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式裝訂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將各種文檔等裝訂在一起的裝訂器。
背景技術:
存在一種裝訂器,該裝訂器包括基板,其固定至封蓋;一對側板,其與基板的兩側連接,并且彼此對置且可通過鉸鏈相對于基板旋轉(zhuǎn);以及裝訂部件,其包括設置在該對側板中的一個側板上的管部和裝配在該對側板中的另一個側板上且插在管部中的扦棒(參考JP-A-2007-196618中的第、和段,以及圖1至圖3)。根據(jù)這種裝訂器,各個側板在鉸鏈方向(縱向)上的中部保持各個裝訂部件的上部,并且在鉸鏈方向上的兩側保持各個裝訂部件的下部。
發(fā)明內(nèi)容
[所解決的技術問題]然而,在根據(jù)JP-A-2007-196618的裝訂器中,存在以下第一需求即,在裝訂部件放置在裝訂器上的情況下僅僅通過旋轉(zhuǎn)側板來實現(xiàn)裝訂狀態(tài)。換句話說,根據(jù) JP-A-2007-196618的裝訂器,當側板從側板相對于基板打開的開啟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側板相對于基板豎立的豎立狀態(tài)時,側板的旋轉(zhuǎn)不足以使裝訂部件安裝至側板上,而必須通過將裝訂部件按壓在側板上來使裝訂部件安裝在側板上。此外,在根據(jù)JP-A-2007-196618的裝訂器中,存在以下第二需求即,裝訂頁數(shù)超過裝訂器的預定容量的文檔。換句話說,根據(jù)JP-A-2007-196618的裝訂器,當在將裝訂部件放置在側板上并且在頁數(shù)超過裝訂器預定容量的文檔保持在管部或扦棒中的情況下將側板從開啟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豎立狀態(tài)時,可能難于旋轉(zhuǎn)側板或者難于將裝訂部件按壓并組裝在側板上。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了傳統(tǒng)裝訂器。[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管式裝訂器,包括基板;側板,其通過鉸鏈與所述基板連接;以及裝訂部件,其可拆卸地安裝至所述側板。所述側板包括放置所述裝訂部件的加載部和相對于所述加載部設置在所述基板的相對側上的保持部。所述加載部構造成當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所述側板時,使所述裝訂部件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所述加載部和所述保持部構造成當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時,使所述裝訂部件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并且保持在所述保持部與所述加載部之間。采用該結構時,本發(fā)明實現(xiàn)了所述第一需求。換句話說,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在所述裝訂部件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情況下僅僅通過旋轉(zhuǎn)所述側板來實現(xiàn)裝訂狀態(tài)。
在所述管式裝訂器中,所述加載部可以包括第一限制部,其構造為防止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與所述側板分離;以及第二限制部,其具有將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壓向所述第一限制部的形狀。采用該結構時,可以在所述裝訂部件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情況下來旋轉(zhuǎn)所述側板。在所述管式裝訂器中,所述加載部可以包括第一突出部,其設置在防止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與所述側板分離的位置上;以及第二突出部,其具有將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壓向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形狀。當所述側板從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的狀態(tài)時,所述加載部可以將所述裝訂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一突出部與第二突出部之間,由此限制所述裝訂部件的一側的位置。