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印花機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印花機的傳送帶糾偏機構。
背景技術:
:
圓網(wǎng)印花機的導帶是其工作的關鍵部件,印花導帶的質(zhì)量以及在運行過程中是否平穩(wěn)是決定印花質(zhì)量和導帶壽命的主要因素。印花導帶要求運行平穩(wěn),控制系統(tǒng)能對導帶進行自動糾偏控制?,F(xiàn)有的導帶糾偏裝置通過糾偏輥、探邊輥配合微動開關及糾偏電機實現(xiàn)糾偏,具體工作過程如下:在自重的影響下,探邊輥緊頂住導帶,并通過連桿控制微動開關;當導帶跑偏時,相應側的微動開關的開關控制觸點閉合,糾偏電機轉(zhuǎn)動,使糾偏輥稍有擺動,糾正導帶跑偏;當導帶沒有跑偏,兩個微動開關的開關控制觸點打開,糾偏電機不轉(zhuǎn)動。上述糾偏裝置的控制較為靈敏,但是結構復雜,一旦出現(xiàn)故障,就得長時間停工進行維修,不利于生產(chǎn)進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了一種圓網(wǎng)印花機上的糾偏機構,其結構簡單,便于維修,同時能通過控制臺實現(xiàn)自動糾偏,糾偏方便且效果好。其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印花機的傳送帶糾偏機構,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方設有移動平臺,所述固定板之中開有滑道,所述滑道的數(shù)目為兩條,所述移動平臺的下部設有滑塊,所述滑塊可在兩條滑道之中滑動;所述移動平臺的側部設有氣缸,所述氣缸與所述移動平臺連接;
所述移動平臺的上方設有支架,所述支架的數(shù)目為兩個,兩個支架之間設有第一糾偏輥和第二糾偏輥,所述第一糾偏輥和第二糾偏輥上都設有導向條,所述第一糾偏輥和第二糾偏輥共同與連桿連接,所述連桿與支架鉸接,所述支架通過皮帶和齒輪結構與電機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電機固定在移動平臺上。
作為對本發(fā)明的說明,所述第一糾偏輥上設有導向條,所述第二糾偏輥上也設有導向條,所述第一糾偏輥的導向條方向與所述第二糾偏輥的導向條方向相反。
作為對本發(fā)明的說明,所述連桿的一側的設有完全齒輪,所述完全齒輪的下方設有半齒輪,所述完全齒輪和半齒輪之間通過同步帶傳動,所述半齒輪通過傳動軸與電機的輸出端連接。
作為對本發(fā)明的說明,所述移動平臺的側部設有前置板,所述氣缸固定在氣缸座上,所述氣缸座安裝在固定板上,所述氣缸的氣缸桿與前置板連接,所述氣缸可帶動移動平臺水平移動。
作為對本發(fā)明的說明,所述支架上分別設有左位置傳感器和右位置傳感器,所述左位置傳感器和右位置傳感器位于支架的中間位置。
作為對本發(fā)明的說明,所述固定板上開有數(shù)個安裝孔,安裝孔中裝入螺釘,固定板可固定在印花機的機架上。
作為對本發(fā)明的說明,所述連桿與支架樞接,所述連桿與支架之間設有軸承,所述軸承為滾子軸承。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電機的轉(zhuǎn)動可帶動半齒輪轉(zhuǎn)動,半齒輪通過同步帶與完全齒輪嚙合,電機連續(xù)轉(zhuǎn)動,半齒輪卻與同步帶是周期性嚙合轉(zhuǎn)動,如此可帶動完全齒輪間歇轉(zhuǎn)動,在完全齒輪的帶動下,第一糾偏輥或第二糾偏輥在達到頂部位置后將保持不動,可對導帶進行糾偏,由于第一糾偏輥和第二糾偏輥的導向條方向相反,因此,第一糾偏輥和第二糾偏輥與導帶摩擦時會導致導帶向不同方向位置的移動,兩個位置傳感器之間通過紅外感應來檢測糾偏輥是否到達頂部位置(到達后連桿會擋在兩個傳感器之間),且兩個糾偏輥處于頂部位置時其高度高于支架。氣缸桿與前置板連接,氣缸可帶動移動平臺水平移動以調(diào)整到合適的位置。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結構簡單,便于維修,同時能通過控制臺實現(xiàn)自動糾偏,糾偏方便且效果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從圖1的上方觀察所得結構示意圖;
