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演示儀,尤其是一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公知的技術是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是物理課中的學習重點,更是難點,但因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很抽象,學生難于理解,給教學工作帶來很大不便,這是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的技術方案,該方案的演示儀將合速度與分速度用滑動塊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便于學生理解。 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xiàn)的一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包括有支架,設置在支架上的軌道,其特征是所述的軌道包括帶有第一滑動塊的橫向軌道,在橫向軌道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上分別設置有第二滑動塊和第三滑動塊,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的一端與橫向軌道的一端貼近并與橫向軌道成一定角度,徑向軌道的另一端與一個徑向桿鉸接,徑向桿上設置帶有第四滑動塊的滑動軌道;另外,在支架上還設置有一個可以推動第一、第二和第三滑動塊滑動的抽拉架。第四滑動塊還可以在橫向軌道上滑動。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jù)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由于在該方案中有橫向軌道,設置在橫向軌道兩側的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這三個軌道上均設置有滑動塊,滑動塊在這三個軌道上的滑動可以演示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即合速度與分速度的關系,抽拉架可以推動或拉動第一、第二和第三滑動塊同時移動,另外還有一個帶有滑動軌道的徑向桿,在滑動軌道上有第四滑動塊,第四滑動塊還可在橫向軌道上滑動,可以使徑向桿做圓周運動,演示第四滑動塊沿徑向軌道滑動時,在徑向桿方向和垂直于徑向桿方向上的分速度的情況。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0007] 圖2為圖1的后視圖。 圖中,1為支架,2為第二滑動塊,3為徑向軌道,4為抽拉架,5為第一滑動塊,6為第三滑動塊,7為圓弧軌道,8為橫向軌道,9為徑向桿滑動軌道,10為徑向桿,11為鉸鏈,12為第四滑動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通過附圖可以看出,本方案的一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包括有支架l,設置在支架1上的軌道,本方案的特點是所述的軌道包括帶有第一滑動塊5的橫向軌道8,在橫向軌道8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徑向軌道3和圓弧軌道7,徑向軌道3和圓弧軌道7上分別設置有第二滑動塊2和第三滑動塊6,徑向軌道3和圓弧軌道7的一端與橫向軌道8的一端貼近并與橫向軌道8成一定角度,徑向軌道3的另一端與一個徑向桿10通過鉸鏈11鉸接,徑向桿10上設置帶有第四滑動塊12的滑動軌道9 ;另外,在支架1上還設置有一個可以推動第一滑動塊5、第二滑動塊2和第三滑動塊6滑動的抽拉架4。第四滑動塊12還可以在橫向軌道8上滑動,在本實施例中,抽拉架4為T形。使用時,通過抽拉架將第一滑動塊5,第二滑動塊2和第三滑動塊6從右端推到左端,在推動的過程中,第一滑動塊5的移動代表合運動,第二滑動塊2和第三滑動塊6分別代表分運動,然后將第一滑動塊5、第二滑動塊2和第三滑動塊6拉回右端;并將第四滑動塊12置于右端,然后用手推動第四滑動塊12沿橫向軌道8由右向左運動,第四滑動塊8運動的同時也帶動徑向桿10運動,這個過程中,第四滑動塊8的運動代表合運動,徑向桿10方向和垂直于徑向桿10方向代表分運動。
權利要求一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包括有支架,設置在支架上的軌道,其特征是所述的軌道包括帶有第一滑動塊的橫向軌道,在橫向軌道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上分別設置有第二滑動塊和第三滑動塊,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的一端與橫向軌道的一端貼近并與橫向軌道成一定角度,徑向軌道的另一端與一個徑向桿鉸接,徑向桿上設置帶有第四滑動塊的滑動軌道;另外,在支架上還設置有一個可以推動第一、第二和第三滑動塊滑動的抽拉架。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其特征是所述的第四滑動塊還 可以在橫向軌道上滑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演示儀的技術方案,該方案的演示儀,包括有支架,設置在支架上的軌道,本方案的特點是所述的軌道包括帶有第一滑動塊的橫向軌道,在橫向軌道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上分別設置有第二滑動塊和第三滑動塊,徑向軌道和圓弧軌道的一端與橫向軌道的一端貼近并與橫向軌道成一定角度,徑向軌道的另一端與一個徑向桿鉸接,徑向桿上設置帶有第四滑動塊的滑動軌道;另外,在支架上還設置有一個可以推動第一、第二和第三滑動塊滑動的抽拉架。本演示儀能將合速度與分速度用滑動塊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非常便于學生理解。
文檔編號G09B23/10GK201444365SQ20092002977
公開日2010年4月28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16日
發(fā)明者王騰鈴 申請人:王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