采用該結構時,所述裝訂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一突出部與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間,從而限制所述裝訂部件的一側的位置,從而可以在所述裝訂部件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情況下來旋轉(zhuǎn)所述側板。在所述管式裝訂器中,所述保持部可以包括突出部,其從所述側板朝向所述管式裝訂器的內(nèi)部突出;以及防退回爪部,其設置在所述突出部中,并且朝向所述加載部突出。 所述防退回爪部可與所述側板在具有下述靈活性的情況下連接當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時,允許與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所述裝訂部件的一側相對的另一側能夠穿過,并且阻止布置在所述側板與所述防退回爪部之間的裝訂部件自主穿過。采用該結構時,當所述側板旋轉(zhuǎn)至相對于所述基板的豎立狀態(tài)時,可以通過保持部來保持所述裝訂部件。在所述管式裝訂器中,所述裝訂部件可以設置有扦棒或管部,該扦棒或管部構造成在所述管部罩住所述扦棒的狀態(tài)下,與對置的管部或扦棒組合來裝訂文檔。所述加載部可以將所述裝訂部件限制成在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下,所述管部沒有完全罩住所述扦棒,并且在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且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裝訂部件的狀態(tài)下,所述管部完全罩住所述扦棒。采用該結構時,本發(fā)明實現(xiàn)了所述第二需求。換句話說,可以裝訂頁數(shù)超過管式裝訂器的預定容量的文檔。在所述管式裝訂器中,所述加載部可以包括前件,其從所述側板朝向所述管式裝訂器的內(nèi)部突出;第一限制部,其從所述前件的前端朝向與所述鉸鏈相對的側突出;以及第二限制部,其設置在所述前件中相對于第一限制部靠近側板的一側上,并且朝向與所述鉸鏈相對的側突出。所述裝訂部件可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制部與所述第二限制部之間。 當所述側板從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的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限制部可將所述裝訂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一限制部與所述第二限制部之間。所述第一限制部可設置在以下位置處即,隨著所述側板從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的狀態(tài),朝向所述管式裝訂器的內(nèi)部移動保持于所述第一限制部與所述第二限制部之間的裝訂部件的位置。采用該結構時,隨著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從所述開啟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所述豎立狀態(tài),所述裝訂部件朝向所述管式裝訂器的內(nèi)部移動,從而可以移動所述管部來完全地罩住所述扦棒。
[發(fā)明效果]采用上述構造時,可以獲得以下效果??梢栽谘b訂部件放置在加載部的情況下僅僅通過旋轉(zhuǎn)側板來實現(xiàn)裝訂狀態(tài),從而可以提高管式裝訂器的可操作性。此外,可以裝訂頁數(shù)超過管式裝訂器的預定容量的文檔。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文件夾在裝訂器安裝在封蓋上的狀態(tài)下的平面圖。圖2是處于臨時裝配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透視圖。圖3是從圖2中透視圖的相反側觀察時處于臨時裝配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透視圖。圖4是在側板平躺的狀態(tài)下的基部的透視圖。圖5是在側板平躺的狀態(tài)下的基部的俯視圖。圖6是在側板平躺的狀態(tài)下的基部的仰視圖。圖7是沿圖5中線A-A截取的剖視圖。圖8是側板從圖7所示的狀態(tài)開始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下的基部的剖視圖。圖9是在側板平躺的狀態(tài)下的基部的正視圖。圖10是側板從圖9所示的狀態(tài)開始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下的基部的正視圖。圖11是在側板平躺的狀態(tài)下的基部的右視圖。圖12是加載部的正視圖。圖13是加載部的透視圖。圖14是第一裝訂部件的透視圖。圖15是設置有管部的第一裝訂部件的正視圖。圖16是圖15中所示的第一裝訂部件的后視圖。圖17是第二裝訂部件的透視圖。圖18是設置有扦棒的第二裝訂部件的正視圖。圖19是圖18所示的第二裝訂部件的后視圖。