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滴排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液滴排出裝置,該液滴排出裝置清潔來自液滴排出頭的液滴所附著的部件。
背景技術:
在作為液滴排出裝置的噴墨打印機中,當在打印期間發(fā)生卡紙,墨滴在傳送帶(傳送部件)上沒有紙張的狀態(tài)下從噴墨記錄頭(液滴排出頭)排出時,墨在某些情況下會附著在傳送帶上。另外,當朝著傳送帶排出假噴(dummy jet)時,即,當向傳送帶排出墨滴不是用于打印而僅是用于防止不用的噴嘴堵塞時,墨也會附著在傳送帶上。因此,噴墨打印機設有諸如鏟的將附著在傳送帶上的墨刮去的清潔件(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2001-179953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描述的噴墨打印機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通過在鏟的表面上形成墨容易形成聚集的位置和墨難以聚集的位置來控制墨在鏟上的流動,從而防止墨留在鏟上。
然而,還存在一個問題,即,當鏟相對于水平方向的梯度角較小并且作用在鏟上的墨上的重力較小時,在鏟上可能得不到足夠的墨流動性,從而在鏟上發(fā)生墨的殘留和凝固,結果導致傳送帶的清潔缺陷。
發(fā)明內容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液滴排出裝置,該液滴排出裝置包括液滴排出頭,該液滴排出頭用于排出液滴;相對件,該相對件與所述液滴排出頭相對;以及鏟,該鏟清潔所述相對件并與所述相對件接觸,在該鏟上形成有多個槽,所述槽的槽寬從所述槽的底部向其開口部增加,所述槽的槽角從所述相對件的一側向與所述相對件相對的一側減小。
下面將基于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在附圖中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的示意性側視圖;圖2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的示意性側視圖;圖3是表示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打印部分的示意性側視圖;圖4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和傳送帶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和傳送帶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和傳送帶的立體圖;圖7A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端部的剖視圖;圖7B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端部的側視圖;圖8是表示在設于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上形成的V形槽中流動的液滴的示意性平面圖;圖9A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的立體圖;圖9B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的立體圖;圖10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1是表示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打印部分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2是表示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傳送帶的放大剖視圖;圖13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和傳送帶的立體圖;圖14A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端部的剖視圖;圖14B是表示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端部的側視圖;圖15是表示在設于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鏟上形成的V形槽中流動的液滴的示意性平面圖;圖16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7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8是表示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打印部分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9是表示根據第一變型例的鏟和傳送帶的立體圖;圖20是表示在根據第一變型例的鏟上形成的V形槽中流動的液滴的示意性平面圖;圖21A是表示根據第二變型例設置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端部的剖視圖;圖21B是表示根據第二變型例設置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端部的側視圖;圖22A是表示根據第三變型例設置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端部的剖視圖;以及圖22B是表示根據第三變型例設置的鏟在沿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端部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文將參照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
圖1表示作為實施例中的液滴排出裝置的噴墨記錄裝置12。在噴墨記錄裝置12的殼體14內的下部中設有供紙盤16,疊放在供紙盤16中的紙張P由拾取輥18一張一張地取出。取出的紙張P由形成預定傳送路徑22的多對傳送輥20傳送。
