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轉印裝置,特別是涉及在卡片狀記錄介質(zhì)上轉印圖像的轉印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利用加熱輥(HR)將形成于轉印膜的圖像(鏡像)轉印到卡片上的轉印裝置是廣泛公知的。在這種轉印裝置中,通常采用了將加熱輥頂壓到轉印膜的轉印層的相反側的面上并將轉印膜和卡片同時(同速)搬送的結構。
在這樣的轉印裝置中,用加熱輥對卡片和轉印膜加熱,轉印膜的轉印層被轉印到卡片上并將轉印膜從卡片上剝離,從而進行轉印處理。之后,當被轉印的卡片和轉印膜冷卻時,在轉印膜的收縮作用下,卡片產(chǎn)生翹曲(卷曲)。因此,轉印裝置具備矯正卡片的翹曲的卷曲消除機構,在卡片上轉印了圖像之后,利用卷曲消除機構進行用于矯正卡片的翹曲的卷曲消除處理。
例如,專利文獻1公開了如下的技術:在進行卷曲消除處理時,將卡片搬送到卷曲消除機構并在到達中央時刻使其停止,壓下卷曲消除單元(按壓構件),對卡片進行由用戶設定的時間的卷曲消除處理。在該技術中,如圖20所示,通過構成卷曲消除機構的按壓構件,對在一面(圖中下表面)側轉印圖像并存在翹曲的卡片的另一面(圖中上表面)側按壓規(guī)定時間,從而矯正(除掉)卡片的翹曲,使卡片轉動180°(使表背面翻轉),通過按壓構件對在另一面(圖中下表面)側轉印圖像并存在翹曲的卡片的一面(圖中上表面)側同樣按壓規(guī)定時間,從而矯正卡片的翹曲。即,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每次進行轉印處理都通過卷曲消除單元按壓卡片來矯正卡片的翹曲,提供了處理、外觀優(yōu)異的卡片。
另外,專利文獻2公開了如下的技術:在利用加熱輥將形成于轉印膜的圖像轉印到卡片上的轉印裝置中,對卡片的一面進行多次轉印處理。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36783號公報(參照段落“0032”、“0053”~“0055”)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080682號公報
專利文獻1的技術所公開的卷曲消除機構,通過在卡片的翹曲方向的相反方向用按壓構件按壓卡片來矯正卷曲,因此,由于對卡片施加負荷、按壓時間長或者進行多次按壓而使對卡片的損害增加。例如,在專利文獻2的技術中,由于對記錄介質(zhì)的一面進行多次轉印處理,因此,當每次進行如專利文獻1所示的卷曲消除處理時,必須對卡片進行多次卷曲消除處理,對卡片的損害有可能變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情況,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高效地矯正卡片狀記錄介質(zhì)的翹曲并且能夠防止記錄介質(zhì)的劣化的轉印裝置。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具備:轉印部件,其將轉印膜或者保護膜的轉印層轉印到卡片狀記錄介質(zhì)的第1面和第2面這兩面上,且對第1面和第2面中的至少一方進行多次轉印處理;矯正部件,其進行卷曲消除處理,所述卷曲消除處理矯正由轉印部件轉印有轉印層的記錄介質(zhì)的翹曲;轉印順序決定部件,其決定對記錄介質(zhì)的第1面和第2面進行轉印的轉印順序;以及控制部件,其對轉印部件、矯正部件和轉印順序決定部件進行控制,控制部件將轉印順序決定成,相對于記錄介質(zhì)的第1面和第2面至少1次是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并使由矯正部件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比轉印處理的次數(shù)少。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部件對轉印順序和由矯正部件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的時機進行控制,從而不需要每次轉印處理都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因此,可以得到能夠通過減少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來減輕對卡片的損害這樣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包含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的印刷系統(tǒng)的外觀圖。
圖2是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的概略結構圖。
圖3是圖像轉印的原理說明圖,(a)表示轉印構件、剝離構件和支承構件位于工作位置的狀態(tài),(b)是位于退避位置的狀態(tài)圖。
圖4是表示由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發(fā)行的卡片和用于對該卡片進行轉印處理的一次轉印的順序的圖。
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的卷曲消除機構的卷曲消除動作的說明圖,(A)表示按壓構件位于從支承構件分離的退避位置的狀態(tài),(B)表示按壓構件進入到支承構件的卷曲消除狀態(tài),(C)表示(B)的卷曲消除狀態(tài)中的相對于支承構件將按壓構件壓入最多的狀態(tài)。
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的控制部的概略結構的框圖。
圖7是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時的動作說明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例子的圖。