圖20是處于臨時裝配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俯視圖。圖21是處于裝配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俯視圖。圖22是處于裝配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正視圖。圖23是示出側板和裝訂部件的接合狀態(tài)的局部放大圖。圖M是示出將裝訂部件放置在側板前端的臨時裝配狀態(tài)的局部放大圖。圖25是示出側板的保持部和裝訂部件裝配在一起的狀態(tài)的局部放大圖。圖沈是裝訂器的鉸鏈防切斷部的局部透視圖。圖2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裝訂器在臨時裝配狀態(tài)下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文件夾10包括以下部件(1)封蓋 100;以及
(2)裝訂器 200。(封蓋100)如圖1所示,封蓋100包括后蓋101 ;脊部102,其與后蓋101的側緣連續(xù);以及前蓋103,其與脊部I02的側緣連續(xù),并且封蓋100由一個板狀部件形成。本發(fā)明不限于封蓋由一個板狀部件形成的構造。例如,也可以是后蓋101、脊部 102和前蓋103分別由不同的板狀部件構造,并且分別被附接來形成封蓋100。(裝訂器200)如圖1所示,裝訂器200用于裝訂文檔等,沿脊部102的縱向延伸并且通過例如鉚釘R安裝在脊部102的內(nèi)側。在本實施例中,裝訂器200安裝在脊部102上。然而,裝訂器200可以安裝在后蓋 101或前蓋103上,而不是安裝在脊部102上。如圖2和圖3所示,裝訂器200具有以下部件基部210;以及裝訂部件240、241。(基部210)如圖1所示,基部210由諸如聚丙烯等樹脂材料形成,并且固定至脊部102。代之諸如聚丙烯等樹脂材料,基部210可以由金屬形成。如圖4至圖6所示,基部210具有以下部件。(1)基板 220如圖4至圖6所示,基板220為矩形板狀部件,并且側板230、231與基板220的兩個面對邊側,例如長邊側連接。如圖4至圖6所示,基板220形成有供用于將裝訂器200安裝至脊部102的鉚釘 R穿過的孔221。如圖5所示,孔221形成在矩形基板220的各個角部附近,并且用于將裝訂器200 牢固地安裝在脊部102上。(2)側板 23O、23I如圖4至圖6所示,側板230、231為板狀并且通過薄鉸鏈H與基板220的兩個面對邊側,例如長邊側連接。側板230、231由一對第一側板230和第二側板231組成。第一側板230和第二側板231構造成可繞薄鉸鏈H旋轉(zhuǎn)。如圖9和圖10所示,第一和第二側板230、231構造成可從大致豎直狀態(tài)轉(zhuǎn)到大致水平狀態(tài)。薄鉸鏈H具有這樣的高度該高度位于鉸鏈部233d與鉸鏈部233c之間,其中所述鉸鏈部233d為壓板233的第一部233a和第二部23 的互連部的彎曲頂點,而所述鉸鏈部 233c為壓板233的旋轉(zhuǎn)支撐點。因此,可以將側板230、231保持在為大致豎直狀態(tài)的裝配狀態(tài)與臨時裝配狀態(tài)之間。如圖6和圖沈所示,鉸鏈H在其延伸方向的外端部上設置有,與鉸鏈H的其它部分相比鉸鏈H不容易被切斷的鉸鏈防切斷部HI。鉸鏈防切斷部Hl具有這樣的凸起狀其形成為與鉸鏈H的其它薄部相比,厚度朝向裝訂器的外側增加。鉸鏈防切斷部Hl不限于圖沈所示的矩形形狀。例如,鉸鏈防切斷部Hl可以形成為厚度朝向薄鉸鏈H的端部逐漸增加的三角形形狀。鉸鏈防切斷部Hl不限于附圖中所示的構造。例如,鉸鏈防切斷部Hl可以形成為厚度朝向端表面逐漸增加。如圖4和圖5所示,側板230和231均具有以下部件凹口部 232;壓板233 ;接合件234 ;突出部235;加載部236 ;以及釋放部237。(凹口部 232)如圖4和圖5所示,凹口部232設置在各個側板230、231的縱向上的兩端側上。在凹口部232中,側板230、231從其一側朝向另一側形成凹口。凹口部232設置為確保壓板 233的移動。壓板233設置在凹口部232內(nèi)。(壓板233)如圖5所示,壓板233設置在凹口部232內(nèi)。壓板233設置為將側板230、231保持在如圖21所示的使文檔束縛于裝訂器的裝配狀態(tài),或如圖20所示的可以從裝訂器上打開文檔的臨時裝配狀態(tài)。如圖5至圖8所示,各個壓板233具有以下部件。(1)第一部件 233a第一部件233a為下端側通過鉸鏈部233c而與基板220連接的板狀部件,并且在裝配狀態(tài)下朝向各個側板230、231的內(nèi)側的基板220向下傾斜。( 第二部件23北第二部件23 是下端側通過鉸鏈部233d與第一部件233a的上部連接、上端側通過鉸鏈部23 與側板230、231連接的板狀部件,并且形成為在裝配狀態(tài)下與側板230、231 大致齊平。換句話說,壓板233通過第一部件233a和第二部件23 彎曲,并且設置成當側板 230、231旋轉(zhuǎn)時壓板可以繞作為支撐點的各個鉸鏈部233c、233d和23 相對地旋轉(zhuǎn)至基部 210和側板230、231,且不改變第一部件233a和第二部件23 的彎曲形狀。