在供紙盤16的上部中,作為相對件和傳送件的環(huán)形傳送帶28張緊架設在主動輥24和從動輥26、27和29上。主動輥24和從動輥26以近似水平的方式布置,從動輥27和29布置在輥24和26的下方。
另外,在傳送帶28上方,與傳送帶28的、在主動輥24和從動輥26之間的平坦部28F相對地設置記錄頭陣列30。該相對區(qū)域是排出區(qū)域SE,墨滴從記錄頭陣列30排出到該排出區(qū)域SE上。已經在傳送路徑22上傳送的紙張P到達排出區(qū)域SE,由傳送帶28保持,并在紙張P與記錄頭陣列30相對的狀態(tài)下,與圖像相對應的墨滴從記錄頭陣列30附著到紙張P上。
在本實施例中,記錄頭陣列30被構造成具有較長長度的形狀,即,有效記錄區(qū)域的長度比紙張P的寬度(沿與傳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長度)長,并且沿著傳送方向設置有四個噴墨記錄頭(下文稱為記錄頭)32以記錄全色圖像,所述記錄頭分別對應于黃(Y)、洋紅(M)、青(C)和黑(K)四種顏色的一種并用作液滴排出頭。
每個記錄頭32均由頭驅動電路(未示出)驅動。
該頭驅動電路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例如根據圖像信息決定墨滴排出正時和待使用的墨排出口(噴嘴),以向記錄頭32發(fā)送驅動信號。
另外,記錄頭陣列30可被構造成不沿著與傳送方向垂直的方向運動,但是在被構成按照需要運動時,可以通過多路徑圖像記錄來記錄分辨率較高的圖像,并且可以防止記錄頭32的故障反映在記錄結果上。
在記錄頭陣列30的兩側上設置有四個對應于各個記錄頭32的維護單元34。在記錄頭32的維護操作期間,記錄頭陣列30向上運動,維護單元34運動并進入在各個頭32與傳送帶28之間形成的空間,如圖2所示。接著,各個維護單元34在與相應的噴嘴表面相對的狀態(tài)下進行預定的維護操作(抽吸、擦除、加蓋等)。
另外,在記錄頭陣列30的上部中設置有存儲各種顏色的墨的墨盒35。各個記錄頭32均連接到墨盒35上。
如圖3所示,在記錄頭陣列30的上游側上設置有連接到電源38的充電輥36。在傳送帶28和紙張P被插入從動輥26和充電輥36之間的狀態(tài)下,在輥36被驅動的同時該充電輥36將紙張P壓在傳送帶28上。這時,由于在接地從動輥26與輥36之間產生預定電位差,因此使得被靜電吸引到傳送帶28上的紙張P充有電荷。
在記錄頭陣列30的下游側上設置有使紙張P從傳送帶28分離的分離爪40。分離的紙張P在分離爪40的下游側上通過形成輸送路徑44的多個輸送輥對42傳送,并且被輸送至設在殼體14上部中的輸紙盤46。
另外,在分離爪40下方設置有帶清潔單元48。帶清潔單元48抵靠傳送帶28纏繞主動輥24的部分,并且設有作為第一鏟的鏟49,該鏟49刮去附著在傳送帶28上的墨等;以及收集盒51,該收集盒51收集使用鏟49從傳送帶28刮下的墨等。另外,在收集盒51的底部上鋪設有吸收體53,該吸收體53吸收從鏟49滴落的液體。
另外,在帶清潔單元48的下游側上設置有接地靜電消除輥62。該靜電消除輥62在傳送帶28被插入從動輥27和輥62之間的狀態(tài)下在該輥62被驅動的同時消除傳送帶28上的電荷。
附帶地,鏟49為矩形板狀材料,并刮去附著在傳送帶28上的墨I,同時在沿寬度方向的一個端部側(傳送帶28側)處的角部(邊緣)49A的整個表面保持與傳送帶28的外周面28A接觸,如圖4所示。另外,鏟49被構造成以角度β抵靠傳送帶28,并且在沿寬度方向的另一個端部側(傳送帶28的回送側)向下傾斜。另外,在傳送帶28的轉動方向的上游側(圖中的上側)處,在鏟49的表面上沿著縱向方向以預定間距X連續(xù)形成有多個V形槽55,所述槽具有從底部55A向開口部55B(參見圖7A和7B)逐漸增加的槽寬,并且從傳送帶28側向帶28的回送側延伸。各個V形槽55這樣從傳送帶28的相對側形成到帶28的邊緣49A附近,即,使得邊緣49A具有直線結構。
因此,已經由鏟49的邊緣49A從傳送帶28刮下的墨I首先在由邊緣49A和傳送帶28形成的角部處變?yōu)橹?,其次通過表面張力而被分成墨滴I’,如圖5所示。墨滴I’滴落在V形槽55上,沿著槽55向下流到鏟49沿寬度方向的相對端部側,并且從鏟49沿寬度方向的相對端部滴落到收集盒51上,如圖6所示。
另外,圖7A表示鏟49在沿墨滴I’的流動方向(下文稱為流動方向)的上游側上的端部的剖面,圖7B表示鏟49在沿流動方向的下游側上的端部的剖面。
如圖7A和7B所示,在V形槽55的一個壁面與另一壁面之間的角度(槽角)θ從流動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逐漸減小。因此,沿與在V形槽55中流動的墨滴I’的流動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寬度D從流動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逐漸減小,如圖8所示。
另外,在V形槽55的壁面上形成有對水性墨具有親合性,即具有親水性的膜。因此,在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之間的接觸角α小于90度。墨滴I’在沿著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表面形狀變?yōu)橄蛳掠蝹劝既氲幕⌒危蜪’在沿著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表面形狀變?yōu)橄蛏嫌蝹劝既氲幕⌒巍?br>
附帶地,墨滴I’在沿著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表面張力F1和墨滴I’在沿著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表面張力F2滿足以下公式(A)和(B),假設在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接觸的表面上的一個點處的表面張力為γ,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在沿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接觸距離為L1,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在沿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接觸距離為L2,并且鏟49的沿流動方向的下游側從上游側向下定位。另外,V形槽55的壁面相對于流動方向的梯度角為φ。