圖8是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時的動作說明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例子的圖。
圖9是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時的動作說明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另一例子的圖。
圖10是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時的動作說明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例子的圖。
圖11是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時的動作說明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3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例子的圖。
圖12是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時的動作說明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3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例子的圖。
圖13是表示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的順序和卷曲消除次數(shù)的模式的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模式的圖。
圖14是表示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的順序和卷曲消除次數(shù)的模式的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模式的圖。
圖15是表示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的順序和卷曲消除次數(shù)的模式的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模式的圖。
圖16是表示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的順序和卷曲消除次數(shù)的模式的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3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模式的圖。
圖17是表示實施方式的轉印處理的順序和卷曲消除次數(shù)的模式的圖,是表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3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的模式的圖。
圖18是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的控制部的微型計算機的CPU所執(zhí)行的卡片發(fā)行程序的流程圖。
圖19是表示卡片發(fā)行程序的轉印順序決定處理的詳細情況的轉印順序決定子程序的流程圖。
圖20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卷曲消除動作的說明圖,是表示在雙面轉印時每次轉印處理都進行卷曲消除處理的方式的圖。
圖21是表示以往的課題的說明圖,是表示不由卷曲消除機構進行卷曲消除處理而對卡片同一面連續(xù)地實施轉印處理的情況下的問題的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印刷裝置(轉印裝置)
10 卷曲消除機構(卷曲消除部件)
33 加熱輥(熱定影體)
41 色帶
46 轉印膜
100 控制部(控制部件)
B1 圖像形成部(圖像形成部件)
B2 轉印部(轉印部件)
F 轉動單元(翻轉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說明將本發(fā)明應用于如下的印刷裝置的實施方式,該印刷裝置在卡片(PVC材料等的卡片狀記錄介質(zhì))上印刷記錄文字、圖像并且對卡片進行磁方式或電方式的信息記錄。
<系統(tǒng)結構>
如圖1和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1構成了印刷系統(tǒng)200的一部分。即,印刷系統(tǒng)200大致劃分是由上位裝置201(例如個人計算機等主機)和印刷裝置1構成的。
印刷裝置1經(jīng)由省略圖示的接口連接到上位裝置201,能夠從上位裝置201向印刷裝置1發(fā)送圖像數(shù)據(jù)、磁或電的記錄數(shù)據(jù)等來指示記錄動作等。此外,印刷裝置1具有操作面板部(操作顯示部)5(參照圖6),除了來自上位裝置201的記錄動作指示之外,也能夠進行來自操作面板部5的記錄動作指示。
在上位裝置201連接有:數(shù)碼相機、掃描器等圖像輸入裝置204;用于向上位裝置201輸入命令、數(shù)據(jù)的鍵盤、鼠標等輸入裝置203;顯示由上位裝置201生成的數(shù)據(jù)等的液晶顯示器等監(jiān)控裝置202。
<印刷裝置>
如圖2所示,印刷裝置1具有外殼2,在外殼2內(nèi)具備信息記錄部A、印刷部B、介質(zhì)收容部C、收容部D和轉動單元F。
(信息記錄部)
信息記錄部A由磁記錄部24、非接觸式IC記錄部23和接觸式IC記錄部27構成。
(介質(zhì)收容部)
介質(zhì)收容部C將多張卡片以站立姿勢排列收納,在其前端設置有分離開口7,通過拾取輥19從最前列的卡片起依次導出來供給卡片。