(接合件234)接合件234是保持部的實例,設置在側板230、231中與基板220未連接的側上的端部且位于沿縱向的大致中部,并且與裝訂部件M0J41的凹槽部接合,由此沿使裝訂部件M0、241與基板220不分離的方向保持裝訂部件,從而將裝訂部件M0J41固定在裝配狀態(tài)。通過將接合件234移動至裝訂器200的外側來釋放與裝訂部件的凹槽部242的接和O如圖4和圖5所示,各個接合件234具有以下部件。(1)薄部 234a如圖4和圖5所示,薄部234a(圍繞著接合件234)設置在接合件234的下側(各個側板230、231與基板220連接的側;基板220側),從各個側板230、231的內(nèi)側(各個側板230、231的相對側)朝向裝訂器的外方(各個側板230、231的非相對側)變薄,并且容納各個裝訂部件M0J41的凹槽部232,因而要限制厚度。由此,可以減小側板230、231與裝訂部件240、241之間的間隙。另外,薄部23 還用作在側板230、231與裝訂部件240、241分離時接合件234的鉸鏈。如圖所示,薄部23 設置有位于接合件234的正下方且貫穿側板的前后表面的凹口部 234b。由此,可以容易地彎曲接合件234。(2)突出部 234c突出部23 從各個側板230、231朝向裝訂器的內(nèi)方向突出,并且與各個裝訂部件 240,241的凹槽部242接合。另外,如圖9和圖10所示,突出部23 設置有防退回爪部234d,該防退回爪部 234d設置在突出部23 的前端的下表面上并且進一步朝向加載部236突出。防退回爪部234d與側板230、231在具有以下靈活性的情況下連接當側板230、 231相對于基板220豎立時,允許與裝訂部件240、241中的裝訂部件240、241放置在加載部 236上的一側相對的另一側穿過,并且阻止布置在側板230、231與防退回爪部234d之間的裝訂部件MO、Ml自主穿過。換句話說,當與裝訂部件M0J41的凹槽部242接合時,防退回爪部234d與薄部 234a 一起彎曲,從而穿過凹槽部242上方。(突出部235)如圖4和圖5所示,突出部235設置在各個接合件234的兩側,朝向裝訂器的內(nèi)部突出并且與裝訂部件M0J41的孔部243接合。如圖4和圖5所示,各個突出部235具有以下部件。(1)突出容納部23 突出容納部23 設置在突出部235的下側(基板220側),從各個側板230、231 朝向裝訂器200的外方變薄,并且容納裝訂部件M0J41的突出部對3 從而限制厚度。(加載部236)加載部236具有L形截面。如圖4至圖6所示,加載部在側板230、231與基板200 連接的側的端部上設置在縱向上的大致中部處,并且通過將接合件234放置在裝訂部件 240,241的上側并且與該上側相組合來從上下側保持裝訂部件M0J41。由此,可以有效地將裝訂部件240、241保持在側板230、231上。如圖9所示,加載部236不與鉸鏈H連接,并且安裝在薄鉸鏈H的上方,以便旋轉(zhuǎn)側板 230、231。由此,施加在加載部236上的載荷沒有傳遞至鉸鏈H,從而不容易切斷鉸鏈H。另
9外,如圖5和圖9所示,隨著旋轉(zhuǎn)側板230、231,加載部236朝向裝訂器200的內(nèi)部突出。換句話說,可以使處于臨時裝配狀態(tài)的裝訂部件240、241之間的距離M大于側板 230,231旋轉(zhuǎn)時裝訂部件240、241之間的距離m。因此,在整個扦棒246插入管部245之前,裝訂部件240、241之間的距離多出以下長度即,扦棒246上未插入管部245的長度。從而,由于延長的距離可以裝訂額外的文檔。 其后,用力從兩側使側板230、231夾置裝訂部件M0J41,由此可以更牢固地裝訂文檔等。另外,在臨時裝配狀態(tài)下,由于存在與扦棒246上未插入管部245的長度對應的間隙,因此可以容易地分離文檔等。當旋轉(zhuǎn)側板230、231時,加載部與側板230、231—起旋轉(zhuǎn),從而沿著使裝訂部件從裝配狀態(tài)移動至臨時裝配狀態(tài)的方向擠壓裝訂部件。如圖22所示,在加載部236夾置裝訂部件M0J41的裝配狀態(tài)下,側板230、231 的鉸鏈延伸方向的端部不與裝訂部件連接。換句話說,在裝配狀態(tài)下,在板狀側板230、231 與裝訂部件240、241之間存在間隙。由此,載荷沒有施加在側板沿鉸鏈延伸方向的端部上,從而不容易切斷端部。另外,加載部236從下側保持裝訂部件M0J41,并且當裝訂部件從裝配狀態(tài)移動至臨時裝配狀態(tài)時,加載部236在沿側板230、231的旋轉(zhuǎn)方向移動的同時從下側向上推裝訂部件MO、Ml。如圖12和圖13所示,加載部236分別具有以下部件。(1)傾斜部 236a如圖12和圖13所示,傾斜部236a設置在加載部236的上側,并且從側板230、231 朝向裝訂器的內(nèi)下方傾斜。由此,在將裝訂部件M0J41臨時安裝在加載部236上時,可以將裝訂部件推向加載部236,從而可以容易地定位裝訂部件M0J41。(2)前件 236b如圖13所示,前件236b是位于側板從開啟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關閉狀態(tài)時的旋轉(zhuǎn)方向的前方的部件,并且可以在其上放置裝訂部件的下端部。(3)接合部 236C接合部236c是第一限制部和第一突出部的實例。