F1=γL1cos(α+φ)…(A)F2=γL2cos(α-φ)…(B)其中α、φ、L1和L2滿足以下公式(C)和(D)0<α<π/2,0<φ<π/2…(C)
L1<L2,L1>0,L2>0…(D)因此,因為F2小于F1,并且如圖8所示,除了重力之外,還向墨滴I’施加沿流動方向從上游側向下游側的力(F2-F1),所以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改進了墨滴I’到下游側的流動性。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進一步防止墨留在鏟49上,并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通過鏟49清潔傳送帶28的缺陷。
這里,將說明形成在鏟49上的V形槽55的間距X。
如圖9A所示,留在鏟49的邊緣49A處的柱形墨I的體積由以下公式(1)表示。這里,r是柱形墨I的半徑,β是在上述鏟49與傳送帶28之間的抵靠角。
V=πr2β/2π…(1)在該實施例中,β等于64度。另外,本實施例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在假噴時一次排出200個墨滴,在排出時留在邊緣49A上的墨I的體積[m3/m]由以下公式(2)表示。
V[m3/m]=a[p1]×b×c×d[dpi]…(2)其中a是一個點的體積,b是排出點的數量,c是記錄頭32的數量,d是分辨率。在該實施例中,假設a=10,b=200,c=4,d=600,則V變?yōu)?.89。
因此,柱形墨I的半徑r由以下公式(3)表示。
r=(2V/β)=0.6[mm]---(3)]]>另外,如圖9B所示,當在邊緣49A處保留柱形的墨I被分成多個墨滴I’時,基于有關線性穩(wěn)定性的Rayleighy理論,多個墨滴I’的間距X’由以下公式(4)表示。
X’=9nr=5.4n[mm] (n=1,2,…)…(4)另一方面,多個V形槽55的間距X構成為通過滿足以下公式(5)來設定。
X=9nr=5.4n[mm] (n=1,2,…)…(5)即,在邊緣49A上柱形墨I分成的多個墨滴I’的間距X’等于多個V形槽55的間距X。
因此,分成的墨滴I’一個接一個地滴在各個V形槽55上,從而大體積的墨決不會一起流入一個V形槽55中。
這里,因為在墨滴I’與V形槽55之間存在相差,所以期望V形槽55的在邊緣49側上的寬度L較寬。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使寬度L等于間距X。
這里,當如本實施例中所述許多墨的溶劑是水時,可以使用具有親水性的材料作為形成在V形槽55壁面上的膜的材料。滿足以上要求的材料如下列出例如,諸如羧甲基纖維素的親水聚合物;水溶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醇、脫乙酰殼多糖、各種聚合電解質、聚環(huán)氧乙烷、水溶性醋酸纖維素、和羧甲基纖維素;以及諸如沸石的吸附劑。
另外,例如當許多墨的溶劑是醇時,可以使用對醇具有親合性的材料作為形成在V形槽55壁面上的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通過將聚乙烯醇縮丁醛熔融成異丙基獲得的材料、醋酸纖維素、以及高硅沸石。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這里,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件在本實施例中用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省去詳細描述。
圖10表示作為根據本實施例的液滴排出裝置的噴墨記錄裝置100,圖11表示噴墨記錄裝置100的要部的放大圖。
在分離爪40下方設置有帶清潔單元80。如圖11所示,帶清潔單元80抵靠傳送帶28纏繞主動輥24的部分,并且設有鏟82,該鏟82刮去附著在傳送帶28上的墨等;以及收集盒51,該收集盒51收集使用鏟82從傳送帶28刮下的墨等。另外,在收集盒51的底部上覆蓋有吸收體53,該吸收體53吸收從鏟82滴落的液體。
另外,油涂布單元64和支撐板66通過從動輥26與27之間的傳送帶28彼此相對。油涂布單元64與傳送帶28的外周面相對,支撐板66抵靠傳送帶28的內周面。
油涂布單元64設有殼體68、由殼體68可轉動支撐的作為涂布件的油涂布輥70、以及由殼體68支撐的用于油的鏟72。油涂布輥70通過傳送帶28壓靠支撐板66,并由傳送帶28驅動而轉動。另外,油涂布輥70由諸如聚乙烯和氨基甲酸乙酯的多孔體形成,浸有硅酮油,并且將硅酮油涂在傳送帶28上。另一方面,從記錄頭32排出的墨是水墨。因此,當由于卡紙時多余的墨排出,或者由于使墨排到傳送帶28上的假噴而使墨附著在傳送帶28上時,墨顆粒通過傳送帶28上的硅酮膜的斥水作用而粘附在一起。因此,可以控制墨附著在傳送帶28上的力的增加,并且當使用鏟82清潔傳送帶28時,容易使墨從傳送帶28分離。
這里,由于為了防止記錄頭32中的墨變厚而以較短的周期(例如每數十秒一次)進行假噴,因此如本實施例中所述在任何時候都有效地在傳送帶28上形成硅酮油膜。
另外,油涂布輥70可以構成為主動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防止油涂布輥70在傳送帶28上滑動。
另外,用于油的鏟72從油涂布輥70在傳送帶28沿著轉動方向的下游側上抵靠傳送帶28,并且刮去涂布在傳送帶28上的多余的硅酮油,以得到預定膜厚的硅酮油。這里,用于油的鏟72使用諸如氟橡膠和丁晴橡膠(NBR)的橡膠,SUS等的金屬薄板,聚氨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樹脂膜等等。
另外,諸如海綿的吸收件74覆蓋在殼體68的底部上,并且吸收通過用于油的鏟72從傳送帶28刮下的硅酮油。
另外,傳送帶28使用由以下形成的原料諸如PET、聚酰亞胺(PI)、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的樹脂,或者諸如氯化橡膠(CR)、丁晴橡膠(NBR)、氫化丁晴橡膠(HNBR)和聚氨酯橡膠的橡膠材料等等,原料的表面被涂布。另外,鏟49使用由以下形成的原料諸如氟橡膠、NBR、HNBR的橡膠材料,SUS等的金屬薄板,由諸如聚氨酯和PET的樹脂形成的膜等等。另外,優(yōu)選使用由聚酯等形成的非織織物作為油涂布輥70的輥部分,但是也可以使用可浸有預定量墨并可卷起的其它原料作為上述部分。
