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增材印花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增材印花設備平臺校準移載車。
背景技術:
印花機,是一種對紙張、衣物、塑料及金屬等物品進行印花的設備,現(xiàn)已發(fā)展出圓網印花機、平網印花機、臺板印花機和熱轉移印花機等種類,印花機憑借其具有高度自動化及產量較高的特點受到了企業(yè)的青睞,正快速替代人工印花成為企業(yè)生產的主力。
在各型印花機中,臺板印花機具有快速對版的能力,換版無須再重復對版,不會因換版而降低生產效率,且臺板印花機可實現(xiàn)使用已有印花臺板進行工作,已有印花臺板改裝成本低,且可使用移載車使單臺印花機及烘干機在多個印花臺板上使用,移載車使用光電傳感器對印花臺板進行定位,實現(xiàn)移載車通過軌道在多個印花臺板之間移動,提高單臺印花機及烘干機的使用效率及增材印花產品的生產效率。
而現(xiàn)有技術中,移載車僅采用導軌進行簡單移動,移動至印花臺板的一側時使臺版印花機移動至移載車的轉運軌道上,而實際使用過程中,印花臺板與移載車的轉運軌道之間不是完全垂直的,安裝臺板與轉移車軌道或在使用過程中易產生偏移角度,使得移載車兩側的轉運軌道與臺板之間的間距不一致,輕則造成印花機及烘干機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磕碰,重則在轉運過程中出現(xiàn)脫軌,造成印花機或烘干機墜地,損壞設備,影響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此,需要提供一種增材印花設備平臺校準移載車,以解決目前現(xiàn)有技術中移載車上的轉運軌道與臺板之間間距不一致,造成印花機或烘干機磕碰或脫軌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實用新型人提供了一種增材印花設備平臺校準移載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機架、第二機架、行走裝置、鎖止裝置、轉運軌道和校正裝置;
所述行走裝置設置在第一機架上,帶動第一機架沿地面軌道沿X軸方向移動,所述地面軌道設置在多個印花臺板的側面;
所述鎖止裝置包括離合器、鎖止齒輪和軸承,離合器設置在第一機架上,離合器與鎖止齒輪連接或分離,軸承內側設有與鎖止齒輪相嚙合的內齒,第二機架設置在第一機架的上方,軸承分別與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相連接;
所述轉運軌道設置在第二機架上;
所述校正裝置包括定位電機、絲杠、校正平臺、定位導軌、滑塊、定位件和定位塊,定位電機與絲杠傳動連接,絲桿帶動校正平臺沿Y軸方向移動,定位導軌設置在第二機架上,并通過滑塊與校正平臺相連接,定位件設置在校正平臺上,定位塊設置在印花臺板上,定位塊與定位件相適配,對齊轉運軌道與印花臺板導軌。
區(qū)別于現(xiàn)有技術,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通過將轉移車的機架分離為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兩個部分,在轉移車移動至預定位置時,通過校正裝置配合設置在印花臺板上的定位塊,使設有轉運軌道的第二機架與印花臺板的軌道對齊,使第二機架與印花臺板對齊,通過軸承自由轉動的第二機架降低了對齊時受到的阻力,使印花機及烘干機在轉運至下一個印花臺板對正時,便于承受重量的第二機架進行轉動,在對正完成后,通過離合器與鎖止齒輪接觸,鎖定第二平臺的轉動角度,進行設備轉移,防止移動過程中第二平臺任意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行走裝置包括滾輪、輪軸和驅動電機,滾輪通過輪軸設置在第一機架上,驅動電機通過同步帶輪與輪軸傳動連接。
通過驅動電機和同步帶輪帶動移載車移動,其結構簡單,便于進行移動操作。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件為定位導輪,所述定位導輪為雙排設置,定位塊設置在兩排導輪之間。
通過設置雙排導輪作為定位件,使得在定位塊在定位過程中,與滾輪接觸時定位塊易通過滾輪被導引,且雙排滾輪輪軸軸心之間的距離即為定位塊的進入范圍,相對于凹槽式定位件擴大了定位塊的接入范圍,且在偏移角度較大時不易產生定位件與定位塊無法對正,造成第二機架上的軌道無法與印花臺板軌道對齊的問題。
進一步地,所述校正裝置設置在第二機架朝向印花臺板一側的中部。
通過將校正裝置設置在第二機架朝向印花臺板一側的中部,避免校正裝置設于機架兩側時因分別設置校正裝置,當偏移角度較大,一側校正裝置已對接而距離較遠的另一側尚未對正,定位件仍在延伸,錯過定位件的定位范圍,造成對接的不同步。
進一步地,還包括軌道對接桿,軌道對接桿中部與校正平臺鉸接,轉運軌道為伸縮軌道,軌道對接桿兩端與轉運軌道朝向印花臺板的一側鉸接。
通過在校正裝置的校正平臺上設置軌道對接桿,軌道對接桿兩側與可伸縮的轉運軌道鉸接,使得校正裝置在對第二平臺的角度進行對正時,可伸縮的轉運軌道對角度對正后第二平臺與印花臺板上軌道之間的間隙進行對接,軌道對接桿兩端的轉運軌道可伸出不同的長度,對兩側軌道不平齊的印花臺板進行連接。
