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卡連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卡連接裝置,例如將其裝載在利用IC卡自動進行有償道路的收費的ETC系統(tǒng)、或銀行用的CD裝置、或其它使用IC卡的設備上,特別地,涉及可以自動輸送IC卡的卡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采用帶有IC芯片等存儲器的卡進行收費的卡連接裝置,例如有自動進行有償道路收費的ETC(Electron Toll Cellection)系統(tǒng)中的車載用卡連接裝置,和設置在銀行等金屬機構中的CD(高速緩存器、分配器)裝置等。
在前述ETC系統(tǒng)中的車載用卡連接裝置中,通過手動將卡從裝置內的插入口向裝置內部的插入方向推入。
另一方面,在前述CD裝置中,當將卡插入到設置在CD裝置中的插入口內時,設置在CD裝置內的輸送輥保持向卡面方向對卡的單面或雙面加壓。而且,通過使前述輸送輥旋轉,以用輸送輥夾持著卡的狀態(tài)將卡自動地輸送到裝置內部。
在前述ETC系統(tǒng)用的卡連接裝置和使用輸送輥的連接裝置中,在前述插入口的內部突出設置有可以沿卡的表面方向自由地彈性進退的端子部,當將卡插入到裝置內部中時,將前述端子部電連接到卡的存儲器的外部連接部上。
因此,可以從裝置的控制部進行對卡的存儲器的存取,在這種狀態(tài)下,在汽車和有償道路的通行門之間進行通信并進行自動收費,或者進行現金提取等規(guī)定操作。
但是,在上述現有的卡連接裝置中,由于通常采用裝置側的端子部與卡的表面接觸的結構,所以在對卡進行插入和排出操作時,前述端子部隨著卡的表面、存儲器和存儲器的外部連接部等的凹凸一邊進、出一邊滑動,因而,前述端子部和存儲器的外部連接部易于磨損,存在這些觸點的壽命易于縮短的問題。
并且,由于磨損所產生的粉末,有可能導致觸點之間的接觸不良和外部連接部之間的斷路等的危險,這些缺點造成卡連接裝置的可靠性下降。
進而,由于通常采用利用前述端子部對卡進行加壓的結構,所以卡表面易于受到損傷。并且,當將卡插入到裝置內時的插入阻力變大,存在使用者和前述輸送輥上受到較大負載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用于解決上述現有的問題,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卡連接裝置,對于這種自動輸送卡的卡連接裝置,防止在裝置側的端子部和卡側的外部連接部之間的滑動造成的磨損并延長觸點的壽命。
本發(fā)明為,一種卡連接裝置,設有使帶有外部連接部的IC卡出入的出入口、和與從前述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接觸的端子部,其特征在于,設有保持從前述出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保持機構,和導向機構,可使由前述保持機構保持的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動的方式對前述保持機構進行引導、并使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
在該卡連接裝置中,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動,外部連接部以與前述端子部向面對的狀態(tài)接近并與其接觸,因而可以防止外部接觸部和端子部之間產生不必要的滑動。但是,在外部連接部和端子部接觸之后,通過使前述保持機構略微沿著卡的表面移動,使外部連接部與端子部略微滑動,更好地進行接觸部的自我清理操作。
例如,若設置沿前述導向機構移動保持機構的驅動機構,則當插入IC卡時,可以進行自動裝入操作。
并且,前述導向機構最好具有向裝置內側引導前述保持機構的水平導向部、和向前述水平導向部內側延續(xù)的上升導向部,當利用前述上升導向部引導前述保持機構時,使前述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動,并且使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
在本發(fā)明中,可以采用IC卡向著其厚度方向垂直移動、即表面不傾斜地向著端子部移動、外部連接部與端子部接觸的方式,但是如下所述,若采用IC卡以傾斜的方式移動的結構,則可以使裝置更薄,并且可以防止IC卡的后端偏離出入口,當從出入口排出卡時,防止卡的后端卡在出入口的內側等問題。
即,前述導向機構具有以IC卡在裝置內側的端部向著前述端子部傾斜的狀態(tài)對保持在前述保持機構中的IC卡進行引導的上升導向部,保持傾斜狀態(tài)的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可以與前述端子部接觸。
在這種情況下,前述導向機構最好具有向裝置內側引導前述保持機構的水平導向部,前述上升導向部與前述水平導向部的內側相連續(xù)。
即,本發(fā)明,雖然若僅具有在插入IC卡之后將該IC卡向端子部移動的導向部,則可以使從出入口插入的IC卡的外部連接部與端子部接觸,但是若具有前述水平導向部,則由于自動地水平引入IC卡,所以可以進行向其厚度方向移動的操作。
并且,最好是,前述上升導向部,沿著以出入口側的規(guī)定位置為中心的圓弧軌跡形成,當利用前述上升導向部對前述保持機構進行引導時,前述IC卡以前述中心為支點向前述傾斜狀態(tài)旋轉。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在前述出入口內側設置導向通路,在前述IC卡的出入口側端部被限制在前述導向通路內的狀態(tài)下,使IC卡的裝置內側的端部向朝向前述端子部的方向移動。
這樣做時,可以防止形成傾斜狀態(tài)的IC卡的端部過大地偏離出入口。
并且,若設置當前述保持機構沿前述上升導向部移動時、輔助其導向動作的施力構件,則可以減小自動裝入方式時的馬達負荷。
并且,最好是,前述端子部相對于IC卡的插入方向傾斜設置,形成前述傾斜狀態(tài)的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平行地與前述端子部向面對并接觸。
進而,在向厚度方向移動前述IC卡時,在直到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的期間,將前述IC卡限制在前述IC卡的位置偏離作為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寬度方向的導向部,可以朝向裝置的高度方向設置。
例如,前述導向部是夾住前述保持機構的基礎的兩側部、沿前述高度方向延伸導向肋。