(轉動單元)
被導出的空白的卡片由搬入輥22輸送到轉動單元F。轉動單元F由能夠轉動地軸支承于外殼2的轉動框架80和支承于該框架的2個輥對20、21構成。而且,輥對20、21旋轉自如地軸支承于轉動框架80。
在轉動單元F轉動的外周,配置有上述的磁記錄部24、非接觸式IC記錄部23和接觸式IC記錄部27。而且,輥對20、21形成用于向這些信息記錄部23、24、27的任一個搬送卡片的介質(zhì)搬送路65,由這些記錄部以磁方式或電方式向卡片寫入數(shù)據(jù)。此外,在轉動單元F的附近,配置有檢測環(huán)境溫度(外部空氣溫度)的熱敏電阻等溫度傳感器Th。
(印刷部)
印刷部B用于在卡片的表背面形成面部照片、文字數(shù)據(jù)等圖像,在介質(zhì)搬送路65的延長線上設置有移送卡片的介質(zhì)搬送路徑P1。另外,在介質(zhì)搬送路徑P1配置有搬送卡片的搬送輥29、30,并連結到未圖示的搬送馬達。
印刷部B具備:圖像形成部B1,其具有膜狀介質(zhì)搬送機構,相對于由該搬送機構搬送的轉印膜46,用熱打印頭40形成圖像;以及轉印部B2,其接著通過加熱輥33向介質(zhì)搬送路徑P1上的卡片的表面轉印形成于轉印膜46的圖像。
在印刷部B的下游側,在介質(zhì)搬送路徑P1的延長線上設置有介質(zhì)搬送路徑P2,該介質(zhì)搬送路徑P2向收容堆積器60移送印刷后的卡片。在介質(zhì)搬送路徑P2配置有搬送卡片的搬送輥對37、38,并連結到未圖示的搬送馬達。
在搬送輥對37與搬送輥對38之間配置有卷曲消除機構10。卷曲消除機構10通過對由搬送輥對37、38夾持(夾緊)了兩端部的卡片的中央部進行按壓,來矯正因加熱輥33進行的熱轉印而使卡片產(chǎn)生的翹曲。卷曲消除機構10通過包括偏心凸輪36的結構而構成為能夠在圖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進退,關于其詳細情況會在后面說明。
(收容部)
收容部D構成為將從印刷部B輸送的卡片收容到收容堆積器60。收容堆積器60構成為利用升降機構61向圖2下方移動。
(印刷部詳細情況)
下面,對上述的印刷裝置1的整體結構中的印刷部B詳細進行說明。
轉印膜46呈具有比卡片的寬度方向稍大的寬度的帶狀,從上起依次按如下的順序層疊而形成:接受色帶41的墨水的墨水接受層、保護墨水接受層的表面的透明的保護層(墨水接受層和保護層合稱為轉印層)、通過加熱促進墨水接受層和保護層一體地剝離的剝離層、基材(基底膜)。
轉印膜46通過馬達Mr2、Mr4的驅動,被轉印膜盒內(nèi)的旋轉的卷取輥和導出輥分別卷取或導出。即,在轉印膜盒內(nèi),在卷取輥的中心配置有卷取筒47,在導出輥的中心配置有供給筒48,馬達Mr2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由未圖示的齒輪傳遞到卷取筒47,馬達Mr4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由未圖示的齒輪傳遞到供給筒48。膜搬送輥49是移送轉印膜46的主要的驅動輥,通過控制該輥49的驅動來決定轉印膜46的搬送量及搬送停止位置。該膜搬送輥49連結到未圖示的步進馬達。在膜搬送輥49驅動時馬達Mr2、Mr4也驅動,但這是為了將從卷取筒47、供給筒48中的任一方導出的轉印膜46由另一方卷取,而不是將該轉印膜46作為搬送的主體來進行驅動。此外,作為馬達Mr2和馬達Mr4,使用能夠正反轉的DC馬達。
在膜搬送輥49的周面,配置有夾送輥32a和夾送輥32b。雖然沒有在圖2中示出,但夾送輥32a、32b是能夠以相對于膜搬送輥49進入和退避的方式移動地構成的,圖中的狀態(tài)是通過向膜搬送輥49進入并壓接而將轉印膜46卷繞于膜搬送輥49。由此,轉印膜46進行與膜搬送輥49的轉速相應的距離的準確搬送。
色帶41收納于色帶盒42,并以張設在供給色帶41的供給筒43與卷取色帶41的卷取筒44之間的狀態(tài)收容于該盒42,卷取筒44在馬達Mr1的驅動力下旋轉,供給筒43在馬達Mr3的驅動力下旋轉。作為馬達Mr1和馬達Mr3,使用能夠正反轉的DC馬達。另外,在馬達Mr1、Mr3之間,配置有測定馬達Mr1、Mr3的環(huán)境溫度的熱敏電阻等溫度傳感器Th。
色帶41是通過在長度方向上按面順序(日文:面順次)反復Y(黃色)、M(品紅)、C(靛藍)的彩色色帶板(日文:リボンパネル)和Bk(黑色)色帶板而構成的。此外,根據(jù)種類的不同,也可以構成為將Y(黃色)、M(品紅)、C(靛藍)的彩色色帶板和Bk(黑色)色帶板、還有UV(紫外)色帶板、另一個Bk色帶板在長度方向上按面順序反復。另外,在色帶41的終端部附帶有表示色帶41的使用限度的空標記。圖2所示的Se2是用于檢測該空標記的透射式傳感器。
壓印輥45和熱打印頭40構成了圖像形成部B1,在與壓印輥45相向的位置配置熱打印頭40。熱打印頭40具有在主掃描方向上排列設置的多個加熱元件,這些加熱元件通過打印頭控制用IC(未圖示)根據(jù)印刷數(shù)據(jù)被控制選擇性地加熱,經(jīng)由色帶41在轉印膜46的轉印層上印刷圖像。此外,冷卻風扇39用于冷卻熱打印頭40。
向轉印膜46的印刷結束的色帶41通過剝離滾子25和剝離構件28從轉印膜46上剝下。剝離構件28固定設置于色帶盒42,剝離滾子25在印刷時與剝離構件28抵接而由兩者夾持轉印膜46和色帶41,從而進行剝離。然后,被剝離的色帶41在馬達Mr1的驅動力下被卷取筒44卷取,轉印膜46由膜搬送輥49搬送到具有壓印輥31和加熱輥33的轉印部B2。
在轉印部B2,轉印膜46與卡片一同由加熱輥33和壓印輥31夾持,形成在轉印膜46的轉印層上的圖像被轉印到卡片上。在開始轉印處理的情況下,在傳感器Se3檢測到形成于轉印膜46的標記后將轉印膜46搬送規(guī)定距離,從而將轉印膜46定位在轉印開始位置。另外,在傳感器Se4檢測到卡片前端后將卡片搬送規(guī)定距離,從而將卡片前端定位在轉印開始位置。由此,進行轉印膜46和卡片的位置對準,開始轉印處理。此外,加熱輥33以經(jīng)由轉印膜46與壓印輥31壓接或分離的方式安裝于升降機構(未圖示)。
