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防偽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
背景技術:
石立公在中國專利201520198228.6中,提出了《一種防偽打標裝置》,包括甩動裝置,所述甩動裝置包括甩動部件、旋轉(zhuǎn)支架、凸輪裝置、彈簧、限位部件、底座;所述甩動部件固定安裝在旋轉(zhuǎn)支架上,旋轉(zhuǎn)支架的一端通過旋轉(zhuǎn)軸安裝在底座上;所述凸輪裝置配合安裝在底座上;所述彈簧分別與底座和旋轉(zhuǎn)支架配合安裝;所述限位部件配合固定安裝在底座上。該裝置從技術上保證了制作出的標記具有唯一性、無法復制性,而且成本低。
上述防偽打標裝置,采用的是旋轉(zhuǎn)支架帶動甩動部件;旋轉(zhuǎn)支架前臂、后臂的長度比例影響標記的分布,當前臂過長時,標記分布在類似橢圓形的區(qū)域中,設計、制作不方便。如果,采用往返式支架帶動打標頭,也可以實現(xiàn)隨機防偽標記的制作,方便不同場合的應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技術問題: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其能夠通過打標頭的往返運動進行隨機防偽標記的制作。
技術方案: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
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包括往返機構、打標頭、底座;所述往返機構包括活動部件、活動引導部件;所述活動引導部件與底座配合安裝;所述活動引導部件包括引導軌道;所述活動部件與引導軌道配合安裝;所述活動部件在引導軌道的限制下能夠往返運動;所述打標頭配合安裝在活動部件上。
進一步的,所述活動部件與引導軌道之間設置間隙,所述間隙大于0.01毫米。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機構還包括往返驅(qū)動裝置,所述往返驅(qū)動裝置固定安裝在往返機構的活動引導部件和/或底座上;所述往返驅(qū)動裝置,是凸輪機構、棘輪機構、旋轉(zhuǎn)驅(qū)動機構之一。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還包括1到N只彈簧,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配合安裝在底座、活動部件上。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包括多只彈簧時,所述彈簧包含拉簧、壓簧以及其他種類的彈簧。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包括多只彈簧時,彈簧可以圍繞活動部件設置,也可以在活動部件的外部設置,還可以部分彈簧圍繞活動部件設置,部分彈簧在活動部件的外部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還包括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配合安裝在底座上。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還包括墨倉、導管;所述墨倉配合安裝在底座和/或打標頭和/或往返機構上;所述導管一端連接墨倉的出墨口,另一端連接打標頭的進墨口。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往返機構的運動方向既可以垂直于介質(zhì)設置,也可以與介質(zhì)成一定的角度傾斜設置;所述角度小于90度。
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往返機構的運動方向既可以垂直于地面設置,也可以與地面成一定的角度傾斜設置;所述角度小于90度;所述傾斜包括向四周各個方向傾斜。
技術效果:
本發(fā)明提供的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能夠通過打標頭的往返運動進行隨機防偽標記的制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結構原理示意圖1。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結構原理示意圖2。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結構原理示意圖3。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方案一: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種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結構原理示意圖1,如圖1所示,包括:1.固定部件一,2.固定部件二,3.活動引導部件,4.彈簧,5.間隙,6.活動部件,7.限位部件一,8.限位部件二,9.進墨口,10.打標頭,11.出墨口,12.出墨孔,13.固定部件三。下面對其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所述固定部件一1、固定部件二2、固定部件三13配合固定在一起構成本裝置的底座;
所述往返機構包括活動部件6、活動引導部件3;所述活動引導部3件與底座配合安裝;所述活動引導部件3包括引導軌道;所述活動部件6與引導軌道配合安裝;所述活動部件6在引導軌道的限制下能夠往返運動;所述打標頭10配合安裝在活動部件6上;所述引導軌道可以是圓柱形導軌,也可以是半包圍型的導軌;所述半包圍型的導軌,是指導軌是內(nèi)部設置有空間;其內(nèi)部的空間能夠容納活動部件6的固定部分,活動部件6在運動時,不能脫離導軌,只能沿導軌的方向運動;
所述活動部件6與引導軌道之間設置間隙5;所述間隙5大于0.01毫米,優(yōu)選的為4毫米;
活動部件6底部的位置,由限位部件一7、限位部件二8限制;限位部件二8固定安裝在底座上;限位部件一7配合固定安裝在活動部件6上;
