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削筆機,特別是一種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它包括裝于削筆機殼體內(nèi)的支架和轉盤,轉盤活動安裝于支架上,支架和轉盤中央設有供筆桿穿過的通孔,所述的支架上并排有兩對軸承座,每個軸承座上安裝有一轉軸,轉軸設有摩擦輪及傳動輪,所述的轉盤由下方的傳動機構驅動旋轉,所述傳動輪外輪沿設有輪齒,轉盤上表面設有與輪齒嚙合的呈圈形排列的齒條。本實用新型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采用齒輪咬合的傳動結構,摩擦輪與傳動輪之間及傳動輪與轉盤之間不易打滑,各機構能精確跟隨傳動機構旋轉,大大提高了進退筆的效率。
【專利說明】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削筆機,特別是一種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公知削筆機的夾筆進給裝置均設在削筆機殼體外側,通過兩根彈性導桿定位在殼體上,藉彈性導桿的彈簧力將筆桿遞送進,操作較為煩瑣。為此,業(yè)者在先也做了適當?shù)母牧迹袊鴮嵱眯滦蛯@剂艘环N“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專利號為201020647480.8,該方案采用輪盤與橡膠圈摩擦,帶動軸承將筆桿遞送進,該方案部分解決了上述問題,但在使用中易出現(xiàn)進退筆困難和空轉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因各部件間距較大,硬膠齒盤與軟質橡膠圈之間容易打滑空轉,使筆桿無法遞進;二是傳動輪與摩擦輪的接觸面為平面結構,摩擦系數(shù)小,傳動輪與摩擦輪之間容易打滑,傳動輪空轉的同時摩擦輪卻不動,導致筆桿的推進動作無法完成。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順暢進退筆的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途徑實現(xiàn)的:一種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它包括裝于削筆機殼體內(nèi)的支架和轉盤,轉盤活動安裝于支架上,支架和轉盤中央設有供筆桿穿過的通孔,所述的支架上并排有兩對軸承座,每個軸承座上安裝有一轉軸,轉軸設有摩擦輪及傳動輪,所述的轉盤由下方的傳動機構驅動旋轉,所述傳動輪外輪沿設有輪齒,轉盤上表面設有與輪齒嚙合的呈圈形排列的齒條。
[0005]作為本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傳動輪與摩擦輪緊靠安裝,傳動輪與摩擦輪的接觸面上安裝有曲形塊。
[0006]本實用新型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采用齒輪咬合的傳動結構,摩擦輪與傳動輪之間及傳動輪與轉盤之間不易打滑,各機構能精確跟隨傳動機構旋轉,大大提高了進退筆的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安裝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給筆裝置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0]圖3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給筆裝置側面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支架1、轉盤2、軸承座3、通孔4、轉軸5、摩擦輪6、傳動輪7、輪齒8、齒條9、傳動機構10、曲形塊11。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它包括裝于削筆機殼體內(nèi)的支架I和轉盤2,轉盤2活動安裝于支架I上,支架I和轉盤2中央設有供筆桿穿過的通孔4,所述的支架I上并排有兩對軸承座3,每個軸承座3上安裝有一轉軸5,轉軸5設有摩擦輪6及傳動輪7,所述的轉盤2由下方的傳動機構10驅動旋轉,所述傳動輪7外輪沿設有輪齒8,轉盤2上表面設有與輪齒8嚙合的呈圈形排列的齒條9。傳動輪7與摩擦輪6緊靠安裝,為了防止傳動輪7與摩擦輪6之間打滑,傳動輪7與摩擦輪6的接觸面上安裝有曲形塊11,用于調(diào)節(jié)摩擦力,起到自動離合的作用。傳動輪7與轉軸5的分體設計手感精準,在削筆時,傳動輪7自動離合,削尖以后傳動輪7自動空轉。
[001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它包括裝于削筆機殼體內(nèi)的支架(I)和轉盤(2),轉盤(2)活動安裝于支架(I)上,支架(I)和轉盤(2)中央設有供筆桿穿過的通孔(4),所述的支架(I)上并排有兩對軸承座(3 ),每個軸承座(3 )上安裝有一轉軸(5 ),轉軸(5 )設有摩擦輪(6)及傳動輪(7),所述的轉盤(2)由下方的傳動機構(10)驅動旋轉,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輪(7)外輪沿設有輪齒(8),轉盤(2)上表面設有與輪齒(8)嚙合的呈圈形排列的齒條(9)。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削筆機自動給筆裝置,其特征是傳動輪(7)與摩擦輪(6)緊靠安裝,傳動輪(7 )與摩擦輪(6 )的接觸面上安裝有曲形塊(11)。
【文檔編號】B43L23/00GK203805596SQ201420239915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5月12日
【發(fā)明者】萬榮和 申請人:萬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