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記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記錄裝置,其具備重疊地保持在介質處理部進行了預定處理并被排出了的記錄介質的介質保持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ー種安裝于記錄裝置的介質保持裝置,其具備能夠重疊地收置向介質處理部供給的記錄介質(記錄用紙)的供給保持部(主托盤);和重疊地配設于供給保持部的上側并重疊地保持已記錄的記錄介質的排出保持部(排紙托盤)。在該介質保持裝置中,在介質處理部進行了預定處理而被排出了的記錄介質被重疊地保持于在層疊方向上固定的排出保持部。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10-235311號公報但是,在現(xiàn)有的介質保持裝置中,與要處理的記錄介質的數(shù)量無關,需要在排出保持部上預先確保與能夠保持的最大張數(shù)相應的空間。因此,使安裝介質保持裝置的記錄裝置等小型化很困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與處理了的記錄介質的數(shù)量相應地變更保持容量的介質保持裝置以及具備其的記錄裝置。在本發(fā)明的介質保持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備重疊地保持將向記錄部供給的記錄介質的供給保持部;從所述記錄部排出所述記錄介質的排出輥;重疊地保持從所述排出部排出了的記錄介質、并且能夠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地與所述供給保持部重疊配設的排出保持部;和移動單元,其與所述供給保持部中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保持量的減少相對應地,使所述排出保持部以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的方式移動,以擴大所述排出保持部與所述排出輥的高度差。根據(jù)該構成,排出保持部與在供給保持部的記錄介質的保持量的減少相應地,向使其保持容量(能夠保持的張數(shù))増大的方向移動。這樣,因為能夠與處理了的記錄介質的數(shù)量(保持量)相應地變更保持容量,所以沒有必要在排出保持部上預先確保與最大容量相應的空間。由此,能夠使記錄裝置小型化。該情況下,優(yōu)選,所述排出保持部具有能夠與所述供給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記錄介質接觸的接觸部件。根據(jù)該構成,即使是與供給保持部中的記錄介質的保持量的減少相對應地,使排出保持部朝向供給保持部移動,以擴大排出保持部與排出輥的高度差的構成,接觸部件與被重疊地保持于供給保持部的記錄介質中的最表層的記錄介質接觸。由此,不會對將向介質處理部供給的最表層的記錄介質造成損傷。另外,在情況下,優(yōu)選,所述記錄裝置具備形成于所述排出保持部的側面的軸;和形成干與所述排出保持部的側面相對的框架、且所述軸能夠移動的導向件,構成為所述排出保持部能夠維持姿勢地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根據(jù)該構成,能夠與處理了的記錄介質的數(shù)量(保持量)相應地變更保持容量。另外,該情況下,優(yōu)選,所述排出保持部具有保持所述記錄介質的排出方向下游側的固定保持部;和設置得相對于所述固定保持部自由轉動且保持所述記錄介質的排出方向上游側的可動保持部,所述可動保持部能夠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地與所述供給保持部重疊地配設,所述移動單元具有轉動單元,該轉動單元與所述供給保持部中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保持量的減少相應地使所述可動保持部以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的方式轉動,以擴大所述排出保持部與所述排出輥的高度差。根據(jù)該構成,能夠與處理了的記錄介質的數(shù)量(保持量)相應地變更保持容量。另外,該情況下,優(yōu)選,所述移動単元具有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對所述排出保持部施力的施カ單元。根據(jù)該構成,排出保持部通過施カ単元(彈簧等)沿移動軸向使保持容量増大的方向可靠地移動。此外,彈簧的種類是任意的,既可以是壓縮彈簧也可以是拉伸彈簧。另外,該情況下,優(yōu)選,所述排出保持部按橫臥姿勢配設,所述移動単元通過自重而移動。根據(jù)該構成,如果層疊于供給保持部的記錄介質被向記錄部供給,則與在供給保持部中減少了的層疊量相應地,排出保持部通過自身的重量而下降。因此,能夠省略使排出保持部移動的機構,能夠使記錄裝置的構成簡單化。由此,能夠實現(xiàn)省空間化和低成本化。另外,該情況下,優(yōu)選,所述接觸部件為自由輥。根據(jù)該構成,即使是與供給保持部中的記錄介質的保持量的減少相應地使排出保持部朝向供給保持部移動、以擴大排出保持部與排出輥的高度差的構成,自由輥與重疊地保持于供給保持部的記錄介質中的最表層的記錄介質滾動接觸。由此,不會對向記錄部供給的最表層的記錄介質造成損傷。另外,防止供給保持部所保持的記錄介質散亂,不會對向介質處理部的記錄介質的順暢的送出造成影響。另外,該情況下,優(yōu)選,所述供給保持部和所述排出保持部的一方形成有凸輪部,在另一方形成有能夠與所述凸輪部抵接的凸輪隨動件,在將所述供給保持部設置為使用狀態(tài)時,所述凸輪部與所述凸輪隨動件抵接以推高所述自由輥。根據(jù)該構成,能夠防止在插入拔出供給保持部吋,記錄介質與自由輥接觸而沾染污物。