另外,如上所述,采用硅酮油作為通過油涂布輥70涂布在傳送帶28上的液體(下文稱為涂布液),并且采用水墨作為所述墨。這里,排斥墨的液體適用作涂布液,并且除了硅酮油之外,可使用諸如油酸和亞油酸的高級脂肪酸,諸如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酞酸二異癸酯和馬來酸二丁酯的增塑劑,諸如n癸醇和二甲基丁醇的非水醇,以及諸如氟油、礦物油和植物油的斥水性液體作為水墨。另外,可使用諸如水的具有較好斥油性的液體作為油墨。
另外,為了使涂布液穩(wěn)定地涂布在傳送帶28上,涂布液的運動粘度優(yōu)選在10mm2/s-104mm2/s的范圍內,更優(yōu)選地在50mm2/s-102mm2/s的范圍內。
另外,涂布液的涂布厚度需要設在合適的范圍內,因為當涂布液的涂布厚度太大時,可能對圖像質量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油浸入紙張P并且紙張P排斥墨,相反,當涂布液的涂布厚度太小時,墨不會優(yōu)選地由鏟49清潔。涂布液的涂布厚度的合適范圍在1納米-20微米的范圍內。
另外,涂布液需要在常溫下不會揮發(fā)。具體地,在25攝氏度時蒸汽壓力小于等于13.33Pa。另外,涂布液需要與墨不相容。具體地,溶解度在常溫(25攝氏度)下小于等于0.1重量百分比。
另外,因為涂布液需要潤濕擴散在傳送帶28上,所以需要滿足以下公式(E)這里,如圖12所示,假設涂布液T的表面張力為γ0,傳送帶28的臨界表面張力為γb。另外,臨界表面張力表示在液體表面張力與其和固體表面的接觸角θ之間的各種關系中cosθ校正為1時(即,當液體和固體表面的接觸角變?yōu)榱愣葧r)得到的表面張力。通常,固體表面對表面張力小于固體表面的臨界表面張力的液體具有良好的潤濕性。
γ0<γb…(E)另外,為了得到斥水性涂布液T,需要滿足以下公式(F)。其中假設墨I的表面張力為γi。
γ0<γi…(F)因此,墨I不會潤濕擴散在涂布液T的膜上而聚集。另外,在傳送帶28是臨界表面張力γb大約為43[mN/m]的PET帶、涂布液是表面張力γ0大約為20[mN/m]的硅酮油、墨是表面張力γi大約為30[mN/m]的水墨的條件下,進行清潔性能評估的實驗。進行評估清潔性能的實驗的結果為水性墨。在上述實驗中,不存在弄污傳送帶28的墨,并且得到了良好的清潔性能。
附帶地,鏟82的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鏟49的形狀相同,通過邊緣82A將涂布液T從傳送帶28刮去,如圖13、14A和14B所示。
這里,在V形槽55的壁面上形成有對于涂布液T具有親合性,即,具有親油性的膜。
因此,涂布液T的膜形成在V形槽55的壁面上,墨滴I’包裹在涂布液T分成的液滴T’中。另外,如圖15所示,液滴T’與槽84的壁面之間的接觸角α小于90度,在液滴T’的流動方向(下文稱為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表面形狀變?yōu)橄蛳掠蝹劝既氲幕⌒危旱蜹’在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表面形狀變?yōu)橄蛏嫌蝹劝既氲幕⌒巍?br>
這里,當假設整個液滴T’的表面張力為γ時,液滴T’在流動方向上游側上的表面張力F1、液滴T’在流動方向下游側上的表面張力F2、角度α和φ滿足上述公式(A)、(B)、(C)和(D)。因此,得到以下公式F2>F1。從而,因為除了重力之外,還向液滴T’施加沿流動方向從上游側向下游側的力(F2-F1),所以改進了液滴T’到下游側的流動性。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進一步防止墨留在鏟82上,并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通過鏟82清潔傳送帶28的缺陷。
另外,當涂布液T是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油性液體時,可以使用諸如硅樹脂等的具有親油性的材料作為形成在槽84的壁面上的膜材料。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這里,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相同的部件在本實施例中用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省略詳細描述。
如圖16和圖17所示,作為本實施例中的液滴排出裝置的噴墨記錄裝置200是全色打印機,通過該全色打印機使用包括黃(Y)、洋紅(M)、黑(K)和青(C)四種顏色的墨在紙張P上形成全色圖像。另外,噴墨記錄裝置200是采用所謂的膠版印刷方法的打印機。根據裝置200,記錄頭陣列30朝作為相對件和承載件的中間轉印鼓104排出墨,在中間轉印鼓104上暫時形成墨圖像,并且該墨圖像從中間轉印鼓104轉印到紙張P上。
在噴墨記錄裝置200的最下部中可拆卸地設置有供紙盤16。紙張P裝載在供紙盤16中,并且拾取輥18抵靠處于最上面位置的紙張P。紙張P由拾取輥18一張一張地從供紙盤16沿傳送方向供應到下游側,然后通過順序布置的運送輥對109、120、121、123和125沿著傳送路徑供應到打印部分122。另外,運送輥對123和125的各個配對輥是星輪,并抵靠其上轉印有墨圖像的紙張P的表面。
在打印部分122中,中間轉印鼓104面向傳送路徑布置,記錄頭陣列30布置在中間轉印鼓104上方,維護單元34緊鄰記錄頭陣列30。
如圖16所示,在排出墨滴時,記錄頭陣列30接近中間轉印鼓104。另外,如圖17所示,在維護時記錄頭陣列30遠離中間轉印鼓104運動以在陣列30與鼓104之間確保供維護單元34進入的空間。
另外,如圖16所示,在形成圖像時,維護單元34縮回排出區(qū)域SE外側,在該排出區(qū)域上墨滴從記錄頭陣列30排出。另外,如圖17所示,在不形成圖像時,維護單元34進入排出區(qū)域SE。
另外,如圖16和17所示,作為轉印部分的充電輥128、作為轉印部分的靜電消除輥130、以及分離爪132從傳送方向的上游側順序地抵靠中間轉印鼓104的傳送路徑側。充電輥128將紙張P壓在中間轉印鼓104上以用于傳送,使被靜電吸引到鼓104上的紙張P充有電荷,并將墨圖像轉印到紙張P上。另外,靜電消除輥130在傳送紙張P的同時除去紙張P上的電荷,并且釋放紙張P與中間轉印鼓104之間的靜電吸引。接著,分離爪132使紙張P從中間轉印鼓104分離。