如圖12和圖13所示,接合部設置在加載部236中與裝訂器的內(nèi)部面對的前端側上,并且從加載部236向裝訂器的內(nèi)部和裝訂器的上側突出。如圖20至圖22所示,接合部236c設置在這樣的位置處隨著側板230、231相對于基板220從開啟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豎立狀態(tài),使保持在接合部與定位件236d之間的裝訂部件 240,241向裝訂器200的內(nèi)部移動。如圖22所示,接合部236c與裝訂部件240、241的接合件接合,從而防止放置在加載部236上的裝訂部件240、241朝向裝訂器200的內(nèi)部,即朝向遠離側板230、231 的方向偏離。如圖13所示,接合部236c具有在加載部236上形成為大致豎直的豎直表面236f, 以及從豎直表面236f的頂點向裝訂器的內(nèi)下方傾斜的傾斜表面236g。由此,可以防止加載部236妨礙文檔等的裝訂,同時確保裝訂部件M0、241的接合件234與豎直表面236f之間的接合。(4)定位件 236d定位件236d是第二限制部和第二突出部的實例。如圖13所示,定位件從加載部236中具有L形截面的角部(與接合部236c相對并且面向側板230、231的端部)朝向接合部236c突出,并且具有將放置在加載部236上的裝訂部件壓向接合部236c的形狀。定位件防止裝訂部件240、241的下端側進入角部,由此使裝訂部件M0J41中將加載部236壓向下側的操作點盡可能遠離支撐點。由此,可以防止裝訂部件M0J41的接合件對如放置在薄鉸鏈H附近的加載部 236的側板230、231側上,從而根據(jù)杠桿原理容易地按壓加載部236。另外,僅僅通過向下按壓處于臨時裝配狀態(tài)的裝訂部件M0、241來旋轉(zhuǎn)側板230、231,從而能夠?qū)劝?30、231 安裝在基部210上。在本實施例中,定位件236d具有立方形。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形狀。例如,定位件由于能夠調(diào)整位置而可具有長方形或桿狀。另外,如圖23至圖25所示,當側板230、231相對于基板220從開啟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豎立狀態(tài)時,定位件236d將裝訂部件240、241保持在接合部236c與定位件236d之間,由此限制裝訂部件一側的位置。如圖13和圖23至圖25所示,定位件236d中面對接合部236c的一側設置有朝向前件相對于側板230、231傾斜的傾斜表面23 。如圖23至圖25所示,傾斜表面23 以與裝訂部件MO、241的傾斜件244的傾斜角大致相同的角度傾斜。由此,如圖M所示,在將裝訂部件M0、241放置在加載部236上時可以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臨時裝配狀態(tài)。(5)孔部 236e如圖12和圖13所示,孔部236e設置在傾斜部236a的下方,形成為貫穿各個側板 230、231,并且在將裝訂部件240、241安裝在側板230、231上時防止裝訂部件240、241的接合件與加載部236上具有L形截面的角部沖突。孔部236e可以不貫穿,以代之貫穿孔。(釋放部237)如圖2和圖3所示,釋放部237形成為釋放保持裝訂部件M0J41的管部245和扦棒M6的基部(嵌縫部(caulked part)),并且防止側板230、231與嵌縫部接觸。如圖所示,釋放部237不限于通過在側板230、231上開槽而形成的凹槽部。例如, 釋放部可以為貫通孔。(裝訂部件M0J41)裝訂部件M0J41由金屬材料制成。如圖2和圖3所示,裝訂部件M0、241布置成一對板狀部件在相對于基板220豎立的狀態(tài)下彼此面對。裝訂部件M0、241與側板230、 231裝配在一起,并且構造成可通過薄鉸鏈H相對于基板220旋轉(zhuǎn)。裝訂部件240、241不限于金屬材料。例如,裝訂部件可以由諸如聚丙烯等樹脂材料制成。另外,裝訂部件M0J41由一對第一裝訂部件240和第二裝訂部件241構成。
例如,第一裝訂部件240與第一側板230接合,而第二裝訂部件241與第二側板接
口 O如圖14至圖19所示,各個裝訂部件240、241具有以下部件凹槽部242;孔部243;以及傾斜件M4。(凹槽部對2)如圖14至圖19所示,凹槽部242設置在裝訂部件M0、241的縱向上的大致中部, 并且與側板230、231的接合件234接合,從而將裝訂部件M0J41固定于裝配狀態(tài)。如圖14至圖19所示,通過使裝訂部件M0J41的一長邊側朝向另一邊側凹進來形成凹槽部對2。凹進尺寸大致對應于當與側板230、231的接合件234接合時的接合件尺寸。因此,可以使與接合件234之間的接合力更強。另外,裝訂部件M0、241的上緣中除凹槽部242以外的部分向外彎曲,以使該部分與側板上緣中除接合件234以外的部分接合。(孔部M3)如圖14至圖19所示,孔部243設置在凹槽部M2的兩側,并且供側板230、231的突出部235插入(接合)。如圖14至圖19所示,孔部243分別具有以下部件。(1)突起 M3a通過使孔部M3的下側從面向另一裝訂部件的側向另一側突出來形成突起243a。 