圖I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介質盒、排出保持部以及移動單元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介質盒、排出保持部以及移動單元的側視圖。圖3是圖I的A-A線處的記錄介質盒以及排出保持部的剖視圖。 圖4是放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介質盒、排出保持部以及移動單元的一部分的側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保持部的表里立體圖。
圖6是表示將記錄介質盒插入殼體時排出保持部的前方被推起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介質盒、排出保持部以及移動單元的立體8是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介質盒、排出保持部以及移動單元的側視圖。圖9是圖7的A-A線處的記錄介質盒以及排出保持部的剖視圖。圖10是放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所涉及記錄介質盒、排出保持部以及移動單元的一部分的側視圖。圖11是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保持部的表里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下面,邊參照附圖邊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進行說明。該記錄裝置是邊輸送以橫臥姿勢保持的用紙(記錄介質)邊進行預期記錄、以橫臥姿勢保持(貯存,stock)排出了的已記錄的用紙的所謂橫置型的記錄裝置。此外,如各圖所示,規(guī)定X軸(左右)方向、Y軸(前后)方向以及Z軸(上下)方向,下面進行說明。如圖I到圖3所示,記錄裝置I具備以噴墨方式對面對輸送通路上的用紙P進行打印處理的打印部3 ;沿著輸送通路輸送單張用紙P的輸送部4 ;以橫臥姿勢收置用紙P、且相對于殼體2裝卸自由地安裝的記錄介質盒5 ;保持(貯存)進行了打印(記錄)并被排紙了的用紙P的排出保持部6 ;使排出保持部6以進入記錄介質盒5內部的方式移動的移動單元7 ;和支撐輸送部4和/或打印部3的裝置框架(省略圖示)。介質保持裝置包括記錄介質盒5、排出保持部6以及移動單元7而構成。如圖2所示,打印部3具有配設于后述ー對輸送輥42的下游側并搭載有噴墨頭32的滑架31 ;和設置于與噴墨頭32相対的位置的引導部件33?;?1設置為能夠通過圖外的馬達而沿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滑架導向軸34往復移動。本實施方式的記錄裝置I是墨盒(省略圖示)與滑架31獨立地設置且滑架31邊在X軸方向上移動邊進行記錄的、所謂脫離滑架型的串行打印機。另外,引導部件33構成輸送路徑的一部分并且規(guī)定用紙P的記錄面與噴墨頭32之間的間隙(エ件間隙)。此外,本實施方式是脫離滑架型的串行打印機,但也可以是墨盒搭載于滑架31的所謂依附滑架型的,另外也可以使用覆蓋用紙P寬度的固定式的噴墨頭32。進而,不限于噴墨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記錄方式。如圖3所示,輸送部4具有設在從上游側與所安裝的記錄介質盒5的前端相對的位置上,將從記錄介質盒5供給的用紙P向下游側送出的給送輥41 ;將用紙P向打印部3輸送的ー對輸送輥42 ;防止用紙P從打印部3的引導部件33浮起的引導輥43 ;和作為將進行了記錄的用紙P從打印部3排出的ー對排出輥的排紙輥44。被層疊收置于記錄介質盒5的最上位的用紙P,通過圖外的拾取輥被推起。接著,給送輥41,在與被推起的用紙P的前端接觸的狀態(tài)下通過圖外的馬達而旋轉,從而將用紙P在圖3中向后方送出。在與給送輥41的外周面相對的位置配設有形成使用紙P彎曲反轉的大致U狀的輸送路徑的導向部件(省略圖示);和對給送輥41所進行的用紙P的送出進行輔助的輔助從動輥46。向后方被送出的用紙P通過給送棍41及導向部件而向前反轉,并向ー對輸送棍42被輸送(參照圖2以及圖3的虛線)。用紙P被夾在ー對輸送棍42之間,向打印部3輸送。在打印部3進行了記錄的用紙P經由引導輥43及ー對排紙輥44向排紙保持部6被排紙。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給送輥41 (和輔助從動輥46)、輸送輥42及排紙輥44分別形成為咬合輥的形態(tài),在用紙P的寬度方向(X軸方向)上按適當?shù)拈g隔配置有多個。另外,本實施方式中,位于引導部件33側的輸送輥42及排紙輥44分別通過圖外的馬達被旋轉驅動,位于噴墨頭側的輸送輥42、引導輥43及排紙輥44分別從動。另外,驅動側的排紙輥44包括橡膠輥,引導輥43及排紙輥44包括馬刺狀的輥(星形輪)。如圖2以及圖3所示,記錄介質盒5,以橫臥姿勢配設于殼體2內,并且相對于殼體2能夠通過在水平方向上滑動而裝卸(插入拔出)。記錄介質盒5具有重疊地保持將向打 印部3供給的用紙P的供給保持部51 ;和抵接于排出保持部6的凸輪隨動件70 (后述)的左右ー對的凸輪部52。供給保持部51形成為上側開放的托盤狀,多張用紙P以層疊狀態(tài)設置。各凸輪部52,在供給保持部51的兩側面在從后方端部到前方端部附近為止的范圍內朝向外側突出設置。各凸輪部52與設置于排出保持部6的各凸輪隨動件70抵接,成為將記錄介質盒5相對于殼體2進行插入拔出時的導向件。另外,各凸輪隨動件70抵接于各凸輪部52,由此排出保持部6推起設置于里面的各自由輥71 (后述),使得其不與設置于供給保持部51的最上位的用紙P接觸。由此,能夠防止在將記錄介質盒5相對于殼體2插入拔出時,用紙P與各自由輪71接觸而沾染污物。另外,在凸輪部52的前方部分朝向下方形成有傾斜部53,使得在記錄介質盒5設置于殼體2時凸輪隨動件70與傾斜部53非接觸(參照圖2)。也就是,在凸輪部52設有階梯。