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韌皮纖維處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韌皮纖維處理輥組。
背景技術:
我國是紡織品主要的生產(chǎn)國,2000年我國合成纖維的產(chǎn)量已突破1000萬噸,占纖維總量70%,遠高于國際上60%的比例,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比例失調。由于石油、煤、天然氣等為原料生產(chǎn)的合成纖維,其資源不可再生,終將枯竭。因此,可再生、可循環(huán)、綠色環(huán)保的再生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棉花供應二十多年以來,一直處于緊缺狀態(tài)。我國蠶絲的歷史主要產(chǎn)在江浙一帶,由于土地資源嚴重奇缺,紡織品附加值低,其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十多年來,總產(chǎn)量呈遞減的趨勢。羊毛雖受人們的喜愛,但我國的年毛產(chǎn)量和質量難以滿足國內(nèi)需求,近幾年來,每年進口大量原毛、洗凈毛、毛條、毛紗。
韌皮纖維中的一大類即為麻纖維,天然纖維中麻纖維的發(fā)展前景最為廣闊,除了苧麻、亞麻、黃麻、大麻可用于紡織品外,其他的麻類(劍麻、蕉麻等)纖維大多用于麻繩、麻袋等工業(yè)用的包裝材料。
麻纖維是指從各種麻類植物中取得的纖維的總稱。麻纖維品種繁多,包括韌皮纖維和葉纖維。麻纖維從各種麻類植物取得的纖維,包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皮層的韌皮纖維和單子葉植物的葉纖維。韌皮纖維作物主要有苧麻、黃麻、青麻、大麻(漢麻)、亞麻、羅布麻和槿麻等。其中苧麻、亞麻、羅布麻等胞壁不木質化,纖維的粗細長短同棉相近,可作紡織原料,織成各種涼爽的細麻布、夏布,也可與棉、毛、絲或化纖混紡;黃麻、槿麻等韌皮纖維胞壁木質化,纖維短,只適宜紡制繩索和包裝用麻袋等。葉纖維比韌皮纖維粗硬,只能制做繩索等。麻類作物還可制取化工、藥物和造紙的原料。麻纖維由膠質粘結成片,制取時須除去膠質,使纖維分離,稱脫膠。苧麻和亞麻可分離成單纖維。黃麻纖維短,只能分離成適當大小的纖維束進行紡紗,這種纖維束稱工藝纖維。在紡織用的麻纖維中,膠質和其他纖維素伴生物較多,精練后,麻纖維的纖維素含量仍比棉纖維低。苧麻纖維的纖維素含量和棉接近,亞麻纖維素含量比苧麻稍低,黃麻和葉纖維等纖維素含量只有70%左右或更少。苧麻和亞麻纖維胞壁中纖維素大分子的取向度比棉纖維大,結晶度也好,因而麻纖維的強度比棉纖維高,可達6.5克/旦;伸長率小,只有棉纖維的一半,約3.5%,比棉纖維脆。苧麻和亞麻纖維表面平滑,較易吸附水分,水分向大氣中散發(fā)的速度較快;纖維較為挺直,不易變形。
所有麻纖維均為纖維素纖維,基本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其他還有果膠質、半纖維素、木質素、脂肪蠟質等非纖維物質,它們均與纖維素伴生在一起。要取出可用的纖維,首先要將其和這些膠質分離。各種麻纖維的化學成分中纖維素含量均在75%左右,和蠶絲纖維中纖維含量的比例相仿。除苧麻纖維是長纖維外,其他麻纖維都是長度很短的纖維,因此,實踐中用半脫膠工藝,將纖維粘并成長度更長的工藝纖維,然后用它單體來成紗,以期獲得低特高級紗。這是除苧麻外,其他麻纖維的基本工藝。如能成功實施,亞麻可以成為和山羊絨、蠶絲一樣高貴的纖維材料。所有韌皮纖維的單纖維都為單細胞,外形細長,兩端封閉,有胞腔,其包壁厚度和長度因品種和成熟度不同而有差異,截面多呈橢圓或多角形,徑向呈層狀結構,取向度和結晶度均高于棉纖維。
麻纖維在使用前需要對其進行脫膠處理,麻類作物收割后,先要經(jīng)過剝皮、脫膠等初步加工去除表面細胞、厚角細胞、薄壁細胞等以及一些膠質和非纖維物質,保留韌皮細胞的纖維束,再將韌皮細胞間的半纖維素、果膠、木質素等膠類物質去除,最后麻纖維經(jīng)過干燥、打麻就得到了可以進行紡織加工的長纖維或者纖維束。由于麻類纖維束之間存在有大量膠質物質,因此,在對麻類纖維束進行脫膠處理時需要先進行松麻處理,打散纖維束之間的緊密結合使得脫膠劑更容易、更充分的進入到纖維束之間。但是目前還沒有開發(fā)出可以開展這一送麻處理的機器和設備,一般都是采用打麻機進行松麻處理,這一處理方式作用劇烈,對麻纖維打擊力度比較大,會對麻纖維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需要開發(fā)一種低損傷的松麻。