進而,最好是,設有當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時、利用前述IC卡直接操作的檢測裝置,并且設有當利用該檢測裝置檢測IC卡時、可以向前述外部連接部和前述端子部之間傳遞信號的控制機構。
通過利用檢測機構直接檢測IC卡,可以直接檢測外部連接部和端子部的接觸和操作結束,可以防止在IC卡在未正常設置的狀態(tài)下開始進行讀取操作等誤操作。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卡連接裝置的上半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卡連接裝置的下半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圖1的III-III線的剖視圖。
圖4表示輸送構件和保持機構的動作,A是等待接受卡的插入的待機狀態(tài),B是保持機構成傾斜狀態(tài)的連接狀態(tài)。
圖5是對應于圖4的卡連接裝置的內部結構,A是表示待機狀態(tài)的剖視圖,B是表示連接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6表示保持臂,A是正視圖,B是平面圖,C是右側視圖。
圖7是從卡的表面觀察的平面圖。
圖8是局部放大表示保持機構的動作的平面圖,A是保持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退避狀態(tài)(退避位置),B是保持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保持狀態(tài)(保持位置)。
圖9是表示強制排出卡的機構的卡連接裝置的平面圖。
符號說明1卡連接裝置2框體2A頂面2a、2b導向長槽2e、2g隆起部2h、2i導向槽2j傾斜面2k貫通孔2m、2n凸輪槽(第二凸輪槽)2m3、2n4圓弧部2q導向通路2p1狹窄部2r齒條2s導向肋3底板3a、3b、3c導向槽
3c1切換部4輸送構件(輸送機構)4e、4f凸輪槽(第一凸輪槽)4g推壓片5保持機構5D保持基座5a、5b支撐銷5f接觸片5m開口部7閉鎖構件7c遮蔽部7d被推壓部10蝸輪11第一軸12第二軸13第三軸14第一兩級齒輪15第二兩級齒輪16第三兩級齒輪20印刷基板21第一開關22第二開關(檢測機構)23連接單元23a端子部25拉伸盤簧(施力構件)30保持臂31保持部
34保持槽37保持導向部38第一對向保持部39第二對向保持部37a、38a、39a保持槽C卡(IC卡)CTIC芯片(存儲機構)的外部連接部M驅動馬達L移動余量發(fā)明的實施形式圖1和圖2是將本發(fā)明的卡連接裝置分成上下兩部分表示的分解立體圖,圖1主要表示由框體和輸送構件構成的上半部分,圖2表示由保持機構和底板構成的下半部分。圖3是圖1和圖2所示的卡連接裝置的III-III線剖視圖,圖4是從側方觀察的表示輸送構件和保持機構的動作的剖視圖,A是等待插入卡的待機狀態(tài),B是保持機構形成傾斜狀態(tài)的連接狀態(tài)。另外,在圖4B中省略了卡C。圖5是卡連接裝置的內部結構與圖4對應的情況,A是表示待機狀態(tài)的剖視圖,B是表示連接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6表示保持臂,A是從卡側觀察的正視圖,B是平面圖,C是右側視圖。圖7是從插入卡連接裝置的下半部分的卡的表面?zhèn)扔^察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將保持臂的動作局部放大的圖7的局部放大平面圖,A表示保持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退避狀態(tài)(退避位置)、B表示保持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保持狀態(tài)(保持位置)。圖9是表示將卡強制排出的機構的卡連接裝置的平面圖。
以下說明的卡連接裝置主要用于進行以下操作將在卡的表面設有作為存儲機構的IC芯片的IC卡(以下,稱為卡)自動地輸入,對前述IC芯片進行存取,并將保存在內部的數據讀出,或者對IC芯片寫入新的數據。
如圖1和圖2所示,該卡連接裝置1由設置在圖示Z1方向上部的框體2、和作為設置在圖示Z2方向下部側的下部框體的底板3構成機箱。
如圖1所示,前述框體2由合成樹脂制成,具有頂板2A和側板2B、2C。在框體2的Y1方向的前面,形成卡C通過的開口部2D。
在前述頂板2A的X1側的端部上形成沿Y方向排成一列地延伸的一對導向長槽2a、2b,在X2側的端部上形成沿Y方向前后平行延伸的一對導向長槽2c、2d。并且,在前述頂板2A的中央附近,設有沿圖示的Z1方向以截面呈凸起狀隆起的長方形的隆起部2e,在其中央,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導向槽2f。如圖3所示,在前述隆起部2e的下面形成沿圖示Z1方向凹下的凹陷部,在隆起部2e的邊緣部上成一體地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齒條2r。
并且,在前述導向長槽2a、2b的附近還設有向圖示Z1方向隆起且沿圖示Y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方形的隆起部2g,在前述隆起部2g的下面還沿圖示Z1方向凹下的凹部。如后面所說明的那樣,在隆起部2g的下面的凹部內配置驅動馬達M。進而,在前述隆起部2e和隆起部2g之間,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兩個導向槽2h、2i。
在頂板2A的圖示Y2側,從頂板2A的中央附近向圖示Y2方向形成以逐漸向著Z1方向抬起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面2j。如圖5A等所示,前述傾斜面2j的內部,形成隨著向著圖示Y2側與底板3的距離逐漸變寬的內部空間。
在前述傾斜面2j的X1側端上,形成沿圖示Y方向成長槽形狀且貫穿頂板2A的貫通孔2k,并且,在圖示的Y2側,于頂板2A和傾斜面2j的交界部分中形成沿圖示的Z方向貫穿的孔2t。
如圖1所示,在前述側面2B上,形成構成引導插入到框體內的IC卡的導向機構的凸輪槽(第二凸輪槽)2m、2n。在前述凸輪槽2m中形成具有水平導向部功能的水平部2m1、在圖示Y1方向的端部向下方(Z2方向)切口的缺口部2m2、在圖示Y2方向的邊緣向著圖示Z1方向沿圓弧軌跡延伸的具有旋轉導向部和上升導向部功能的圓弧部2m3。并且,在前述凸輪槽2n中,形成同樣具有水平導向部功能的水平部2n1、在圖示Y1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切口的切口部2n2、從水平部2n1的圖示Y2方向的端部傾斜延伸的傾斜部2n3、與其連接并向著圖示Z1方向沿圓弧軌跡延伸的具有旋轉導向部和上升導向部功能的圓弧部2n4。
