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體供給部件、噴射裝置、輸送管及其制造、安裝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體供給部件、液體噴射裝置、安裝方法、液體輸送管、以及液體輸送管制造方法。本發(fā)明尤其涉及具有撓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之間具有液體流動的流路的液體供給部件、液體噴射裝置、安裝方法、液體輸送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作為公知的液體噴射裝置包括噴墨式記錄裝置。在這種噴墨式記錄裝置中,通過從設(shè)置在滑架的記錄頭中吐出墨滴,同時沿著導引部件移動該滑架,由此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點,進行記錄。
在這種噴墨式記錄裝置中,還公開了在本體框架內(nèi)具備多個油墨收容體、并將該油墨收容體和滑架連接于油墨供給管,通過該油墨供給管向記錄頭供給油墨(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和2)。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噴墨式記錄裝置中,該油墨供給管包括由彈性體形成的帶狀的五個彈性部件、兩個薄膜件、以及兩個連接部件。在油墨供給管上,在將這五個彈性部件分別以相等間距且平行配置的狀態(tài)下,夾入于兩個薄膜部件中,通過焊接該薄膜部件,從而形成四個流路。并且,油墨供給管通過在該彈性部件的兩端部分別固設(shè)具有與該四個流路連通的連通孔的連接部,由此形成扁平帶狀且具有撓性的管。
在這樣構(gòu)成的油墨供給管中,通過將設(shè)在其兩端部的連接部分別連接于各個滑架和油墨收容體,由此可以從油墨收容體向滑架的記錄頭供給油墨。并且,在記錄時,油墨供給管可以隨著滑架的移動而彎曲。
并且,作為公知的噴墨打印機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二色成型以及嵌入成型的方法(例如,參考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320680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0-168099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1-157092號公報另外,作為上述部件的一例的輸送液體的液體輸送管,包括整體具有撓性、并設(shè)置了多個流路的液體輸送管(例如,參考專利文獻4及5)。并且,作為制造該液體輸送管的方法,公知的有擠壓成型(例如,參考專利文獻6)。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昭58-41180號公報(圖4)專利文獻5日本實開平6-746號公報(圖1)專利文獻6日本特公平7-2362號公報(圖1和圖8)
但是,專利文獻1的油墨供給管是在兩端部插入分別成型的連接部。另外,專利文獻2的油墨供給管是在端部通過熱焊接接合分別成型的連接部。因此,增加了部件數(shù)量,并增加了組裝工序。另一方面,與專利文獻3的二色成型或嵌入成型同樣,在使用模具在油墨供給管的端部上外部成型連接部時,存在成型連接部的樹脂進入到油墨供給管的流路內(nèi)的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4的液體輸送管具有用平板形狀的連結(jié)部連接圓筒形的單管的形狀。但是,該液體輸送管由于具有平板形狀的連結(jié)部,隨著流路數(shù)目的增加,連結(jié)部的數(shù)目也增加,因此存在整體大型化的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5的液體輸送管不通過平板形狀的連結(jié)部設(shè)置多個流路。但是,該專利文獻只記載有一體形成液體輸送管,而沒有記載如何形成。并且,在該專利文獻的附圖中示出的液體輸送管由于形成流路的樹脂的厚度較薄,因此液體在流路中通過時,易從液體向外部蒸發(fā)水蒸氣。
另外,專利文獻6的制造方法是通過從設(shè)置在構(gòu)成流路的部位的孔中吹出氣體,由此擠壓成型設(shè)有多個流路的液體輸送管。但是,在該制造方法中,因為改變從某一個孔中吹出的氣體的壓力,決定整個管的剖面形狀,所以,外形形狀不穩(wěn)定。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安裝方法,是在具有撓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之間具有液體流動的流路的液體輸送管的兩端的至少一端上安裝連接部的安裝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準備步驟,準備具有尖端部的銷子,所述銷子的剖面與液體輸送管的流路的剖面大致相同;插入步驟,從液體輸送管的至少一端向流路內(nèi)插入銷子的所述尖端部;配置步驟,配置模具,使其包圍插入了銷子的尖端部的液體輸送管的至少一端;成型步驟,在配置液體輸送管和銷子的所述模具內(nèi),填充樹脂,外部成型連接部;脫模步驟,將模具從液體輸送管和連接部上脫模,將銷子從液體輸送管中拔出。由此,以包圍液體輸送管的端部成型連接部時,可以防止樹脂進入到液體輸送管的流路內(nèi),同時可以將連接在液體輸送管的流路設(shè)置到連接部上。
在上述的安裝方法中,在脫模步驟之后,還包括焊接密封部件的焊接步驟,密封部件將拔出了銷子的穴密封,并在連接部上形成流路。由此,在外部成型的連接部中,可以自由地設(shè)置流路。
在上述的安裝方法中,在插入步驟之前,還包括擠壓步驟,通過擠壓成型液體輸送管,液體輸送管包括中空的內(nèi)層部和外層部,內(nèi)層部形成所述流路,外層部的熔點小于所述內(nèi)層部的熔點,并通過連接部所包含的材料覆蓋內(nèi)層部;在成型步驟中,可以在小于內(nèi)層部的熔點的溫度下,外部成型樹脂。由此,可以防止液體輸送管的內(nèi)層部受熱變形,同時提高液體輸送管與連接部之間的粘接性。
在上述的安裝方法中,所述液體輸送管包括多個流路;在準備步驟中,還準備并列連接多個銷子的連接銷;在插入步驟中,將連接銷的多個銷子的尖端部分別插入到液體輸送管的流路內(nèi)。由此,在具有多個流路的液體輸送管的端部上,可以容易成型具有與這種流路連接的多個流路的連接部。
在上述的安裝方法中,銷子具有從尖端部開始以大致相同的剖面彎曲為圓弧形狀的圓弧部;在脫模步驟中,將銷子沿著圓弧形狀的方向拔出。由此,在連接部可以設(shè)置改變液體流向的流路。
在上述的安裝方法中,液體輸送管可以為熱可塑性彈性體。并且,可以通過擠壓成型液體輸送管。
在上述的安裝方法中,連接部可以為聚丙烯。并且,連接部可以為聚乙烯。另外,連接部可以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液體供給部件,包括液體輸送管,其具有撓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之間具有液體流動的流路;連接部,設(shè)于液體輸送管的兩端中的至少一端上,并包括一端連接于液體輸送管的流路、另一端與外部連接的流路。連接部包括溝槽部,在其一端上與液體輸送管的所述流路連接,并且一面敞開;本體部,其一體形成,包括連通溝槽部的另一端和外部的外部連通部;密封部件,密封溝槽部的敞開的一面。在連接部中,溝槽部、密封部件、外部連通部形成流路。由此,可以容易構(gòu)成與其他流路的連接形狀。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液體輸送管包括多個流路,連接部包括與液體輸送管的多個流路分別連接且與其數(shù)目相同的流路。由此,在液體供給部件中,可以將多種液體從一端向另一端供給。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在連接部的外部連通部中,多個流路中的至少一個流路包括貫穿流路,貫穿流路與溝槽部的另一端連接,并貫通本體部直至溝槽部的敞開一面的內(nèi)面;多個流路中的其他的流路包括連接流路,連接流路從溝槽部的另一端開始連接至配置有液體輸送管的面的內(nèi)面。由此,可以在連接部的不同面與外部之間的空隙中流動液體。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液體輸送管還包括中空的內(nèi)層部和外層部,內(nèi)層部形成流路,外層部的熔點小于內(nèi)層部的熔點,并通過連接部所包含的材料覆蓋內(nèi)層部,由此,可以防止液體輸送管的內(nèi)層部受熱變形,并提高液體輸送管和連接部之間的粘接性。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連接部還具有連接液體輸送管和溝槽部的流路,流路彎曲為圓弧形狀。由此,可以從液體輸送管的流路開始在連接部內(nèi)圓滑地彎曲形成圓弧狀的流路。因此,在與液體輸送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可以連接外部,從而可以提高密封性,同時,可以防止液體輸送管內(nèi)的氣泡停留在連接部的流路內(nèi)。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液體輸送管可以為熱可塑性彈性體。并且,可以通過擠壓成型液體輸送管。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連接部可以為聚丙烯。并且,連接部可以為聚乙烯。另外,連接部可以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包括噴射液體的液體噴射頭;貯存液體的液體貯存裝置;液體輸送管,其具有撓性,從液體貯存裝置向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連接部,設(shè)置于液體輸送管的兩端中的至少一端上,并具有一端連接于液體輸送管的流路、另一端與外部連接的流路。其中,連接部包括溝槽部,其一端與液體輸送管的流路連接,并且一面敞開;本體部,其一體形成,并包括連通溝槽部的另一端和外部的外部連通部;密封部件,密封溝槽部的所述敞開的一面。在所述連接部中,溝槽部、密封部件、外部連通部形成流路。由此,可以獲得與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的液體噴射裝置中,連接部還包括連接液體輸送管和溝槽部的流路,流路彎曲成圓弧形狀。另外,可以通過擠壓成型液體輸送管。
