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降低側壁厚度的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平面顯示器的組裝結構,尤其是一種可以降低側壁厚度的組裝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薄膜電晶體制作技術快速的進步,液晶顯示器由于具備了輕薄、省電、無幅射線等優(yōu)點,而大量的應用于個人數碼助理器(PDA)、筆記型電腦、數碼相機、攝錄影機、移動電話等各式電子產品中。再加上業(yè)界積極的投入研發(fā)以及采用大型化的生產設備,使液晶顯示器的品質不斷提升且價格持續(xù)下降,促使液晶顯示器的應用領域迅速擴大。
一般而言,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元件可區(qū)分為背光模組與裝設于背光模組上方的顯示面板。其中,背光模組包括一燈管組以及光學膜層,用以產生均勻的平面光向上發(fā)射。顯示面板包括一彩色面板與一電晶體面板,一液晶層夾合于其中。顯示信號輸入電晶體面板后,產生一電場驅動液晶分子轉向。平面光穿透此液晶層與彩色面板,以呈現(xiàn)影像。
為了將上述顯示元件組裝于液晶顯示器中的預定位置,通常設計一組裝結構以達到此目的。請參照圖1,該圖顯示一典型平面顯示器的組裝結構110,包括一背板120、一膠框130與一上蓋140。其中,背板120包括一矩形平板122、以及沿著平板122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124。膠框130裝設于背板120之上,并且在膠框130的四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三側壁132。上蓋140包括一矩形邊框142、以及沿著邊框142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144。
當上述背板120、膠框130與上蓋140組裝在一起,第三側壁132緊靠著第一側壁124的外表面,并且,第二側壁144緊靠著第三側壁132的外表面。第一側壁124的上緣緊貼于膠框130的下表面,使背板120與膠框13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背光模組。同時,矩形邊框142緊貼于膠框130的上表面,使膠框130與上蓋14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顯示面板。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組裝結構110將背板120、膠框130與上蓋140層層套合固定。因此,如圖2所示,此組裝結構110的側邊厚度,相當于第一側壁124、第二側壁144與第三側壁132的厚度,以及其間間隙的加總。由于此側邊厚度的大小,將影響平面顯示器顯示邊框的寬度,因而在現(xiàn)今平面顯示器趨于輕薄的潮流下,此組裝結構110已成為平面顯示器輕薄化一明顯的限制因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平面顯示器的組裝結構,針對公知組裝結構110的側邊厚度加以縮減,以達到進一步縮小液晶顯示器外觀尺寸的目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平面顯示器的組裝結構,通過背板、上蓋與膠框的結合,使組裝結構的側邊厚度加以縮減,以達到進一步縮小液晶顯示器外觀尺寸的目的。
為此,本發(fā)明揭露一種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至少包括一背板,包括一矩形平板、以及沿著該平板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且該第一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一開口;一上蓋,包括一矩形邊框、以及沿著該邊框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且該第二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口;以及一膠框,裝設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間,并具有至少一扣件由該膠框的邊緣向下延伸,該扣件包括相互貼合的一第一板塊與一第二板塊,當該膠框組裝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中,該第一板塊契合于該第一開口內,且該第二板塊契合于該第二開口內,使該第一側壁緊靠著該第二側壁。
所述的組裝結構,其中該第一開口一位于第一側壁上緣的缺口。
所述的組裝結構,其中該第二板塊部份貼合于該第一板塊之上,并延伸至該第一板塊的下方。
所述的組裝結構,其中該第二板塊位于該第一板塊下方的內表面具有一凸起,同時該第一側壁的外表面具有一相對應的凹槽,當該第一板塊契合于該第一開口內,該凸起契合于該凹槽中。
所述的組裝結構,其中該第一板塊部份貼合于該第二板塊,并延伸至該第二板塊的下方。
所述的組裝結構,其中該第一板塊的外表面切齊該第一側壁的外表面,該第二板塊的內表面切齊該第二側壁的內表面。
所述的組裝結構,其中該第一板塊的內表面切齊該第一側壁的內表面,該第二板塊的外表面切齊該第二側壁的外表面。
一種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至少包括一背板,包括一矩形平板、以及沿著該平板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一上蓋,包括一矩形邊框、以及沿著該邊框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且該第二側壁具有至少一開口;以及一膠框,裝設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間,并具有至少一扣件由該膠框的邊緣向下延伸,該扣件包括一第一板塊與一第二板塊,且該第二板塊貼合于該第一板塊之上,當該膠框組裝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中,該第一板塊的底面緊靠著該第一側壁的頂面,并且,該第二板塊契合于該開口內,使該第一側壁緊靠著該第二側壁。