突起從下側支撐側板230、231的突出部235,由此增加接合力。(傾斜件對4)通過在裝配狀態(tài)下在縱向上朝向裝訂器的內(nèi)部彎曲裝訂部件M0J41的下端部來形成傾斜件對4。如圖22所示,傾斜件形成為與加載部236的傾斜表面236g大致齊平。由此,在裝訂文檔等時或者翻轉(zhuǎn)已裝訂的文檔時,可以防止加載部236的干擾。如圖14至圖19所示,傾斜件244具有以下部件。(1)接合件如圖14和圖17所示,接合件通過使傾斜件244的傾角進一步向下傾斜來形成,并且接合件對如與加載部236的接合部236c接合。接合件與加載部236的接合部236c接合,由此防止裝訂部件M0J41的下側從側板230、231偏離。如圖14至圖19所示,兩個接合件設置在與裝訂部件M0J41的凹槽部242 面對的位置上,并且將裝訂部件240、241保持在接合件與側板230、231的接合件234 之間。由此,可以有效地將裝訂部件240、241保持在側板230、231上。(2)定位件 M4b如圖14至圖19所示,定位件M4b位于兩接合件之間,并且前端具有進一步延伸的件M4c。如圖20和圖21所示,件對如位于側板230、231的兩個加載部236之間,并且在將裝訂部件240、241裝配至側板230、231時輔助定位。換句話說,可以僅僅通過將件對如布置在加載部236之間的預定位置來將裝訂部件240、241簡單地裝配到側板230、 231 上。另外,如圖14至圖16所示,第一裝訂部件240中與另外的第二裝訂部件241面對的側在裝訂部件M0J41的縱向上設置有空心狀的兩個管部M5。管部245插入形成在文檔等中的孔內(nèi),由此保持文檔。如圖17至圖19所示,第二裝訂部件241中與第一裝訂部件240面對的側,在與管部245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兩個桿狀的扦棒M6。扦棒246插入管部M5的空心部內(nèi),以便保持束縛在裝訂器上的文檔。管部245和扦棒246通過嵌縫處理等安裝至裝訂部件MO、Ml,并且嵌縫部容納在側板230、231的釋放部237中。(使用方法)下面,參考附圖描述裝訂器200的操作。首先,如圖20所示,在扦棒246插在管部245中的狀態(tài)下,將裝訂部件240、241放置成,使定位件M4b位于加載部236之間,由此實現(xiàn)圖2、圖3和圖20中所示的臨時裝配狀態(tài)。接著,向下按壓裝訂部件M0J41。在向下按壓裝訂部件M0J41時,對加載部236施加按壓力,從而使側板230、231 朝裝訂器200的內(nèi)部方向旋轉(zhuǎn)。隨著側板230、231的旋轉(zhuǎn),側板230、231的接合件234與裝訂部件M0J41的凹槽部242接合,從而將裝訂部件240、241與側板230、231裝配在一起。如上所述,在實現(xiàn)圖2、圖3和圖20所示的臨時裝配狀態(tài)之后,可以向下施加力來移動該狀態(tài)至裝配狀態(tài)。二中擇一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具體而言,在首先將裝訂部件 240,241中的一個,大抵指第一裝訂部件240裝配至側板230、231之后,插入裝訂部件M0、 241中的另一個,大抵指第二裝訂部件Ml的扦棒,來實現(xiàn)臨時裝配狀態(tài),接著向下按壓第二裝訂部件241來旋轉(zhuǎn)側板230、231。隨著側板230、231的旋轉(zhuǎn),側板230、231的接合件 234與裝訂部件Ml的凹槽部242接合,從而將裝訂部件241裝配至230、231。(第二實施例)下面,參考圖27來描述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管部245和扦棒M6中之一,例如管部245設置成從第一側板230 豎立,并且設置成從第二裝訂部件241豎立的扦棒246插在管部245中。換句話說,第一側板230構造成同時用作第一裝訂部件M0,從而實現(xiàn)所謂的一側開啟裝訂器。通過上述構造,可以將本發(fā)明應用于一側開啟裝訂器。第二實施例的裝訂器200與第一實施例中的裝訂部件240和第一側板230具有不同的構造。然而,由于其它構造相同,因此在使用相同附圖標記的情況下省略描述。
權利要求
1.一種管式裝訂器,包括 基板;側板,其通過鉸鏈與所述基板連接;以及裝訂部件,其可拆卸地安裝至側板,其中,所述側板包括放置所述裝訂部件的加載部,以及設置在所述側板上與所述加載部相對側上的保持部,其中,所述加載部構造成當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所述側板時,使所述裝訂部件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并且其中,所述加載部和所述保持部構造成當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時,使所述裝訂部件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并且保持在所述保持部與所述加載部之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裝訂器,其中, 所述加載部包括第一限制部,其構造為防止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與所述側板分離;以及第二限制部,其具有將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壓向所述第一限制部的形狀。