圖4A、B表示為Y1方向向右,但是在前述凸輪槽2m和凸輪槽2n中,水平部2m1和水平部2n1從前述底板3起的高度位置設定得相同。另一方面,在圓弧部2m3和圓弧部2n4中,位于里部側(Y2側)的凸輪槽2n的圓弧部2n4的一方以具有傾斜部2n3的程度形成于比位于排出方向(Y1側)的凸輪槽2m的圓弧部2m3更靠圖示上方(Z1方向)的位置上。
如圖4B所示,形成于前述框體2中的凸輪槽2m、2n的圓弧部2m3、2n4,沿著以后面說明的導向通路2q的狹小部2q1為圓心的曲率半徑R1、R2的圓弧軌跡形成。
另外,在圖示X2側的側板2C中,形成前述同樣的凸輪槽2m和凸輪槽2n,分別設置水平部2m1、缺口部2m2、圓弧部2m3和水平部2n1、缺口部2n2、傾斜部2n3、圓弧部2n4。
如圖1所示,在框體2的開口部2D的兩個內面上形成支撐后面所說明的閉鎖構件7的旋轉軸7a、7b的凹部形狀的軸承2p、2p。而且,如圖1和圖5A、B所示,在前述軸承2p、2p的下部,形成當沿Y2方向輸送卡C時對作為卡C的寬度方向的X方向的兩側邊緣部加以保持和導向的槽狀導向通路2q、2q。前述導向通路2q沿卡C的移動方向(Y方向)延伸,在圖示的Y2側上形成Z方向的開口尺寸最狹小的狹小部2q1,從該狹小部2q1向著Y1方向的端部開口尺寸逐漸變寬。另外,前述狹小部2q1的開口尺寸比卡C的厚度尺寸寬一些,并且X1側的導向通路2q和X2側的導向通路2q的對向間隔,形成得比前述卡C的X方向的寬度尺寸寬一些。
如圖1所示,在前述側板2B、2C的內壁上,形成從內壁向框體2的內部方向呈凸狀突出且沿圖示的Z方向延伸的導向肋2s、2s。
如圖2所示,前述底板3由金屬板或合成樹脂形成。在底板3上形成沿Y方向排成一列延伸的導向槽3a、3b,在其相鄰的位置上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導向槽3c。在前述導向槽3c的Y1方向的前端,設有以較細的寬度尺寸形成的切換部(控制部)3c1。并且,在底板3的X方向的兩側部上,形成底板3的一部分向圖示的Z1方向彎曲的制動件3d、3d和制動件3e、3e。
如圖1和圖2所示,在前述框體2和底板3之間,設置構成輸送機構的輸送構件4和保持機構5,在Y1方向的開口部2D中設有頭部構件6、和位于其內側的前述閉鎖構件7。
前述輸送構件4由合成樹脂形成,制成設有上板4A和側板4B、4C的大致コ字形截面。在前述上板4A的圖示X1側形成向Z1方向突出的大致L字形的支撐凸起4a、4b,在X2側形成向圖示Z1方向突出的大致T字形的支撐凸起部4c、4d。前述支撐凸起部4a、4b分別插入到前述框體2的前述導向長槽2a、2b內,前述支撐凸起4c、4d分別插入到前述導向長槽2c、2d中,前述輸送構件4,以支撐在框體2的頂面4A上的狀態(tài)向作為卡的移動方向的圖示的Y方向自由移動。
在前述輸送構件4的一個側板4B上,形成凸輪槽(第一凸輪槽)4e、4f。前述凸輪槽4e、4f具有階梯,圖示Z2側是下部階梯4e1、4f1,圖示Z1側是上部階梯4e2、4f2。如圖4A、B所示,前述凸輪槽4e的下部階梯4e1和凸輪槽4f的下部階梯4f1,從底板3起的高度位置相同。另一方面,在前述上部階梯4f2和上部階梯4e2中,位于內部側(Y2側)的凸輪槽4f的上部階梯4f2的一方,形成于比位于排出方向(Y1方向)的凸輪槽4e的上部階梯4e2更靠上方(Z1方向)的位置上。另外,在另一個側板4C中形成同樣的凸輪槽4e、4f,同時設置下部階梯4e1、4f1和上部階梯4e2、4f2。
在前述輸送構件4的上板4A上形成上下貫通的切口部4D,在該切口部4D的內部固定前述驅動馬達M。前述驅動馬達M的下半部分(Z2側)位于比前述上板4A更靠下方的位置上,包含馬達軸Ma的驅動馬達M的上半部分(Z1側)位于上板4A的上方。因而,驅動馬達M的高度尺寸的一部分可以由前述輸送構件4的上板4A的厚度尺寸吸收,可以使整體薄型化。
即,在現有的這種裝置中,驅動馬達M的高度尺寸和輸送構件4的上板4A的厚度尺寸的合計成為整體的高度尺寸,然而在本申請中,由于僅是驅動馬達M的高度尺寸形成整體的高度尺寸,所以可以使卡連接裝置1薄型化。另外,在前述馬達軸Ma的前端固定渦輪10。
在前述輸送構件4中,在比前述上板4A更靠圖示的Z2側上成一體地形成下降一節(jié)的第一階梯部4E和進一步下降一節(jié)的第二階梯部4F。
如圖3所示,在前述第二階梯部4F中固定有沿圖示的Z1方向延伸的第一軸11和第二軸12,在前述第一階梯部4E中固定第三軸13。在前述第一至第三軸11、12、13中,分別可自由旋轉地支撐第一個兩級尺寸14、第二兩級齒輪15、第三個兩級尺寸16。
前述第一至第三兩級齒輪14、15、16具有分別成一體地形成的大直徑齒輪14a、15a、16a和小直徑尺寸14b、15b、16b。前述第一兩級齒輪14,其小直徑齒輪14b與第二階梯部2F相對向,前述驅動馬達M的前述渦輪齒輪10與上方的大直徑齒輪14a嚙合。而且,第二兩級齒輪15的大直徑齒輪15a嚙合到第一兩級齒輪14的小直徑齒輪14b上,第二兩級齒輪15的小直徑齒輪15b嚙合到第三兩級齒輪16的大直徑齒輪16a上。因而,從前述渦輪10至前述第三個齒輪16,形成使驅動馬達M的旋轉動力減速的減速機構。
如圖3所示,在將輸送構件4的前述支撐突起4a、4b、4c、4d可自由滑動地支撐在前述框體2的前述導向長孔2a、2b、2c、2d上的狀態(tài)下,前述第一至第三軸11、12和13的前端部分別插入到前述框體2的前述導向槽2i、2h和2f中。前述第一至第三軸11、12和13,其基端部被固定在前述輸送構件4的第一階梯部4E和第二階梯部4F上,但是各軸11、12、13的頂端為自由狀態(tài)。通過將呈自由狀態(tài)的各軸11、12、13的頂端部幾乎沒有間隙地插入到前述導向槽2i、2h、2f中,各軸的頂端部向著兩級齒輪14、15、16的排列方向進行定位和約束。但是,輸送構件4向Y方向移動期間,前述軸11、12、13的頂端部可以沿前述導向槽2i、2h、2f移動。
因此,即使各軸11、12、13處于僅有基部被固定的狀態(tài),也可以防止各軸11、12、13向兩級齒輪14、15、16的并列方向歪斜,各兩級齒輪14、15、16的嚙合狀態(tài),即可以將齒隙總是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另外,由于不需要保持各軸11、12、13的頂端部的機構,所以在框體2的下面安裝輸送構件4的狀態(tài)下,可以使整體更薄。
如圖3所示,前述第三兩級齒輪16的小齒輪16b進入框體2的隆起部2e下面的凹部內,該小直徑齒輪16b與形成于前述隆起部2e的前述凹部的側壁上的前述齒條2r嚙合。而且,前述小直徑齒輪16b進入到前述隆起部2e下面的凹部內,同樣地,前述驅動馬達M也進入到隆起部2g的下面的凹部內。這樣,小直徑齒輪16b和驅動馬達M,通過進入到框體2的隆起部2e、2g的內部,進而在將輸送構件4安裝到框體2之下的狀態(tài)下,可以使整體薄型化。