此外,傾斜部53設置于在排出保持部6移動到了下限位置的狀態(tài)下、凸輪隨動件70不接觸的位置。如圖2以及圖3所示,排出保持部6在記錄介質盒5上以橫臥姿勢配設,并重疊地保持從打印部3被排出的用紙P。排出保持部6具有相對于移動單元7升降自由地接合的排出主體部61 ;相對于排出主體部61在前后(Y軸)方向上滑動自由地設置的第二排出部62 ;相對于第二排出部62在前后方向上滑動自由地設置的第三排出部63 ;和在第三排出部63的下游端部轉動自由地設置的第四排出部64。此外,第二排出部62以及第三排出部63,與用紙P的尺寸相應地適當拉出,從而形成保持被排紙了的用紙P的保持面。另外,通過使第四排出部64也適當轉動,形成用紙P的保持面。如圖4以及圖5所示,排出主體部61具有保持被排紙了的用紙P的主體保持面F ;在后端部在左右兩側面突出設置的作為ー對軸的第一凸起部65 ;與前后方向中央相比稍稍靠前在左右兩側面突出設置的作為ー對軸的第二凸起部66 ;在第一凸起部65和第二凸起部66之間在前后方向大致中央設置的左右ー對的彈簧接合部67 ;和支撐所保持的用紙P的上游端的支撐片68。另外,排出主體部61具有在各彈簧接合部67的下方從左右兩側面向下方突出設置的左右一對的凸輪隨動件70 ;和在里面配設于各凸輪隨動件70的內側的左右ー對的自由輥71。排出主體部61,在記錄介質盒5設置于殼體2的狀態(tài)下,能夠從上方進入地在供給保持部51的前方重疊地配設。排出主體部61經由左右ー對第一凸起部65以及第ニ凸起部66通過移動機構7升降自由地被支撐。各彈簧接合部67形成為朝上的鉤狀,以接合后述的扭簧74的一方的線材端部。各彈簧接合部67貫通后述的移動框架73而在外側露出。支撐片68,在主體保持面F的后端朝向上方地從主體保持面F大致垂直地突出設置。另外,支撐片68位于從裝置框架向下方突出設置的固定支撐部69的后方,并且相對于固定支撐部69沿Z軸方向重疊(接合)(參照圖3)。此外,支撐片68形成為,在排出保持部6(排出主體部61)移動到了下限位置的狀態(tài)(最大保持狀態(tài))下相對于固定支撐部69稍稍重疊(接合)(參照圖3(b))。因此,排出主體部61移動到了上限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重疊量(距離)與排出保持部6(排出主體部61)的移動量(距離)大致相同。 各凸輪隨動件70,三角形的I個頂點朝向下方地一體形成于排出主體部61的各側面。而且,三角形的I個頂點部分抵接于上述的凸輪部52。各自由輥71在排出主體部61的里面轉動自由地被軸支撐于向斜后方延伸的ー對輥臂72。各自由輥71從上方進入供給保持部51內,與在供給保持部51所設置的用紙P的紙堆的最上位的用紙P接觸(參照圖3)。自由輥71是能夠與供給保持部51所保持的用紙P接觸的接觸部件。如果最上位的用紙P通過輸送部4的驅動而被輸送,則各自由輥71伴隨用紙P的輸送而從動轉動。由此,能夠不損傷最上位(最表層)的用紙P地順暢地進行用紙P的供給輸送。如圖2以及圖4所示,移動單元7具有在排紙輥44的下游側被支撐于裝置框架的左右ー對移動框架73 ;和對排出保持部6向供給保持部51施力的左右ー對的扭簧74。各移動框架73具有供第一凸起部65接合的第一接合孔75 ;供第二凸起部66接合的第二接合孔76 ;與扭簧74嵌合而被固定的固定凸起部77 ;和與扭簧74的另一方的線材端部接合而被固定的固定鉤部78。各第一接合孔75為在移動框架73的后方端部在X軸方向上貫通、在Z軸(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較長的長孔。同樣地,各第二接合孔76為在移動框架73的前方端部在Z軸(上下)方向上較長、在X軸方向上貫通而形成的長孔。各第一凸起部65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自由地接合于各第一接合孔75,各第二凸起部66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自由地接合于各第ニ接合孔76。因此,排出保持部6 (排出主體部61),其左右ー對第一凸起部65以及第ニ凸起部66被作為導向件的左右ー對第一接合孔75以及第二接合孔76導向而升降移動。另外,各第一接合孔75以及各第二接合孔76的Z軸方向的長度為排出保持部6的移動距離,與排出保持部61移動到了上限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重疊量(距離)大致相同。因此,所謂排出主體部61的上限位置是各凸起部65、66移動到了各接合孔75、76的上端為止的位置(參照圖3(a)以及圖4(a)),另ー方面所謂排出主體部61的下限位置是各凸起部65、66移動到了各接合孔75、76的下端為止的位置(參照圖3(b)以及圖4(b))。這里,如圖6所示,在將記錄介質盒5插入殼體2時,在凸輪部52與凸輪隨動件70接觸前,記錄介質盒5的上部與下降了的狀態(tài)的排出保持部6的下部沖突。因此,排出保持部6的前方被推起。此時,如果是各第二凸起部66能夠在各第二接合孔76中僅在上下方向上移動的構成,則在各第二接合孔76和各第二凸起部66之間會產生“扭動(こじり)”,不能使排出保持部6正常上升。
