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文具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能保護筆尖的筆筒。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筆筒是用陶瓷、竹木、金屬等制成的筒形插筆器具,其中央有空間用于插筆,但在使用中發(fā)現(xiàn)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筆尖和筆筒的底部接觸后會造成筆墨的流失,同時也造成筆筒底部的污染。另一方面筆尖和筆筒的底部接觸也會對筆尖造成損害,而將筆尖朝上插入筆筒,雖然能避免筆尖與底部的接觸,但也容易造成筆墨的倒流,繼而影響下一次書寫,特別是圓珠筆和鋼筆,也不可能每次都套上筆套再插入筆筒??梢?,目前亟需一種既能將筆尖朝下插入,又能避免筆尖與其它物體接觸、防止筆墨流出的一種筆筒。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現(xiàn)狀,而提供結構布局合理、各機構配合精度高、運行平穩(wěn)且能保護筆尖始終懸空的一種能保護筆尖的筆筒。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能保護筆尖的筆筒,包括相配裝的底座和上蓋,上蓋開有嵌置孔,嵌置孔配裝有導向管,導向管管腔中滑動設置有筆套,筆套包括容納筆頭的插筆孔和容納筆尖的保護腔,導向管底端連接有承壓板,承壓板固定連接于上蓋。
為優(yōu)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措施還包括:
上述的筆套底端連接有導桿,導桿穿梭設于承壓板,筆套底面與承壓板之間設有彈簧,彈簧套置于導桿外周。
上述的導向管內壁嵌置有中空的分度爪,分度抓設于導向管上端,分度爪下端設有定齒,定齒間隔設有導槽,導槽下端開口,分度抓套置于筆套的外周,筆套外周軸向設有導條,導條滑動設于導槽內,導條上端設有與定齒相匹配的動齒。
上述的導槽上端封閉,導向管包括位于上端的上端口,上端口直徑與分度爪內徑相等。
上述的筆套上端面與上蓋表面齊平。
上述的導桿開有貫通軸心的第一通孔筆套開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連通于保護腔和第一通孔。
上述的筆套上端口邊緣貼附有橡膠層,橡膠層貼于筆本體的外周壁。
上述的筆套上端口至保護腔之間為錐形漸縮結構。
上述的保護腔底面為錐形漸縮,底座設有氣嘴,氣嘴開有連通底座內外空間的通道。
上述的底座邊緣與上蓋邊緣密封配合。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一種能保護筆尖的筆筒,包括相配裝的底座和上蓋,上蓋開有嵌置孔,嵌置孔配裝有導向管,導向管管腔中滑動設置有筆套,筆套包括容納筆頭的插筆孔和容納筆尖的保護腔,導向管底端連接有承壓板,承壓板固定連接于上蓋。使用時,將筆對準筆套插入,筆套沿著導向管下沉,筆身亦深入導向管中,從而完成收納筆的過程。在收納的過程中,能保證筆尖始終處于保護腔內,避免筆尖觸碰物體表面,從而保護筆尖不受損壞,以及避免筆墨的流失。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能保護筆尖不受損壞、避免筆墨的流失以及防止筆筒被筆墨污染,解決了傳統(tǒng)筆筒觸碰筆尖造成筆尖損壞以及觸發(fā)筆墨肆意橫流的問題,并具有結構布局合理、各機構配合精度高和運行平穩(wěn)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示意圖;
圖2是圖1打開底座示意圖;
圖3是圖2中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3中插入筆本體前示意圖;
圖6是將筆本體推至底部示意圖;
圖7是筆本體最終插入示意圖;
圖8是筆套和導條配合狀態(tài)示意圖;
圖9是分度爪和導向管分解示意圖;
圖10是導向管剖視圖;
圖11是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1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1底座、1a氣嘴、2上蓋、2a嵌置孔、3a插筆孔、31筆套、31a導條、31b保護腔、31c動齒、31d第二通孔、32導向管、32a上端口、33分度爪、33a導槽、33b定齒、34導桿、34a第一通孔、35彈簧、4承壓板、5筆本體、51筆頭、52筆尖。圖1至圖1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能保護筆尖的筆筒,包括相配裝的底座1和上蓋2,上蓋2開有嵌置孔2a,嵌置孔2a配裝有導向管32,導向管32管腔中滑動設置有筆套31,筆套31包括容納筆頭51的插筆孔3a和容納筆尖52的保護腔31b,導向管32底端連接有承壓板4,承壓板4固定連接于上蓋2。筆套31能沿著導向管32作軸向滑動,保護腔31b能使筆尖52始終保持懸空狀態(tài),避免筆尖52觸碰物體。
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7所示,筆套31底端連接有導桿34,導桿34穿梭設于承壓板4,筆套31底面與承壓板4之間設有彈簧35,彈簧35套置于導桿34外周。承壓板4上有設有孔,導桿34在此孔中穿梭,彈簧35能推動筆套31上升;導桿34能防止彈簧35彎折;承壓板4與上蓋2共同限制了彈簧35、導向管32、筆套31的移動范圍。
實施例中如圖4、圖8圖9所示,導向管32內壁嵌置有中空的分度爪33,分度抓設于導向管32上端,分度爪33下端設有定齒33b,定齒33b間隔設有導槽33a,導槽33a下端開口,分度抓套置于筆套31的外周,筆套31外周軸向設有導條31a,導條31a滑動設于導槽33a內,導條31a上端設有與定齒33b相匹配的動齒31c。分度爪33與筆套31之間的配合類似于自動圓珠筆的原理。
實施例中如圖6圖9所示,導槽33a上端封閉,導向管32包括位于上端的上端口32a,上端口32a直徑與分度爪33內徑相等。分度爪33無法從上端口32a脫出,限制了分度爪33的移動。
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筆套31上端面與上蓋2表面齊平。
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導桿34開有貫通軸心的第一通孔34a筆套31開有第二通孔31d,第二通孔31d連通于保護腔31b和第一通孔34a。長期擱置的筆會因地球重力的影響滲出少量筆墨,溢出的筆墨會通過第二通孔31d和第一通孔34a流入底座1,定期將底座1卸下清洗。
實施例中,筆套31上端口32a邊緣貼附有橡膠層,橡膠層貼于筆本體5的外周。橡膠層能增大筆套31與筆頭51的摩擦力,防止筆的左右晃動。
實施例中如圖3圖11所示,上述的筆套31上端口32a至保護腔31b之間為錐形漸縮結構。錐形漸縮結構能引導筆尖52順利插入保護腔31b。
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保護腔31b底面為錐形漸縮,便于筆墨順利匯集進入第二通孔31d。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底座1設有氣嘴1a,氣嘴1a開有連通底座1內外空間的通道。從氣嘴1a往外吸氣就能將第二通孔31d和第一通孔34a內的筆墨吸入到底座1腔體內。
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底座1邊緣與上蓋2邊緣密封配合,使得外界氣體只能經插筆孔插筆孔3a進入保護腔31b,再經第二通孔31d和第一通孔34a進入底座1的腔體內。
本發(fā)明的使用方法:
收納筆的過程:
第一步,將筆頭51對準插筆孔3a;
第二步,插入并將筆本體推至筆套31行程極限;
第三步,松開外力,收納完畢。
取筆的過程:
第一步,將筆往下推;
第二步,減小推力使筆本體從插筆孔3a中彈出。
如上收納和取筆的過程施加旋轉力效果會更好。
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已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型都不會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