當利用前述驅動馬達M驅動前述渦輪10時,該渦輪10的動力順序傳遞給第一至第三兩級齒輪14、15、16并被減速,第三兩級齒輪16的小直徑齒輪16,通過傳動到前述齒條2r上,前述輸送構件4自由地在作為卡C的移動方向的Y方向上移動前述框體2的下面。即,裝載在輸送構件4上的前述驅動馬達M、渦輪10、第一至第三兩級齒輪14、15、16,構成使前述輸送構件4向卡C的移動方向移動的輸送驅動機構A。
當前述輸送構件4向卡C的移動方向移動時,輸送構件4的支撐突起4a、4b和支撐突起4c、4d在前述框體2的導向長槽2a、2b和導向長槽2c、2d內移動。并且,設置在輸送構件4中的第一至第三軸11、12、13,在如前面所述借助框體2的導向槽2i、2h、2f抑制向Y方向的歪斜的狀態(tài)下在前述導向槽2i、2h、2f內移動。進而,前述第三兩級齒輪的小直徑齒輪16b在前述框體2的隆起部2e的下面的凹部內移動,驅動馬達M在隆起部2g的下面的凹部內移動。這樣,裝載前述輸送驅動機構A的輸送構件4,在框體2之下沿Y方向直線地往復運動。
如圖1和圖5B所示,在前述輸送構件4上,形成從上板4A的端部起的向圖示Y1方向突出的推壓片4g。并且,如圖5A所示,在上板4A的下面形成沿圖示Z2方向延伸的大致呈L字形的鉤掛制動部4h。
前述閉鎖構件7是由合成樹脂等形成薄板狀的構件,在圖示的X1和X2方向的兩側上設有向側方凸起的前述旋轉軸7a、7b。在前述閉鎖構件7之一(Y1側)的頂端形成遮蔽部7c、7c,在另一個(Y2側)的端部上隙向圖示Y2方向突出的被推壓部7d。另外,前述遮蔽部7c、7c可以如圖1所示部分形成于閉塞構件7的兩側上,或者可以部分形成與中間部上。進而,也可以形成于整個閉塞部分7上。
前述閉鎖構件7,其前述旋轉軸7a、7b可自由旋轉地支撐在形成于框體2的開口部2D的兩個內面上的前述軸承2p、2p上。在該實施形式中,如圖1所示,在閉鎖構件7之一的旋轉軸7b側設有由扭轉盤簧等形成的施力構件18,如圖5A、5B所示,以旋轉軸7b為中心恒定地向順時針方向(閉鎖方向)對閉鎖構件7施力。
如圖1所示,前述噴嘴構件6固定在配有前述閉鎖構件7的框體2的開口部2D的前方。在前述噴嘴構件6上形成沿圖示X方向延伸的狹縫狀的出入口6a,通過該出入口6a可以沿作為移動方向的圖示Y方向插入和排出卡C。
如圖5A所示,當輸送構件4向Y1側移動時,設置在輸送構件4上的前述推壓片4g搭在閉鎖構件7的前述被推壓部7d上,使閉鎖構件7向逆時針方向旋轉,遮蔽部7c、7c向出入口6a的上方逃逸,可以從出入口6a將卡插入。而且,如圖5B所示,當輸送構件4向框體的內側(Y2側)移動時,前述推壓片4g離開前述被推壓部7d,利用前述施力構件18的施加力使閉鎖構件7向順時針方向旋轉,遮蔽部7c、7c閉鎖住出入口6a的內側。
如圖1和圖5A、B所示,在前述框體2的傾斜面2j的下部固定印刷基板20。在前述印刷基板20上固定第一開關21、第二開關(檢測機構)22和連接單元23,使印刷基板20以配有前述第一、第二開關21、22和連接單元23的面朝向框體2的內部方向(Z1方向)的方式固定。
前述第一開關21配有可沿圖示的X方向進退的促動器21a,前述第二開關22配有可以沿圖示的Z方向進退的促動器(檢測部)22a。另外,在連接單元23上設有可以沿圖示Z方向彈性變形的多個金屬制的端子部23a。前述連接單元23的多個端子部23a以可以連接到設置在卡C的表面上的IC芯片(存儲裝置)的外部連接部上的方式配置。
在圖2中,表示出了前述保持機構5的詳細情況。該保持機構5設置在輸送構件4和底板3之間,可以與前述輸送構件4相對移動,并且可以與輸送構件4一起在框體2內向Y方向移動。前述保持機構5具有由薄金屬制成的板材形成的保持基座5D,該保持基座5D構成前述保持機構5的一部分,同時也作為前述輸送構件4的一部分。
前述保持基座5D,在具有較寬的面積的主面(平面)5A的X方向的兩端,通過壓力加工形成沿圖示的Z1方向彎曲的側面5B、5C。前述側面5B、5C之一(Y2側)的端部沿圖示的Y2方向從主面5A延伸出來,形成相互向內彎曲的導向片5B1、5C1。
在前述側面5B、5C的外面上,分別設有在插入側和排出側前后沿X1和X2方向(外側方向)延伸的一對支撐銷5a、5a,和一對支撐銷5b、5b。如圖1和圖2所示,前述支撐銷5a、5a、5b、5b的各前端分別貫穿前述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e、4f、4e和4f,進而各自的前部分別插入到前述框體2的兩側板2B、2C的凸輪槽2m、2n、2m和2n中。即,前述保持機構5的保持基座5D,被可沿設置在框體2的兩側板2B、2C上的凸輪槽2m、2n、2m和2n向Y方向自由移動地支撐,并且借助前述輸送構件4的移動力,該輸送構件4和前述保持基座5D可以一起向Y方向移動。
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圖示Y2方向的端部上,形成向圖示Z1方向彎曲的彎曲片5e。在前述彎曲片5e上,在前端形成向圖示Y2方向彎曲的接觸片5f,并且,形成貫穿圖示Y方向的鉤掛制動孔5g。而且,如圖5A所示,在前述鉤掛制動孔5g和前述輸送構件4的鉤掛制動部4h之間,掛設有拉伸盤簧(施力構件)25。即,前述輸送構件4和保持機構5通過拉伸盤簧25連接起來,兩者相互牽引。
如圖2所示,在保持基座5D之一的側面5C上形成凸片5h,相對于前述主面5A平行地彎曲。而且,在該凸片5h和主面5A之間設有軸5I。
在前述軸5i上設有保持臂30。如圖6A、B、C所示,前述保持臂30是以圖示的Y方向作為長度方向的構件,在其Y2方向的端部上形成向圖示X1方向突出的保持部31,在圖示的Y1方向的端部上形成向圖示Z2方向延伸的鉤掛制動銷32。并且,在保持臂30的中央形成貫穿圖示的Z方向的貫穿孔33,通過將前述軸5i貫穿插入到該貫穿孔33中,在保持基座5D的側面5C的內側,沿主面5A可自由旋轉地支撐保持臂30。
在夾住前述軸5i且略為離開圖示的Y1側和Y2側的位置上,在前述主面5A上貫穿設置形成切口的貫通孔5k和開口5m,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的下端進入到前述開口5m內。因而,保持臂30的一部分,在前述開口5m內可以位于保持基座5D的厚度尺寸內。即,通常,保持臂30的厚度尺寸和主面5A的板厚尺寸的合計成為整體的高度尺寸,但是,在本申請中,僅有保持臂30的厚度尺寸成為整體的高度尺寸,因而,可以實現卡連接裝置1的薄型化。
在前述主面5A上設有沿圖示Z1方向延伸的鉤掛制動部5j,在該鉤掛制動部5j上設有由扭轉盤簧構成的施力構件36。前述施力構件36的卷取中心部分貫穿插入到前述鉤掛配合部5j中,一個的腕部受到側面5C的抑制,另一個的腕部被鉤掛在前述保持臂30的鉤掛制動銷32上。因而,如圖2所示,對保持臂30恒定地向順時針方向施力。利用該施加力,如圖8B所示,可以形成保持臂30向順時針方向旋轉的保持狀態(tài),前端的保持部31向圖示的X1方向移動并且可以保持卡的邊緣部。
如圖6C所示,當從作為卡C的移動方向的Y方向表示時,前述保持部31截面大致呈コ字形。更詳細地說,在前述保持部31的保持卡C的部分中,形成圖示X2方向的內部的對向尺寸最窄、對向間隔W1朝著圖示X1方向的頂端逐漸變寬的大致V字形的保持槽34。而且,前述保持槽34的X1側的邊緣部的對向間隔W1比卡C的板厚尺寸Wc寬,X2側內部的對向間隔W2比前述板厚尺寸Wc窄(W2<Wc<W1)。因而,即使在插入在板厚尺寸Wc中存在公差的卡C的情況下,也可以可靠地保持卡C。