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各第二接合孔76形成為上部在前后方向上變寬(參照圖4)。由此,在排出保持部6以各第一凸起部65為中心轉動時,在各第二接合孔76內容許各第二凸起部66的移動。由此,能夠使排出保持部6的前方順暢地轉動(擺動),能夠適當?shù)剡M行記錄介質盒5對殼體2的安裝。此外,通過凸輪隨動件70與凸輪部52接觸,從而排出保持部6被左右ー對第一接合孔75以及第二接合孔76導向而上升。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各凸輪隨動件70設置于第一凸起部65和第二凸起部66之間的大致中央、即接受扭簧74的施加力的彈簧接合部67的正下方,所以在各凸起部65、66和各接合孔75、76之間不會產生“扭動”,能夠使排出保持部6正常升降。另外,如圖4所示,在各移動框架73貫通形成有從內側插通彈簧接合部67的接合開ロ部79。各固定鉤部78配設于接合開ロ部79的上部附近。各固定鉤部78形成為向上的鉤狀,接合扭簧74的另一方的線材端部。各固定凸起部77配設于固定鉤部78的后方,扭簧74以卷繞的方式被固定。各扭簧74,其卷繞部分固定于固定凸起部77,其另一方的線材端部固定于固定鉤部78。而且,各扭簧74,使其一方的線材端部接合于彈簧接合部67,對 排出保持部6向供給保持部51側(下方)施力。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施カ單元使用扭曲螺旋彈簧(壓縮彈簧),但也可以使用螺旋彈簧和/或拉伸彈簧。即,只要是排出保持部6向供給保持部51側(下方)被施力的構成即可。接下,關于移動單元7進行的排出保持部6的移動簡單地進行說明。這里,在供給保持部51設置有最大保持張數(shù)的用紙P,記錄介質盒5被安裝于殼體2 (參照圖3 (a))。另夕卜,排出保持部6處于不保持用紙P而移動到了上限位置的狀態(tài)。排出保持部6,通過各扭簧74的施加力而被向下方按壓,設置于排出主體部61的各自由輥71與層疊于供給保持部51的最上位的用紙P接觸。如果根據(jù)使用者的指示而實行打印處理,則最上位的用紙P通過輸送部4被輸送。此時,各自由輥71與被輸送的用紙P上滾動接觸。如果用紙P的上游端相對于各自由輥71通過,則排出保持部6通過各扭簧74的施加力按被輸送了的用紙P的厚度量下降。接著,各自由輥71與被輸送了的用紙P之下的用紙P接觸。以后,能夠持續(xù)進行打印處理直到排出保持部6到達下限位置(參照圖3(b))為止。根據(jù)以上的構成,排出保持部6能夠進入供給保持部51,因此按供給保持部51的保持量減少了的量,排出保持部6與排紙輥44的高度差擴大。因此,排出保持部6的保持容量(能夠保持的張數(shù))増加。即,因為能夠與處理了的用紙P的數(shù)量(保持量)相應地變更排出保持部6的保持容量,所以沒有必要預先在排出保持部6上確保與最大容量相應的空間。由此,能夠不設置無用空間而使供給保持部51、排出保持部6以及移動單元7最小化,并且能夠使搭載它們的記錄裝置I小型化。第二實施方式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將記錄介質盒5、排出保持部6以及移動單元7應用于所謂橫置型的記錄裝置1,但是也可以將它們應用于以立起姿勢配設了記錄介質盒5(供給保持部51)和排出保持部6的所謂縱置型的記錄裝置I。雖然省略圖示,但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I是邊輸送以立起姿勢保持的用紙P (記錄介質)邊進行預期的記錄、并以立起姿勢保持(貯存)排紙了的已記錄的用紙P的記錄裝置。此外,除了是所謂縱置型的記錄裝置Iタト,與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情況相同,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根據(jù)該構成,排出保持部6,與橫臥姿勢和立起姿勢無關,都通過各扭簧74沿各第一接合孔75以及各第二接合孔76可靠地向保持容量増大的方向(供給保持部51側)移動。另外,供給保持部51所收置的用紙P,因為受各自由輥71按壓,所以能夠維持穩(wěn)定的立起姿勢。由此,防止供給保持部51內的用紙P散亂,不會對向打印部3的用紙P的順暢的送出造成影響。進而,通 過設為縱置型,能夠進ー步實現(xiàn)記錄裝置I的小型化。第三實施方式關于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動單元7進行說明。此外,省略與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情況相同的說明以及圖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動單元7,搭載于所謂縱置型的記錄裝置1,并具有對供給保持部51或排出保持部6所保持的用紙P的保持量進行檢測的保持量檢測單元;和基于保持量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使排出保持部6沿各接合孔75、76移動的移動機構。保持量檢測單元以及移動機構,連接于圖外的控制裝置??刂蒲b置,如果保持量檢測單元檢測出預先設定的保持量,則驅動移動機構使排出保持部6按預先設定的量(距離)移動。這樣,能夠通過保持量檢測單元檢測供給保持部51或排出保持部6中的用紙P的保持量,使排出保持部6移動以使排出保持部6的保持容量變?yōu)檫m當。此外,作為保持量檢測單元,能夠使用光傳感器式距離傳感器(用了超聲波、紅外線、激光等)。另外,作為保持量檢測單元,也可以使用對被排紙了的用紙P或被供給了的用紙P的數(shù)量進行計數(shù)的計數(shù)器。此外,作為移動機構,能夠使用馬達驅動的小齒輪和齒條、馬達驅動的絲杠機構或者活塞·壓カ缸機構(液壓、氣壓等)等。第四實施方式關于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動單元7進行說明。此外,省略與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情況相同的說明以及圖示。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動單元7,與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動單元同樣地應用于所謂橫置型的記錄裝置I。該移動単元7,省略了扭簧74而由沿各接合孔75、76靠自重向下方移動的排出保持部6自身構成。根據(jù)該構成,如果層疊于供給保持部51的用紙P被向打印部3供給,則與在供給保持部51減少了的層疊量相應地,排出保持部6通過自身的重量而下降。因此,能夠省略使排出保持部6移動的機構,能夠使移動單元7的構成簡單化。由此,能夠實現(xiàn)移動單元7和記錄裝置I的省空間化以及低成本化。第五實施方式上述的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保持部6重疊地(或相鄰地)配設于供給保持部51的上部。而且,層疊于供給保持部51的用紙P向打印處理被供給、減少而產生的空間,使排出保持部6 (排出主體部61)進入該空間,由此使排出保持部6中的用紙P的保持容量增カロ。也就是,利用了供給保持部51中的用紙P的減少和排出保持部6中的用紙P的増加具有反比例關系。但是,在第五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I中,在從供給保持部51離開的位置配設有排出保持部6 (省略圖示)。即,排出保持部6,與供給保持部51中所層疊的用紙P的減少無關,而與排出保持部6中的用紙P的増加相對應地,使保持容量増加。
