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纖維制造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pbt纖維制造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品質(zhì)的提高,消費者對舒適、休閑、美觀等多功能紡織品的需求日益提高,為滿足這種需求,在紡織品開發(fā)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多功能纖維的應用和開發(fā)。彈性纖維在世界紡織業(yè)中占據(jù)著穩(wěn)固的地位,由于彈力織物優(yōu)良的貼身、塑形等特點,彈力面料自出現(xiàn)就受到消費者的青睞。20世紀70年代,成功聚合獲得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高分子材料,我國pet纖維2016產(chǎn)量超過3900萬噸,pbt纖維只有10萬噸;而2010年pet纖維產(chǎn)量超過2500萬噸,pbt纖維只有1萬噸。pbt纖維彈性比pet纖維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尺寸穩(wěn)定性和較好的彈性,而且彈性不受濕度的影響。復合紡絲是使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化學結構和(或)性能的成纖高聚物熔體(或溶液),分別通過各自的熔體(或溶液)管道,再由多塊分配板組合而成的復合組件進行分配,以各種方式匯合于噴絲板,形成復合熔體(或溶液)流,從同一噴絲孔中噴出,使成纖高聚物大分子沿纖維軸向排列成預先設計的纖維截面形狀的紡絲方法。也有些報道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聚合物以切片或熔體的形式進行共混紡絲而得到基體一微纖型纖維的方法稱為復合紡絲。并列型復合纖維和皮芯型復合纖維特別易于實施賦予纖維新的功能性,例如皮芯型復合纖維可以實現(xiàn)改善纖維的吸濕性、抗靜電性及永久卷曲的性能,尤其可用來提高纖維的彈性。但是,由于pbt的玻璃化轉(zhuǎn)變溫度較低,在纖維成型過程中,纖維結晶速度比pet快10倍,在紡絲冷卻過程中就開始結晶,快速結晶造成獲得的纖維結構中,結晶不完整,對后拉伸相當不利,容易造成成品絲的染色不均勻,同時pbt纖維的耐熱性能較差,限制了其在消防等鄰域的發(fā)展,利用復合紡絲的技術可以給pbt纖維帶來新的特性,改良pbt纖維。技術實現(xiàn)要素:基于
背景技術:
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pbt纖維制造工藝。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pbt纖維制造工藝,包括如下制作步驟:s1將原料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丁二醇、磺酸鹽和親水基團共聚得到將改性pbt聚酯,并制得改性pbt聚酯切片;s2將改性pbt聚酯切片干燥后與干燥的金屬氧化物、pet、ptt在螺旋擠壓機中加熱共混得到共混改性pbt紡絲熔體;s3將共混改性pbt紡絲熔體與芳綸聚合物制作成的紡絲原液采用雙組分復合紡絲法制得皮芯型復合纖維。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s1中磺酸鹽是5-磺酸鈉-1,3-間苯二甲基乙二酯,親水基團是乙二醇。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s1中各組份的添加量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丁二醇為1:1.3~1:1.7;5-磺酸鈉-1,3-間苯二甲基乙二酯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摩爾百分比為4%~10%;乙二醇的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質(zhì)量百分比為0.5~2%。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s2中金屬氧化物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1%~10%,為納米金屬氧化物,其粒徑為100~150nm,所述金屬氧化物是納米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混合物,其中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比例為(1~5):1。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s2中pe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20%~50%,pt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20%~50%。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s3中芳綸為芳綸1313,芳綸紡絲原液和共混改性pbt熔體的比例為1:7~1:1,且共混改性pbt熔體為芯,芳綸熔體為皮。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s3中雙組分復合紡絲,其中共混改性pbt的紡絲溫度為270℃~290℃,芳綸的紡絲溫度為290℃~310℃,紡絲速度控制在800m~1000m/min。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s3中的復合紡絲的具體步驟為:步驟一:將芳綸聚合物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中,再加人如licl作助溶劑,制得紡絲原液,與共混改性pbt熔體混合進行紡絲;步驟二:經(jīng)噴絲板紡絲后,因初生纖維表面帶有大量無機鹽,需經(jīng)多次水洗,然后在110℃~130℃拉伸1.1~1.5倍,并經(jīng)熱輥干燥,拉伸速度500m~800m/min,最終在120℃~150℃下定型。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原料中添加親水性基團乙二醇及磺酸基團,可以提高改性pbt的親水性,使得其制成的衣物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同時磺酸基團5-磺酸鈉-1,3-間苯二甲基乙二酯的添加可促進陰離子染料進行染色,且染色牢度好。在改性后的pbt聚酯添加納米金屬氧化物可以增強纖維的抗菌性,同時與pet、ptt共混后,可以具有pet、ptt的高彈性及優(yōu)良的化學和機械性能,并且兼具ptt的抗靜電性能。