另外,在分離爪132沿運送方向的下游側上,從沿著傳送方向的上游側順序地布置有運送輥對127、129、131、133、135、137和139。運送輥對127、133、135、137和139的各個配對輥是星輪,在其上轉印有墨圖像的紙張P的表面與對應的配對輥之間具有較小的接觸面積。
另外,在墨盒35上方設置有輸紙盤46,并在上述輸紙盤46的側面上設置有運送輥139。即,紙張P通過運送輥139輸送至輸紙盤46上。
如圖18所示,在從分離爪132開始的中間轉印鼓104轉動方向的下游側上,以及從記錄頭陣列30開始的中間轉印鼓104轉動方向的上游側上,布置鼓清潔單元148。上述鼓清潔單元148抵靠中間轉印鼓104的周面,并設有鏟49,該鏟49刮去留在中間轉印鼓104上而未轉印到紙張P上的墨等;以及收集盒51,該收集盒51收集由鏟49從中間轉印鼓104刮下的墨等。另外,在收集盒51的底部上覆蓋有吸收體53,該吸收體53吸收從鏟49滴落的液體。
這里,由于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構造通過鏟49清潔中間轉印鼓104,因此可以防止通過鏟49從中間轉印鼓104刮下的墨留在鏟49上,并可以控制通過鏟49清潔中間轉印鼓104的缺陷。
接著將說明鏟49的變型例。
如圖19所示,根據第一變型例的鏟86的形狀與鏟49相似,在V形槽55的壁面上形成有具有排斥水墨的特性,即具有斥水性的膜。因此,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之間的接觸角α大于等于90度并小于等于180度,如圖20所示。因此,墨滴I’在沿著流動方向的上游側上的表面形狀變?yōu)橄蛏嫌蝹韧蛊鸬幕⌒危蜪’在沿著流動方向的下游側上的表面形狀變?yōu)橄蛳掠蝹韧蛊鸬幕⌒巍?br>
附帶地,墨滴I’在沿著流動方向的上游側上的表面張力F1’和墨滴I’在沿著流動方向的下游側上的表面張力F2’滿足以下公式(A’)和(B’),假設在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接觸的表面上的一個點處的表面張力為γ,在流動方向上游側上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的接觸距離為L1,在流動方向下游側上墨滴I’與V形槽55的壁面的接觸距離為L2,并且鏟49的沿流動方向的下游側從上游側向下定位。
F1’=-γL1cos(α+φ)…(A’)F2’=-γL2cos(α-φ)…(B’)其中α、φ、L1和L2滿足以下公式(C’)和(D’)π/2α<π,0<φ<π/2…(C’)L1<L2,L1>0,L2>0…(D’)從而滿足F1’>F2’,并且除了重力之外,還向墨滴I’施加沿流動方向從上游側向下游側的力(F1’-F2’)。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改進了墨滴I’到下游側的流動性。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防止墨留在鏟86上,并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通過鏟86清潔傳送帶28的缺陷。
另外,當如本實施例中所述許多墨的溶劑是水時,可以使用諸如氟樹脂等的具有斥水性的材料作為形成在V形槽55壁面上的膜材料。
另外,根據第二變型例的鏟88為矩形板狀材料,在鏟88上形成有多個從傳送帶28側向帶28的回送側延伸的槽90,如圖21A和21B所示。
上述槽90的槽寬從底部90A向開口部90B增加,并且槽角θ從傳送帶28側向帶28的回送側逐漸減小。
另外,槽90的底部90A具有圓弧形的彎曲表面。因此,與在底部90A中具有角部的情況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防止墨留在底部90A中。
另外,作為根據第三變型例的(第二)鏟的鏟92為矩形板狀材料,在鏟92上形成有多個從傳送帶28側向帶28的回送側延伸的槽94,如圖22A和22B所示。上述槽94的槽寬L從底部94A到開口部94B基本不變,而槽寬L從傳送帶28側向帶28的回送側逐漸減小。
因此,在槽94中沿著與液體流動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液體寬度以類似于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方式從流動方向上游側向下游側逐漸減小。從而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改善了液體在鏟92上從傳送帶28側向帶28的回送側的流動性。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防止墨留在鏟92上。
另外,在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已將噴墨記錄裝置作為一個示例來說明本發(fā)明。然而,本發(fā)明不僅可應用于噴墨記錄裝置,而且可應用于用于各種工業(yè)應用的通用液滴排出裝置,所述工業(yè)應用例如為通過將彩墨排出到聚合膜上而制造用于顯示器的濾色器,以及通過將有機電致發(fā)光(EL)溶液排出到基板上而形成EL顯示板。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在其上記錄圖像的“記錄介質”通常包括液滴排出頭可在其上排出液滴的任何材料。因此,顯而易見的是,不僅可使用記錄紙張、高影投射儀(OHP)片材等作為記錄介質,還可以使用諸如聚合膜的其它材料作為上述對象。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液滴排出頭”通常包括可以向記錄介質、載體等排出液滴的任何裝置。例如,包括噴墨記錄頭等,該噴墨記錄頭的長度比紙張P的寬度短,并且在沿紙張P的寬度方向運動的同時排出液滴。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相對件”通常包括與液滴排出頭相對的任何部件。例如,包括在轉動同時將記錄介質保持在周面上的鼓、承載液滴的轉動帶等。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傳送件”通常包括保持和傳送記錄介質的任意類型的傳送件。例如,包括將記錄介質保持在周面上的轉動鼓、保持記錄介質的往復式工作臺等。