所述往返機構還包括往返驅(qū)動裝置,所述往返驅(qū)動裝置固定安裝在往返機構的活動引導部件3和/或底座上;所述往返驅(qū)動裝置,是凸輪機構、棘輪機構、旋轉(zhuǎn)驅(qū)動機構之一;
所述旋轉(zhuǎn)驅(qū)動機構是指類似旋轉(zhuǎn)式圓珠筆一樣的機構,在該機構的帶動下,活動部件6被旋轉(zhuǎn)提升,提升到最高點的位置后,自動進入返回通道或者驅(qū)動彈性鎖扣進入返回狀態(tài);返回時,在彈簧4的帶動下,活動部件6下降到底部;
所述往返驅(qū)動裝置是凸輪機構時,當凸輪運動到頂點時,活動部件6到達最高點,凸輪超過頂點后,活動部件6在彈簧4的作用下,快速下落;限位部件一7到達限位部件二8后,停止下落,油墨從出墨口11飛出,經(jīng)過出墨孔12,落到介質(zhì)上;
所述往返驅(qū)動裝置是棘輪機構時,當棘輪機構運動到頂點是,活動部件6到達最高點,棘齒縮回后,活動部件6在彈簧4的作用下,快速下落;限位部件一7到達限位部件二8后,停止下落,油墨從出墨口11飛出,經(jīng)過出墨孔12,落到介質(zhì)上;
優(yōu)選的往返驅(qū)動裝置使用凸輪機構;
所述打標頭10的上部設置進墨口9,進墨口9通過管道連接墨倉;所述墨倉配合安裝在底座上;所述管道上可以設置閥門;優(yōu)選的墨倉低液位高于出墨口11的最低位置;
所述打標頭10的下部設置出墨口11;優(yōu)選的出墨口位于中心位置附近;優(yōu)選的設置4個出墨口,4個出墨口11的外接圓形的直徑為15毫米;4個出墨口的直徑依次為0.4毫米、0.6毫米、0.8毫米、1.5毫米;
所述打標頭10,內(nèi)部設置空腔,出墨口11聯(lián)通空腔,進墨口9聯(lián)通空腔;優(yōu)選的空腔為圓柱體,圓柱體的中心方向與往返機構的運動方向平行,圓柱體高度為15毫米,圓柱體橫截面的直徑為20毫米;優(yōu)選的空腔內(nèi)填充滿纖維;
所述固定部件三13對應出墨口11設置出墨孔12;出墨孔與出墨口11的最近距離大于1毫米,優(yōu)選的為8毫米;優(yōu)選的出墨孔12為圓形,出墨孔12的中心與所述4個出墨口11的外接圓形的圓心對應設置,出墨孔12直徑設置為25毫米;
所述彈簧4,套著活動部件6設置,位于固定部件二2的內(nèi)部,彈簧4外表面與固定部件二2之間設置1毫米以上的間隙,優(yōu)選的設置3毫米間隙;彈簧4的一端由固定部件一1限位,另一端由限位部件一7限位;活動部件6向上活動時,彈簧4被壓縮,向上的力量釋放后,活動部件6在彈簧的作用下向下運動,限位部件一7到達限位部件二8后,停止下落;
所述彈簧4,還可以是其他種類的,起著同樣的帶動活動部件6返回的效果的彈簧4;
出墨孔12下邊設置承接油墨的介質(zhì);介質(zhì)與出墨孔12之間的距離大于1毫米,優(yōu)選的為3毫米。
實施方案二: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結構原理示意圖2,如圖2所示,包括:21.固定部件一,22.活動引導部件,23.固定部件二,24.彈簧固定部件,25.彈簧,26.間隙,27.活動部件,28.限位部件一,29.限位部件二,30.進墨口,31.打標頭,32.出墨口,33.出墨孔,34.固定部件三。下面對其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2所示,實施方案二與實施方案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彈簧25的設置不同,實施方案二采用的是2只壓簧;實施方案二的是彈簧25設置于活動部件27外部;相應的,實施方案二的彈簧25相關的機構與實施方案一不同;
如圖2所示,2只彈簧25的設置方式類似,分別位于活動部件27的2側;彈簧固定部件24、限位部件一28分別限制彈簧25的兩端;優(yōu)選的,在彈簧固定部件24、限位部件一28之間設置連接2者的導桿,所述導桿穿過彈簧25的中心設置;導桿的直徑小于彈簧25的內(nèi)徑1毫米以上,優(yōu)選的小于5毫米;所述導桿,一端固定,一端穿過另一個固定部件;優(yōu)選的,一端固定在限位部件一28上,另一端穿過彈簧固定部件24上設置的導桿通過孔;所述導桿通過孔的直徑大于導桿的直徑1毫米以上,優(yōu)選的大于4毫米;
需要說明的是,2只彈簧25既可以以活動部件27的中心軸為中心做軸對稱方式設置,也可以以非對稱方式設置;2只彈簧25可以是同樣型號的,也可以是不同型號的;
所述彈簧25,還可以是其他種類的其他同樣作用的彈簧25;
進一步需要說明的是,實施方案二中,還可以設置3只以上的彈簧25,其設置形式類似于2只彈簧25的設置形式。
實施方案三: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的結構原理示意圖3,如圖3所 示,包括:41.固定部件一,42.固定部件二,43.活動引導部件,44.彈簧固定部件一,45.彈簧,46.活動部件,47.間隙,48.彈簧固定部件二,49.限位部件一,50.限位部件二,51.進墨口,52.打標頭,53.出墨口,54.出墨孔,55.固定部件三。
如圖3所示,實施方案三與實施方案二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彈簧45不同,實施方案三采用的是拉簧,實施方案二采用的是壓簧。
需要說明的是,在同一個實施方案中,包括多只彈簧時,多只彈簧中可以有壓簧、也可以有拉簧。
需要說明的是,在同一個實施方案中,包括多只彈簧時,彈簧可以圍繞活動部件設置,也可以位于活動部件的外部設置,還可以部分彈簧圍繞活動部件設置,部分彈簧在活動部件的外部設置。
需要說明的還有,往返機構的運動方向既可以垂直于介質(zhì)設置,也可以與介質(zhì)成一定的角度傾斜設置;所述角度小于90度;優(yōu)選的往返機構的運動方向垂直于介質(zhì)設置。
需要說明的還有,往返機構的運動方向既可以垂直于地面設置,也可以與地面成一定的角度傾斜設置;所述角度小于90度;所述傾斜包括向四周各個方向傾斜;優(yōu)選的往返機構的運動方向垂直于地面設置。
需要說明的是,在同一個實施方案中,所使用的彈簧,包含拉簧、壓簧以及其他種類的彈簧。
本發(fā)明提供的往返式隨機打標裝置,通過打標頭的往返運動進行隨機防偽標記的制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