轉印輥33和剝離滾子34b及支承銷51構成為能夠通過未圖示的升降機構分別在圖3(a)所示的工作位置和圖3(b)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剝離滾子34b和支承銷51設置于轉印膜盒,剝離滾子34b以支承有轉印膜46的狀態(tài)在工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剝離滾子34b設定為在工作位置經(jīng)由轉印膜46與沿著搬送路徑P1搬送的卡片接觸。轉印到卡片的轉印膜46從轉印輥33到剝離滾子34b一直粘接于卡片,在卡片到達剝離滾子34b時轉印膜46從卡片上剝離。此外,被剝離的轉印膜46在與卡片正交的方向(圖的下方向)上被卷取,因此,卡片和剝離后的轉印膜46經(jīng)由剝離滾子34b保持大致90度的關系(剝離角度β大致90度)。
后述的控制部100,在向卡片上轉印圖像時將轉印輥33移動到工作位置(Pn1)而壓接,在圖像形成后(卡片后端通過了轉印輥33之后)將轉印輥33移動到退避位置(Pn2)而使其分離。由此,防止在卡片后端通過了轉印輥33之后轉印膜46與轉印輥(加熱輥)33接觸而使轉印膜46因轉印輥33的熱而變形。
另外,控制部100,在卡片后端通過支承銷51的時機,使剝離滾子34b及支承銷51從工作位置(Pn3)移動到退避位置(Pn4)。在此,由于使剝離滾子34b及支承銷51移動到退避位置,因此,防止了在進行雙面印刷時、在使卡片朝向搬送通路上游側的翻轉單元F轉向搬送時卡片與支承銷51、剝離滾子34b碰撞。通過這樣的控制,不會有過剩的熱作用于轉印膜而發(fā)生變形的可能,另外也不會在剝離轉印膜46時發(fā)生轉印不良。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轉印部B2對卡片的至少一面進行多次轉印處理。例如,在向卡片的表面(第1面)轉印彩色圖像和保護層(不由圖像形成部B1進行圖像形成而由轉印部B2對轉印膜46的轉印層進行轉印,從而轉印涂層)、向卡片背面(第2面)轉印單色圖像的情況下,在轉印部B2對表面轉印2次,對背面轉印1次。另外,在向表面轉印UV墨水圖像、彩色圖像和保護層、向背面轉印單色圖像和保護層的情況下,在轉印部B2對表面轉印3次,對背面轉印2次。這能夠由用戶任意地設定,因此,既可以對表面轉印2次、對背面轉印2次,也可以對表面轉印1次、對背面轉印3次。
例如如圖4所示對卡片的表面進行3次轉印處理、對背面進行2次轉印處理的情況下,在圖像形成部B1,相對于轉印膜46形成3處表面用的印刷數(shù)據(jù),形成2處背面用的印刷數(shù)據(jù)。然后,在轉印部B2,對卡片進行多次轉印處理并發(fā)行卡片。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按“表面1→背面1→表面2→背面2→表面3”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因此對轉印膜46也按該順序形成圖像。也就是說,在圖像形成部B1對轉印膜46印刷的順序,根據(jù)在轉印部B2對卡片的轉印處理的順序來變化。此外,在對卡片的同一面進行多次轉印處理的情況下,從靠近卡片的印刷數(shù)據(jù)起先對轉印膜46進行圖像形成。
(卷曲消除機構詳細情況)
下面,對上述的卷曲消除機構10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卷曲消除機構10具有:偏心凸輪36、具有彎曲成凸狀的面的按壓構件34、以及具有彎曲成與按壓構件34的彎曲面對應的凹狀的面的支承構件35。
如圖5(A)所示,在卷曲消除機構10不進行動作時,按壓構件34被定位在退避位置,按壓構件34和支承構件35以經(jīng)由介質(zhì)搬送路徑P2(同時參照圖2)相對的方式分離地配置。在按壓構件34,在彎曲成凸狀的面的相反側的面的中央部固定有滾子,該滾子與偏心凸輪36的周面抵接。來自未圖示的馬達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由多個齒輪(未圖示)傳遞到偏心凸輪36的軸芯(同時參照圖2)。
相對于由搬送輥對37、38夾持了兩端部的卡片,將來自未圖示的馬達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偏心凸輪36的軸芯而使偏心凸輪36轉動,從而如圖5(B)所示,按壓構件34越過介質(zhì)搬送路P2而進入到支承構件35側。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卡片被夾在支承構件35的彎曲成凹狀的面與按壓構件34的彎曲成凸狀的面之間,通過由按壓構件34和支承構件35施加與卡片的翹曲相反的翹曲來進行矯正。
圖5(C)表示圖5(B)所示的卷曲消除狀態(tài)中的相對于支承構件35將按壓構件34壓入最多的狀態(tài)。分別構成支承構件35和搬送輥對37、38的從動輥(圖5(C)的下側的輥)設置成能夠在如圖5(C)的箭頭所示與介質(zhì)搬送路徑P2交叉的方向(圖5(C)的上下方向)上滑動,由彈簧14、15向按壓構件34側施力。此外,支承構件35固定于搬送輥對37、38的從動輥側的軸承。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1次的卷曲消除處理的時間設定為10秒,但能夠根據(jù)卡片的材質(zhì)、厚度、環(huán)境溫度來適當設定卷曲消除處理的時間。該時間只要在不會因卡片的卷曲而對卡片的搬送、轉印處理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程度上矯正卷曲即可。
下面,對印刷裝置1的控制和電氣系統(tǒng)進行說明。如圖6所示,印刷裝置1具有:進行印刷裝置1整體的動作控制的控制部100;以及從商用交流電源轉換成能夠使各機構部和控制部等驅動/工作的直流電源的電源部120。
(控制部)
如圖6所示,控制部100具備微型電子計算機102(以下,簡稱為微型計算機102。),該微型計算機102進行印刷裝置1整體的控制處理。微型計算機102由如下構件構成:作為中央運算處理裝置以高速時鐘頻率(日文:クロック)工作的CPU;存儲有印刷裝置1的程序、程序數(shù)據(jù)的ROM;作為CPU的工作區(qū)工作的RAM;以及連接它們的內(nèi)部總線。