如圖6A所示,從正面觀察時,前述保持部31呈從上下凸起的頂點彼此對向的形狀,前述定點彼此對向重合的Y方向的中心部分設定在前述對向間隔W2中,以前述對向間隔W1設定其兩端的緩坡部分。
如圖2所示,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側面5C的內側中,固定與前述保持臂30并列的保持導向部37。并且,在保持基座5D的側面5B的內側,設置與前述保持導向部37對向的第一對向保持部38、和與前述保持臂30對向的第二對向保持部39。前述保持導向部37固定在比前述鉤掛制動部5j更靠Y1側的前方位置上。另一方面,第一、第二對向保持部38、39在Y方向上間隔開,固定在前后兩個位置上。
第二對向保持部39固定在與前述保持臂30的前述保持部31對向的位置上。而且,如圖7所示,當將卡插入到保持基座5D上時,利用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前述對向保持部39,可以在設有卡的存儲器和外部連接部的部分的兩側中保持該卡的兩側部。
另外,在圖示的實施形式中,分別設有第一、第二對向保持部38、39,但也可以按照沿前述側面5B向圖示Y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一個對向保持部。但是,在分成第一、第二對向保持部38、39的情況下,當抬起保持機構5時,不易對卡C產生不合理的力。因而,可以防止卡C的破損和變形。
前述保持導向部37和第一、第二對向保持部38、39均為截面呈大致コ字形的構件,如圖3所示,在與卡C的側邊緣部對向的部分中,形成與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 1同樣的大致V字形的保持槽37a、38a和39a。前述保持槽37a、38a和39a的開口側端部的對向間隔比卡C的板厚尺寸Wc寬,寬度方向(X方向)的內側對向間隔形成得比前述板厚尺寸Wc窄。因而,卡C的兩側邊緣部可以可靠地保持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前述對向保持部38、39。
如圖2所示,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主面5A上,形成向圖示Z1方向隆起且承載被插入的卡的下面的承載部5r。并且,在前述主面5A的下面設有向圖示Z2方向突出的導向凸部5p、5q。前述導向凸部5p、5q插入到前述底板3的導向槽3a、3b中。當保持機構5沿框體2向Y方向移動時,前述導向凸部5p、5q向卡的移動方向(Y方向)在前述導向槽3a、3b中滑動。
并且,設置在前述保持機構5中的前述保持臂30的鉤掛銷32,從形成于保持基座5D中的前述貫通孔5k向下方突出,其頂端(下端)在底板3的導向槽3c內移動。
并且,在卡連接裝置1的內部設有控制部(圖中未示出),該控制部對裝置內的各種操作和設置在卡C中的前述IC芯片(存儲機構)的各種信號的存取進行控制。
以下,對卡連接裝置的操作進行說明。
插入該卡連接裝置1的卡C,如圖7所示,平面視圖大致為長方形,其邊緣部上沒有形成鉤掛制動用的凹部和槽等。并且,在卡C的插入方向前方表面上露出多個外部連接部CT,在該外部連接部CT之下,內置薄存儲器,前述外部連接部CT分別與設置在前述存儲器上的端子導通。
如圖4A和圖5A所示,在卡C插入到卡連接裝置1的出入口6a中之前的待機狀態(tài)中,使輸送構件4和保持機構5沿圖示Y1方向的待機位置移動。在該待機狀態(tài)下,前述輸送構件4的推壓片4g推壓閉鎖構件7的被推壓部7d,閉鎖構件7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因而,閉鎖構件7的遮蔽部7c、7c從與出入口6a對向的位置抬起到圖示的上方(Z1方向),因而,可以從出入口6a將卡C插入到內部。
并且,在待機狀態(tài)下,如圖5A所示,前述保持機構5的接觸片5f與前述印刷基板20的第一開關21對向,促動器21a壓入到前述開關21的內部。因而,將第一開關21設定在ON的位置上。因此,卡連接裝置1內的控制部可以確認前述保持機構5向Y1方向的待機位置移動。
如圖8A所示,在前述待機狀態(tài)下,設置在保持機構5上的保持臂30的鉤掛銷32保持在形成于圖2所示的底板3上的導向槽3c的Y1側端部中較細的前述切換部3c1上,受到約束。因而,保持臂30被限制在反抗施力構件36的施加力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退避狀態(tài)(退避狀態(tài)。而且,設置在保持臂30的前部上的保持部31,向圖示X2方向移動,保持部31和對向的保持部39之間變寬??–從出入口6a插入到輸送構件4和保持基座5D之間,但在這時,可以將卡C不受阻力地插入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對向的保持部39之間。
進而,如圖4A所示,在前述待機狀態(tài)下,底板3的制動件3d與框體2的凸輪槽2m的缺口部2m2對向,制動件3e與凸輪槽2n的缺口部2n2對向,保持機構5的支撐銷5a與前述制動件3d接觸,支撐銷5b與前述制動件3e接觸。保持機構5借助拉伸盤簧25對輸送構件4向圖示Y1方向牽引,而利用前述制動件3d和制動件3e限制向前述Y1方向的移動。并且這時,前述保持機構5的支撐銷5a位于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e內的下部階梯4e1上,支撐銷5b位于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f內的下部階梯4f1上。
在前述待機狀態(tài)中,當從頭部構件6的出入口6a向Y2方向將卡C插入到裝置內時,首先,卡C的兩側邊緣部進入到前述開口部2D的前述導向通路2q、2q中。進而,當插入卡C時,卡C的兩側邊緣部插入到設置在保持機構5中的保持導向部37的保持槽37a、和第一對向保持部38的保持槽38a內。而且,卡C的兩側邊緣部,利用兩側的前述導向通路2q和導向通路2q、以及保持導向部37的保持槽37a和第二對向保持部38的保持槽38a,使上下方向受到約束,被以沒有向與面垂直的方向的大的振動方式進行導向。
當將卡C插入至圖7所示的位置時,卡C的X1側的側邊部進入到第二對向保持部39的保持槽39a內,卡C的X2側的側邊緣部進入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的保持槽34內。
進而,當推入卡C時,如圖8A所示,卡C的Y2側的頂端部與設置在保持基座5D的頂端上的彎曲片5e接觸。這時,如圖7所示,設置在卡C上的IC芯片的外部連接部CT重合到設置在保持機構5的主面5A上的承載部5r之上。
