,所述送繩夾總成包括送繩夾、驅(qū)動送繩夾開合的第二夾指氣缸和驅(qū)動第二夾指氣缸旋轉(zhuǎn)的旋轉(zhuǎn)氣缸,所述旋轉(zhuǎn)氣缸滑動連接于所述第四平移機構,所述升降座上設有袋繩剪斷機構,所述送繩夾總成、拉繩夾總成和袋體張開保持架沿滑動座的移動方向依次分布,所述一對拉繩夾總成的分布方向同一對送繩夾總成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一對送繩夾總成的分布方向同第三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交叉。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繩夾總成還包括驅(qū)動第一平移機構平移的第二平移機構,所述第一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和第二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升降機構通過所述第二平移機構同所述第一平移機構連接在一起。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繩夾包括鉸軸和兩根夾桿,所述兩根夾桿的中部通過所述鉸軸鉸接在一起,所述夾桿的一端設有驅(qū)動柄、另一端設有夾持頭,所述驅(qū)動柄同所述第一夾指氣缸連接在一起,所述夾持頭設有貫通至夾持頭端面的夾槽,所述夾槽的延伸方向和第一平移機構的移動方向相同。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繩夾包括一對第一夾持塊,所述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連接有第二夾持塊,所述第二夾持塊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所確定的直線、所述旋轉(zhuǎn)氣缸的轉(zhuǎn)動軸線、以及所述第一夾持塊的驅(qū)動端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所確定的直線三者兩兩交叉。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持塊設有第一夾持槽,所述第二夾持塊設有第二夾持槽,所述第一夾持槽和第二夾持槽都為直槽,所述第一夾持槽和第二夾持槽位于所述第二夾持塊和第一夾持塊的夾持端所確定的直線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張開保持架包括底架,所述底架上設有四根豎置的撐開桿,所述四根撐開桿確定一矩形,所述底架設有位于所述矩形內(nèi)部的作業(yè)孔。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張開保持架還包括兩塊位于所述矩形寬度方向外部的按壓塊,所述底架上設有位于所述矩形外部的擋塊,所述擋塊和所述撐開桿之間形成第一插槽,所述按壓塊位于所述矩形的同一側,所述按壓塊同所述撐開桿中的兩根撐開桿一一對應地對齊,所述按壓塊和撐開桿之間形成第二插槽,所述按壓塊和所述夾持塊位于所述矩形寬度方向的兩側,所述按壓塊通過彈片同所述底架彈性連接在一起。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繩剪斷機構包括剪刀、驅(qū)動剪刀開合的第三夾指氣缸、定夾、驅(qū)動定夾開合的第四夾指氣缸和動夾平移機構,所述第三夾指氣缸、第四夾指氣缸和動夾平移機構連接于所述升降座,動夾平移機構上連接有動夾和驅(qū)動動夾開合的第五夾指氣缸,所述剪刀位于定夾朝向動夾的一側。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繩剪斷機構還包括驅(qū)動剪刀朝向定夾和動夾所確定的直線作往復直線運動的剪刀平移機構,所述第三夾指氣缸通過所述剪刀平移機構連接于所述升降座。
10.一種適用于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提袋穿繩機構的手提袋穿繩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使袋體以袋口朝下且張開的狀態(tài)固定在袋體張開保持架上、袋體設有穿繩孔的壁朝向拉繩夾總成、袋體同一個壁上的兩個穿繩孔同兩個拉繩夾總成一一對應地對齊,第一平移機構使拉繩夾移動到位于底架的下方,第二升降機構使拉繩夾上升到袋體內(nèi)部且同穿繩孔對齊,一個拉繩夾同一個穿繩孔對齊; 弟~■步、動夾平移機構使動夾移動到定夾芳,繩卷的端頭芽過定夾后被動夾夾持住,動夾平移機構驅(qū)動動夾牽引著繩卷的端頭遠離定夾到設定位置,第一升降機構驅(qū)動升降座上升到袋繩和送繩夾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三平移機構驅(qū)動滑動座移動到袋繩的兩個袋繩端頭位于兩個送繩夾之間,第二夾指氣缸驅(qū)動送繩夾將袋繩端頭夾持住,定夾將袋繩夾持住,剪刀將袋繩從繩卷上剪斷開;袋繩剪斷機構被升降座帶動下降復位而進行避讓; 第三步、旋轉(zhuǎn)氣缸驅(qū)動送繩夾轉(zhuǎn)動,使得袋繩的兩個袋繩端頭彎折到朝向袋體,第四平移機構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合攏到兩個袋繩端頭同袋體同一側壁上的兩個穿繩孔一一對應地對齊; 第四步、第三平移機構驅(qū)動一對送繩夾總成朝向袋體張開保持架移動,使得兩個袋繩端頭經(jīng)兩個穿繩孔穿進袋體內(nèi)而進入到兩個拉繩夾中,第一夾指氣缸使拉繩夾合攏,送繩夾松開對袋繩端頭的夾持作用,第三平移機構驅(qū)動送繩夾總成復位; 第五步、擺動機構使拉繩夾擺動而將袋繩端頭進一步拉到袋體內(nèi)部;拉繩夾松開對袋繩端頭的夾持作用,第二升降機構使拉繩夾下降復位、第一平移機構驅(qū)動拉繩夾平移復位; 第六步、袋體張開保持架將穿有袋繩的袋體移動到打結工位。
【文檔編號】B31B1/86GK104149395SQ201410170545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6日
【發(fā)明者】李璟 申請人:杭州彼特環(huán)保包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