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以豎直移動方式支撐例如液晶顯示器等各種類型的顯示器的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
背景技術:
近些年,作為用于個人計算機的顯示監(jiān)視器、電視機等、諸如液晶顯示器和等離子顯示器等平板顯示設備被廣泛普及。這些顯示設備中包括用升降支架來支撐的顯示設備。該升降支架包括能夠調整顯示器的高度位置以適合于觀察者的眼睛高度的高度調整機構。例如,作為包括這種升降支架的顯示設備,專利文獻I中披露了一種顯示器支架。這種支架使得包括顯示器的升降部件可豎直移動地配合到被支撐在底座部上的引導部件中,引導部件和升降部件均形成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狀,并在這兩部件之間設置使用單向離合器的摩擦機構。該摩擦機構被構造成使得使用由恒定負載彈簧所組成的彈性部件使升降部件向上偏置,當升降部件手動向上抬起時,摩擦機構的引導部件輕微向上移動,從而使單向離合器的板簧的壓緊力水平減弱,以較輕的力使升降部件向上移動??商娲兀ぞ叵拗破鞅辉O置作為用于恒定負載彈簧的摩擦機構,以便在升降部件上升時,使彈簧相對于摩擦輥的纏繞力減弱,從而使摩擦輥的旋轉變得容易,以較輕的力使升降部件上升。[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未審專利申請?zhí)亻_No.2005-30092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然而,上述顯示器支架中,通過使用設置于一處的一對摩擦機構來控制升降部件相對于引導部件的豎直移動,并且沉重的顯示器被安裝到升降部件。因此,存在如下問題當顯示器被反復上升和下降時,與摩擦有關的負荷集中在摩擦機構的部分上,結果就可能會使其損壞。此外,還存在如下問題當摩擦機構依賴于一處的彈性部件時,上升/下降動作的操作性就可能會降低,并且在一些情況下升降部件可能會歪斜。本發(fā)明鑒于上述情形,目的是提供一種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其提高了操作性和耐用性,而不會使與摩擦有關的負荷集中。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根據本發(fā)明的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包括引導部件,該引導部件被固定在底座部件上;升降部件,該升降部件能夠豎直移動地安裝在該引導部件上,并且支撐顯示器;第一摩擦部,該第一摩擦部被設置在該引導部件和該升降部件之間;以及第二摩擦部,在從該第一摩擦部朝該底座部件的一側位移的位置處,該第二摩擦部被設置在該引導部件和該升降部件之間,并且該第二摩擦部的摩擦力被設定為大于該第一摩擦部的摩擦力。
根據本發(fā)明的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使得在引導部件和支撐顯示器的升降部件之間,第一和第二摩擦部被設置成在升降方向上位移。因此,當使支撐顯示器的升降部件相對于引導部件豎直移動時,用于滑動和保持靜止狀態(tài)的摩擦力在升降方向上分散,并作用于第一和第二摩擦部。因而,就不會在一個摩擦部上施加過大的負荷,并且獲得出色的操作性和耐用性。另外,由于使第二摩擦部的摩擦力設定為大于第一摩擦部的摩擦力,所以能夠防止過大的負荷施加在設有第一摩擦部的升降部件和引導部件之間的連接部上,從而防止升降部件的歪斜和損傷。此外,優(yōu)選是該第二摩擦部包括固定在升降部件上的接觸部,該接觸部能夠彈性變形地與該引導部件的內表面相接觸以產生摩擦力。通過對第二摩擦部采用這種結構,能夠使升降部件平穩(wěn)地進行升降,并且能夠通過接觸部和引導部件的內表面之間的摩擦力使升降部件在任意位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此外,還可以使該第一摩擦部包括引導摩擦部,在該引導部件的上部開口附近,弓丨導摩擦部被設置在該引導部件和該升降部件之間。由于升降部件使設置在引導部件的上部開口附近的引導摩擦部作為第一摩擦部進行升降,所以在升降部件和引導摩擦部之間發(fā)生小于第二摩擦部的摩擦力。