在上述的液體噴射裝置中,連接部可以為聚丙烯。并且,連接部也可以為聚乙烯。另外,所述連接部也可以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種液體供給部件,包括液體輸送管,其具有撓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之間具有液體流動的流路;連接部,在液體輸送管的兩端中的至少一端上通過外部成型而形成,并具有一端連接于液體輸送管的流路、另一端與外部連接的流路。液體輸送管包括中空的內(nèi)層部和外層部,內(nèi)層部形成流路,外層部的熔點小于內(nèi)層部的熔點,并通過連接部所包含的材料覆蓋內(nèi)層部。由此,可以防止液體輸送管的內(nèi)層部受熱而變形,同時提高液體輸送管和連接部之間的粘接性。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連接部還包括連接液體輸送管和溝槽部的流路,流路彎曲成圓弧形狀。由此,在液體供給部件上,可將多種液體從一端供給到另一端。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液體輸送管可以為熱可塑性彈性體。并且,可以通過擠壓成型液體輸送管。
在上述的液體供給部件中,連接部可以為聚丙烯。并且,連接部可以為聚乙烯。另外,連接部可以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種液體輸送管,是通過擠壓成型具有撓性的樹脂的液體輸送管,其中并列設(shè)置有多個中空的流路,流路內(nèi)分別流動有流體,并通過樹脂覆蓋周圍;相鄰的流路之間的樹脂的厚度比流路與樹脂的外周面之間的所樹脂的厚度小。由此,因為相鄰流路之間的樹脂厚度小,從相鄰的流路中蒸發(fā)的水蒸氣相互抵消,可以抑制水蒸氣從液體輸送管向外部蒸發(fā)。另外,因為相鄰流路之間的樹脂厚度小,所以,即使同時設(shè)置多個流路,液體輸送管也可以實現(xiàn)小型化,同時,可以彎曲成較小的半徑。
在上述的液體輸送管中,還可以包括通過比所述樹脂更硬的樹脂包圍所述外周面的加強層。由此,可以提高液體輸送管的性能。
在上述的液體輸送管中,所述流路的剖面面積為每個流路小于等于100mm2。另外,在流路中可以同時設(shè)置多個流路。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種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氣體供給步驟,向具有多個管狀突起的擠壓模芯的突起內(nèi)供給氣體;擠壓擠壓管的擠壓步驟,在擠壓模芯和覆蓋擠壓模芯周圍的擠壓模具之間形成的樹脂流路中注入具有撓性的樹脂,使擠壓模芯的突起的垂直于擠壓方向的剖面的外周形狀形成流路的內(nèi)周形狀,并且使擠壓模具的垂直于擠壓方向的剖面的內(nèi)周形狀形成所述擠壓管的外周形狀;校形步驟,向擠壓后的擠壓管的流路內(nèi)供給氣體,在校形模具上,并且通過擠壓管拉伸擠壓管,由此整形液體輸送管,并且,在垂直于擠壓方向的剖面上,校形模具的內(nèi)周小于擠壓模具的內(nèi)周。通過從流路施加氣體的壓力,可使擠壓管的外周抵接于校形模具的內(nèi)周,因此,可以準確地整形。
在上述的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中,校形步驟可以包括使所述校形模具的內(nèi)部減壓的減壓步驟。由此,可以非常準確地將擠壓管的外周抵接于校形模具的內(nèi)周。
在上述的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中,在校形模具的內(nèi)周中,相鄰所述流路之間的樹脂的厚度小于流路與液體輸送管的外周面之間的樹脂的厚度。另外,因為相鄰流路之間的樹脂厚度小,所以,即使同時設(shè)置多個流路,液體輸送管也可以實現(xiàn)小型化,同時,可以彎曲成較小的半徑。
在上述的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中,擠壓步驟包括形成加強層的步驟,通過從擠壓方向的注入所述樹脂的位置的下游側(cè)注入與所述樹脂不同的加強樹脂,形成可覆蓋所述液體輸送管的外周面的加強層。由此,可以提高液體輸送管的性能。
另外,上述的發(fā)明概要并沒有列舉本發(fā)明的全部必要技術(shù)特征,這些技術(shù)特征的組合的從屬組合也屬于本發(fā)明。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噴墨式記錄裝置1的透視圖;圖2是在圖1的收容狀態(tài)下的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主視圖;圖3是在圖1的收容狀態(tài)下的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后視圖;圖4是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俯視圖;圖5是在圖1的收容狀態(tài)下的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主視圖;圖6是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后視圖;圖7是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俯視圖;圖8是油墨供給部件110的主視圖;圖9是圖8的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放大主視圖;圖10是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后視圖;圖11是圖9的墨盒側(cè)連接部13沿B-B線的剖視圖;圖12是圖8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放大主視圖;圖13是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后視圖;圖14是圖12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沿C-C線的剖視圖;
圖15是用于說明圖14所示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安裝到油墨供給管14上的安裝方法的剖面示意圖;圖16是表示油墨供給部件110的墨盒側(cè)連接部13連接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17是圖8的油墨供給管14沿A-A線的剖視圖;圖18是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其他例子沿C-C線的剖視圖;圖19是用于說明圖18所示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安裝到油墨供給管14上的安裝方法的剖面示意圖;圖20是根據(jù)其他實施例的液體輸送管500的立體圖;圖21是制造圖20的液體輸送管500的制造裝置600的側(cè)視圖;圖22是擠壓頭部613及擠壓模具部614沿擠壓方向的縱剖面圖;圖23是擠壓頭部613及擠壓模具部614沿水平方向的橫剖面放大圖;圖24是擠壓模具部614從擠壓方向的下游側(cè)看到的平面放大圖;圖25是校形側(cè)裝置630的校形側(cè)模具632沿液體輸送管500的長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剖面圖;圖26是表示其他實施例的液體輸送管540的剖面圖;圖27是表示其他實施例的液體輸送管550的剖面圖;以及圖28是表示其他實施例的液體輸送管560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來說明本發(fā)明,但是,以下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權(quán)利要求涉及的發(fā)明,另外,在實施例中說明的技術(shù)特征的所有組合未必是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所必須的。
圖1是用于本實施例的噴墨式記錄裝置1的透視圖。如圖1所示,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例如噴墨式記錄裝置1包括大致長方體形的框架2。在該框架2的上表面設(shè)有供紙口3,并且,在框架2的前面設(shè)有排紙口4。該供紙口3及排紙口4可通過圖中未示的鉸接結(jié)構(gòu)相對框架2折疊收起。
在該框架2內(nèi),沿其長度方向配設(shè)有壓板5,在該壓板5上,通過圖中未示的供紙機構(gòu)供給從供紙口3插入到框架2內(nèi)的記錄用紙。并且,該供給的記錄用紙從排紙口4排出到框架2外。
在所述框架2內(nèi),與壓板5平行地架設(shè)有導引部件6。在導引部件6中插設(shè)有可移動的滑架7。另外,在所述框架2內(nèi)固設(shè)有滑架電機(圖中未示),該滑架電機通過纏繞于一對皮帶輪(圖中未示)上的同步皮帶(圖中未示)連接并驅(qū)動滑架7。通過這種結(jié)構(gòu),當滑架電機驅(qū)動時,其驅(qū)動力通過同步皮帶傳遞給滑架7?;?受到驅(qū)動力,于是通過導引部件6導引作平行于壓板5的往復移動(主掃描方向)。
一方面,在所述滑架7的下表面(與壓板5相對的面)上設(shè)有用作液體噴射頭的記錄頭8。該記錄頭8包括與所述記錄用紙相對的噴嘴形成面,該噴嘴形成面上形成有每列由n個(n為自然數(shù))噴嘴構(gòu)成的六列噴嘴列(圖中均未示出)。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便于說明,形成每列包括n個噴嘴的六列噴嘴列,但是,并不局限與此,也可以適當?shù)馗淖兠苛械膰娮鞌?shù)目及噴嘴列的數(shù)目。