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載體”通常包括承載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任何類型的部件。例如,包括承載液滴的轉動帶等。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清潔部分”通常包括清潔附著在載體上的液滴的任何類型的部件。例如,包括與載體接觸轉動并吸收液滴的清潔輥、以及沿與傳送方向交叉的方向運動并與載體接觸的可動鏟等等。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涂布件”通常包括將涂布液涂布在傳送件上的任何部件,該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滴的特性。例如,包括朝傳送件排出上述涂布液的液滴排出頭、浸有上述涂布液并與傳送件接觸的網片、將上述涂布液保持在表面上并與傳送件接觸轉動的輥、將上述涂布液保持在表面上并沿與傳送方向交叉的方向運動且與傳送件接觸的輥等等。
另外,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印刷部分”通常包括將涂布液涂布在載體上的任何部分,該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滴的特性。例如,包括朝載體排出上述涂布液的液滴排出頭、浸有上述涂布液并與傳送件接觸的網片、將上述涂布液保持在表面上并與載體接觸轉動的輥、將上述涂布液保持在表面上并沿與傳送方向交叉的方向運動且與載體接觸的輥等等。
注意,在上述實施例中可考慮許多變型,如下所述。
在上述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第一鏟清潔與液滴排出頭相對的相對件并與相對件接觸。在上述第一鏟中形成有多個槽,上述槽的槽寬從底部向開口部增加,通過上述第一鏟從相對件刮下的液體在上述槽中流動。
這里,由于各個槽的槽角從上述相對件側向上述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并且在各個槽中沿著與液體流動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液體寬度從上述相對件側向上述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因此由于表面張力而在槽中的液體上施加從上述相對件側向上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力。從而可以改進槽中的液體從相對件側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流動性,可以防止通過第一鏟從相對件刮下的液體留在第一鏟上,從而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通過第一鏟清潔相對件的缺陷。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所述槽可以是V形槽。
由于在第二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形成在鏟上的多個V形槽的槽角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因此由于表面張力而在槽中液體上施加從上述相對件側向上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力。從而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改進槽中的液體從相對件側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流動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所述槽的底部可以具有彎曲表面。
第三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所述槽的底部的槽寬從底部向開口部增加。因此,與在底部中形成角部的情況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防止液體留在底部上。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所述槽對于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可具有親合性。
在根據第四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由于槽的特性包括對于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親合性,因此槽中的液體從相對件側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表面張力大于從相對件的相對側到相對件側的表面張力。從而,在槽中的液體上施加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的力。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液滴排出裝置還可包括涂布件,該涂布件將涂布液涂布在相對件上,該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特性,其中所述槽對于該涂布液具有親合性。
在根據第五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涂布液通過涂布件涂布在相對件上以形成涂布液膜。由于上述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特性,因此已經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已經附著在涂布液膜的表面上的液體在涂布液膜上聚集。因此,抑制了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與相對件之間的附著力。因此,在通過第一鏟清潔相對件時,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附著在相對件上的液體容易與相對件分離。