在將其應用于橫置型的記錄裝置I的情況下,在移動單元7,取代扭簧74而設置總是朝向上方對排出保持部6(排出主體部61)施力的彈簧。此外,彈簧的種類是任意的,既可以壓縮彈簧也可以是拉伸彈簧。如果向排出保持部6上排紙用紙P,則因用紙P的重量使彈簧伸長或縮短,排出保持部6向下方移動。即,排出保持部6伴隨被排紙的用紙P增多而向下方移動。另ー方面,在將其應用于縱置型的記錄裝置I的情況下,移動單元7能夠使用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動單元7。第六實施方式如圖7到圖9所示,記錄裝置100具備按噴墨方式對面對輸送通路上的用紙P進行打印處理的打印部300 ;沿輸送通路輸送單張用紙P的輸送部400 ;以橫臥姿勢收置用紙P并相對于殼體200裝卸自由地安裝的記錄介質盒500 ;保持(貯存)進行了打印(記錄)并被排紙了的用紙P的排出保持部600 ;使排出保持部600轉動以進入記錄介質盒500內 部的轉動單元700 ;和支撐輸送部400和/或打印部300等的裝置框架(省略圖示)。介質保持裝置包括記錄介質盒500、排出保持部600以及轉動單元700而構成。如圖8所示,打印部300具有配設于后述的ー對輸送輥142的下游側并搭載了噴墨頭132的滑架131 ;和設置于噴墨頭132的對置位置的引導部件133?;?31設置為,能夠通過圖外的馬達沿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滑架導向軸134往復移動。本實施方式的記錄裝置100是墨盒(省略圖示)相對于滑架131獨立設置而滑架131邊在X軸方向上移動邊進行打印的、所謂脫離滑架型串行打印機。另外,引導部件133構成輸送路徑的一部分,并且規(guī)定用紙P的記錄面與噴墨頭132之間的間隔(エ件間隔)。此外,本實施方式是脫離滑架型的串行打印機,但也可以是墨盒搭載于滑架131的所謂依附滑架型的,另外也可以使用覆蓋用紙P寬度的固定式的噴墨頭132。進而,不限于噴墨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記錄方式。如圖9所示,輸送部400具有設在從上游側與所安裝的記錄介質盒500的前端相對的位置上,將從記錄介質盒500供給的用紙P向下游側送出的給送輥141 ;將用紙P向打印部300輸送的ー對輸送輥142 ;防止用紙P從打印部300的引導部件133浮起的引導輥143 ;和作為將進行了記錄的用紙P從打印部300排出的ー對排出輥的排紙輥144。被層疊收置于記錄介質盒500的最上位的用紙P,通過圖外的拾取輥被推起。接著,給送輥141,在與被推起的用紙P的前端接觸的狀態(tài)下,通過圖外的馬達而旋轉,從而將用紙P在圖9中向后方送出。在與給送輥141的外周面相對的位置,配設有形成使用紙P彎曲反轉的大致U狀的輸送路徑的導向部件(省略圖示);和輔助由給送輥141所進行的用紙P的送出的輔助從動輥146。向后方被送出的用紙P通過給送輥141及導向部件向前反轉,并向ー對輸送輥142被輸送(參照圖8以及圖9的虛線)。用紙P被夾在ー對輸送輥142之間,向打印部300輸送。在打印部300進行了記錄的用紙P經由引導輥143及ー對排紙輥144向記排紙保持部600被排紙。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給送輥141 (和輔助從動輥146)、輸送輥142及排紙輥144分別形成為咬合輥的形態(tài),在用紙P的寬度方向(X軸方向)上按適當?shù)拈g隔配置有多個。另外,本實施方式中,位于引導部件133側的輸送輥142及排紙輥144分別通過圖外的馬達被旋轉驅動,位于噴墨頭側的輸送輥142、引導輥143及排紙輥144分別從動。另外,驅動側的排紙輥144包括橡膠輥,引導輥143及排紙輥144包括馬刺狀的輥(星形輪)。如圖8以及圖9所示,記錄介質盒500,以橫臥姿勢配設于殼體200內,并且相對于殼體200能夠通過在水平方向上滑動而裝卸(插入拔出)。記錄介質盒500具有重疊地保持將向打印部300供給的用紙P的供給保持部151 ;和抵接于排出保持部600的凸輪隨動件170(后述)的左右ー對的凸輪部152。供給保持部151形成為上側開放的托盤狀,以多張用紙P以層疊狀態(tài)設置。各凸輪部152在供給保持部151的兩側面在從后方端部到前方端部附近為止的范圍內朝向外側突出設置。各凸輪部152與設置于排出保持部600的各凸輪隨動件170抵接、成為將記錄介質盒500相對于殼體200進行插入拔出時的導向件。另外,各凸輪隨動件170抵接于各凸輪部152,由此排出保持部600推起設置于里面的各自由輥171 (后述),使其不與設置于供給保持部151的最上位的用紙P接觸。由此,能夠防止在將記錄介質盒500相對 于殼體200插入拔出時,用紙P與各自由輥171接觸而沾染污物。另外,在凸輪部152的前方部分,朝向下方形成有傾斜部153,使得在記錄介質盒500設置于殼體200時凸輪隨動件170與傾斜部153非接觸(參照圖8)。也就是,在凸輪部152設有階梯。此外,傾斜部153設置于在排出保持部600移動到了下限位置的狀態(tài)下、凸輪隨動件170不接觸的位置。如圖8以及圖9所示,排出保持部600在記錄介質盒500上以橫臥姿勢配設,并重疊地保持從打印部300被排出的用紙P。