另一方面,在圖1所示框架2內(nèi)的左側(cè)內(nèi)部配設(shè)有第一墨盒9,在該第一墨盒9上連接有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另外,在該框架2的右側(cè)內(nèi)部配設(shè)有第二墨盒11,該第二墨盒11上連接有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該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分別用于導引貯存于第一墨盒9及第二墨盒11內(nèi)的油墨,并分別在框架2內(nèi)的中央部連接于后述的管連接部100的墨盒側(cè)連接部13。
該墨盒側(cè)連接部13上連接有包括六條流路的油墨供給部件110的油墨供給管14,油墨供給管14的另一端通過后述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連接于滑架7。該墨盒側(cè)連接部13分別通過油墨供給管14將分別通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從第一墨盒9和第二墨盒11中導引出的油墨供給滑架7。即,貯存于第一墨盒9和第二墨盒11內(nèi)的油墨分別通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和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墨盒側(cè)連接部13、油墨供給管14、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及滑架7供給記錄頭8。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墨盒9包括分別貯存黑色、青色、品紅色的油墨包(圖中未示)。并且,第二墨盒11包括分別貯存黃色、淺青色、淺品紅色的油墨包(圖中未示)。并且,在框架2內(nèi)設(shè)有向第一墨盒9和第二墨盒11供給空氣的加壓泵(圖中未示),這些油墨包受到空氣的壓力擠壓,分別向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和第二墨盒11壓送油墨。
即,從第一墨盒9向記錄頭8供給黑色、青色、品紅色,或者從第二墨盒11向記錄頭8供給黃色、淺青色、淺品紅色。并且,流入記錄頭8的油墨通過壓電元件(圖中未示)加壓,以墨滴形式分別從各噴嘴中噴出,由此在記錄用紙上形成點。因此,噴墨式記錄裝置1沿著導引部件6移動滑架7,同時,從記錄頭8噴出油墨,在記錄用紙上進行記錄。
圖2是在圖1的收容狀態(tài)下的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主視圖。圖3是該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后視圖。另外,圖4是該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俯視圖。
如圖2所示,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包括連接板20及臂21。連接板20在四角形的板上形成,從其一邊(上邊)向上方延伸形成固設(shè)部23。并且,臂21在長條狀的板上形成,其基端部24a固定于固設(shè)部23,前端部24b連接于墨盒側(cè)連接部13。由此,在將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收容于框架2內(nèi)時(參照圖1),臂21的前端部24b朝向該框架2內(nèi)的中央部延伸。
如圖3所示,在連接板20的背面22a上突出形成三個圓筒狀的墨盒連接部25。這些墨盒連接部25用于與第一墨盒9的對應的油墨包連接,并分別包括導出孔26。各導出孔26貫穿連接板20,與分別凹設(shè)于正面22b上的對應的第一溝槽部27一端相連通。
另外,在連接板20的背面22a上突出形成三個圓筒狀的第一閥連接部29。這些第一閥連接部29分別包括第一通孔28。這些第一閥連接部29的第一通孔28貫穿連接板20,分別與凹設(shè)于所述22b上的對應的第一溝槽部27的另一端相連通。
并且,在背面22a上突出形成三個圓筒狀的第二閥連接部30。這些第二閥連接部30分別包括第二通孔31。這些第二通孔31貫穿連接板20,分別與凹設(shè)于所述正面22b上的對應的第二溝槽部32一端相連通。
在各個第二溝槽部32的另一端上分別形成第三通孔33。各第三通孔33貫穿連接板20,分別與凹設(shè)于所述背面22a上的對應的第三溝槽部34的一端相連通。如圖3所示,各第三溝槽部34的另一端分別延設(shè)到固設(shè)部23。并且,在各第三溝槽部34的另一端上形成有第四通孔35。
各第四通孔35貫穿固設(shè)部23及與該固設(shè)部23固定在一起的臂21,分別與在臂21的正面24c上凹陷形成的對應的第四溝槽部36的一端相連通,在臂21的正面24c上形成的第四溝槽部36在臂21的基端部24a與前端部24b之間形成,在各第四溝槽部36的另一端上形成有第五通孔37。各第五通孔37貫穿臂21,分別與在背面24d上凹設(shè)的對應的第五溝槽部38的一端相連通。各第五溝槽部38的另一端形成有第六通孔39,該第六通孔39貫穿臂21直至背面24d。連接部40圍繞著第六通孔39從背面24d中突出。圖2所示的三個連接部40的配置各不相同。另外,在背面24d上突出配置有定位突起176,其高度低于連接部40的高度。
如圖2所示,在這樣形成的連接板20的正面22b上焊接有可密封第一溝槽部27和第二溝槽部32的第一薄膜F1。另外,如圖3所示,在連接板20的背面22a上焊接有可密封第三溝槽部34的第二薄膜F2。并且,在臂21的正面24c上焊接有分別密封第四溝槽部36的第三薄膜F3。并且,在臂21的背面24d上焊接有分別密封第五溝槽部38的第四薄膜F4。
這些薄膜F1~F4都具有氣閉性,通過密封,由第一薄膜F1和第一溝槽部27形成第一流路41,由第一薄膜F1和第二溝槽部32形成第二流路42。并且,第二薄膜F2和第三溝槽部34形成第三流路43,由第三薄膜F3和第四溝槽部36形成第四流路44。另外,由第四薄膜F4和第五溝槽部38形成第五流路45。
另外,如圖4的點劃線所示,在設(shè)于連接板20的背面22a上的三個第一閥連接部29及第二閥連接部30上,其相互對應之間通過閥裝置15連接。閥裝置15可抑制從第一墨盒9中導出的油墨倒流回第一墨盒9側(cè)。
并且,為了將設(shè)于連接板20的背面22a上的三個墨盒連接部25分別連接于收容在第一墨盒9中的對應的油墨包的導出口,將連接板20連接于第一墨盒9。由此,貯存于第一墨盒9內(nèi)的油墨包中的油墨通過形成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內(nèi)的第一流路41~第五流路45供給墨盒側(cè)連接部13。
其次,參照圖5至圖7對設(shè)于第二墨盒11和墨盒側(cè)連接部13之間的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結(jié)構(gòu)進行說明。圖5是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主視圖。圖6是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后視圖。圖7是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俯視圖。
如圖5所示,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包括連接板50及臂51。該連接板50在四角形的板上形成,從其一邊朝向圖5的上方延伸形成固設(shè)部53。另外,臂51在長條狀的板上形成,該臂51的基端部54a固設(shè)于所述的固設(shè)部53。由此,在將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收容于框架2內(nèi)時(參照圖1),臂51的前端部54b朝向該框架2內(nèi)的中央部延伸出來。
如圖6及圖7所示,在所述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臂51上,在其前端部54b的側(cè)面54e上并排地突出設(shè)置三個圓筒狀的管連接部100。該管連接部100將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連接于墨盒側(cè)連接部13。該管連接部100分別包括通孔101,各通孔101分別與所述第五流路45的各個第六通孔39相連通。由此,在本實施例中,貯存于所述第二墨盒11內(nèi)的油墨分別從所述第一流路41開始順次流經(jīng)所述閥裝置15、所述第二~第五流路42、43、44、45后,到達管連接部100。
除以上所述外,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其他流路的結(jié)構(gòu)與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相同。因此,關(guān)于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與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使用相同符號的元件,省略其詳細說明。
圖8是油墨供給部件110的主視圖,為了便于說明,其示出的是拆卸了密封部件140、密封部件240后的狀態(tài)。如圖8所示,油墨供給部件110包括油墨供給管14,其具有撓性,設(shè)有液體可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之間流動的流路141;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其分別設(shè)于油墨供給管14的兩端。墨盒側(cè)連接部13連接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將來自這些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油墨導引到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內(nèi)。另外,滑架側(cè)連接部220連接于滑架7,將來自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的油墨導引到設(shè)于滑架7上的記錄頭8。