圖3為從圖1的前方觀察所得結構示意圖;
圖4為從圖1的上側方觀察所得結構示意圖;
圖中:10、固定板;11、安裝孔;12、滑道;20、移動平臺;21、滑塊;22、前置板;30、支架;31、軸承;32、連桿;33、第一糾偏輥;34、第二糾偏輥;35、右位置傳感器;36、左位置傳感器;40、電機;41、半齒輪;42、同步帶;43、完全齒輪;50、氣缸;51、氣缸座;52、氣缸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印花機的傳送帶糾偏機構,包括固定板10,所述固定板的上方設有移動平臺20,所述固定板10之中開有滑道12,所述滑道12的數(shù)目為兩條,所述移動平臺20的下部設有滑塊21,所述滑塊21可在兩條滑道12之中滑動;所述移動平臺20的側部設有氣缸50,所述氣缸50與所述移動平臺20連接;
所述移動平臺20的上方設有支架30,所述支架30的數(shù)目為兩個,兩個支架30之間設有第一糾偏輥33和第二糾偏輥34,所述第一糾偏輥33和第二糾偏輥34上都設有導向條,所述第一糾偏輥33和第二糾偏輥34共同與連桿32連接,所述連桿32與支架30鉸接,所述支架30通過皮帶和齒輪結構與電機40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電機40固定在移動平臺20上。
所述第一糾偏輥33上設有導向條,所述第二糾偏輥34上也設有導向條,所述第一糾偏輥33的導向條方向與所述第二糾偏輥34的導向條方向相反。
所述連桿32的一側的設有完全齒輪43,所述完全齒輪43的下方設有半齒輪41,所述完全齒輪43和半齒輪41之間通過同步帶42傳動,所述半齒輪41通過傳動軸與電機40的輸出端連接。
所述移動平臺20的側部設有前置板22,所述氣缸50固定在氣缸座51上,所述氣缸座51安裝在固定板10上,所述氣缸50的氣缸桿52與前置板22連接,所述氣缸50可帶動移動平臺20水平移動。
所述支架30上分別設有左位置傳感器36和右位置傳感器35,所述左位置傳感器36和右位置傳感器35位于支架30的中間位置。
所述固定板10上開有數(shù)個安裝孔11,安裝孔11中裝入螺釘,固定板10可固定在印花機的機架上。
所述連桿32與支架30樞接,所述連桿32與支架30之間設有軸承31,所述軸承31為滾子軸承。
實際工作中,電機40的轉(zhuǎn)動可帶動半齒輪41轉(zhuǎn)動,半齒輪41通過同步帶42與完全齒輪43嚙合,電機41連續(xù)轉(zhuǎn)動,半齒輪41卻與同步帶42是周期性嚙合轉(zhuǎn)動,如此可帶動完全齒輪43間歇轉(zhuǎn)動,在完全齒輪43的帶動下,第一糾偏輥33或第二糾偏輥34在達到頂部位置后將保持不動,可對導帶42進行糾偏,由于第一糾偏輥33和第二糾偏輥34的導向條方向相反,因此,第一糾偏輥33和第二糾偏輥34與導帶摩擦時會導致導帶向不同方向位置的移動,兩個位置傳感器之間通過紅外感應來檢測糾偏輥是否到達頂部位置(到達后連桿32會擋在兩個傳感器之間),且兩個糾偏輥處于頂部位置時其高度高于支架30。氣缸桿52與前置板22連接,氣缸50可帶動移動平臺20水平移動以調(diào)整到合適的位置。
以上內(nèi)容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nèi)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