所述的組裝結構,其中該第二板塊位于該第一板塊下方的內表面具有一凸起,同時該第一側壁的外表面具有一相對應的凹槽,當該第二板塊契合于該開口內,該凸起契合于該凹槽中。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與特點本發(fā)明的組裝結構利用扣件提供所需的組裝強度,因此,本發(fā)明組裝結構的側邊厚度,僅相當于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的厚度,以及其間間隙的加總。相較于傳統(tǒng)的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本發(fā)明的組裝結構大幅降低側邊的厚度,可以符合縮減平面顯示器外觀尺寸的需求。除此之外,本發(fā)明組裝結構的扣件數量,亦可以配合所需的組裝強度進行增減。
圖1為公知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的剖切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3A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B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局部剖切立體示意圖;圖3C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110、組裝結構120、背板130、膠框140、上蓋122、矩形平板142、矩形邊框124、第一側壁144、第二側壁10、組裝結構 20、背板 30、膠框 40、上蓋22、矩形平板 42、矩形邊框 24、第一側壁 44、第二側壁244、第一開口444、第二開口242、缺口442、開口32、第三側壁 34、扣件 342、第一板塊344、第二板塊343、第一板塊345、第二板塊246、凹槽346、凸起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3A、B與C,顯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10第一實施例。如圖3A所示,此組裝結構10至少包括一背板20、一上蓋40與一膠框30。其中,背板20包括一矩形平板22、以及沿著平板22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24。在第一側壁24的上緣,制作有至少一缺口242。上蓋40包括一矩形邊框42、以及沿著邊框42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44,并且,在第二側壁44制作有至少一開口442。膠框30裝設于上蓋40與背板20之間,并且具有至少一扣件34。此扣件34包括一第一板塊342與一第二板塊344,第一板塊342由上述膠框30的邊緣垂直向下延伸,并且第二板塊344內側板面貼附連接于第一板塊342的外側板面。換言之,此扣件34可視為一具有曲折面的板塊,此曲折面將此扣件34區(qū)分為第一板塊342與第二板塊344。
如圖3B所示,當膠框30組裝于背板20與上蓋40之中,第一板塊342契合于上述缺口242內,并且,第一側壁24的上緣貼合于膠框30的下表面,使背板20與膠框3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背光模組。第二板塊344契合于上述開口442內,并且,矩形邊框42貼合于膠框30的上表面,使膠框30與上蓋4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顯示面板。同時,上述第一側壁24鄰接于第二側壁44的內表面。
請參照圖3C,在較佳實施例的情況下,第一板塊342與第一側壁24的厚度相當,第二板塊344與第二側壁44的厚度相當。并且,當膠框30組裝于背板20與上蓋40之中,第一板塊342的內外表面分別切齊第一側壁24的內外表面。同時,第二板塊344的內外表面亦分別切齊第二側壁44的內外表面。
本發(fā)明的組裝結構10利用扣件34提供所需的組裝強度。因此,本發(fā)明組裝結構10的側邊厚度,僅相當于第一側壁24與第二側壁44的厚度,以及其間間隙的加總。相較于傳統(tǒng)的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110,請參照圖2,本發(fā)明的組裝結構10大幅降低側邊的厚度,可以符合縮減平面顯示器外觀尺寸的需求。除此之外,本發(fā)明組裝結構10的扣件34數量,亦可以配合所需的組裝強度進行增減。
請參照圖4,顯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10第二實施例。此組裝結構10至少包括一背板20、一上蓋40與一膠框30。其中,背板20包括一矩形平板22、以及沿著平板22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24。在第一側壁24的上緣,制作有至少一缺口242,并且,在此缺口242的下方,于上述第一側壁24的外表面制作有一凹槽246。上蓋40包括一矩形邊框42、以及沿著邊框42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44,并且,在第二側壁44制作有至少一開口442。膠框30裝設于上蓋40與背板20之間,并且具有至少一扣件34。此扣件34包括一第一板塊342與一第二板塊344,第一板塊342由上述膠框30的邊緣垂直向下延伸,第二板塊344部份貼合于第一板塊342的外表面,并且延伸至第一板塊342的下方。此外,在第二板塊344位于第一板塊342下方的內表面具有一凸起346。
如圖4所示,當該膠框30組裝于該背板20與該上蓋40之中,第一板塊342契合于上述缺口242內,并且,第一側壁24的上緣貼合于膠框30的下表面,使背板20與膠框3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背光模組。第二板塊344契合于上述開口442內,并且,矩形邊框42貼合于膠框30的上表面,使膠框30與上蓋4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顯示面板。同時,上述第一側壁24鄰接于第二側壁44的內表面,而位于第二板塊344內表面的凸起346契合于第一側壁24外表面的凹槽246內。
請參照圖5,顯示本發(fā)明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10第三實施例。此組裝結構10至少包括一背板20、一上蓋40與一膠框30。其中,背板20包括一矩形平板22、以及沿著平板22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24。在第一側壁24制作有至少一第一開口244。上蓋40包括一矩形邊框42、以及沿著邊框42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44,并且,在第二側壁44制作有至少一第二開口444。膠框30裝設于上蓋40與背板20之間,并且具有至少一扣件34。此扣件34包括一第一板塊343與一第二板塊345,第二板塊345由上述膠框30的邊緣垂直向下延伸,第一板塊343部份貼合于第二板塊345的內表面,并且,延伸至第二板塊345的下方。