因此,使升降部件的豎直移動得以引導而獲得出色的操作性,并且升降部件不會在第一摩擦部歪斜或損傷。此外,支柱可以被支撐在該引導部件的內側上,并且該升降部件能夠豎直移動地被設置在該引導部件和該支柱之間。三重構造的升降支架由引導部件、升降部件和支柱構成,除此之外,還在引導部件和升降部件之間設置第一摩擦部和第二摩擦部。因此,就可以獲得所要求的占用空間小于以往的支架。此外,還可以在該支柱上設置連接到該升降部件的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可以根據該升降部件的升降而伸縮。因此,根據本發(fā)明的升降支架能夠在任意位置使與第一和第二摩擦部有關的摩擦力、其自重以及彈性部件的偏置力取得平衡而保持靜止狀態(tài)。該彈性部件包括螺旋彈簧式的盤簧。發(fā)明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的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由于在引導部件和支撐顯示設備的升降部件之間設置有第一和第二摩擦部,所以負荷將不會集中于一個摩擦部,能夠使負荷分散并承受在第一和第二摩擦部上,從而獲得出色的操作性和耐久性。另外,由于使升降部件的第二摩擦部的摩擦力設定得大于第一摩擦部的摩擦力,其中升降部件以滑動方式與引導部件的內表面相接觸,所以能夠防止過大的負荷施加在引導部件和升降部件之間設有第一摩擦部的連接部,從而防止升降支架的損傷和升降部件的歪斜。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被部分切掉的視圖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圖1所示的升降支架的相關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升降支架的部分A的放大圖。圖4是圖1中的升降部件的說明視圖。圖5是圖4所示的升降部件的部分B的放大圖。圖6是從斜上方觀察圖5所示的摩擦部件的透視圖。圖7是示出升降部件處于伸展狀態(tài)的升降支架的截面圖。圖8是示出升降部件處于收縮狀態(tài)的升降支架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如圖1和圖2所示,顯示設備I使得基座狀的底座部件2被安裝在可豎直移動的升降支架3的下部上,并且用于液晶顯示器等顯示器的支撐部4被安裝在升降支架3的上部上。升降支架3被構造成由引導部件6、支柱7和升降部件8構成的大致三重筒狀,弓丨導部件6被固定在底座部件2上,支柱7被設置在該引導部件6的內側并固定在底座部件2上,顯示器支撐部4被安裝在升降部件8的上部上,該升降部件8被裝配在引導部件6和支柱7之間,并且可豎直地移動。支柱7在圖2中省略。引導部件6和支柱7分別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引導部件6和支柱7的下端部通過連接部件(圖中未示出)被一體化。大致圓盤形狀的底座部件2經連接部件而擰緊在被一體化的引導部件6和支柱7的下端部上。如圖3所示,大致環(huán)狀的引導環(huán)9被固定在引導部件6的上端開口的內表面上。在圖3中引導環(huán)9具有如下結構引導突起9a在間隔180度且彼此面對的各位置處朝徑向中心側突出(在圖中僅示出其中一個),螺釘10被插入通過設置在該引導突起9a中的通孔,并以螺紋配合方式固定在引導部件6的內側部分(圖中未示出)。圖4所示的升降部件8為大致圓筒形狀,通過圖7和圖8所示的具有內置傾斜機構11的安裝部12,顯示器支撐部4被安裝在升降部件8的上部,同時允許顯示器支撐部4左右旋轉和仰臥旋轉。在升降部件8中在其周向方向上間隔180度分離的相對位置處設置有引導槽部13,該引導槽部13分別以可滑動的方式地配合在引導環(huán)9的引導突起9a上,弓丨導環(huán)9被設置在引導部件6上。引導槽部13沿從升降部件8的下端到安裝部12的長度方向形成為直線狀。升降部件8被插入并裝配在引導部件6和支柱7之間。在設置在引導部件6上的引導環(huán)9的引導突起9a被裝配到引導槽部13中的狀態(tài)下,引導升降部件8的豎直滑動。