圖17是圖8的油墨供給管14沿A-A線的剖視圖。油墨供給部件110與來自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三種油墨及來自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三種油墨供給相對應,包括六條流路141。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包括分別與油墨供給管14的多條流路141連通的相同數(shù)目的流路。由此,在油墨供給部件110上,可將多種液體從一端供給到另一端。另外,油墨供給管14包括中空的內(nèi)層部142,其形成流路141;外層部144,其熔點小于所述內(nèi)層部142的熔點,并由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所包含的材料覆蓋內(nèi)層部142。另外,參照圖16,對該內(nèi)層部142及外層部144進行說明。
圖9是圖8的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放大主視圖。圖10是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后視圖。圖11是圖9的墨盒側(cè)連接部13沿B-B線的剖視圖。
如圖9至圖11所示,墨盒側(cè)連接部13包括本體部130,其通過外部成型與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一體形成;密封部件140,其覆蓋該本體部130的正面132。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本體部130包括圓弧流路150,其在一端152上與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相連通;溝槽部160,其在一端162上與彎曲成圓弧狀的圓弧流路150的另一端154相連通,并且正面132側(cè)敞開;三個外部連通部172,其連接溝槽部160的另一端164與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64;三個外部連通部170,其與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相連接。密封部件140密封本體部130的溝槽部160的正面132。
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外部連通部172包括貫穿流路180,該貫穿流路180在六個流路中的三個流路的各自上與溝槽部160的另一端164連接,并從正面132開始貫穿本體部130直至背面134。在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外部連通部172上,圓弧流路150、溝槽部160、密封部件140及貫穿流路180形成流路。如圖10所示,外部連通部172的開放端沿寬度方向配置各不相同。由此,在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外部連通部172連接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時,可以提高流路的密封。
并且,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外部連通部170在六個流路中的其他三個流路上分別包括連接流路190,該連接流路190從溝槽部160的另一端164開始連接到配設(shè)油墨供給管14的面的內(nèi)面(圖11的右面)。在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外部連通部170上,圓弧流路150、溝槽部160、密封部件140及連接流路190形成流路。另外,在本體部130的背面134上設(shè)有定位凹部174。定位凹部174通過與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定位突起176扣合,可相對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定位墨盒側(cè)連接部13。
圖12是圖8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放大主視圖。圖13是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后視圖。圖14是圖12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沿C-C線的剖視圖。
如圖12至圖14所示,滑架側(cè)連接部220與墨盒側(cè)連接部13同樣,包括本體部230,其通過外部成型與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形成一體;密封部件240,其覆蓋該本體部230的正面232?;軅?cè)連接部220的本體部230包括圓弧流路250,其彎曲成圓弧狀,并在一端252上與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連接;溝槽部260,其在一端262上與圓弧流路250的另一端254相連通,并且正面232側(cè)敞開;以及六個外部連通部270,其連通溝槽部260的另一端264和滑架7。密封部件240密封溝槽部260的正面232。
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部連通部270在六個流路上分別包括貫穿流路280,該貫穿流路280與溝槽部260的另一端264連接,并從正面232開始貫穿本體部230直至背面234。在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部連通部270上,圓弧流路250、溝槽部260、密封部件240及貫穿流路280形成流路。如圖13所示,外部連通部270的敞開端沿著寬度方向配置互不相同。由此,當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部連通部270連接于滑架7時,可以提高流路的密封。
圖15是用于說明圖14所示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安裝到油墨供給管14上的安裝方法的剖面示意圖;并且,與本體部230安裝到油墨供給管14上的安裝方法同樣,故省略其說明。
在將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安裝到油墨供給管14上時,首先,通過擠壓成型包括內(nèi)層部142及外層部144兩層的油墨供給管14。此時,外層部144的材質(zhì)是內(nèi)層部142、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材質(zhì)所包含的材質(zhì),其熔點優(yōu)選小于內(nèi)層部142的熔點。例如,內(nèi)層部142、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中的至少一方為具有撓性的彈性體、并包含PP(聚丙烯)時,外層部144使用聚烯烴樹脂。例如,作為聚烯烴樹脂的例子,PP用于外層部144。另外,當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及內(nèi)層部142中的至少一個彈性體包含聚乙烯時,作為外層部144可以使用聚乙烯。
另外,還備有金屬制的銷子300。如圖15所示,銷子300包括尖端部310,其剖面與油墨供給管14的密封部件140的剖面大致相同;圓弧部320,其從尖端部310開始在大致同一剖面上彎曲成圓弧形。在圖15所示的銷子300上,圓弧部320的剖面面積比尖端部310的剖面面積大。由此,尖端部310即使不沿著由圓弧部320所定義的圓弧、而是在圓弧部320的尖端上沿直線延伸,也可以從滑架側(cè)連接部220中拔出尖端部310。另外,銷子300在尖端部310的尖端上形成用于導引的倒角。該銷子300的尖端部310從油墨供給管14的一端插入到流路141內(nèi)。
另外,圍繞插入了銷子300的尖端部310的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配置上模410及下模420。如圖15所示,上模410及下模420以并列設(shè)置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的面作為分割面,可以相互分割地組合。當組合這些時,在上模410及下模420的內(nèi)部形成與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形相同的空腔。此時,在用于形成溝槽部260及貫穿流路280的下模420上設(shè)有流路形模芯430。并且,例如,在下模420上設(shè)有凹部,與銷子300的尖端部310相反的端部插入到下模420內(nèi),也可以設(shè)置對應下模420的銷子300及油墨供給管14的定位。另外,如圖15所示,銷子300的尖端部310在上模410及下模420之間夾持油墨供給管14。由此,可以防止樹脂從上模410及下模420、具有撓性的油墨供給管14之間漏出。
其次,在配置有油墨供給管14及銷子300的上模410、下模420內(nèi)填充樹脂,外部成型滑架側(cè)連接部220。此時,以大于油墨供給管14的外層部144的熔點并小于內(nèi)層部142的熔點的溫度,外部成型樹脂。因為外層部144的熔點小于內(nèi)層部142的熔點,所以,油墨供給管14的外層部144熔化,與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樹脂粘接在一起,同時,可以防止內(nèi)層部142受熱變形。并且,外層部144的材質(zhì)是內(nèi)層部142所包含的材質(zhì),所以,可以提高內(nèi)層部142與外層部144之間的粘接性。