排出保持部600具有相對于移動單元7轉動自由地接合的排出主體部161 ;相對于排出主體部161在前后(Y軸)方向上滑動自由地設置的第二排出部162 ;相對于第二排出部162在前后方向上滑動自由地設置的第三排出部163 ;和在第三排出部163的下游端部轉動自由地設置的第四排出部164。此外,第二排出部162以及第三排出部163,與用紙P的尺寸相應地適當被拉出,從而形成保持被排紙了的用紙P的保持面。另外,通過使第四排出部164也適當轉動,形成用紙P的保持面。如圖9到圖11所示,排出主體部161具有保持用紙P的前方(排出方向下游側)的固定保持部161a ;和在固定保持部161a轉動自由地被支撐并保持用紙P的后方(排出方向上游側)的可動保持部161b。固定保持部161a和可動保持部161b的上表面成為保持被排紙了的用紙P的主體保持面F。固定保持部161a,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具有在左右兩側面突出設置的ー對2組支撐凸起部181。固定保持部161a經由4個支撐凸起部181在轉動單元700的轉動框架173 (后述)不動地被支撐。可動保持部161b具有在后端部在左右兩側面突出設置的ー對第一凸起部165 ;在前端部在左右兩側面突出設置的ー對第二凸起部166 ;在第一凸起部165和第二凸起部166之間設置于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左右一對彈簧接合部167 ;和支撐所保持的用紙P的上游端的支撐片168。另外,排出主體部161具有在各彈簧接合部167的下方從左右兩側面向下方突出設置的左右一對凸輪隨動件170 ;和在里面配設于支撐片168的正下方的左右ー對自由輥171??蓜颖3植?61b,在記錄介質盒500設置于殼體200的狀態(tài)下,能夠從上方進入地在供給保持部151的前方重疊地配設??蓜颖3植?61b,以嵌合于后述的第二接合孔176的左右ー對第二凸起部166為旋轉中心,在后方(第一凸起部165側)通過轉動単元700轉動自由地被支撐。此外,可動保持部161b的Y軸(前后)方向的長度以及各突起部165、66的突出設置位置構成為,在保持挺括性強、打印后的卷曲大且尺寸小的用紙P(例如明信片等)時,使該用紙P的重心收斂在可動保持片161b的轉動半徑內。各彈簧接合部167形成為朝上的鉤狀,以接合后述的扭簧174的一方的線材端部。各彈簧接合部167貫通后述的移動框架173而在外側露出。支撐片168,在可動保持部161b (王體保持面F)的后端,朝向上方地從王體保持面F大致垂直地突出設置。另外,支撐片168,位于從裝置框架向下方突出設置的固定支撐部169的后方,并且相對于固定支撐部169沿Z軸方向重疊(接合)(參照圖9)。此外,支撐片168形成為,在可動保持部161b轉動到了下限位置的狀態(tài)(最大保持狀態(tài))下相對于 固定支撐部169稍稍重疊(接合)(參照圖9 (b))。因此,可動保持部161b移動到了上限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重疊量(距離)與可動保持部161b的轉動量(升降距離)大致相同。各凸輪隨動件170,三角形的I個頂點朝向下方地一體形成于排出主體部161的各側面。而且,三角形的I個頂點部分抵接于上述的凸輪部152。各自由輥171在可動保持部161b的后方端部的里面自由轉動地被軸支撐于向斜后方延伸的一對輥臂172。各自由輥171從上方進入供給保持部151內,與在供給保持部151所設置的用紙P的紙堆的最上位的用紙P接觸(參照圖9)。自由輥171是能夠與供給保持部151所保持的用紙P接觸的接觸部件。如果最上位的用紙P通過輸送部400的驅動而被輸送,則各自由輥171伴隨用紙P的輸送而從動轉動。由此,能夠不損傷最上位(最表層)的用紙P地順暢地進行用紙P的供給輸送。如圖8以及圖10所示,轉動單元700具有在排紙輥144的下游側被支撐于裝置框架的左右ー對轉動框架173 ;和對排出保持部600向供給保持部151施力的左右ー對的扭簧174。各轉動框架173具有供固定保持部161a的前后2個支撐凸起部181接合的2個支撐接合孔182 ;供第一凸起部165接合的第一接合孔175 ;供第二凸起部166接合的第二接合孔176 ;與扭簧174嵌合而被固定的固定凸起部177 ;和與扭簧174的另一方的線材端部接合而被固定的固定鉤部178。支撐接合孔182,在各轉動框架173的前方部分在與2個支撐凸起部181對應的位置在X軸方向上貫通而形成。詳細而言,與在固定保持部161a的前端部突出設置的支撐突起部181接合的支撐接合孔182,為在Y軸(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較長的長孔,另ー方面,其后方的支撐接合孔182為圓孔。各支撐凸起部181接合(配合)于ー對2組支撐接合孔182,從而固定保持部161a相對于各轉動框架173不動地被支撐。接著,各第一接合孔175為在轉動框架173的后方端部在X軸方向上貫通、在Z軸(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較長的長孔。各第二接合孔176為在轉動框架173的比中央稍稍靠前處在X軸方向上貫通而形成得的圓孔。各第一凸起部165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轉動)自由地接合于各第一接合孔175,各第二凸起部166接合(配合)于各第二接合孔176。因此,可動保持部161b,以左右ー對第二凸起部166為中心、作為軸部的左右ー對第一凸起部165被導向于作為導向部的左右ー對第一接合孔175而轉動(升降移動)。另外,各第一接合孔175的Z軸方向的長度為可動保持部161b的轉動距離,與可動保持部161b的后端部移動了到上限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重疊量(距離)大致相同。