因此,升降部件8和引導環(huán)9構成第一摩擦部15,升降部件8與引導環(huán)9的整個圓周相接觸,從而產生比較小的摩擦力Fl。此外,大致筒狀有底的摩擦部件16被裝配在升降部件8的下端上,并且通過螺釘10等將摩擦部件16固定。在圖5和圖6中,摩擦部件16使得引導孔17形成在摩擦部件16的底部16a的中央,支柱7插入通過引導孔17,并且支柱7通過延伸通過引導孔17而延伸到升降部件8中。從而,支柱7和引導部件6引導升降部件8的豎直移動。此外,一對凹部18在間隔180度的位置處形成在摩擦部件16的大致圓筒狀的側表面16b中,以使得每個凹部18與升降部件8的引導槽部13相對準。另外,使狹縫19在兩個凹部18之間以預定的間隔分別從上端開口向底部16a延伸。被狹縫19所部分地分割的多個接觸片20各自具有自由端部,自由端部能夠以其基部作為支點在徑向方向上彈性變形。此外,每個接觸片20使得其外周表面的大致高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徑向向外突出的分型線20a,并且摩擦凸部21形成在每個接觸片20上方,摩擦凸部21從自由端部延伸到分型線20a,并且更進一步徑向向外突出。因此,在圖3所示的升降支架中,當升降部件8豎直移動時,更進一步徑向向外突出的摩擦凸部21與引導部件6的內周表面相接觸,從而產生摩擦力F2。包含摩擦凸部21在內的接觸片20構成接觸部。分型線20a意指在例如利用金屬模具使摩擦部件16注射成型時,用于脫模的大致山形的錐形面的邊界線,在注射成型完成后分型線20a充當兩個金屬模之間外周表面上的邊界。這里,摩擦部件16的接觸片20的摩擦凸部21和引導部件6的內周表面構成相互接觸且產生摩擦力F2的第二摩擦部22。對各接觸片20的摩擦凸部21徑向向外的突出量進行設定,以使第二摩擦部22的摩擦力F2設定得大于與上述第一摩擦部15有關的摩擦力Fl。摩擦凸部21的數量及與引導部件6的內周表面的接觸面積能夠適當地調整,從而能夠調整摩擦力F2的大小。接著,參照圖7和圖8來描述設置在升降支架3中的偏置機構。在圖7和圖8所示的升降支架3中,由恒定負載彈簧所組成的板狀的盤簧24,在纏繞于支撐軸上以便能夠抽出和卷入的狀態(tài)下,作為彈性部件被安裝在支柱7的上端部上。從該盤簧24抽出的一端部24a與設置在升降部件8的內表面?zhèn)壬系慕雍喜?5的下端鉤合,摩擦部件16被安裝在該升降部件8中,支柱7被插入通過摩擦部件16。如圖7所示,當升降支架3處于伸展狀態(tài)即升降部件8從引導部件6內部已經上升并突出到外部時,盤簧24處于卷入狀態(tài),即鉤狀的一端部24a與接合部25的下端一起被保持于盤簧24附近的位置。此外,在圖8中,當升降支架3處于收縮狀態(tài)即升降部件8已經下降并收納到引導部件6中時,盤簧24被抽出,并且一端部24a被保持在從纏繞部離開的狀態(tài)下。在升降支架3中,通過手動操作顯示器支撐部4和升降部件8以使它們豎直移動,能夠平穩(wěn)地進行顯示器支撐部4和升降部件8的豎直移動。當顯示器的自重以及第一和第二摩擦部15、22的摩擦力F1、F2相對于盤簧24的作用在升降部件8的上升方向上的偏置力取得平衡時,升降部件8在任意位置進入靜止狀態(tài)。包括根據本示例性實施例的升降支架3在內的顯示設備I包括上述結構,在組裝時,使用螺釘10等來固定升降支架3的引導部件6和支柱7。然后,使摩擦部件16裝配并固定在升降部件8的下端部,該升降部件8在其上部裝有安裝部12。盤簧24被支撐在支柱7的上部,已經從盤簧24抽出的鉤狀的一端部24a與升降部件8的接合部件25的下端部相接合。最后,將底座部件2安裝在升降支架3的引導部件6和支柱7上。在此狀態(tài)下,使摩擦部件16的引導孔17裝配在支柱7上,使升降部件8插入到引導部件6和支柱7之間的大致圓筒狀的空間。從而,使摩擦部件16的摩擦凸部21與引導部件6的內周表面相接觸以安置第二摩擦部22。接著,使引導環(huán)9定位并保持于引導部件6的上端開口,以使得引導突起9a裝配在升降部件8的引導槽部13中,并用螺釘10等將引導環(huán)9固定在引導部件6上。由此,安置第一摩擦部15。接著,把顯示器支撐部4裝在被固定在升降部件8上的安裝部12上,從而獲得設有升降支架3的顯示設備I。接著,描述包括具有上述結構的升降支架3在內的顯示設備I的升降動作。