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乘用車,特別涉及一種能夠有效擴展車內乘用空間的多功能乘用車。
背景技術: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現在非常注重精神層面的自由,為了遠離大城市的喧囂,最近幾年房車發(fā)展迅速,房車被稱為“車輪上的家”,兼具“房”與“車”兩大功能,受到旅游愛好者的歡迎,實現“生活中旅行,旅行中生活”的時尚產品?,F有的房車存在體積小,空間有限,很多房車采用拓展機構來實現,安裝拓展不方便,且費用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缺陷和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結構簡單,且能夠有效提高乘用車空間的多功能乘用車。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多功能乘用車,包括車體,所述車體包括前部駕駛乘坐及休息區(qū)與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所述前部駕駛乘坐及休息區(qū)與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之間設置有可以開合的隔離密封門或隔離密封窗,所述車體的車頂上部設置有可折疊的廂體,所述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的車頂部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設置有可以開合的天窗,當所述可折疊的廂體展開時,所述可折疊的廂體形成的上層休息區(qū)通過開口與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導通,所述開口前部的車頂上表面設置有隔熱頂板,所述隔熱頂板上設置有床墊;
所述可折疊廂體包括設置于車頂上部的頂板,所述頂板與車頂之間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能夠將所述頂板頂升預設的高度,所述頂板與車頂周邊之間分別設置有可以放平或豎立的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頂板與車頂周邊之間的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分別豎立設置,所述豎立設置的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與頂板、車頂圍繞形成一個密閉的空腔形成可折疊的廂體的腔體;
當所述可折疊的廂體折疊時,頂板下落,所述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放平。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前板連接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前板豎立或放平,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前板豎立于頂板與車頂前部之間,當所述頂板降落時,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前板放平于車頂前部;
所述兩個側板分別連接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兩個側板豎立或放平,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兩個側板分別豎立于頂板與車頂兩側之間,當所述頂板降落時,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兩個側板分別放平于頂板與車頂兩側之間;
所述后板連接第三驅動機構,所述第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后板豎立或放平,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后板豎立于頂板與車頂后部之間,當所述頂板降落時,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后板放平于頂板與車頂后部之間。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駕駛室車廂后部設置有可以開合的后車廂門,所述駕駛室車廂內設置有滑軌,所述滑軌上滑動設置有后箱體,所述后箱體能夠沿滑軌伸出/伸入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所述后箱體一端具有開口與前部駕駛乘坐及休息區(qū)導通,另一端具有可以開合的后箱體門。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前板通過第一轉軸與頂板活動連接,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為設置于頂板上的第一電動推力桿,所述第一電動推力桿一端連接頂板,另一端連接前板。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設置于于車頂兩側的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連接兩個側板上的驅動軸,以驅動所述兩個側板轉動,以實現兩個側板的豎立/放平。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后板通過第二轉軸與頂板活動連接,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設置于頂板上的第二電動推力桿,所述第二電動推力桿一端連接頂板,另一端連接后板。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前部升降裝置與后部升降裝置,所述前部升降裝置包括設置于車頂前部的導軌,前板一端與導軌滑動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一轉軸與頂板連接,當需要頂升頂板時,第一電動推力桿驅動所述前板沿導軌移動,以使其呈豎立狀態(tài),所述后部升降裝置包括設置于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的電動伸縮桿,所述電動伸縮桿一端連接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另一端連接頂板。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頂部周邊設置有密封條,當所述頂板升起,所述側板呈豎立狀態(tài)時,所述側板上部與密封條接觸設置。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先,所述前部駕駛乘坐及休息區(qū)內設置有三排座椅。