在微型計算機102連接有外部總線。在外部總線連接有:用于進行與上位裝置201的通信的省略圖示的接口;暫時儲存要印刷到卡片上的印刷數(shù)據(jù)、要以磁方式或電方式記錄到卡片的磁條、收容IC的記錄數(shù)據(jù)等的緩沖存儲器101。
另外,在外部總線連接有:對來自各種傳感器的信號進行控制的傳感器控制部103;包括向各馬達供給驅動脈沖、驅動電力的馬達驅動器等的致動器控制部104;用于控制向構成熱打印頭40的發(fā)熱元件供給的熱能的熱打印頭控制部105;用于對操作面板部5進行控制的操作顯示控制部106;以及上述信息記錄部A。
(電源部)
電源部120向控制部100、熱打印頭40、加熱輥33、操作面板部5和信息記錄部A等供給工作/驅動電源。
<轉印順序和卷曲消除處理>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1的由印刷部B進行的轉印處理的順序和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動作)進行說明。如本實施方式這樣,當對卡片狀的記錄介質(zhì)進行轉印處理時,在轉印到卡片的轉印膜46的收縮作用下卡片發(fā)生卷曲。例如,在對表面轉印2次、對背面轉印1次的情況下(參照圖21),若先對表面連續(xù)進行2次轉印處理,則有如下的可能:因轉印處理產(chǎn)生的卡片的卷曲變大,在搬送、背面的轉印處理時產(chǎn)生不良影響(即使因1次的轉印處理產(chǎn)生的卷曲沒有影響,當連續(xù)進行2次轉印處理時卷曲也會積累而增大)。因此,以往如圖20所示在對卡片的表面進行了轉印之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之后翻轉卡片來對背面進行轉印處理,再次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后將卡片排出。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對卡片兩面中的至少一方實施多次轉印處理,因此,若用以往的方法進行卡片發(fā)行,則必須進行與轉印次數(shù)相同的次數(shù)的卷曲消除處理。這樣,由卷曲消除機構10對卡片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增多,因此對卡片的損害有可能變大。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若如圖7所示地在對表面轉印了1次之后,不進行卷曲消除機構10的卷曲消除處理而使卡片翻轉來進行對背面的轉印,則卷曲會被抵消,本實施方式著眼于這一點,能夠通過對轉印順序和卷曲消除處理的時機進行控制來將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夠減輕對卡片的損害。以下表示具體例子。
首先,在對表面轉印1次、對背面轉印1次的情況下,由于對表面和背面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所以卷曲被抵消,因此,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為0次(圖13的模式1、模式2、參照圖7)。
然后,在對表面轉印2次、對背面轉印1次的情況下,如圖8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的順序(圖14的模式1)進行轉印處理,最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并排出。在此情況下,通過第1次和第2次的轉印處理將卷曲抵消,通過卷曲消除機構10,對因第3次的對表面的轉印處理而產(chǎn)生的卷曲進行卷曲矯正。除此之外,也可以如圖9所示地按“表面→表面→背面”的順序(圖14的模式3)進行轉印處理,在第1次的轉印處理之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或者按“背面→表面→表面”的順序(圖14的模式2)進行轉印處理,最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這樣,能夠用1次就處理完以往要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3次的卷曲消除處理。
然后,在對表面轉印2次、對背面轉印2次的情況下,如圖10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背面”的順序(圖15的模式1)進行轉印處理,不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就排出。除此之外,按圖15的模式2至模式4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卷曲消除次數(shù)也是0次。但是,如圖15的NG模式所示,在按“表面→表面→背面→背面”、“背面→背面→表面→表面”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的情況下,需要在第1次的轉印處理之后和第4次的轉印處理之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卷曲消除次數(shù)為2次。因此,優(yōu)選在第1次和第2次的轉印處理中按“表面→背面”或“背面→表面”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不像“表面→表面”、“背面→背面”這樣對同一面連續(xù)地進行轉印處理。但是對于該NG模式,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也比以往那樣每次轉印處理都進行卷曲消除處理的情況的次數(shù)少,因此與以往相比有效果。