進而,當推入卡C時,用前述卡C的前端部向Y2方向推壓前述彎曲片5e,作用以當用手向保持機構5的保持基座5D推壓卡C時的力。借此,如圖4A所示,從前述保持基座5D的兩側突出的支撐銷5a、5b在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e、4f的下部階梯4e1、4f1內具有沿圖示Y方向的移動余量L、L。因而,當利用卡C向Y2方向推壓前述保持基座5D時,反抗拉伸扭轉彈簧25的拉伸力、前述移動余量L、L的范圍內于停止的輸送構件4之下用卡C推壓保持基座5D并相對于Y2方向移動。
這時,如圖8B所示,保持臂30的鉤掛銷32從形成于底板3的凸輪槽3的Y1側端部上的切換部3c1內脫離,并到達前述凸輪槽3c的寬度部分。因而,保持臂30借助施力構件36的施加力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切換至保持狀態(tài)(保持位置)。
當保持臂30借助施力構件36的施加力旋轉至前述保持狀態(tài)(保持位置)時,作為卡C的X2側的一個側邊緣部被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推向圖示的X1方向,因而,卡C的X1側的側邊緣部被推壓在前述第一、第二對向保持部38、39的保持槽38a、39a內。因而,在卡C在X1側的側邊緣部被壓在第一、第二對向保持部38、39的保持槽38a、39a上并且定位于X1側的狀態(tài)下,利用前述第一和第二對向保持部38、39的V字形的保持槽38a、39a、和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的V字形的保持槽34,不向寬度方向移動、受到約束,在三個部位上被穩(wěn)定地保持。并且,借助前述V字形的保持槽34、38a、39a,不向與面垂直的方向運動地保持卡C。
在本實施形式中,利用手的力插入卡C,卡C的頂端部被壓在保持基座5D的彎曲片5e上,當由于這時的推壓力使保持基座5D向Y2方向略為移動時,前述保持臂30在保持位置上旋轉,結束保持臂30和對向保持部38、39對卡C的保持。這樣,在卡C的頂端部被推壓在保持基座5D的彎曲片5e上的狀態(tài)下,由于卡C被保持在該保持基座5D上,因而,此后卡C和保持基座5D不會在Y方向和X方向上相互偏離位置,在卡C和保持基座5D相互可靠定位的狀態(tài)下,可以一起向框內移動。因而,此后,當使卡C的外部連接部CT與框體2內的端子部23a接觸時,不會產生前述外部連接部CT和端子部23a的相對位置偏離的現象。
如前面所述,當推壓卡C并使保持基座5D向Y2方向移動時,前述保持基座5D的接觸片5f與第一開關21分離,因而,促動器21a向X2方向突出,將前述第一開關21切換至OFF狀態(tài)。檢測向該OFF狀態(tài)的切換的控制部啟動構成前述輸送驅動機構A的驅動馬達M。
當啟動驅動馬達M時,其動力經由第一兩級齒輪14、第二兩級齒輪15傳遞給第三兩級齒輪16,第三兩級齒輪16的小直徑齒輪16b轉動形成于框體2下面的齒條2r,輸送構件4在框體2之下向Y2方向移動。這時,當使用者將手從卡C上離開時,借助掛在輸送構件4之間的拉伸盤簧25向Y1方向牽引保持基座5D,設置在保持基座5D上的支撐銷5a、5b,在與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e、4f的下部階梯4e1、4f1的Y1側端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隨后使輸送構件4和保持基座5D成一體地向Y2方向移動。
并且,在前述輸送構件4開始向插入方向移動之后,由于前述推壓片4g與閉鎖構件7的被推壓部7d離開,所以借助施力構件18使閉鎖構件7向圖示的順時針方向旋轉,頂端的遮蔽部7c、7c跨于卡C的表面上。進而,當卡C與輸送構件4和輸送機構5一起向Y2方向移動時,如圖5B所示,卡C的Y1方向的端部與遮蔽部7c分離開,閉鎖構件7進一步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前述遮蔽部7c閉鎖頭部構件6的出入口6a。因而,在插入卡C的狀態(tài)下,可以從外部防止其它的卡插入到出入口6a中,可以防止卡C的重復插入。
利用前述驅動馬達M的動力,在輸送構件4和保持機構5一起向Y2方向移動期間,設置在前述保持基座5D上的支撐銷5a、5b在框體2的凸輪槽2m的水平部2m1和凸輪槽2n的水平部2n1內移動。而且,當前述支撐銷5a達到作為凸輪槽2m水平部2m1的Y2側端部的插入結束位置、并且支撐銷5b到達作為凸輪槽2n水平部2n1的Y2側端部的插入結束位置時,在其之前,傾斜地設置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側面5B、5C上的導向片5B1、5B2進入到設置在框體2內部的X方向兩端的導向肋2s和導向肋2s、2s之間。而且,如圖7所示,保持基座5D的側面5B、5C夾在前述導向肋2s、2s之間,這時,保持基座5D受到約束,不會向X方向移動。
然后,前述輸送驅動機構A的驅動馬達M旋轉,接著,輸送構件4進一步向圖示的Y2方向移動。但是,設置在保持基座5D上的前述支撐銷5a與凸輪槽2m的水平部2m1的Y2側端部(插入結束位置)接觸,并且,支撐銷5b與凸輪槽2n的水平部2n1的Y2側端部(插入結束位置)接觸,因而,保持基座5D不向其上的Y2方向移動,輸送構件4從前述保持基座5D進一步向Y2方向移動。
利用這時的輸送構件4的移動力,前述支撐銷5a從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e的下部階梯4e1和上部階梯4e2之間的傾斜面受到前述移動力的Z1方向的分力而向圖示的Z1方向抬起,到達前述上部階梯4e2。同樣,支撐銷5b從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f的下部階梯4f1和上部階梯4f2之間的傾斜面受到前述移動力的Z1方向的分力而被抬起,到達前述上部階梯4f2。這時,前述支撐銷5a從形成于框體2上的凸輪槽2m的水平部2m1向上方(Z1方向)的圓弧部2m3移動,同樣,支撐銷5b從凸輪槽2n的水平部2n1經由傾斜部2n3向上方的圓弧部2m4移動。
前述Y2側的凸輪槽4f的上部階梯4f1形成于比Y1側的凸輪槽4e的下部階梯4e1更靠上方的位置上,并且,前述Y2側的凸輪槽2n的圓弧部2n4形成于比Y1側的凸輪槽2m的圓弧部2m3更靠上方的位置上。因而,如圖4B所示,保持基座5D被設定為按照以位于Y1側的支撐銷5a為支點、Y2側額的端部抬起至比Y1側的端部更靠上方(Z1方向)的位置上的方式旋轉的傾斜狀態(tài)。這時,如圖5B和圖9所示,設置在保持基座5D頂端的前述接觸片5f的一部分進入到形成于前述框體2的傾斜面2j上孔2t內。
另外,如圖5A所示,與設置在保持基座5D的彎曲片5e上的鉤掛制動孔5g相比,輸送構件4側的鉤掛部4h位于圖示的上方(Z1側),掛在前述鉤掛固定孔5g和前述鉤掛固定部4h之間的拉伸盤簧的傾斜方向在圖5A中是圖示的右上方。因而,前述拉伸盤簧25的施加力F的圖示Z1方向的垂直成分F1作用在保持基座5D上。