因此,所謂可動保持部161b的后端部的上限位置是各第一凸起部165轉動(移動)到了各第一接合孔175的上端為止的位置(參照圖9(a)以及圖10(a)),另ー方面所謂可動保持部161b的后端部的下限位置是各第一凸起部165移動(移動)到了各第一接合孔175的下端為止的位置(參照圖9(b)以及圖10(b))。這里,如圖10所示,在各轉動框架173貫通形成有從內側插通彈簧接合部167的接合開ロ部179。各固定鉤部178配設于接合開ロ部179的上部附近。各固定鉤部178形成為向上的鉤狀,接合扭簧174的另一方的線材端部。各固定凸起部177配設于固定鉤部178的后方,扭簧174以卷繞的方式被固定。各扭簧174,其卷繞部分固定于固定凸起部177,其另一方的線材端部固定于固定鉤部178。而且,各扭簧174,使其一方的線材端部接合于彈簧接合部167,對可動保持部161b向供給保持部151側(下方)施力。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施カ単元使用扭曲螺旋彈簧(壓縮彈簧),但也可以使用螺旋彈簧和/或拉伸彈簧。即,只要是排出保持部600向供給保持部151側(下方)被施力的構成即可。
接下,關于轉動單元700進行的可動保持部161b的轉動簡單地進行說明。這里,在供給保持部151設置有最大保持張數(shù)的用紙P,記錄介質盒500被安裝于殼體200 (參照圖9(a))。另外,排出保持部600處于不保持用紙P而其可動保持部161b移動到了上限位置的狀態(tài)。可動保持部161b,通過各扭簧174的施加力而被向下方按壓,各自由輥171與層疊于供給保持部151的最上位的用紙P接觸。如果根據(jù)使用者的指示而實行打印處理,則最上位的用紙P通過輸送部400被輸送。此時,各自由輥171在被輸送的用紙P上滾動接觸。如果用紙P的上游端相對于各自由輥171通過,則可動保持部161b通過各扭簧174的施加力按被輸送了的用紙P的厚度量下降。接著,各自由輥171與被輸送了的用紙P之下的用紙P接觸。以后,能夠持續(xù)進行打印處理直到可動保持部161b到達下限位置(參照圖9(b))為止。根據(jù)以上的構成,可動保持部161b能夠進入供給保持部151,因此按供給保持部151的保持量減少了的量,擴大排出保持部600與排紙輥144的高度差。因此,排出保持部600 (可動保持部161b)的保持容量(能夠保持的張數(shù))増加。即,因為能夠與處理了的用紙P的數(shù)量(保持量)相應地變更排出保持部600 (可動保持部161b)的保持容量,所以沒有必要預先在排出保持部600上確保與最大容量相應的空間。由此,能夠不設置無用空間而使供給保持部151、排出保持部600以及轉動單元700最小化,并且能夠使搭載它們的記錄裝置100小型化。第七實施方式在上述的第六實施方式中,將記錄介質盒500、排出保持部600以及轉動單元700應用于所謂橫置型的記錄裝置100,但是也可以將它們應用于以立起姿勢配設有記錄介質盒500 (供給保持部151)以及排出保持部600的所謂縱置型的記錄裝置100。雖然省略圖示,但是第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100,邊輸送以立起姿勢保持的用紙P (記錄介質)邊進行預期記錄,并以立起姿勢保持(貯存)排紙了的已記錄的用紙P。此外,除了是所謂縱置型的記錄裝置100以外,與第六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裝置相同,所以省略相信的說明。根據(jù)該構成,可動保持部161b,與橫臥姿勢和立起姿勢無關,都通過各扭簧174以各第二接合孔176為旋轉中心沿各第一接合孔175可靠地向保持容量増大的方向(供給保持部151側)轉動。另外,供給保持部151所收置的用紙P,因為受各自由輥171按壓,所以能夠維持穩(wěn)定的立起姿勢。由此,防止供給保持部151內的用紙P散亂,不會對向打印部300的用紙P的順暢的送出造成影響。進而,通過設為縱置型,能夠進ー步實現(xiàn)記錄裝置100的小型化。第 八實施方式關于第八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動單元700進行說明。此外,省略與第六實施方式以及第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単元相同的說明以及圖示。第八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動單元700,被擔載于所謂縱置型的記錄裝置100,具有檢測供給保持部151或排出保持部600所保持的用紙P的保持量的保持量檢測單元;和基于保持量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使可動保持部161b沿各第一接合孔175轉動的轉動機構。保持量檢測單元以及轉動機構連接于圖外的控制裝置??刂蒲b置,如果保持量檢測單元檢測出預先設定的保持量,則驅動轉動機構使可動保持部161b按預先設定的量(距離)轉動。這樣,能夠通過保持量檢測單元檢測供給保持部151或排出保持部600中的用紙P的保持量,從而使可動保持部161b轉動,以使排出保持部600 (可動保持部161b)的保持容量變得適當。此外,作為保持量檢測單元能夠使用光傳感器式距離傳感器(用了超聲波、紅外線、激光等)。另外,作為保持量檢測單元,也可以使用對被排紙了的用紙P或被供給了的用紙P的數(shù)量進行計數(shù)的計數(shù)器。此外,作為轉動機構,能夠使用馬達驅動的小齒輪和齒條、馬達驅動的絲杠機構或者活塞·壓カ缸機構(液壓、氣壓等)等。第九實施方式關于第九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動單元700進行說明。此外,省略與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単元相同的說明以及圖示。第九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動單元700,與第六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単元同樣地用于所謂橫置型的記錄裝置100。