在填充樹脂并冷卻之后,上模410及下模420通過平行移動,沿著圖15的實線箭頭方向分開,從滑架側(cè)連接部220脫模。然后,銷子300沿著圓弧部320的圓弧形狀的方向(圖15的虛線箭頭方向)從油墨供給管14中拔出。由此,在圍繞著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形成滑架側(cè)連接部220時,可以防止樹脂進入到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內(nèi),同時,可以將連接于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的圓弧流路250設(shè)置到滑架側(cè)連接部220上。
在將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從上模410及下模420中脫模后,在拔出銷子300一側(cè)焊接密封部件240。通過焊接密封部件240,拔出了銷子300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圓弧流路250的另一端254及與其連接的溝槽部260形成流路。由此,在外部成型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上可以自由設(shè)置流路。
在前面所述安裝方法中,也可以備有并列地連接與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的數(shù)目相同的銷子300的連接銷,也可以將該連接銷的銷子300的尖端部310分別插入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內(nèi)。由此,在包括多個流路141的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上,可以很容易地形成具有多個與這些流路141連接的圓弧流路250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
圖16是表示油墨供給部件110的墨盒側(cè)連接部13連接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通過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定位突起176嵌入到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定位凹部174內(nèi),可以定位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和墨盒側(cè)連接部13。在該狀態(tài)下,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連接部40從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背面?zhèn)炔迦胴灤┝髀?80,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的第六通孔39與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流路連通。此時,三個排紙口40及貫穿流路180的組合配置互不相同,所以,可以提高密封性。并且,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和墨盒側(cè)連接部13通過皮帶96夾持固定。一方面,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管連接部100從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油墨供給管14的相反側(cè)插入連接流路190。由此,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的通孔101與墨盒側(cè)連接部13連通。因此,在墨盒側(cè)連接部13的不同面上,油墨可以分別在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2之間流動。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安裝方法,在圍繞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成型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時,可以防止樹脂注入到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內(nèi),同時,可以將連接于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的流路設(shè)置到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上。
另外,根據(jù)通過上述安裝方法制造的油墨供給部件110,可以從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開始在墨盒側(cè)連接部13、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內(nèi)圓滑地彎曲形成圓弧狀的流路。由此,在與油墨供給管14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可以連接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0及滑架7,從而可以提高密封性,同時,可以防止油墨供給管14的氣泡停留在墨盒側(cè)連接部13及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流路內(nèi)。
圖18與圖14同樣,是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其他例子沿C-C線的剖視圖。對于與圖18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相同的結(jié)構(gòu)使用同樣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圖18所示,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包括本體部230,其通過外部成型與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形成一體;密封部件240,其覆蓋本體部230的正面232?;軅?cè)連接部220的本體部230包括溝槽部260,其在一端262上與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連接,并且正面232側(cè)敞開;六個外部連通部270,其連通溝槽部260的另一端264和滑架7。密封部件240密封溝槽部260的正面232。即,圖18所示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在不包括圓弧流路250這點上,與圖14所示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不同。
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部連通部270在六個流路的其中幾個上,例如,在三個上包括貫穿流路280,該貫穿流路280與溝槽部260連接,并從正面232開始貫穿本體部230直至背面234。此時,在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部連通部270上,溝槽部260、密封部件240及貫穿流路280形成流路。另外,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部連通部271在六個流路的其中幾個上,例如,在三個上包括貫穿流路281,該貫穿流路281與溝槽部260連接,并且貫穿端面233。此時,在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外部連通部271上,溝槽部260、密封部件240及貫穿流路281形成流路。
圖19是用于說明圖18所示的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安裝到油墨供給管14上的安裝方法的剖面示意圖。另外,在圖19中,與圖15中相同的結(jié)構(gòu)使用相同的參照符號,省略其說明。
在將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安裝到油墨供給管14上時,首先,通過擠壓成型包括內(nèi)層部142及外層部144兩層的油墨供給管14。
另外,還包括上模440、下模450及模芯370。模芯370包括模芯本體350,其形成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的溝槽部260的部分;銷子360,其從模芯本體350開始沿直線延伸。銷子360具有大致圓柱形狀,剖面外徑與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的內(nèi)徑相同或稍大。在模芯370設(shè)置到上模440上時,模芯370的上表面及配設(shè)有油墨供給管14的相反側(cè)的側(cè)面與上模440抵接。并且,此時,銷子360從油墨供給管14的一端插入流路141內(nèi)。