而且,在對表面轉印3次、對背面轉印2次的情況下,如圖11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背面→表面”的順序(圖16的模式1)進行轉印處理,最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并排出卡片。在此情況下,通過到第4次為止的轉印處理抵消了卷曲,因此,最后只要進行1次卷曲消除處理即可。作為在第4次之前卷曲被抵消的轉印順序,除了上述順序之外,還有“表面→背面→背面→表面→表面”(圖16的模式2)、“背面→表面→表面→背面→表面”(圖16的模式3)和“背面→表面→背面→表面→表面”(圖16的模式4),在按該順序進行轉印處理的情況下,最后僅進行一次卷曲消除機構10的卷曲消除處理即可。另外,圖16的模式5是在第1次的對表面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1次卷曲消除處理即可,圖16的模式6是在第3次的對背面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1次卷曲消除處理即可,圖16的模式7是在第1次的對表面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1次卷曲消除處理即可。但是,在圖16的NG模式1下,必須在第1次、第2次和第5次的轉印處理之后分別各進行1次、共計3次卷曲消除處理,另外,在圖16的NG模式2下,必須在第1次、第4次和第5次的轉印處理之后分別各進行1次、共計3次卷曲消除處理。但是對于該NG模式,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也比以往那樣每次轉印處理都進行卷曲消除處理的情況的次數(shù)少,因此與以往相比有效果。
另外,在對表面轉印3次、對背面轉印1次的情況下,如圖12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表面”的順序(圖17的模式1)進行轉印處理,在第3次和第4次的轉印處理之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分別各進行1次、共計2次卷曲消除處理并排出。另外,在圖17的模式2下同樣在第3次和第4次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在圖17的模式3下,在第1次和第4次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在圖17的模式4下,在第1次和第2次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卷曲消除處理。
根據(jù)以上,若利用通過對表面和背面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來將卡片的卷曲抵消這一點,則能夠減少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進行與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和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之差相應的次數(shù)的卷曲消除處理,使裝置內(nèi)的搬送、轉印不良不再發(fā)生,也能夠抑制被排出的卡片的翹曲,也能夠減輕卷曲消除處理對卡片的損害。也就是說,在如表面2次、背面2次這樣表面和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之差為0次的情況下,卷曲消除次數(shù)也為0次,在如表面3次、背面2次這樣轉印次數(shù)之差為1次的情況下,卷曲消除次數(shù)也為1次。另外,在如表面3次、背面1次這樣轉印次數(shù)之差為2次的情況下,卷曲消除次數(shù)也為2次。
另外,對于轉印順序,若在第1次和第2次的轉印處理中按“表面→背面”或“背面→表面”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在第3次和第4接下來的轉印處理中也按“表面→背面”或“背面→表面”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則每2次的轉印處理就會抵消卷曲。因此,在對表面和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還剩1次以上的期間,優(yōu)選每2次的轉印處理對表面和背面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哪個面的轉印次數(shù)變?yōu)?后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例如,若比較圖14的模式1、2和模式3,則在模式1、2下,在第3次的轉印處理之后(排出前)進行卷曲消除處理,而在模式3下,在第1次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如模式3那樣對同一面連續(xù)地進行轉印處理的情況下的卷曲消除量,比如模式1、2那樣對卷曲被抵消的卡片進行1次轉印處理的情況下的卷曲消除量多。因此,整體的卡片發(fā)行處理的時間變長,所以,優(yōu)選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盡量在最后進行。此外,在對表面和背面轉印的轉印次數(shù)之差在2以上的情況下,優(yōu)選先對表面和背面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之后反復進行轉印處理和卷曲消除處理。