該轉動単元700,省略了扭簧174,而由靠自重沿各第一接合孔175向下方移動的可動保持部161b自身構成。根據(jù)該構成,如果層疊于供給保持部151的用紙被向打印部300供給,則與在供給保持部151中減少了的層疊量相應地,可動保持部161b通過自身的重量而轉動、下降。因此,能夠省略使可動保持部161b轉動的機構,能夠使轉動單元700的構成簡單化。由此,能夠實現(xiàn)轉動單元700以及記錄裝置100的省空間化以及低成本化。第十實施方式上述的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保持部600重疊(或相鄰)地配設于供給保持部151的上部。而且,層疊于供給保持部151的用紙P向打印處理被供給、減少而產生空間,使排出保持部600 (可動保持部161b)進入該空間,使得排出保持部600 (可動保持部161b)中的用紙P的保持容量増加。也就是,利用了供給保持部151中的用紙P的減少和排出保持部600中的用紙P的増加具有反比例關系。但是,在第十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100中,排出保持部600配設于從供給保持部151離開的位置(省略圖示)。即,排出保持部600,與供給保持部151中所層疊的用紙P的減少無關,與排出保持部600中用紙P的保持量的増加相對應地使保持容量増加。在將其應用于橫置型的記錄裝置100的情況下,在轉動單元700中,取代扭簧174而設置總是朝向上方對可動保持部161b施力而使其轉動的彈簧。此外,彈簧的種類是任意的,既可以是壓縮彈簧也可以是拉伸彈簧。如果向可動保持部161b上排紙用紙P,則因用紙P的重量使彈簧伸長或縮短,可動保持部161b向下方轉動。即,可動保持部161b伴隨被排紙的用紙P增多而向下方移動。另ー方面,在將其應用于縱置型的記錄裝置100的情況下, 轉動單元700能夠使用第八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動單元700。
權利要求
1.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重疊地保持將向記錄部供給的記錄介質的供給保持部; 從所述記錄部排出所述記錄介質的排出輥; 重疊地保持從所述排出輥被排出了的記錄介質,并且能夠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地重疊配設于所述供給保持部的排出保持部;和 移動單元,其與所述供給保持部中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保持量的減少相對應地使所述排出保持部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以擴大所述排出保持部和所述排出輥的高度差。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排出保持部具有能夠與所述供給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記錄介質接觸的接觸部件。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記錄裝置具備形成于所述排出保持部的側面的軸;和形成干與所述排出保持面的側面對置的框架、且所述軸能夠移動的導向件,并構成為所述排出保持部能夠維持姿勢地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排出保持部具備保持所述記錄介質的排出方向下游側的固定保持部;和相對于所述固定保持部轉動自由地設置并保持所述記錄介質的排出方向上游側的可動保持部, 所述可動保持部能夠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地重疊配設于所述供給保持部,所述移動單元具有轉動單元,該轉動單元與所述供給保持部中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保持量的減少相對應地使所述可動保持部以朝向所述供給保持部移動的方式轉動,以擴大所述排出保持部和所述排出輥的高度差。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移動單元具有對所述排出保持部向所述供給保持部施力的施カ單元。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排出保持部以橫臥姿勢配設,所述移動單元靠自重而移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接觸部件為自由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供給保持部以及所述排出保持部的一方形成有凸輪部,在另一方形成有能夠與所述凸輪部抵接的凸輪隨動件,在所述供給保持部設置為使用狀態(tài)時,所述凸輪部抵接于所述凸輪隨動件以推起所述自由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記錄裝置。其具備重疊地保持將向記錄部(3)供給的用紙(P)的供給保持部(51);從記錄部(3)排出用紙(P)的排出輥(44);重疊地保持從排出輥(44)被排出了的用紙(P),并且能夠朝向供給保持部(51)移動地重疊配設于供給保持部(51)的排出保持部(6);和移動單元(7),其與供給保持部(51)中的用紙(P)的保持量的減少相對應地使排出保持部(6)朝向供給保持部(51)移動,以擴大排出保持部(6)和排出輥(44)的高度差。
文檔編號B41J11/00GK102653185SQ2012100540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2日
發(fā)明者新太郎 小室, 聰 川村, 圣真 工藤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