如圖19所示,通過在上模440與下模450之間形成的空間內(nèi)填充樹脂,可以外部成型滑架側(cè)連接部220。然后,上模440與下模450分離(沿圖中的上下方向),從滑架側(cè)連接部220及油墨供給管14上脫模。并且,模芯370的銷子360從油墨供給管14中拔出(圖中的左方)。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安裝方法,在圍繞著油墨供給管14的端部成型滑架側(cè)連接部220時,可防止樹脂進入到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內(nèi),同時,可以將與油墨供給管14的流路141連接的流路設(shè)置到輸送側(cè)連接部220上。
圖20是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其他液體輸送管500的立體圖。為了便于說明,圖中示出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如圖20所示,液體輸送管500通過擠壓具有撓性的樹脂成型。關(guān)于成型方法如下所述。液體輸送管500并列設(shè)有通過樹脂502覆蓋外周、液體可在內(nèi)部流動的多個中空流路510。在圖20所示的實施例中,多個流路510沿著同一直線并列配置,其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為圓形,并且直徑大致相同。流路510的材料為,例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烯烴系的熱可塑性彈性體(TPE)、乙烯系的TPE、聚胺系TPE及聚胺脂系的TPE。
液體輸送管500還包括包圍流路510的外周面的加強層530。加強層530通過與樹脂502不同的樹脂與流路510形成一體。通過用加強層530覆蓋流路510的最外周,可以提高液體輸送管500的性能。
液體輸送管500的外周面520在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上,具有圓弧連接的波浪形狀。在該液體輸送管500上,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502的厚度λ比流路510與外周面520之間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的總計厚度d小或者相同。即,在連接多個厚度d的圓筒形狀的獨立的管時,相鄰流路510之間的距離較近,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厚度較小。例如,流路510的內(nèi)徑為1.5mm,厚度d為與流路510相同程度的1.5mm,夾在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的厚度λ小于等于1.5mm。
由此,在抑制水蒸氣從液體輸送管500向外部蒸發(fā)的情況下,在更薄的厚度d上,在液體輸送管500的流路510中填充有液體時,從相鄰的流路510中蒸發(fā)的水蒸氣相互抵消。另外,因為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厚度與厚度d相同或者更小,所以,即使同時設(shè)置多個流路510,液體輸送管500也可以實現(xiàn)小型化,同時,可以彎曲成較小的半徑。
圖21是制造圖20的液體輸送管500的制造裝置600的側(cè)視圖。圖21所示的制造裝置600從擠壓成型液體輸送管500的方向的上游側(cè)開始包括擠壓成型裝置610、校形裝置630、冷卻水槽640、水滴除去裝置650及管卷取裝置660。擠壓成型裝置610通過擠壓樹脂502及加強層530來成型包括多個流路510的擠壓管620。作為成型條件,例如樹脂溫度是從170℃到240℃,擠壓速度是從0.03m/s到0.1m/s。將成型、擠壓的擠壓管620通過管卷取裝置660拉伸,校形裝置630整形,形成液體輸送管500。冷卻水槽640將整形后的液體輸送管500用水冷卻,水滴除去裝置650除去附在冷卻后的液體輸送管500上的水滴。管卷取裝置660卷取除去水滴后的液體輸送管500。
擠壓成型裝置610包括送料斗611,其投入樹脂502及加強層530用的樹脂;加熱筒612,其將投入送料斗611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加熱到熔融狀態(tài);擠壓頭部613,其擠壓樹脂502及加強層530用的樹脂;擠壓模具部614,其在將擠壓后的圓柱狀的樹脂轉(zhuǎn)變成圓筒狀的擠壓頭部613及包括多個流路510的擠壓管620上成型。
圖22是擠壓頭部613及擠壓模具部614沿擠壓方向的縱剖面圖。如圖22所示,擠壓頭部613包括基板835;頭模芯832,其安裝于基板835上的圓柱形上;第一頭模具836,其配置于擠壓方向后端;第二頭模具840,其配置于第一頭模具836前方;第三頭模具844,其配置于第二頭模具840前方;第四頭模具848,其配置于第三頭模具844前方。在頭模芯832的中心設(shè)有與后述的擠壓模具部634連通的氣體流路834。
第一頭模具836具有中央開設(shè)貫穿孔的圓錐形狀,在頭模芯832的后端,在貫穿孔內(nèi)插入頭模芯832,從而安裝到頭模芯832上。這些第一頭模具836與頭模芯832之間沒有間隙,第一頭模具836安裝于頭模芯832上。
在第一頭模具836前方,在第一頭模具836之間設(shè)有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8,并配設(shè)有第二頭模具840。第二頭模具840具有在中央開設(shè)貫穿孔的漏斗形狀,在頭模芯832之間具有樹脂流路839,在貫穿孔內(nèi)插入頭模芯832。同樣,在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8前方,在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8之間設(shè)有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42,并且,在頭模芯832之間設(shè)有樹脂流路843,并配設(shè)有漏斗形狀的第三頭模具844。另外,在第三頭模具844前方,在第三頭模具844之間,設(shè)有加強樹脂流路846,并且,在頭模芯832之間設(shè)有樹脂流路849,并配設(shè)有漏斗形狀的第四頭模具848。
圖23是擠壓頭部613及擠壓模具部614沿水平方向截取的、擠壓模具部614附近的剖面放大圖。圖24是擠壓模具部614從擠壓方向的下游側(cè)看到的平面放大圖。
如圖23及圖24所示,擠壓模具部614包括尖端狹窄的擠壓模芯862、在與該擠壓模芯862之間具有樹脂流路880且包圍擠壓模芯862的板狀的擠壓模具870及拉伸模具874,擠壓模芯862在頭模芯832的尖端部與頭模芯832形成一體。擠壓模芯862包括向擠壓方向的下游側(cè)突出的多個管狀突起864。在圖24所示的實施例中,沿著同一直線配設(shè)有與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的流路510數(shù)目相同的八個突起864。管狀突起864的氣體流路868與擠壓頭部613的氣體流路834連接。這八個突起864的外徑及內(nèi)徑設(shè)置成相同。
擠壓模具870是將在中央部具有長方形內(nèi)周872的貫穿孔的圓形板狀部件沿擠壓方向?qū)盈B形成的。在圖23所示的擠壓模具870上層疊有兩片板狀部件。因為通過層疊多個板狀部件形成擠壓模具870,所以,可以縮短擠壓模具870的加工時間,同時,當液體輸送管500的外形要求變更時,可以很容易地變更擠壓模具870。內(nèi)周872設(shè)定成大于液體輸送管500的外周。
圖25是校形裝置630的校形模具632沿液體輸送管500的長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剖面圖。圖25所示的內(nèi)周634是上下一對模具,上下組合形成的內(nèi)周634是在液體輸送管500的外周形狀并施加冷卻收縮的尺寸精度的基礎(chǔ)上設(shè)定的。與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的形狀相對應,在校形模具632的內(nèi)周634上,設(shè)定內(nèi)周634的形狀,使得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502的厚度λ比流路510的外周面520之間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的總計厚度d小或者相同。
根據(jù)以上構(gòu)成的擠壓成型裝置610及校形裝置630,通過以下步驟形成液體輸送管500。
首先,在擠壓成型裝置610的送料斗611內(nèi)投入球狀或薄片狀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用的樹脂。此時,設(shè)置兩個送料斗611,在一個中投入樹脂502,在另一個中投入加強層530。其次,在投入送料斗611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通過加熱筒612輸送的同時,徐徐加熱,直到分別變成熔融狀態(tài)。加熱筒612將熔融狀態(tài)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供給擠壓頭部613。此時,加熱筒612在將熔融狀態(tài)的樹脂502供給擠壓頭部613的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8及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42的同時,將熔融狀態(tài)的加強層530供給加強樹脂流路846。