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比較對表面和背面轉印的轉印次數(shù),從轉印次數(shù)多的面開始轉印處理,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然后,轉印次數(shù)少的一方的剩余轉印次數(shù)變?yōu)?后,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和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并排出卡片。此外,在對表面和背面轉印的轉印次數(shù)相同的情況下,用戶設定哪個面在排出時向上,由此來變更轉印順序。例如,在設定成排出時表面向上的情況下,只要按圖15的模式1或模式4的順序,在轉印處理結束時表面就會向上,因此能夠直接排出。在設定成排出時背面向上的情況下,按圖15的模式2和模式3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
<動作>
下面,參照圖18和圖19的流程圖,將以微型計算機102的CPU(以下,僅稱為CPU。)為主體對印刷部B和卷曲消除機構10的控制作為中心,對本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1的卡片發(fā)行動作進行說明。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流程圖表示對卡片的表面和背面最多各進行3次轉印處理的情況,對各面進行4次以上轉印處理的情況也一樣。另外,在該流程圖中表示如下的方式,但轉印順序和卷曲消除處理的時機能夠如上述的其他模式那樣適當設定:比較對表面和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從轉印次數(shù)多的面開始轉印處理,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之后轉印次數(shù)少的一方的剩余轉印次數(shù)變?yōu)?后,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和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并排出卡片。
首先,從上位裝置(PC)201接收轉印數(shù)據(jù)(St1)。此時,由于從上位裝置201分別發(fā)送對卡片的表面轉印的轉印數(shù)據(jù)和對背面轉印的轉印數(shù)據(jù),因此,CPU能夠把握要對各面進行幾次轉印處理。因此,CPU決定對卡片的轉印順序(St2)。
用圖19的流程圖對轉印順序的決定子程序進行說明。首先,CPU判斷對卡片的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來自上位裝置201的轉印要求數(shù))(St101),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1次時,在步驟St102中判斷對卡片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轉印要求數(shù)),在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1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表面→背面”(St103)。然后,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1次、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2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背面→表面→背面”(St104)。然后,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1次、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3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背面→表面→背面→背面”(St105)。
然后,在通過步驟St101判斷為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2次時,在步驟St106中判斷對卡片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在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1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表面→背面→表面”(St107)。同樣,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2次、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也是2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表面→背面→表面→背面”(St108)。然后,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2次、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3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背面→表面→背面→表面→背面”(St109)。