韌皮纖維一般都是緊緊地帖服在植物的木質部上,為了將韌皮纖維分離,需要先將韌皮纖維從植物的木質部上剝離下來,即通常所說的剝麻處理。
麻纖維在使用前需要對其進行脫膠處理,但是在傳統(tǒng)的麻類作物種植區(qū),一般都是交通運輸困難,因此,麻農(nóng)需要在將麻收割完成后進行預剝麻處理,即,將麻韌皮纖維先從麻莖稈上剝離下來,防止在堆放等待運輸過程中麻莖稈中的物質對麻韌皮纖維部分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進而影響麻纖維的品質。目前傳統(tǒng)的剝麻預處理手段為剝麻刀片剝麻,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剝麻刀使用不便,剝麻效率低,而且容易傷到使用者,因此,需要開發(fā)一種新的韌皮纖維剝?nèi)⊙b置,主要用于對麻纖維的剝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可以有效實現(xiàn)韌皮纖維從莖稈上分離的韌皮纖維處理輥組。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韌皮纖維處理輥組,包括上輥和下輥,上輥和下輥安裝在輥軸架上,輥軸架上設置有壓力彈簧,用于調節(jié)上輥和下輥之間的間隙和上輥施加在待處理韌皮纖維上的壓力;下輥包括前下輥和后下輥;上輥表面設置有摩擦層,上輥表面還設置有釘狀凸起,釘狀凸起穿透所述摩擦層并凸出至摩擦層的表面;下輥為成對設置的前下輥和后下輥,所述前下輥和后下輥表面均設置有若干個剝離環(huán),所述剝離環(huán)環(huán)繞所述前下輥和后下輥設置,剝離環(huán)在前下輥和后下輥上均等間距設置,且位于前下輥上的剝離環(huán)與位于后下輥上的剝離環(huán)相互錯開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上輥上的摩擦層為粗糙的硅橡膠層;所述釘狀凸起插設在上輥上預設的安裝孔中。
進一步地,所述剝離環(huán)最外側設有用于將韌皮纖維從莖稈上分離的螺旋線。
進一步地,所述剝離環(huán)有內(nèi)到外依次包括襯墊、膨脹圈、鋼制環(huán)體、剝離刃;所述螺旋線設置在剝離刃上。
進一步地,所述襯墊和膨脹圈之間設置有平衡帶。
進一步地,所述剝離環(huán)依靠自身的彈性變形緊密套設在前下輥和后下輥上。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帶有莖稈的原生韌皮纖維,比如麻類植物等,可以直接喂入該處理輥組,為了獲得較好的處理效果,該處理輥組一般會設置有若干組,具體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的需要而進行選擇和調整。處理過程中,帶有莖稈的韌皮纖維從上輥和下輥之間的間隙中喂入,莖稈首先受到上輥上的釘狀凸起的擠壓作用,釘狀凸起依靠壓力彈簧施加上輥的壓力將其凸起壓入到韌皮纖維內(nèi),使韌皮纖維植物的表皮發(fā)生松解,緊接著位于下輥上的剝離環(huán)上的螺旋線在壓力的作用侵入到已經(jīng)被松解的韌皮纖維內(nèi),使得包覆在莖稈外周的韌皮纖維層進一步分解。韌皮纖維在機器的運轉和握持下繼續(xù)前進,再次受到上輥和下輥的擠壓和剝離作用,使得包覆在莖稈外周的韌皮纖維被逐漸地松解、分離,由一整塊,慢慢地分解為一縷一縷的纖維束,進而完成韌皮纖維從莖稈上的分離。采用本發(fā)明的處理輥組處理后的韌皮纖維尺寸較為細小,較小的纖維塊可以滿足后續(xù)高速脫膠的需要,因為,纖維塊的尺寸越小,其與脫膠劑的接觸面積越大,進而脫膠效果也就越好。