在擠壓頭部613上,供給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8及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42的樹脂502還流入樹脂流路839及樹脂流路843,由此,擠壓頭部613將樹脂502形成頭模芯832的外周形狀構(gòu)成其內(nèi)周形狀的圓筒形狀。并且,在擠壓頭部613上,供給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8及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42的下游的加強樹脂流路846的加強層530流入樹脂流路849,由此形成可覆蓋樹脂502的圓筒形外周的加強層530。另外,還通過在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8、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42及加強樹脂流路846中分別供給樹脂502及加強層530,由此,成型為圓筒形狀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向下游的擠壓模具部614擠壓。
向擠壓模具部614擠壓的圓筒形狀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沿著擠壓模芯862的外周從較大直徑拉伸成較小直徑。并且,通過配設(shè)于擠壓模芯862上的突起864形成流路510。此時,在突起864的氣體流路868上通過氣體流路834自然供給氣體(氣體供給步驟)。在突起864的氣體流路868上自然供給氣體的狀態(tài)下,圓筒形狀的樹脂502及加強層530流入樹脂流路880,由此擠壓成型擠壓管620(擠壓步驟)。通過該擠壓步驟,擠壓管620的流路510的內(nèi)周的形狀形成突起864的擠壓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剖面的外周866形狀,并且擠壓管620的外周形狀構(gòu)成垂直于擠壓模具870的擠壓方向的剖面的內(nèi)周872的形狀。在擠壓步驟中,通過在突起864的氣體流路868上自然供給氣體,由此,擠壓管620的流路510的內(nèi)面不構(gòu)成真空狀態(tài),所以,可以防止內(nèi)面之間發(fā)生粘附,即壓壞,因此可以保持流路510的內(nèi)徑。
在擠壓模具部614上成型的擠壓管620通過校形裝置630的校形模具632,由管卷取裝置660延伸,進行整形(校形步驟),使得外形與校形模具632的內(nèi)周634匹配。此時,通過向擠壓模具部614上的突起864的氣體流路868供給氣體,氣體也向通過校形裝置630的校形模具632的擠壓管620的流路510內(nèi)供給。通過從流路510向外側(cè)施加氣體的壓力,可使擠壓管620的外周抵接于校形模具632的內(nèi)周634,因此,由此可以準確地整形。該校形步驟也可以包括減壓步驟,以使校形模具632中減小壓力。由此,可以非常準確地將擠壓管620的外周抵接于校形模具632的內(nèi)周634。
擠壓管620經(jīng)過校形裝置630延伸,由此,擠壓管620在液體輸送管500上進行整形。如上所述,整形后的液體輸送管500在冷卻水槽640中冷卻,然后在管卷取裝置660上進行卷取。在管卷取裝置660上,將卷取到規(guī)定長度的液體輸送管500的端面切斷。另外,供給流路510的氣體殘留在管內(nèi),或者,從切斷的液體輸送管500的擠壓成型裝置610側(cè)的端面自然排放到大氣中。通過以上步驟,可以制造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
根據(jù)以上所述的制造方法,在擠壓成型時,在擠壓模具部614上,從突起864供給氣體,在擠壓擠壓管620后,在校形模具632上,同樣從突起864供給氣體,通過整形外形,由此制造液體輸送管500。由此,可以不破壞流路510,在保持規(guī)定直徑的狀態(tài)下,穩(wěn)定地將液體輸送管500形成期望的外形。
圖26是表示其他實施例的液體輸送管540的剖面圖。圖26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40與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同樣,沿著同一直線并列配設(shè)有多個流路510,該流路510的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為圓形。并且,液體輸送管540與液體輸送管500相比,相對于樹脂502,相鄰流路510的間隔較小。在液體輸送管540上,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502的厚度λ比流路510與外周面520的樹脂502的厚度d小或者相等。例如流路510的內(nèi)徑為1.5mm,厚度d為與流路510相同程度的1.5mm,夾在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的厚度λ小于等于1.5mm。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水蒸氣從液體輸送管540向外部蒸發(fā)。并且,液體輸送管540的外周面520的形狀與液體輸送管500的外周面520同樣,在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上,具有圓弧連接的波浪形狀。
為了制造圖26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40,在圖25所示的校形模具632的內(nèi)周634上,設(shè)定內(nèi)周634的形狀,使得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502的厚度λ比流路510的外周面520之間的樹脂502的厚度λ及加強層530的厚度d小或者相同。
圖27是表示其他實施例的液體輸送管550的剖面圖。圖27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50與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同樣,沿著同一直線并列配設(shè)有多個流路510,該流路510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為圓形。在液體輸送管540上,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502的厚度λ比流路510與外周面520的樹脂502的厚度d小或者相等。例如流路510的內(nèi)徑為1.5mm,厚度d為與流路510相同程度的1.5mm,夾在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厚度λ小于等于1.5mm。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水蒸氣從液體輸送管550向外部蒸發(fā)。并且,液體輸送管550的外形與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不同,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為具有倒角的長方形。由此,流路510與外部之間通過較厚的樹脂502隔開,所以,可以抑制水蒸氣從液體輸送管550向外部蒸發(fā)。
為了制造圖27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50,將圖25所示的校形模具632的內(nèi)周634設(shè)成剖面具有四個圓倒角的長方形形狀。
圖28是表示其他實施例的液體輸送管560的剖面圖。圖28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60與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同樣,沿著同一直線并列配設(shè)有八個流路510,該流路510的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為圓形。在液體輸送管560上,相鄰流路510之間的樹脂502的厚度λ比流路510與外周面520的樹脂502的厚度d小或者相等。例如流路510的內(nèi)徑為1.5mm,厚度d及λ為與流路510相同程度的1.5mm。并且,液體輸送管560的外周面520的形狀與液體輸送管500的外周面520同樣,在垂直于長度方向的剖面上具有圓弧連接的波浪形狀。
另外,圖26至圖28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40、550、560通過樹脂502成型,但是,與圖20所示的液體輸送管500同樣,也可以在外周面520上設(shè)置加強層530。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例子對噴墨式記錄裝置1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液體噴射裝置并不局限于此。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其他例子,可以包括用于制造液晶顯示器的彩色薄膜的彩色薄膜裝置、有機EL顯示器、用于形成FED(面發(fā)射顯示器)等的電極的電極形成裝置、以及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芯片制造裝置。本發(fā)明的液體噴射裝置還包括具有其他產(chǎn)業(yè)用途的其他的液體噴射裝置。另外,所說的被記錄物指通過液體噴射進行記錄或打印的物體,例如記錄用紙、用于打印顯示器的電極等的電路圖的電路基板、用于打印標簽的CD-ROM、用于打印DNA電路的試樣。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權(quán)利要求范圍之內(nèi)。
符號說明1噴墨式記錄裝置2框架3供紙口4排紙口5壓板 6導引部件7滑架 8記錄頭9第一墨盒 10第一油墨導引部件11第二墨盒 12第二油墨導引部件13墨盒側(cè)連接部 14油墨供給管20連接板 21臂23固設(shè)部 22a背面22b正面24a基端部
24b前端部24c面24d背面 54a基端部54b前端部25墨盒連接部26導出口 27第一溝槽部28第一通孔 29第一閥連接部30第二閥連接部 31第二通孔32第二溝槽部 33第三通孔34第三溝槽部 35第四通孔36第四溝槽部 37第五通孔38第五溝槽部 39第六通孔41第一流路 42第二流路43第三流路 44第四流路45第五流路50連接板 51臂53固設(shè)部 100管連接部101通孔 110油墨供給部件141流路 142內(nèi)層部