然后,在通過步驟St101判斷為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3次時,在步驟St110中判斷對卡片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在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1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表面→背面→表面→表面”(St111)。然后,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3次、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2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表面→背面→表面→背面→表面”(St112)。然后,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3次、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也是3次的情況下,將轉印順序設定為“表面→背面→表面→背面→表面→背面”(St113)。由此,相對于從上位裝置接收的轉印數(shù)據(jù),決定對卡片各面的轉印順序,步驟St2的轉印順序的決定子程序結束。
在步驟St2中決定了轉印順序后(或與此同時)供給卡片(St3)。然后,按照決定的轉印順序在圖像形成部B1對轉印膜46進行圖像形成處理(一次轉印)(St4)。之后,將形成圖像的轉印膜46和卡片向轉印部B2的轉印開始位置搬送,并進行定位(St5)。在該狀態(tài)下,將轉印輥33移動到工作位置,開始轉印處理(二次轉印)(St6)。1次的轉印處理結束后,對轉印次數(shù)進行計數(shù)并保存在RAM(St7)。
然后,在步驟St7中判斷被計數(shù)的轉印次數(shù)是否達到了要求的轉印次數(shù)(St8),在還要繼續(xù)轉印處理的情況下,判斷在本次的轉印處理之后是否需要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St9)。在該步驟中,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和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之差在2次以上(例如,表面3次、背面1次等)且接下來的轉印處理是對與上一次的轉印處理相同的面進行的情況下(表面→表面或背面→背面),判斷為要通過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并進行卷曲消除處理(St10)。例如,在按“表面1→背面1→表面2→表面3”的順序進行轉印處理的情況下的第3次(表面2)的轉印處理之后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如上述這樣,通過對表面1和背面1進行的轉印處理,卡片的卷曲被抵消,因此,在對表面1和背面1的轉印處理之后不需要卷曲消除處理。在不進行卷曲消除處理的情況下,使卡片翻轉(St11)并待機。
在還有轉印處理沒完成的情況下,返回到步驟St4,將接下來的印刷數(shù)據(jù)在轉印膜46上形成圖像,并反復直到步驟St8為止。在步驟St8中判斷為要求的轉印處理全都結束了后,判斷是否在卡片排出前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St12)。在此,判斷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和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情況下由于卡片的卷曲被抵消,所以不需要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因此直接排出卡片(St14)。在對表面的轉印次數(shù)和對背面的轉印次數(shù)不同的情況下,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St13),在矯正卷曲后排出卡片(St14),結束卡片發(fā)行程序。
<效果等>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1的效果等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的印刷裝置1中,對卡片兩面進行轉印處理,對卡片的至少1方的面進行多次轉印處理。此時,通過控制部100來控制轉印順序(至少1次是對表面和背面交替地進行轉印處理。)和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的時機,從而不需要每次轉印處理都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卷曲消除處理,因此,能夠通過減少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來減輕對卡片的損害。
此外,本發(fā)明在沒有圖像形成部B1僅具備轉印部B2的層壓裝置中也能夠應用。在該情況下,在轉印膜46上預先形成有圖像(也可以由另外的裝置在轉印膜46上形成圖像,也可以使用全息圖膜等保護膜),對卡片的至少一面進行多次轉印處理的情況下是有效的。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控制部100相對于從上位裝置201接收的轉印數(shù)據(jù)來決定轉印順序的方式,但也可以在上位裝置201側(應用程序、打印機驅動程序)決定轉印順序,來向印刷裝置1發(fā)出轉印處理的命令。另外,由卷曲消除機構10進行的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只要比轉印處理的次數(shù)少即可,最少的卷曲消除處理的次數(shù)就是上述的實施方式所示的“對卡片的表面和背面進行的轉印處理的次數(shù)之差”。
此外,本申請請求通過參照而在此援引的日本專利申請?zhí)?015年123673號的優(yōu)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