這里,由于槽對于涂布液具有親合性,因此槽中的涂布液從相對件側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表面張力大于從相對件的相對側到相對件側的表面張力。從而,在槽中的涂布液上施加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的力,以促進涂布液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的流動。因此,促進了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混合在涂布液中的液體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的流動。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多個槽的間距可與多個液滴的間距基本相同,通過在鏟上將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分開而形成所述液滴。
在第六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已經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已經由第一鏟從相對件刮下的液體在第一鏟上被分開以在第一鏟上形成多個液滴。這里,形成在第一鏟上的多個液滴的間距與多個槽的間距相同。從而可以控制在各個槽中液體流量的差別。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可以提供一種液滴排出裝置,該液滴排出裝置包括液滴排出頭,該液滴排出頭用于排出液滴;相對件,該相對件與液滴排出頭相對;以及鏟,該鏟清潔所述相對件并與所述相對件接觸,在該鏟上形成有多個槽,所述槽的槽寬從所述相對件側向所述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
在第七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所述鏟在其與相對件接觸的同時清潔該相對件。在該鏟上形成有多個槽,由該鏟從相對件刮下的液體在該槽中流動。
這里,由于各個槽的槽寬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并且在各個槽中的液體沿著與液體流動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寬度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因此由于表面張力而在槽中的液體上施加從上述相對件側向上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力。從而可以改善槽中的液體從相對件側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流動性,可以防止由鏟從相對件刮下的液體留在鏟上,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通過鏟清潔相對件的缺陷。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所述槽對于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具有親合性。
在第八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由于槽的特性包括對于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親合性,因此槽中的液體從相對件側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表面張力大于從相對件的相對側到相對件側的表面張力。由此,在槽中的液體上施加從上述相對件側向上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力。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液滴排出裝置還包括涂布件,該涂布件將涂布液涂布在相對件上,該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特性,其中所述槽對于涂布液具有親合性。
在第九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涂布液通過涂布件涂布在相對件上以形成涂布液膜。由于上述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特性,因此已經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已經附著在涂布液膜的表面上的液體在涂布液膜上聚集。由此,抑制了在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與相對件之間的附著力。因此,在通過鏟清潔相對件時,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附著在相對件上的液體容易與相對件分離。
這里,由于槽的特性包括對于涂布液的親合性,因此槽中的涂布液從相對件側到相對件的相對側的表面張力大于從相對件的相對側到相對件側的表面張力。由此,在槽中的涂布液上施加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的力,以促進涂布液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的流動。因此,促進了已經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混合在涂布液中的液體從相對件側向相對件的相對側的流動。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多個槽的間距與多個液滴的間距基本相同,通過在鏟上將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分開而形成所述液滴。