如圖5所示,當膠框30組裝于背板20與上蓋40之中,第二板塊345契合于上述第二開口444內,并且,矩形邊框42貼合于膠框30的上表面,使膠框30與上蓋4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顯示面板。第一板塊343契合于上述第一開口244內,并且,第一側壁24的上緣貼合于膠框30的下表面,使背板20與膠框30之間形成一空間以容納背光模組。同時,上述第一側壁24鄰接于第二側壁44的內表面。
以上所述利用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而非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而且熟知此類技藝人士皆能明了,適當而作些微小的改變及調整,仍將不失本發(fā)明的要義所在,亦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至少包括一背板,包括一矩形平板、以及沿著該平板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且該第一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一開口;一上蓋,包括一矩形邊框、以及沿著該邊框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且該第二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口;以及一膠框,裝設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間,并具有至少一扣件由該膠框的邊緣向下延伸,該扣件包括相互貼合的一第一板塊與一第二板塊,當該膠框組裝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中,該第一板塊契合于該第一開口內,且該第二板塊契合于該第二開口內,使該第一側壁緊靠著該第二側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開口一位于第一側壁上緣的缺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板塊部份貼合于該第一板塊之上,并延伸至該第一板塊的下方。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板塊位于該第一板塊下方的內表面具有一凸起,同時該第一側壁的外表面具有一相對應的凹槽,當該第一板塊契合于該第一開口內,該凸起契合于該凹槽中。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板塊部份貼合于該第二板塊,并延伸至該第二板塊的下方。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板塊的外表面切齊該第一側壁的外表面,該第二板塊的內表面切齊該第二側壁的內表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板塊的內表面切齊該第一側壁的內表面,該第二板塊的外表面切齊該第二側壁的外表面。
8.一種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至少包括一背板,包括一矩形平板、以及沿著該平板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一上蓋,包括一矩形邊框、以及沿著該邊框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且該第二側壁具有至少一開口;以及一膠框,裝設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間,并具有至少一扣件由該膠框的邊緣向下延伸,該扣件包括一第一板塊與一第二板塊,且該第二板塊貼合于該第一板塊之上,當該膠框組裝于該背板與該上蓋之中,該第一板塊的底面緊靠著該第一側壁的頂面,并且,該第二板塊契合于該開口內,使該第一側壁緊靠著該第二側壁。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板塊部份貼合于該第一板塊之上,并延伸至該第一板塊的下方。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板塊位于該第一板塊下方的內表面具有一凸起,同時該第一側壁的外表面具有一相對應的凹槽,當該第二板塊契合于該開口內,該凸起契合于該凹槽中。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板塊的外表面切齊該第一側壁的外表面,該第二板塊的內表面切齊該第二側壁的內表面。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板塊的內表面切齊該第一側壁的內表面,該第二板塊的外表面切齊該第二側壁的外表面。
全文摘要
一種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包括一背板、一上蓋與一膠框。背板包括一矩形平板、以及沿著平板四邊向上延伸的第一側壁,且第一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一開口。上蓋包括一矩形邊框、以及沿著邊框四邊向下延伸的第二側壁,且第二側壁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口。膠框裝設于背板與上蓋之間,具有至少一扣件由膠框的邊緣向下延伸。此扣件包括一第一板塊與一貼合于第一板塊板面上的第二板塊。當膠框組裝于背板與上蓋之間,第一板塊契合于第一開口內,并且,第二板塊契合于第二開口內,使第一側壁緊靠著第二側壁。從而克服了傳統(tǒng)的平面顯示器組裝結構的缺陷,大幅降低了側邊的厚度,以符合縮減平面顯示器外觀尺寸的需求。
文檔編號G02F1/1333GK1584690SQ0315395
公開日2005年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8月21日
發(fā)明者鄭文源, 陳群元, 謝坤宏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