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乘用車,其乘用空間更大,在車頂上部設置可以自動折疊的頂棚,有效增加了使用面積,實現了空間利用最優(yōu)化。其結構簡單、造價低,穩(wěn)定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發(fā)明實施例的多功能乘用車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發(fā)明實施例的多功能乘用頂板升起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后視圖;
圖5是后車廂門打開狀態(tài)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側視圖;
圖7是后箱體滑軌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多功能乘用車,包括車體1,所述車體包括前部駕駛乘坐及休息區(qū)2與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所述前部駕駛乘坐及休息區(qū)與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之間設置有可以開合的隔離密封門或隔離密封窗,所述車體的車頂上部設置有可折疊的廂體,所述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的車頂部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設置有可以開合的天窗,當所述可折疊的廂體展開時,所述可折疊的廂體形成的上層休息區(qū)通過開口與后部貨倉及保障功能區(qū)導通,所述開口前部的車頂16上表面設置有隔熱頂板15,所述隔熱頂板上設置有床墊14;
所述可折疊廂體包括設置于車頂上部的頂板3,所述頂板與車頂之間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能夠將所述頂板頂升預設的高度,所述頂板與車頂周邊之間分別設置有可以放平或豎立的前板5、兩個側板9以及后板7,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頂板與車頂周邊之間分別豎立設置有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所述豎立設置的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與頂板、車頂圍繞形成一個密閉的空腔形成可折疊的廂體的腔體;
當所述可折疊的廂體折疊時,頂板下落,所述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放平。
所述前板連接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前板豎立或放平,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前板豎立于頂板與車頂前部之間,當所述頂板降落時,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前板放平于車頂前部;
所述兩個側板分別連接第二驅動機構11,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兩個側板豎立或放平,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兩個側板分別豎立于頂板與車頂兩側之間,當所述頂板降落時,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兩個側板分別放平于頂板與車頂兩側之間;
所述后板連接第三驅動機構20,所述第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后板豎立或放平,當所述頂板升起時,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后板豎立于頂板與車頂后部之間,當所述頂板降落時,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后板放平于頂板與車頂后部之間;
當所述頂板相對于所述車頂升起時,豎立設置的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與頂板、車頂圍繞形成一個密閉的腔體。
所述駕駛室車廂后部設置有可以開合的后車廂門13、17,所述駕駛室車廂內底部19設置有滑軌18,所述滑軌上滑動設置有后箱體12,所述后箱體能夠沿滑軌伸出/伸入駕駛室車廂,所述后箱體一端具有開口與駕駛室車廂導通,另一端具有可以開合的后箱體門。
所述前板4通過第一轉軸4與頂板活動連接,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為設置于頂板上的第一電動推力桿20,所述第一電動推力桿一端連接頂板,另一端連接前板。
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設置于車頂兩側的的驅動電機11,所述電機連接側邊上的驅動軸10,以驅動所述側板轉動,以實現側板的豎立/放平。
所述后板通過第二轉軸4與頂板活動連接,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設置于頂板上的第二電動推力桿20,所述第二電動推力桿一端連接頂板,另一端連接后板。
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前部升降裝置與后部升降裝置,所述前部升降裝置包括設置于車頂前部的導軌8,前板一端與導軌滑動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一轉軸4與頂板連接,當需要頂升頂板時,第一電動推力桿驅動所述前板沿導軌移動,以使其呈豎立狀態(tài),所述后部升降裝置包括設置于駕駛室車廂后部的電動伸縮桿6,所述電動伸縮桿一端連接駕駛室車廂,另一端連接頂板。
所述頂部兩側設置有密封條20,當所述頂板升起,所述側板呈豎立狀態(tài)時,所述側板上部與密封條接20觸設置。
所述車體駕駛室內設置有三排座椅2。
使用時,所述升降機構驅動所述頂板向上升起,同時,前板、兩個側板與后板豎立,使前板、兩個側板以及后板與頂板、車頂圍繞形成一個密閉的腔體,所述車頂后部的開口與所述腔體連通,開口設置梯子,車內人員可通過梯子進入腔體內,所述開口前部的車頂上表面設置有隔熱頂板與床墊,以供車內人員休息。所述后車廂門打開,后箱體可通過滑軌滑出,以增加車體使用空間,后箱體內可設置衛(wèi)浴或灶臺等很生活日常設備。
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乘用車,其乘坐空間更大,在車頂上部設置可以自動折疊的頂棚,有效增加了使用面積,實現了空間利用最優(yōu)化。其結構簡單、造價低,穩(wěn)定性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