在第十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已經從液滴排出頭排出并且已經由鏟從相對件刮下的液體在鏟上被分開以在鏟上形成多個液滴。這里,形成在鏟上的多個液滴的間距與多個槽的間距相同。由此,可以控制在各個槽中液體流量的差別。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相對件保持并傳送記錄介質,且使該記錄介質與液滴排出頭相對。
在第十一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傳送件保持記錄介質,并且在該介質與液滴排出頭相對的狀態(tài)下傳送該介質。這里,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在清潔傳送件的第一或第二鏟上改進液體從傳送件側向傳送件的相對側的流動性。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通過第一或所述鏟清潔傳送件的缺陷。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十二方面,相對件是承載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滴的載體,并且具有轉印部分,通過該轉印部分將液滴從載體轉印到記錄介質上。
在第十二方面的液滴排出裝置中,從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滴由載體承載,并通過轉印部分從載體轉印到記錄介質上。這里,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在清潔載體的第一或第二鏟上改進液體從載體側向載體的相對側的流動性。因此,與傳統(tǒng)構造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通過第一或所述鏟清潔傳送件的缺陷。
權利要求
1.一種液滴排出裝置,該液滴排出裝置包括液滴排出頭,該液滴排出頭用于排出液滴;相對件,該相對件與所述液滴排出頭相對;以及鏟,該鏟清潔所述相對件并與所述相對件接觸,在該鏟上形成有多個槽,所述槽的槽寬從所述槽的底部向所述槽的開口部增加,所述槽的槽角從所述相對件側向所述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是V形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的所述底部具有彎曲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槽的表面對于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具有親合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液滴排出裝置還包括涂布件,該涂布件將涂布液涂布在所述相對件上,該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特性,其中所述各槽的表面對于所述涂布液具有親合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槽的間距與通過在所述鏟上將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分開而形成的多個液滴的間距基本相同。
7.一種液滴排出裝置,該液滴排出裝置包括液滴排出頭,該液滴排出頭用于排出液滴;相對件,該相對件與所述液滴排出頭相對;以及鏟,該鏟清潔所述相對件并與所述相對件接觸,在該鏟上形成有多個槽,所述槽的槽寬從所述相對件側向所述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槽的表面對于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具有親合性。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液滴排出裝置還包括涂布件,該涂布件將涂布液涂布在所述相對件上,該涂布液具有排斥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的特性,其中所述各槽的表面對于所述涂布液具有親合性。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槽的間距與通過在所述鏟上將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體分開而形成的多個液滴的間距基本相同。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對件保持并傳送記錄介質,且使該記錄介質與所述液滴排出頭相對。
12.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對件保持并傳送記錄介質,且使該記錄介質與所述液滴排出頭相對。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對件是承載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滴的載體,并且具有轉印部分,通過該轉印部分將所述液滴從所述載體轉印到記錄介質上。
14.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滴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對件是承載從所述液滴排出頭排出的液滴的載體,并且具有轉印部分,通過該轉印部分將所述液滴從所述載體轉印到記錄介質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液滴排出裝置,該液滴排出裝置包括液滴排出頭,該液滴排出頭用于排出液滴;相對件,該相對件與所述液滴排出頭相對;以及鏟,該鏟清潔所述相對件并與所述相對件接觸,在該鏟上形成有多個槽,所述槽的槽寬從所述槽的底部向所述槽的開口部增加,所述槽的槽角從所述相對件側向所述相對件的相對側減小。
文檔編號B41J29/17GK101073943SQ2006101670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5月17日
發(fā)明者前后武志, 關本正彥, 西田徹, 毛利哲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