進一步地,定位電機與絲杠之間設有電機減速器。
通過在定位電機與絲杠之間設置電機減速器,使絲杠帶動平臺移動的速度減慢,避免過快移動造成撞擊,使絲杠或電機損壞。
進一步地,定位塊朝向移栽車的一側設有尖端凸起。
通過使定位塊朝向移載車一側設置尖端凸起,使得定位塊更容易進入定位件中,避免朝向移載車的一側為平面時,不易被導引至對正區(qū)域內。
進一步地,所述離合器通過離合齒輪與鎖緊齒輪底部嚙合。
通過使用齒輪與鎖緊齒輪嚙合,使離合器在與鎖緊齒輪連接時更加穩(wěn)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移載車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移載車鎖止裝置的結構詳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移載車校正裝置的結構詳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1、第一機架;
201、第二機架;
301、行走裝置;302、滾輪;303、輪軸;304、驅動電機;
401、鎖止裝置;402、離合器;403、鎖止齒輪;404、軸承;
405、離合齒輪;
501、轉運軌道;
601、校正裝置;602、定位電機;603、絲杠;604、校正平臺;
605、定位導軌;606、滑塊;607、定位導輪;608、定位塊;
609、電機減速器;
701、軌道對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一并參閱圖1、圖2以及圖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移載車的三維結構示意圖,第一機架101通過行走裝置301設置在地面軌道上,行走裝置301包括設置在地面軌道上的滾輪302,滾輪通過輪軸303連接,輪軸303和驅動電機304設置在第一機架101上,并通過同步帶輪和轉動皮帶進行傳動,第二機架201通過鎖止裝置401設置在第一機架101上,轉運軌道501和校正裝置601設置在第二機架201上,軌道對接桿701分別與校正裝置601及轉運軌道501鉸接,請參閱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移載車鎖止裝置的結構詳圖,鎖止裝置401包括離合器402、鎖止齒輪403、軸承404和離合齒輪405,離合器402設置在第一機架101上,鎖止齒輪403設置在軸承404內側,并與軸承404內側的齒條相嚙合,軸承404設置在第一機架101和第二機架201之間,并分別與第一機架101和第二機架201相連接,離合器402通過離合齒輪405與鎖止齒輪403嚙合或分離,請參閱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移載車校正裝置的結構詳圖,校正裝置601設置在第二機架201底面,包括設置在第二機架201上的定位電機602,以及通過電機減速器610與定位電機602傳動連接的絲杠603,校正平臺604通過定位導軌605以及滑塊606在第二機架201上滑動,并由絲杠603控制移動方向及移動距離,定位導輪607設置在校正平臺604上,并雙排設置,定位塊608設置在印花臺板上,朝向轉移車的一側設有凸起,軌道對接桿701中部與校正平臺604鉸接,兩端分別與轉運軌道501朝向印花臺板的一側鉸接。
根據上述結構,在具體操作時,驅動電機通過傳動皮帶驅動輪軸和滾輪轉動,使轉移車在地面軌道上移動,當轉移車移動至印花臺板側面時,鎖止裝置上的離合器驅動離合齒輪離開鎖止齒輪,使軸承處于自由轉動的狀態(tài),校正裝置上的定位電機通過電機減速器減速后驅動絲杠轉動,絲杠帶動校正平臺及滑塊在定位導軌上移動,使定位塊進入在校正平臺上的定位導輪之間,對第二機架的角度進行定位,使設置在第二機架上的轉運軌道與印花臺板上的軌道對齊,在校正平臺繼續(xù)移動時,轉運軌道可伸縮的一側通過軌道對接桿繼續(xù)向印花臺板的軌道移動,當一條轉運軌道連接印花臺板的軌道時,若另一條轉運軌道尚未與印花臺板另一側的軌道相連接時,軌道對接桿使未連接的一側轉運軌道繼續(xù)移動,直至連接上,消除印花臺板上軌道因為長短不一而造成一側轉運軌道連接而另一側轉運軌道尚存在的間距,并將印花機或烘干機進行轉移至轉運軌道上,移動至下一個印花臺板上。
在上述實施例中,移載車與印花臺板之間通過光電傳感器進行定位,光電傳感器將對接信號傳送至MCU內對驅動電機進行移動控制,并發(fā)送電訊號控制離合器的離合,并驅動定位電機驅動定位件進行第二平臺的定位。
在某些實施例中,離合器與鎖止齒輪可通過摩擦盤進行鎖止,相對于通過離合齒輪通過嚙合方式進行鎖緊,摩擦盤可避免在齒輪嚙合對正時產生的第二機架偏轉,也可采用離合器直連鎖緊齒輪,使第二機架需要進行自由轉動時,鎖緊齒輪抽離軸承,減少部件,簡化結構。
在某些實施例中,雙排設置的定位導輪朝向定位塊的一側間距大于另一側,有助于在偏移角度較大時,定位塊進入定位導輪之間的范圍更大。
在某些實施例中,定位塊為長條型結構,在兩排定位導輪對定位塊進行角度對正時,通過雙排導輪的繼續(xù)移動,使雙排導輪與定位塊平行,并使第二機架通過軸承帶動第一機架與印花臺板對齊,避免車輛在地面軌道上定位時第一機架偏移距離過大,使第二機架無法與印花臺板對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