本發(fā)明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的需要合理地增加和較少處理輥組的數(shù)量,這樣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韌皮纖維塊尺寸。本發(fā)明中處理輥組的輥軸架以及相應的驅動裝置均為現(xiàn)有技術,可以直接將現(xiàn)有技術中的驅動裝置拿來使用,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處理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輥,2、下輥,21、前下輥,22、后下輥,4、摩擦層,5、釘狀凸起,6、剝離環(huán)。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韌皮纖維處理輥組,包括上輥1和下輥2,上輥1和下輥2安裝在輥軸架上,輥軸架上設置有壓力彈簧,用于調節(jié)上輥1和下輥2之間的間隙和上輥1施加在待處理韌皮纖維上的壓力;下輥2包括前下輥21和后下輥22;上輥1表面設置有摩擦層4,上輥1表面還設置有釘狀凸起5,釘狀凸起5穿透所述摩擦層4并凸出至摩擦層4的表面;下輥為成對設置的前下輥21和后下輥22,所述前下輥21和后下輥22表面均設置有若干個剝離環(huán)6,所述剝離環(huán)6環(huán)繞所述前下輥21和后下輥22設置,剝離環(huán)6在前下輥21和后下輥22上均等間距設置,且位于前下輥21上的剝離環(huán)6與位于后下輥22上的剝離環(huán)相5互錯開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上輥1上的摩擦層4為粗糙的硅橡膠層;所述釘狀凸起5插設在上輥1上預設的安裝孔中。
進一步地,所述剝離環(huán)6最外側設有用于將韌皮纖維從莖稈上分離的螺旋線。
進一步地,所述剝離環(huán)6有內(nèi)到外依次包括襯墊、膨脹圈、鋼制環(huán)體、剝離刃;所述螺旋線設置在剝離刃上。
進一步地,所述襯墊和膨脹圈之間設置有平衡帶。
進一步地,所述剝離環(huán)6依靠自身的彈性變形緊密套設在前下輥21和后下輥22上。
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為:帶有莖稈的原生韌皮纖維,比如麻類植物等,可以直接喂入該處理輥組,為了獲得較好的處理效果,該處理輥組一般會設置有若干組,具體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的需要而進行選擇和調整。處理過程中,帶有莖稈的韌皮纖維從上輥和下輥之間的間隙中喂入,莖稈首先受到上輥上的釘狀凸起的擠壓作用,釘狀凸起依靠壓力彈簧施加上輥的壓力將其凸起壓入到韌皮纖維內(nèi),使韌皮纖維植物的表皮發(fā)生松解,由于上輥上還設置有摩擦層,韌皮纖維在上輥和下輥之間被僅僅握持,不會發(fā)生過多的移動,有利于處理過程的進行。緊接著位于下輥上的剝離環(huán)上的螺旋線在壓力的作用侵入到已經(jīng)被松解的韌皮纖維內(nèi),使得包覆在莖稈外周的韌皮纖維層進一步分解。韌皮纖維在機器的運轉和握持下繼續(xù)前進,再次受到上輥和下輥的擠壓和剝離作用,使得包覆在莖稈外周的韌皮纖維被逐漸地松解、分離,由一整塊,慢慢地分解為一縷一縷的纖維束,進而完成韌皮纖維從莖稈上的分離。采用本發(fā)明的處理輥組處理后的韌皮纖維尺寸較為細小,較小的纖維塊可以滿足后續(xù)高速脫膠的需要,因為,纖維塊的尺寸越小,其與脫膠劑的接觸面積越大,進而脫膠效果也就越好。本發(fā)明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的需要合理地增加和較少處理輥組的數(shù)量,這樣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韌皮纖維塊尺寸。本發(fā)明中處理輥組的輥軸架以及相應的驅動裝置均為現(xiàn)有技術,可以直接將現(xiàn)有技術中的驅動裝置拿來使用,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屬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