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裝訂器,其中, 所述加載部包括第一突出部,其設置在防止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與所述側板分離的位置上;以及第二突出部,其具有將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裝訂部件壓向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形狀,并且其中,當所述側板從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的狀態(tài)時,所述加載部將所述裝訂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一突出部與第二突出部之間,由此限制所述裝訂部件的一側的位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式裝訂器,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突出部,其從所述側板朝向所述管式裝訂器的內(nèi)部突出;以及防退回爪部,其設置在所述突出部中,并且朝向所述加載部突出,并且其中,所述防退回爪部與所述側板在具有下述靈活性的情況下連接當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時,允許與放置在所述加載部上的所述裝訂部件的一側相對的另一側能夠穿過,并且阻止布置在所述側板與所述防退回爪部之間的裝訂部件自主穿過。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裝訂器,其中,所述裝訂部件設置有扦棒或管部,該扦棒或管部構造成,在所述管部罩住所述扦棒的狀態(tài)下,與對置的管部或扦棒組合來裝訂文檔,并且其中,所述加載部將所述裝訂部件限制成在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下, 所述管部不完全罩住所述扦棒,并且在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且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裝訂部件的狀態(tài)下,所述管部完全罩住所述扦棒。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管式裝訂器,其中, 所述加載部包括前件,其從所述側板朝向所述管式裝訂器的內(nèi)部突出;第一限制部,其從所述前件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部突出;以及第二限制部,其設置在所述前件中相對于第一限制部處于側板的一側上,并且朝向所述保持部突出,其中,所述裝訂部件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制部與所述第二限制部之間, 其中,當所述側板從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的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限制部將所述裝訂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一限制部與所述第二限制部之間,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設置在以下位置處即,隨著所述側板從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開啟的狀態(tài)旋轉(zhuǎn)至所述側板相對于所述基板豎立的狀態(tài),朝向所述管式裝訂器的內(nèi)部移動保持于所述第一限制部與所述第二限制部之間的裝訂部件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管式裝訂器。側板通過鉸鏈與基板連接。裝訂部件可拆卸地安裝至側板。側板包括放置裝訂部件的加載部和相對于加載部設置在基板的相對側上的保持部。加載部構造成當側板相對于基板開啟時使裝訂部件放置在加載部上。加載部和保持部構造成當側板相對于基板豎立時,使裝訂部件放置在加載部上并且保持在保持部與加載部之間。
文檔編號B42F13/32GK102275411SQ201110144439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1日
發(fā)明者羽田達也 申請人:株式會社錦宮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