在顯示設備I中,在如圖1和圖7所示的狀態(tài)即升降部件8被保持于伸展狀態(tài)下,盤簧24處于卷入狀態(tài),升降部件8相對于引導部件6在上升方向上偏置,并通過第一和第二摩擦部15、22的摩擦力F1、F2被保持在靜止狀態(tài)下。然后,將升降部件8向下按壓,以使顯示器支撐部4下降。因此,升降部件8在其內外周表面分別通過引導槽部13、引導環(huán)9的引導突起9a、摩擦部件16的引導孔17以及支柱7被引導的同時,對抗著盤簧24在上升方向上的偏置力以及第一和第二摩擦部15、22的摩擦力F1、F2而下降。此時,盤簧24被升降部件8的接合部25所按壓而向下抽出。與此同時,在第一摩擦部15中,升降部件8在引導部件6的上端開口處與引導環(huán)9的內側接觸面進行面接觸,并且對抗著摩擦力Fl而下降。此外,在第二摩擦部22中,摩擦部件16中的各接觸片20的摩擦凸部21在與引導部件6的內周表面進行接觸的同時對抗摩擦力F2而滑動下降,摩擦部件16被設置在升降部件8的下端處。如果在任意位置從手中放開升降部件8,則第一摩擦部15的摩擦力F1、第二摩擦部22的摩擦力F2以及作用于顯示器上的重力之和相對于盤簧24在上升方向上的偏置力平衡,結果能夠使升降部件8和顯示器處于靜止狀態(tài)。反之,在顯示器從升降部件8被收納于引導部件6中的收縮狀態(tài)上升的情況下,當用手抬起升降部件8等時,升降部件8的上升動作導致鉤狀的一端部24a與接合部25的下端部一起接近盤簧24的纏繞部,使盤簧24逐漸卷入。針對于此,顯示器的重量向下起作用,第一摩擦部15的摩擦力Fl和第二摩擦部22的摩擦力F2也類似地作用以阻礙升降部件8上升。因此,如果在任意位置放開手,第一摩擦部15的摩擦力F1、第二摩擦部22的摩擦力F2以及作用于顯示器上的重力之和相對于盤簧24的偏置力平衡,結果能夠使升降部件8處于靜止狀態(tài)。升降部件8上升到最高的停止位置被設定為在摩擦部件16的接觸片20與引導環(huán)9剛要接觸之前的位置(參照圖7)。同樣,升降部件8下降到最低的停止位置被設定位在設置在支柱7的上端的盤簧24與安裝部12剛要接觸之前的位置(參照圖8)。因此,如圖7和圖8所示,預定長度的調節(jié)部件28被設置在升降部件8的頂部和底部之間,用來調節(jié)升降部件8的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如上所述,根據本示例性實施例的顯示設備I的升降支架3,在沿升降部件8的長度方向位移的第一摩擦部15和第二摩擦部22的兩個位置處,產生用于抑制升降部件8的上升/下降操作并使其在任意位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摩擦力Fl和F2。因此,能夠用摩擦力Fl和F2可靠地維持升降部件8的豎直移動和靜止狀態(tài),而不會在任何一方施加過度負荷,除此之外,還可使其平穩(wěn)地豎直移動并使其處于靜止狀態(tài),而不會嘎嘎作響。相反,若如上述現有技術那樣,用一處的摩擦部來支撐升降部件8并同時準許其豎直移動和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當升降操作時可能發(fā)生歪斜或嘎嘎作響,而不能進行平穩(wěn)的豎直移動和停止。此外,若用于使升降部件8停止的摩擦力集中作用在摩擦部的一處,則還存在大負荷反復施加于摩擦部上而易于破損的缺點。另外,由于將設置在引導部件6的上端開口和升降部件8之間的第一摩擦部15的摩擦力Fl設定成小于設置在它們下方的第二摩擦部22的摩擦力F2,所以在升降部件8升降操作時,負荷將不會集中在引導部件6的上端開口而導致嘎嘎作響或損傷。尤其是,由于第一摩擦部15的摩擦力Fl小,所以不會使暴露于引導部件6外部的升降部件8的表面劃傷,并且不會使升降部件8歪斜。此外,由于位于引導部件6內的第二摩擦部22的摩擦力F2比較大,所以使豎直移動和停止平穩(wěn)地進行,并且即使引導部件6的內周表面被劃傷也不會暴露于外部,從而可獲得更好的外觀。此外,由于在升降部件8的長度方向分開來設置第一和第二摩擦部15、22,所以可使單個摩擦部更小,能夠使升降支架3的外徑尺寸比傳統(tǒng)的升降支架3小。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引導槽部13被設置在升降部件8中,引導環(huán)9和引導突起9a形成在引導部件6的上端開口的內表面上。