144外層部130本體部132正面 134背面140密封部件 150園弧流路152一端 154另一端160溝槽部162一端164另一端170外部連通部172外部連通部174定位凹部176定位突起 180貫穿流路190連接流路 220滑架側(cè)連接部230本體部232正面234背面240密封部件 250園弧流路252一端 254另一端260溝槽部262一端264另一端270外部連通部271外部連通部274定位凹部280貫穿流路 281貫穿流路
300銷子310尖端部320圓弧部 350模芯本體360銷子370模芯410上模420下模430流路形模芯 440上模450下模500液體輸送管502樹脂510流路520外周面 530加強層540液體輸送管 550液體輸送管560液體輸送管 600制造裝置610擠壓成型裝置611送料斗612加熱筒 613擠壓頭部832頭芯834氣體流路835基板836第一頭模具838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39樹脂流路840第二頭模具 842第一本體樹脂流路843樹脂流路844第三頭模具
846加強樹脂流路848第四頭模具849樹脂流路614擠壓模具部862擠壓模芯864突起866外周868氣體流路870擠壓模具872內(nèi)周874拉伸模具880樹脂流路620擠壓管 630校形裝置632校形模具634內(nèi)周640冷卻水槽650水滴除去裝置660管卷取裝置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安裝方法,是在具有撓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之間具有液體流動的流路的液體輸送管的所述兩端的至少一端安裝連接部的安裝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準備步驟,準備具有尖端部的銷子,所述銷子的所述尖端部的剖面與所述液體輸送管的所述流路的剖面大致相同;插入步驟,從所述液體輸送管的所述至少一端向所述流路內(nèi)插入所述銷子的所述尖端部;配置步驟,配置模具,使其包圍插入了所述銷子的所述尖端部的所述液體輸送管的所述至少一端;成型步驟,在配置所述液體輸送管和所述銷子的所述模具內(nèi),填充樹脂,外部成型所述連接部;脫模步驟,將所述模具從所述液體輸送管和所述連接部上脫模,將所述銷子從所述液體輸送管中拔出。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在所述脫模步驟之后,還包括焊接密封部件的焊接步驟,所述密封部件將拔出了所述銷子的孔密封,并在所述連接部上形成流路。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在所述插入步驟之前,還包括擠壓步驟,通過擠壓成型所述液體輸送管,所述液體輸送管包括中空的內(nèi)層部和外層部,所述內(nèi)層部形成所述流路,所述外層部的熔點小于所述內(nèi)層部的熔點,并通過所述連接部所包含的材料覆蓋所述內(nèi)層部;在所述成型步驟中,在小于所述內(nèi)層部的熔點的溫度下,外部成型所述樹脂。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所述液體輸送管包括多個所述流路;在所述準備步驟中,還準備并列連接多個所述銷子的連接銷;在所述插入步驟中,將所述連接銷的所述多個銷子的所述尖端部分別插入到所述液體輸送管的所述流路內(nèi)。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所述銷子具有從尖前端部以大致相同的剖面彎曲成圓弧形狀的圓弧部;在所述脫模步驟中,將所述銷子沿著所述圓弧形狀的方向拔出。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所述液體輸送管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通過擠壓成型所述液體輸送管。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所述連接部為聚丙烯。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所述連接部為聚乙烯。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安裝方法,其中所述連接部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11.一種液體供給部件,包括液體輸送管,其具有撓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之間具有液體流動的流路;連接部,在所述液體輸送管的所述兩端中的至少一端上通過外部成型而形成,并具有一端連接于所述液體輸送管的所述流路、另一端與外部連接的流路,其中所述液體輸送管包括中空的內(nèi)層部和外層部,所述內(nèi)層部形成所述流路,所述外層部的熔點小于所述內(nèi)層部的熔點,并通過所述連接部所包含的材料覆蓋所述內(nèi)層部。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液體供給部件,其中所述連接部還包括連接所述液體輸送管和所述溝槽部的流路,所述流路彎曲成圓弧形狀。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液體供給部件,其中所述液體輸送管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液體供給部件,其中通過擠壓成型所述液體輸送管。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液體供給部件,其中所述連接部為聚丙烯。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液體供給部件,其中所述連接部為聚乙烯。
1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液體供給部件,其中所述連接部為熱可塑性彈性體。
18.一種液體輸送管,是通過擠壓成型具有撓性的樹脂的液體輸送管,其中并列設(shè)置有多個中空的流路,所述流路內(nèi)分別流動有流體,并通過所述樹脂覆蓋外周;相鄰的所述流路之間的所述樹脂的厚度小于所述流路與所述樹脂的外周面之間的所述樹脂的厚度。
1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液體輸送管,其中還包括通過比所述樹脂更硬的樹脂包圍所述外周面的加強層。
2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液體輸送管,其中所述流路的剖面面積為每個流路小于等于100mm2。
2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液體輸送管,其中在所述流路上并列設(shè)置多個流路。
22.一種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氣體供給步驟,向具有多個管狀突起的擠壓模芯的所述突起內(nèi)供給氣體;擠壓擠壓管的擠壓步驟,在所述擠壓模芯和覆蓋所述擠壓模芯周圍的擠壓模具之間形成的樹脂流路中注入具有撓性的樹脂,使所述擠壓模芯的所述突起的垂直于擠壓方向的剖面的外周形狀形成流路的內(nèi)周形狀,并且使擠壓模具的垂直于擠壓方向的剖面的內(nèi)周形狀形成所述擠壓管的外周形狀;校形步驟,在校形模具上,通過所述擠壓管拉伸所述擠壓管,由此整形液體輸送管,并且,在垂直于擠壓方向的剖面上,所述校形模具的內(nèi)周小于所述擠壓模具的所述內(nèi)周;在所述校形模具的所述內(nèi)周上,相鄰所述流路之間的所述樹脂的厚度小于所述流路與所述液體輸送管的外周面之間的所述樹脂的厚度。
2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擠壓擠壓管的擠壓步驟中,向擠壓成的所述擠壓管的所述流路內(nèi)提供氣體,所述擠壓管的外周形狀為所述擠壓模具的垂直于擠壓方向的剖面的內(nèi)周形狀。
2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校形步驟包括使所述校形模具的內(nèi)部減壓的減壓步驟。
2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液體輸送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擠壓步驟包括形成加強層的步驟,通過從擠壓方向的注入所述樹脂的位置的下游側(cè)注入與所述樹脂不同的加強樹脂,形成可覆蓋所述液體輸送管的外周面的加強層。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在液體輸送管的端部安裝連接部、同時在該連接部內(nèi)設(shè)置可以改變液體流向的流路的安裝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準備步驟,準備具有尖端部和圓弧部的銷子,所述尖端部的剖面與所述液體輸送管的所述流路的剖面大致相同,所述圓弧部從尖端部開始以大致同一剖面彎曲成圓弧形狀;插入步驟,從液體輸送管的至少一端向流路內(nèi)插入銷子的尖端部;配置步驟,配置模具,使其包圍液體輸送管的至少一端;成型步驟,在配置液體輸送管和銷子的模具內(nèi),填充樹脂,外部成型連接部;脫模步驟,將模具從液體輸送管和連接部上脫模,將銷子從液體輸送管中拔出。
文檔編號B41J2/175GK101058263SQ200710110
公開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1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4月12日
發(fā)明者小林淳, 金谷宗秀, 野澤泉, 有賀義晴, 齊藤和行, 上村夏樹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