另一方面,形成于框體2上的前述圓弧部2m3和圓弧部2n4一起作為以前述導向通路2q側為中心的曲率半徑R1和R2的圓弧軌跡。因而,借助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e和4f向Y2方向的移動力,前述支撐銷5a、5b描繪出前述彎曲半徑R1和R2的圓弧軌跡,但是,在前述支撐銷5a、5b進入到前述圓弧軌跡的前述圓弧部2m3和圓弧部2n4中時,作用以較大的阻力。但是,在保持基座5D中,由于作用以前述垂直成分F1的施加力,所以當移動輸送構件4時,前述支撐銷5a、5b易于進入到前述圓弧部2m3和圓弧部2n4中。因而,可以降低當輸送構件4進一步向Y2方向移動時的驅動馬達M的負荷。
而且,如圖5B所示,利用處于傾斜狀態(tài)的卡C直接將第二開關22的促動器22a推壓向Z1方向,將第二開關22切換至ON的狀態(tài)。這時,控制部識別出卡C以正常的狀態(tài)在卡連接裝置1內輸送,使驅動馬達M的驅動停止。這樣,為了利用卡C直接推壓第二開關22,可以可靠地檢測出卡C是否被正常地輸送。
并且,當在第一開關21切換至OFF狀態(tài)并開始啟動前述驅動馬達M之后、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切換前述第二開關22而保持OFF狀態(tài)的情況下,控制部識別出卡C沒有被正常地輸送。在這種情況下,前述控制部通過反向驅動驅動馬達M,使前述輸送構件4和保持機構5向圖示Y1方向的待機位置移動,返回到等待接受卡C的插入的待機狀態(tài)。
這樣,當以傾斜的狀態(tài)抬起前述卡C時,設置在卡C表面上的IC芯片(存儲機構)的多個外部連接部CT分別與設置在框體2內部的連接單元23的多個端子部23a接觸,形成連接狀態(tài)。這時,在具有IC芯片的部分中,以卡C的內側被承載部5r壓住的方式可靠地使外部連接部CT和端子部23a接觸。因而,可以使卡C的IC芯片和卡連接裝置1的控制部電連接,控制部對前述卡C的IC芯片進行存取,可以對存儲在前述IC芯片內的數據進行讀取并且可以向IC芯片寫入新的數據。
在該實施形式中,當將卡C送入到框體內時,卡C的外部連接部CT和設置在框體2內的端子部23a不會滑動,在卡C的輸入操作的最終操作中,卡C的外部連接部CT從對向側接近并接觸端子部23a。因而,沒有滑動力作用于卡C的外部連接部CT上,可以防止該外部連接部CT的損傷。
并且,在框體2內部,當保持基座5D形成傾斜狀態(tài)時,如圖5B所示,保持在保持基座5D中的卡C的圖示Y1側的端部處于被保持在形成于框體2的開口部2D處的導向通路2q的狹窄部2q1中的狀態(tài)。因而,卡C的圖示Y1側的一方的端部保持在狹窄部2q1中,以該部分為中心,卡C的Y2側端部抬起,在卡C上不會受到不必要的撓曲力,不易在卡C的IC芯片容納部分上作用意外的彎曲力。并且,形成傾斜狀態(tài)的卡C的Y1側的端部在出入口6a的內側不會很大地上下偏離。
進而,如圖7所示,在卡C的設置有前述IC芯片和外部連接部CT的部分的兩側中,在由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對向保持部39保持卡的兩側部的狀態(tài)下,抬起卡C的前方部分。因而,卡C的外部連接部CT可以可靠地與端子部23a接觸。并且,由于保持IC芯片兩側并將卡C抬起,所以當卡C成傾斜狀態(tài)時,意外的彎曲力不易作用于IC芯片上,就這一點而言,可以防止IC芯片的破損。
并且,當保持基座5D如圖4所示旋轉至傾斜狀態(tài)時,如圖5B所示,保持基座5D的主面5A的下部導向凸部5p、5q從前述底板3的導向槽3a、3b向上方脫出。這時,前述導向凸部5p、5q不會受到導向槽3a、3b的約束。但是,如圖4B和圖7所示的導向肋2s、2s呈直線向Z方向延伸,前述保持基座5D被前述導向肋2s、2s夾持并同時以傾斜狀態(tài)移動。因而,形成傾斜狀態(tài)的保持基座5D和保持其的卡C被向著X方向定位,并且到達傾斜狀態(tài)。
因而,前述導向凸部5p、5q在Z方向上比所需長度更長是沒有必要的。因而,當保持基座5D以水平狀態(tài)移動時,前述導向凸部5p、5q不會從底板3向下方過大地突出,因而,可以使卡連接裝置1薄型化。
其次,在排出卡的情況下,當利用設置在卡連接裝置1的頭部構件6上的操作部、或者遙控裝置等上的操作部進行卡的排出操作時,進行與卡插入時相反的動作。
在該卡的排出操作中,利用控制部反向驅動輸送驅動機構A的驅動馬達M,使輸送構件4向排出方向(Y1方向)移動。當向排出方向移動輸送構件4時,設置在保持機構5上的支撐銷5a、5b在前述輸送構件4的凸輪槽4e、4f和框體2的凸輪槽2m、2n內向Z2方向下降,前述保持機構5返回到水平狀態(tài)。這時,由保持機構5保持的卡C與第二開關22的促動器22a相分離,第二開關22切換至OFF狀態(tài)。因而,前述控制部可以檢測出保持機構5移動至水平狀態(tài)。
這時,形成于保持機構5的主面5A下部的導向凸部5p、5q和保持臂30的鉤掛銷32被插入到前述底板3的導向槽3a、3b和3c中(參照圖5B)。
進而,當向排出方向移動輸送構件4時,卡C的Y1方向的端部向Y1方向推壓閉鎖構件7的遮蔽部7c,前述閉鎖構件7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在這種狀態(tài)下,卡C從前述頭部構件6的出入口6a向外側排出。如前面所述,在圖5B的連接狀態(tài)中,由于卡C的Y1側端部保持在狹窄部2q1中,所以在排出卡C時,卡C的Y1側端部不會從前述出入口6a上脫落,可以可靠地排出。
而且,當輸送構件4向Y1側的終端移動時,由于前述保持臂30的鉤掛銷32保持在前述導向槽3c的切換部3c1中,所以保持臂30設定為退避狀態(tài)(退避位置)。因而,解除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第一、疊如對向保持部38、39對卡C的保持。因而,可以用手沒有阻力地將從出入口6a突出的卡C拔出。
如上所述,形成于前述框體2中的凸輪槽2m、2n的圓弧部2m3、2n4以導向通路2q的狹窄部2q1為圓心、以曲率半徑R1、R2形成(參照圖4B),因而,當向上方抬起保持機構5時,前述卡C借助以狹窄部2q1為中心的旋轉動作而抬起,不會在卡C上作用很大的變形力。
并且,采用以狹窄部2q1為中心抬起卡C、使外部連接部CT和端子部23a電連接的結構。因而,可以使向著與卡C的面正交的方向的移動量最短。即可以形成很薄的形狀,又可以通過面重合使外部連接部CT和端子部23a接觸。
并且,由于沒有必要在框體內設置輸送輥,所以可以促進卡連接裝置1的薄型化。進而,由于采用保持并牽引卡C的兩側部的結構,所以可以減少位于卡的上下面上的構件,易于使裝置薄型化。