然而,并非總是必須設置引導槽部13和引導突起9a。即使在此情況下,還可以用升降部件8的外周表面和引導環(huán)9的內周表面之間的摩擦來產生摩擦力Fl。此外,在第一摩擦部15中,組成引導摩擦部的引導環(huán)9和升降部件8的外周表面并非總是必須構成為在整個圓周相互接觸以便施加摩擦力F1,引導環(huán)9的一部分可以與升降部件8接觸以產生摩擦力F1。能夠通過調整引導環(huán)9與升降部件8的外周表面的接觸面積,來調整摩擦力Fl。此外,在第二摩擦部22中,摩擦部件16并非總是必須形成為與升降部件8分開的部件,它們也可以一體地形成。也就是說,在升降部件8上設置可彈性變形的摩擦凸部21就夠了。支柱7并非總是必須設置為從內側接觸升降部件8以對其進行引導的部件。例如,只要支柱7支撐盤簧24,其直徑就可以小至與摩擦部件16的引導孔17不接觸而分離這種程度。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升降支架,使得顯示器安裝在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上,第一和第二摩擦部被設置在可相對于引導部件豎直移動的升降部件的豎直方向上的兩個位置處,并且通過使第二摩擦部的摩擦力設定為大于第一摩擦部的摩擦力,使升降部件相對于引導部件的豎直移動平穩(wěn)地進行而不會嘎嘎作響,從而防止破損。[附圖標記]I 顯示設備2 底座部件3 升降支架4 顯示器支撐部6 引導部件7 支柱8 升降部件9 引導環(huán)9a引導突起
13引導槽部15第一摩擦部16摩擦部件17引導孔20接觸片21摩擦凸部22第二摩擦部24 盤簧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設備用升降支架,包括 引導部件,所述引導部件被固定在底座部件上; 升降部件,所述升降部件能夠豎直移動地安裝在所述引導部件上,并且支撐顯示器; 第一摩擦部,所述第一摩擦部被設置在所述引導部件和所述升降部件之間;以及 第二摩擦部,在從所述第一摩擦部朝所述底座部件的一側位移的位置處,所述第二摩擦部被設置在所述引導部件和所述升降部件之間,并且所述第二摩擦部的摩擦力被設定為大于所述第一摩擦部的摩擦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架,其中所述第二摩擦部包括固定在升降部件上的接觸部,所述接觸部能夠彈性變形地與所述弓I導部件的內表面相接觸以產生摩擦力。
3.根據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摩擦部包括引導摩擦部,在所述引導部件的上部開口附近,所述引導摩擦部被設置在所述引導部件和所述升降部件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升降支架,其中支柱被支撐在所述引導部件的內側上,并且所述升降部件能夠豎直移動地被設置在所述引導部件和所述支柱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支架,其中連接到所述升降部件的彈性部件被設置在所述支柱上,并且所述彈性部件根據所述升降部件的豎直移動而伸縮。
全文摘要
一種顯示設備(1)用升降支架(3),具有升降部件(8),該升降部件(8)設置在固定于底座部件(2)的引導部件(6)和支撐件(7)之間。顯示器支撐部(4)被安裝到升降部件(8)上。具有引導突起的引導環(huán)被設置到引導部件(6)的上端開口。在引導環(huán)和設有與引導突起接合的引導槽的升降部件(8)之間設置有第一摩擦部(15)。有底筒狀的摩擦部件(16)被固定在升降部件(8)的第一摩擦部的下方。摩擦凸部被分別設置為與在摩擦部件(16)圓周表面上的部分接觸,并且使其與引導部件(6)的內周表面彈性接觸以形成第二摩擦部(22)。第一摩擦部的摩擦力F1被設置為比第二摩擦部的摩擦力F2小。
文檔編號G09F9/00GK103069471SQ201080068579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17日
發(fā)明者望月義仁, 陳璽民 申請人:Nec顯示器解決方案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