將共混改性后pbt熔體與芳綸復合紡絲,得到皮芯結構的復合纖維,以芳綸為皮,具有較好的耐熱性能,同時也兼具改性pbt優(yōu)良的化學和機械性能,吸濕性、透氣性較好,且具有抗菌作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一種pbt纖維制造工藝,包括如下制作步驟:s1將原料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丁二醇、磺酸鹽和親水基團共聚得到將改性pbt聚酯,并制得改性pbt聚酯切片;s2將改性pbt聚酯切片干燥后與干燥的金屬氧化物、pet、ptt在螺旋擠壓機中加熱共混得到共混改性pbt紡絲熔體;s3將共混改性pbt紡絲熔體與芳綸聚合物制作成的紡絲原液采用雙組分復合紡絲法制得皮芯型復合纖維。所述步驟s1中磺酸鹽是5-磺酸鈉-1,3-間苯二甲基乙二酯,親水基團是乙二醇。實施例1步驟s1中各組份的添加量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丁二醇為1:1.4;5-磺酸鈉-1,3-間苯二甲基乙二酯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摩爾百分比為6%;乙二醇的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質(zhì)量百分比為1%。步驟s2中納米金屬氧化物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5%,其粒徑為100nm,所述金屬氧化物是納米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混合物,其中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比例為3:1。步驟s2中pe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30%,pt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30%。步驟s3中芳綸為芳綸1313,芳綸紡絲原液和共混改性pbt熔體的比例為1:5,且共混改性pbt熔體為芯,芳綸熔體為皮。步驟s3中雙組分復合紡絲,其中共混改性pbt的紡絲溫度為285℃,芳綸的紡絲溫度為300℃,紡絲速度控制在1000m/min。步驟s3中的復合紡絲的具體步驟為:將芳綸聚合物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中,再加人如licl作助溶劑,制得紡絲原液,與共混改性pbt熔體混合進行紡絲;經(jīng)噴絲板紡絲后,水洗5次后,然后在130℃拉伸1.3倍,并經(jīng)熱輥干燥,拉伸速度為800m/min,最終在130℃下定型。制得pbt纖維的相關參數(shù)表:單絲纖度/dtex2.0斷裂強度/(cn/dtex)4.5短期使用溫度/℃395染色牢度4級平衡吸濕率7.5%實施例2步驟s1中各組份的添加量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丁二醇為1:1.5;5-磺酸鈉-1,3-間苯二甲基乙二酯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摩爾百分比為8%;乙二醇的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質(zhì)量百分比為1.5%。步驟s2中納米金屬氧化物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5%,其粒徑為150nm,所述金屬氧化物是納米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混合物,其中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比例為3:1。步驟s2中pe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40%,pt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40%。步驟s3中芳綸為芳綸1313,芳綸紡絲原液和共混改性pbt熔體的比例為1:6,且共混改性pbt熔體為芯,芳綸熔體為皮。步驟s3中雙組分復合紡絲,其中共混改性pbt的紡絲溫度為290℃,芳綸的紡絲溫度為305℃,紡絲速度控制在900m/min。步驟s3中的復合紡絲的具體步驟為:將芳綸聚合物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中,再加人如licl作助溶劑,制得紡絲原液,與共混改性pbt熔體混合進行紡絲;經(jīng)噴絲板紡絲后,水洗5次,然后在150℃拉伸1.5倍,并經(jīng)熱輥干燥,拉伸速度為800m/min,最終在130℃下定型。制得pbt纖維的相關參數(shù)表:單絲纖度/dtex1.5斷裂強度/(cn/dtex)4.0耐熱短期使用溫度/℃370染色牢度4.5級平衡吸濕率8%實施例3步驟s1中各組份的添加量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丁二醇為1:1.4;5-磺酸鈉-1,3-間苯二甲基乙二酯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摩爾百分比為4%;乙二醇的相對于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質(zhì)量百分比為2%。步驟s2中納米金屬氧化物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8%,其粒徑為120nm,所述金屬氧化物是納米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混合物,其中氧化鋅和氧化銀的比例為5:1。步驟s2中pe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50%,ptt添加量為改性pbt聚酯質(zhì)量的50%。步驟s3中芳綸為芳綸1313,芳綸紡絲原液和共混改性pbt熔體的比例為1:3,且共混改性pbt熔體為芯,芳綸熔體為皮。步驟s3中雙組分復合紡絲,其中共混改性pbt的紡絲溫度為290℃,芳綸的紡絲溫度為295℃,紡絲速度控制在800m/min。步驟s3中的復合紡絲的具體步驟為:將芳綸聚合物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中,再加人如licl作助溶劑,制得紡絲原液,與共混改性pbt熔體混合進行紡絲;經(jīng)噴絲板紡絲后,水洗5次,然后在150℃拉伸1.3倍,并經(jīng)熱輥干燥,拉伸速度為800m/min,最終在150℃下定型。制得pbt纖維的相關參數(shù)表:單絲纖度/dtex2.2斷裂強度/(cn/dtex)4.8耐熱短期使用溫度/℃380染色牢度4.5級平衡吸濕率8.3%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術領域:
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