而且,在采用輸送輥的機構中,易于端子部和外部連接部之間產生磨損,但是在上述實施形式中,卡C相對于設置在框體2的傾斜面2j上的連接單元23以平行的狀態(tài)抬起,所以可以使卡C的多個外部連接部CT和連接單元23的多個端子部23a幾乎同時接觸。即,卡C的外部連接部CT和連接單元23的端子部23a之間的滑動距離可以縮短,因而,可以防止前述外部連接部CT和前述端子部23a的磨損,可以延長兩者的觸點壽命。
并且,由于形成于保持機構5的主面5A上的承載部5b位于卡C的多個外部連接部CT的下面,因而,可以可靠地進行卡C的外部連接部CT和連接單元23的端子部23a之間的連接。
如上所述,在將卡C正常地插入到卡連接裝置1內的狀態(tài)下,例如,在切斷電源供應的情況下,存在不能將卡C取出到外部的情況,而采用前述卡連接裝1,即使在這種狀態(tài)下,也可以強制性地將卡C排出。
即,如圖9所示,從形成于卡連接裝置1的頂板2A的傾斜面2j上的貫通孔2k的圖示Y2方向的端部(符號I)將針等較細的銷40插入到框體2的內部(圖示的Z2方向)。而且,當使前述銷40向作為卡C的排出方向的Y1方向移動至符號II的位置時,由于卡C的Y2方向的端部壓在銷40的前端上,所以僅將卡C沿排出方向推出。這時,如圖5B所示,由于卡C的Y1方向的端部對閉鎖構件7的遮蔽部7c向Y1方向加壓,所以前述閉鎖構件7可以向圖中的虛線所示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因而,通過前述頭部構件6的出入口6a,可以強制性地將卡C的Y1方向的端部排出到卡連接裝置1的外部。
發(fā)明的效果在上述本發(fā)明中,由于可以使裝置側的端子部和卡側的外部連接部的滑動達到最小,所以可以防止前述端子部和外部連接部的磨損、并且延長觸點的壽命。
權利要求
1.一種卡連接裝置,設有能使帶有外部連接部的IC卡出入的出入口、和與從前述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接觸的端子部,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保持從前述出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保持機構,和導向機構,以使由前述保持機構保持的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動的方式對前述保持機構進行引導、并使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連接裝置,設置有能使保持機構沿前述導向機構移動的驅動機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前述導向機構具有向裝置內側引導前述保持機構的水平導向部、和在前述水平導向部內側延續(xù)的上升導向部,當利用前述上升導向部引導前述保持機構時,使前述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動,并且使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前述導向機構具有上升導向部,其可在IC卡在裝置內側的端部向著前述端子部傾斜的狀態(tài)下、對保持在前述保持機構中的IC卡進行引導,保持傾斜狀態(tài)的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可以與前述端子部接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前述導向機構具有向裝置內側引導前述保持機構的水平導向部,前述上升導向部與前述水平導向部的內側相連續(xù)。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前述上升導向部,沿著以出入口側的規(guī)定位置為中心的圓弧軌跡形成,當利用前述上升導向部對前述保持機構進行引導時,前述IC卡以前述中心為支點向前述傾斜狀態(tài)旋轉。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在前述出入口內側設置導向通路,在前述IC卡的出入口側端部被限制在前述導向通路內的狀態(tài)下,使IC卡的裝置內側的端部向朝向前述端子部的方向移動。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卡連接裝置,設有當前述保持機構沿前述上升導向部移動時、輔助其導向動作的施力構件。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前述端子部相對于IC卡的插入方向傾斜設置,形成前述傾斜狀態(tài)的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平行地與前述端子部相面對并接觸。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在向厚度方向移動前述IC卡時,在直到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的期間,對前述IC卡在作為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寬度方向上的位置偏離加以限制的導向部,被朝向裝置的高度方向而設置。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卡連接裝置,前述導向部是夾住前述保持機構的基礎的兩側部、沿前述高度方向延伸導向肋。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連接裝置,設有檢測裝置,當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連接部與前述端子部接觸時、利用前述IC卡直接操作;還設有控制機構,當利用該檢測裝置檢測IC卡時、可以在前述外部連接部和前述端子部之間傳遞信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防止裝置內的端子部與卡側的IC芯片的外部連接部的磨損、延長觸點壽命的卡連接裝置。當插入卡C時,由保持機構(5)保持卡C的兩邊緣部。向Y2方向驅動輸送構件(4),當使輸送構件(4)和前述保持機構(5)成一體地向卡C的插入方向的終端移動時,保持機構(5)的Y2側的端部被抬起,保持機構以傾斜的狀態(tài)移動。這時,卡C的外部連接部從對面?zhèn)冉咏⒔佑|框體(1)內的連接單元(23)的端子部(23a)。因而,前述端子部(23a)和外部連接部之間不產生滑動,可以防止它們之間的摩擦,可延長觸點壽命。
文檔編號B42D15/10GK1461074SQ0312370
公開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5月14日
發(fā)明者菊地秀夫 申請人: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